..续本文上一页。已经了脱生死超出轮回的众生,再帮助他们圆满成就佛道。
《注》
(1)(常行布施及戒忍,精进定慧六波罗)这二句是讲菩萨修行的六个纲领。
一、“布施”有三种:
1、财施—用财物帮助一切众生,果报是得财用无缺。
2、法施—为一切众生传授佛法及世间法,果报是得聪明智慧。
3、无畏施—帮助众生离开忧虑恐怖,果报是得健康长寿。
二、“戒”即持戒。归纳为三种:
1、摄律仪戒—佛教导众生不应该做的事,如诸恶莫作。
2、摄善法戒—佛教导众生一定要做的事,如众善奉行等。
3、饶益有情戒—以利益一切众生为戒,如普度众生。
“持戒”引申为守法。国家的法律、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等,必须尊重、遵守,这都是持戒的范围。
三、“忍”即忍辱。要忍的事很多,大体分三类:
1、人为的加害。
2、自然灾害。
3、修行中的种种困难等都要忍耐。
“辱”,中国人有“士可杀,不可辱”的气节,把辱看得比杀头还要严重。所以译经的法师特别在“忍”字后面加了“辱”,这是特别对中国人说的。
四、“精进”,精是纯而不杂,一门深入。进是前进不退,勇往直前。也有三类:
1、披甲精进—有大志愿,不畏惧种种的难行之事。
2、摄善精进—勤修善法而不厌倦。
3、利乐精进—劝化众生,不疲不倦。
另有四说:
1、恶事还没发生,努力不让它生起。
2、恶事已经发生,努力去消灭,不让它相续。
3、善事没生起,努力使它生起。
4、善事已经做了,必须让它继续不停地增长。
五、“禅定”,禅是印度话“禅那”的简称,定是印度话“三昧”的华语。外不著相为禅,内不动心为定。禅定就是一心专注不散乱,内心清净,对外境不起妄想执著。
六、“智慧”,印度话“般若”的译名。般若有三种:
1、文字般若—佛说的一切经典以及祖师大德的著述,能开启众生的智慧。
2、观照般若—依照经中的义理方法,于自己日常生活中学习观照。
3、实相般若—是说宇宙万法的本体,一切诸佛与众生自性中本具的智慧。
(波罗)印度话“波罗密多”的简称,中国话译为“到彼岸”,是究竟圆满的意思。是说依照上面六大纲领修学,就能达到究竟圆满的佛果。
(2)(得度)得到超脱六道轮回。
假令供养恒沙圣(1)
不如坚勇(2)求正觉
《解》佛说假使有人供养像恒河沙数那样多的佛、菩萨、罗汉;还不如自己坚决勇猛求成佛道。意思就是劝导我们一定要念佛求生净土,不退成佛。
《注》
(1)(恒沙圣)“恒沙”指印度恒河中的细沙。世尊当年在世说法时多在恒河流域一带,所以常用恒河沙来比喻数量之多。“圣”指佛、菩萨、罗汉。“恒沙圣”是比喻像恒河沙那样多的圣人。
(2)(坚勇)坚决勇猛。
愿当安住三摩地
恒放光明照一切
感得广大清净居(1)
殊胜庄严无等伦(2)
《解》法藏比丘愿自己常常安住在三摩地中,恒放光明摄受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用自己的修持大愿感应得到一个广大清净的佛国土,这个佛净土殊胜庄严,是一切诸佛净土都无法和他相比的。
《注》
(1)(感得广大清净居)如理如法的修行,就能由自性中感应显现成就广大清净的佛国土。就是现在的极乐世界。
(2)(无等伦)“伦”是同类。这是说在同类中殊胜无比。
轮回诸趣众生类(1)
速生我刹受安乐
常运慈心拔有情(2)
度尽无边苦众生
《解》法藏比丘发愿,要度脱六道轮回中的有情众生,使他们都能快速往生到他所成就广大清净的极乐世界,享受究竟的安乐。又常以大慈、大悲、大愿、大力帮助众生,誓愿度尽无量无边的六道苦难众生。
《注》
(1)(轮回诸趣众生类)“轮回”指众生无始以来,辗转生死于三界六道之中,如车轮一样旋转不停。“诸趣众生类”指六道中各类众生。
(2)(拔有情)救拔有情众生。
我行(1)决定坚固力
唯佛圣智能证知(2)
纵使身止诸苦中
如是愿心永不退
《解》法藏比丘发愿说:我的愿行永远坚定不移,此事唯有佛的智慧才能为我作证明。即使我自身处在种种极苦大灾难中,如上所发的大愿,也永不会退转。
这一品经文,说明法藏比丘出家并发大愿情形。下一品经文,是说明他依照自己的愿心,努力的精进修行。
《注》
(1)(我行)法藏的行愿。
(2)(唯佛圣智能证知)“佛”是指世间自在王佛。“圣智”佛的大智慧,“证知”是证明。
【至心(1)精进第五】
《解》以至诚心精进修行。
《注》
(1)(至心)真诚心到了极处。
法藏比丘说此偈已,而白佛言。我今为菩萨道,已发无上正觉之心,取愿作佛,悉令如佛。
《解》法藏比丘在世间自在王佛面前,说了以上的偈颂之后,又向佛报告:我现在为教菩萨示范修道,已经发了真正觉悟的心,发愿成佛,愿一切心行都像佛一样。
愿佛为我广宣经法(1),我当奉持(2),如法修行(3)。拔诸勤苦生死根本(4),速成无上正等正觉。
《解》希求世尊为我详细深说经法,我一定如法依教奉行。拔除一切勤劳造作恶业的生死根本。断除贪、嗔、痴等烦恼。希望快速成佛。
《注》
(1)(经法)指诸佛如来为一切众生,讲解宇宙人生真相的言语文字。
(2)(奉持)恭敬接受。
(3)(如法修行)“如法”是依佛所说的教法。“修”是修正,“行”是行为。“修行”是把自己错误的思想、见解、行为修正过来。
(4)(拔诸勤苦生死根本)“拔”拔除。“勤苦”是勤劳作苦。“生死根本”指贪心、嗔心、痴心是生死轮回的根本。此句意思是拔除一切勤劳造作恶业的生死根本。
欲令我(1)作佛时,智慧光明。所居国土,教授名字(2),皆闻十方。诸天人民及蜎蠕类,来生我国,悉作菩萨。我立是愿,都胜无数诸佛国者,宁可得否。
《解》希望我成佛时,我的智慧光明,我所居住的国土,我的名号都能传遍十方诸佛国土。十方世界一切六道众生,发愿来生我的国土,统统都作菩萨。我立的这个愿都超过一切诸佛世界,不知能否如愿。
《注》
(1)(欲令我)“欲”希望。“令我”使我。
(2)(教授名字)指成佛后的名号,以及观音、势至菩萨等名号。
世间自在王佛,即为法藏而说经言,譬如大海,一人斗(1)量,经历劫数,尚可穷(2)底。人有至心求道,精进不止,会当克果(3),何愿不得。
《解》世间自在王佛就对法藏比丘说,譬如大海非常深广,一个人用斗来量大海的水,经历了多劫的时间,海水尚且可以量尽。如果有人坚定志愿,至心求道,勇猛精进,永不中止,决定可以证得佛果。还有什么愿不能成就的呢!
《注》
(1)(斗)是量米的计量器。
(2)(穷)尽。
(3)(会当克果)“会”必然,“克”得,“果”愿望的圆满。即必然证得佛果。
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刹庄严。如所修行,汝自当知,清净佛国,汝应自摄。
《解》佛说:你自己细心深入的想想,修什么方便的法门,才能成就佛刹的种种庄严。要怎样如法修行,你自己应当知道。要怎样建立清净佛国,也是你自己应当去决定选择。
法藏白言,斯义宏深(1),非我境界。惟愿如来应正遍知(2),广演诸佛无量妙刹(3)。若我得闻,如是等法,思惟修习(4),誓满所愿。
《解》法藏比丘回答说:佛所说的义理太深广了,这不是我的境界所能理解的。唯愿如来应正遍知,为我广泛演说诸佛无量无边的庄严刹土。我如果听闻了佛为我宣说的妙法之后,我一定认真的思惟学习,来圆满我所发的大愿。
《注》
(1)(斯义宏深)指世间自在王佛以上所说的经义。
(2)(如来应正遍知)“应”应供,“正遍知”是等正觉。这是佛十号当中的三号,以此代表佛的十号。
(3)(妙刹)指微妙庄严的佛土。
(4)(思惟修习)“思惟”是深入的理解。“修”修正,“习”实习。修正错误的行为,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世间自在王佛知其高明(1),志愿深广。即为宣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2)功德严净,广大圆满之相(3),应(4)其心愿,悉现与之。说是法时,经千亿岁。
《解》世间自在王佛知道法藏比丘德行高尚,智慧明朗,所发的宏愿深广无比,就为他宣说了十方诸佛刹土的种种功德、严净、广大、圆满的无边妙相。佛为了满足法藏比丘的心愿,还把诸佛世界以神异能力展现在他的面前,让他亲自见闻。而且还为他说法,时间长达千亿年(那时代人寿很长)。
《注》
(1)(高明)指德行高尚,智慧明朗。
(2)(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二百一十亿”并不是具体的数字,佛法中常以七、十、十六、二十一等数字代表大圆满。此处是代表尽虚空中所有的诸佛世界。
(3)(功德严净广大圆满之相)“功”是所修的因,“德”是所得的果;“功德”是指诸佛国土中的事理因果。“严净”是指诸佛国土的人事、物质一切的环境清净美好。“广大”是指国土的大小。“圆满”是指诸佛世界的美好而无缺欠。
(4)(应)满足的意思。
尔时法藏闻佛所说,皆悉睹见,起发无上殊胜之愿(1)。于彼天人善恶,国土粗妙(2),思惟究竟(3)。便一其心(4),选择所欲,结得(5)大愿。
《解》法藏比丘求学的时候,对佛所介绍诸佛世界种种的现象,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因此发起了无上殊胜大愿;并且对于诸佛世界天人的善恶,国土粗妙等,他都能够了解得很彻底,于是就一心选择自己所希望的清净美好的世界,形成了他伟大无比的“四十八大愿”。
《注》
(1)(殊胜之愿)就是下一品所讲的四十八愿。
…
《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