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下)
净空法师著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礼供听法第二十六
歌叹佛德第二十七
大士神光第二十八
愿力宏深第二十九
菩萨修持第三十
真实功德第三十一
寿乐无极第三十二
劝谕策进第三十三
心得开明第三十四
浊世恶苦第三十五
重重诲勉第三十六
如贫得宝第三十七
礼佛现光第三十八
慈氏述见第三十九
边地疑城第四十
惑尽见佛第四十一
菩萨往生第四十二
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受菩提记第四十四
独留此经第四十五
勤修坚持第四十六
福慧始闻第四十七
闻经获益第四十八
【往生正因(1)第二十五】
《解》这一品是三辈往生的补充说明。
《注》
(1)(正因)就是三辈往生的因行。
复次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此经典,受持读诵,书写供养。昼夜相续,求生彼刹。发菩提心。持诸禁戒,坚守不犯。饶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与之,令得安乐。忆念西方阿弥陀佛,及彼国土。是人命终,如佛色相种种庄严,生宝刹中。速得闻法,永不退转。
《解》世尊又告诉阿难: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听到《无量寿经》,能够受持、读诵、书写、供养,昼夜相续不断,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并且能发菩提心,奉持种种戒律和国家的法律制度,坚持遵守不违犯。又能给予社会大众最丰饶的利益,以及把自己所修的功德,全部奉献布施给一切众生,令得安乐。同时自己还要忆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此人临终的时候,佛与圣众前来接引,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时,色相庄严与阿弥陀佛一样。立即见佛闻法,永不退转。
这一段是补充上辈往生的因行。
复次阿难,若有众生,欲生彼国。虽不能大精进禅定,尽持经戒,要当作善。所谓一不杀生(1),二不偷盗(2),三不淫欲(3),四不妄言(4),五不绮语(5),六不恶口(6),七不两舌(7),八不贪(8),九不嗔(9),十不痴(10)。如是昼夜思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志心(11)归依,顶礼供养。是人临终,不惊不怖,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佛国土。
《解》佛又对阿难说:如果有众生想要往生到极乐世界,在平时生活修学上,虽然不能像上辈的勇猛精进,修习禅定;又不能完全奉持经典的义理及教诫,但一定要断除恶业,修十善业。十善业就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四不妄言,五不绮语,六不恶口,七不两舌,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依这十种善业为基础,然后日夜思惟,忆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种种功德,和极乐世界的种种依报庄严。一心归依阿弥陀佛,顶礼供养阿弥陀佛。这样修持,到临终的时候,必定得蒙阿弥陀佛本愿加持,没有惊慌恐怖,心不颠倒错乱,立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一段是补充中辈往生的因行果报。
《注》
(1)(不杀生)不杀害一切众生的生命。
(2)(不偷盗)偷盗就是不予而取,凡是有主之物,主人没有同意,不论采用什么方式,私自占为己有,都是属于偷盗。反之即是不偷盗。
(3)(不淫欲)对异性不作非礼想,不作非礼的行为。
(4)(不妄言)说话诚实不欺骗人。
(5)(不绮语)不说花言巧语、诱惑等误导人的话。
(6)(不恶口)不说粗鲁难听的话。
(7)(不两舌)不搬弄是非。
(8)(不贪)对喜欢的事物不过分贪求。
(9)(不嗔)对不如意的事物不起嗔恚心。
(10)(不痴)对事理因果的真相,明白了解。
(11)(志心)专心一意。
若多事物,不能离家,不暇(1)大修斋戒,一心清净。有空闲时,端正身心。绝欲去忧(2),慈心精进。不当嗔怒、嫉妒,不得贪餮(3)悭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4)。要当孝顺,至诚忠信。当信佛经语深,当信作善得福,奉持如是等法,不得亏失(5)。
《解》 如果他们有种种障缘,不能放下世俗的事物,又没有时间大修斋戒,令一心清净,也应该利用空闲的时间端身正意,绝欲去忧。对别人要慈悲,对自己要努力精进修持。遇到不如意的事物,心里也不会嗔怒;见到别人的好处,心里不难过,不会起嫉妒心。不贪图美食,不得悭惜不肯布施。
对修学的法门,不能中途后悔,不得狐疑。应当要孝顺父母,处事、待人、接物要诚敬、要尽责、有信用。应当深信佛所说的经,义理无限深广。深信种善因一定得善的果报,因果报应的道理和事实丝毫没有差错。奉持以上的原则,并且牢记遵守,一生都不能有所亏失。
《注》
(1)(暇)空闲的时间。
(2)(绝欲去忧)“绝欲”是断绝外面环境事物的诱惑;“去忧”是放下心里贪、嗔、痴得失等的烦恼。
(3)(贪餮)贪图美食。
(4)(狐疑)是怀疑,狐是比喻,狐狸多疑,所以用狐疑来形容疑心很重的人。
(5)(亏失)“亏”做得不圆满;“失”忘记。
思惟熟计(1),欲得度脱。昼夜常念,愿欲往生阿弥陀佛清净佛国。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断绝者,寿终皆得往生其国。
《解》常常思惟熟计,用什么方法脱离六道轮回?还要日夜忆佛、念佛,一心一意只想往生阿弥陀佛清净佛国。如果能在一年之中,利用长假,以清净之心,修十日十夜。或者每个月里,选个假日修一日一夜,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的执持名号,命终就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一段是补充下辈往生的因行果报。
《注》
(1)(思惟熟计)认真的思考,仔细的计算。
行菩萨道,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当作佛。欲于何方佛国作佛,从心所愿。随其精进早晚,求道不休,会当得之,不失其所愿也。
《解》所有不是专修净土而修学其他大乘菩萨法门的人,他们将自己修行的功德回向,求生到极乐世界。这些人的一切受用、位次都是平等,都得三种不退转的果位(七地以上)。而且具足紫磨真金色身,三十二种大丈夫相,一生圆满成佛。无论那方世界,众生有感,希望有佛去教化,他们都会随众生的愿望到那里去示现作佛。至于成佛之期,则随各人精进程度,成佛有早晚的不同。他们都是求道不休,虽有先后差别,但决不违失成佛之愿,一定可以兑现,这一生决定成佛。
这一段是补充说明修学其他大乘法门的人,回向求生的因行果报。
阿难,以此义利故,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无有等等无边世界,诸佛如来,皆共称赞无量寿佛所有功德。
《解》佛告诉阿难,由于上面所说的三辈往生的事理和利益,所以十方一切诸佛如来,都共同称扬赞叹阿弥陀佛所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礼供听法第二十六】
《解》本品经文是叙说十方的菩萨们,到极乐世界礼拜供养阿弥陀佛,及聆听阿弥陀佛演说妙法。
复次阿难,十方世界诸菩萨众。为欲瞻礼,极乐世界无量寿佛。各以香华幢幡宝盖,往诣佛所,恭敬供养。听受经法,宣布道化(1),称赞佛土功德庄严。
《解》佛又告诉阿难,他方世界那些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又能生欢喜心的菩萨们,他们希望瞻仰极乐世界的无量寿佛,都带著香、花、幢、幡、宝盖等礼物,来到极乐世界,以诚敬的心来供养无量寿佛,聆听接受阿弥陀佛的教诲。然后回到自己的佛国,宣扬传播,以正道教化众生,称赞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
《注》
(1)(宣布道化)“宣布”宣扬传播,“道化”以正道来教化众生。
尔时世尊即说颂曰。
《解》这时世尊以偈颂的方式来赞说,颂曰。
东方诸佛刹,数如恒河沙,恒沙菩萨众,往礼无量寿,南西北四维,上下亦复然。咸以尊重心,奉诸珍妙供。
《解》这八句偈说明,到极乐世界的菩萨人数之多。东方世界的佛刹,像恒河沙数那么多,每个佛刹又有恒河沙数那么多的菩萨。这些菩萨都到极乐世界去礼拜、供养、听阿弥陀佛说法。除了东方以外,还有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等九方,每一方都有恒沙数世界,每一世界都有恒沙数菩萨,他们都以真诚恭敬之心,奉持各种珍妙的物品,供养阿弥陀佛以及大会中的诸上善人。
畅发和雅音(1),歌叹最胜尊(2),究达(3)神通慧,游入深法门(4)。闻佛圣德名(5),安隐得大利(6),种种供养中,勤修无懈倦。观彼殊胜刹(7),微妙难思议,功德普庄严,诸佛国难比。因发无上心,愿速成菩提。
《解》这一段是十方菩萨赞叹阿弥陀佛,他们发愿要快速成佛。十方无量无边的菩萨们,畅发和雅的音声,歌颂赞叹阿弥陀佛,赞叹阿弥陀佛神通智慧究竟通达。众生听到弥陀的名号,都能安稳得到圆满成佛的大利益,听闻到圣德名之后,能于种种供养中精进的修持,没有懈怠、厌倦之心。
这些菩萨看到极乐世界种种殊胜美好的环境,确实感到微妙不可思议。这些都是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大众的功德共同所庄严的。所以赞叹极乐世界是十方诸佛国土所不能比的。这些菩萨见了这样微妙不可思议的盛况,因此都发了无上菩提心,都希望在这一生能够快速圆满成佛。
《注》
(1)(畅发和雅音)“畅”欢畅怡悦;“和雅音”最美好的安和雅正的音声。
(2)(最胜尊)指阿弥陀佛。
(3)(究达)究竟通达。
(4)(游入深法门)“游”是自在无碍;“入深法门”指阿弥陀佛透彻了解诸法实相的本源。
(5)(圣德名)指阿弥陀佛的名号。
(6)(大利)往生不退成佛的殊胜利益。
(7)(殊胜刹)指极乐世界。
应时无量尊(1),微笑现金容,光明从口出,遍照十方国。回光还绕佛,三匝从顶入(2)。菩萨见此光,即证不退位。时会一切众,互庆生欢喜。
《解》这一段是说,阿弥陀佛放光利益来参访的菩萨。正当那些菩萨发愿的时候,阿弥陀佛现出微笑的金容,从口中放出光明,遍照十方诸佛刹土。光明遍…
《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