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五百年)之内,见不到佛、听不到佛法,这是他们所受的苦难。
《注》
(1)(过咎)过失。
(2)(边地)即下文所说的边地疑城。
弥勒白言。受佛明诲,专精修学,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解》弥勒菩萨向佛说:今天接受佛明白的教诲,决定专精修学,如教奉行,发愿往生弥陀净土。对佛的教诲不敢有疑。
【浊世(1)恶苦(2)第三十五】
《解》这一品是世尊苦口婆心教诫我们,劝导我们要明了世间一切事实真相,认清现实环境。要断恶修善,才能离苦得乐。
《注》
(1)(浊世)五浊恶世。
(2)(恶苦)“恶”五恶,“苦”是五痛五烧。
佛告弥勒,汝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为众恶,甚为大德。所以者何,十方世界,善多恶少,易可开化。唯此五恶世间,最为剧苦。我今于此作佛,教化群生,令舍五恶(1)、去五痛(2)、离五烧(3)。降化其意,令持五善(4),获其福德。
《解》佛告诉弥勒菩萨说:你们能在这个五浊恶世正心诚意,不造作种种恶业,可以称为大德。为什么呢?因为十方诸佛世界善多恶少,容易开导教化。唯有此处五恶世间最为剧苦。我现今在此示现作佛,教化一切众生,令他们舍掉五恶,除去五痛,永离五烧,降伏转化众生的贪嗔痴等一切的恶念。教他们受持五善(五戒),教他们如何获得福德。
《注》
(1)(五恶)杀、盗、淫、妄、酒。
(2)(五痛)是花报。即现前在世间所受的苦痛及所遭受的苦难。
(3)(五烧)是果报。在此指鬼、畜、地狱三恶道的苦报。
(4)(五善)即是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何等为五:其一者,世间诸众生类,欲为众恶,强者伏弱,转相□贼(1)。残害杀伤,迭相吞啖(2)。不知为善(3),后受殃罚。故有穷乞、孤独(4)、聋盲、喑哑(5)、痴恶(6)、尪狂(7),皆因前世不信道德,不肯为善。
《解》以下佛为我们详细说明五恶、五痛、五烧。是哪五种呢?第一是杀生恶。世间的一切众生,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造作种种恶业。强大的欺负弱小的,所谓弱肉强食,这都是因为不知道作善。造作恶业的后果就一定要受到灾殃的惩罚。所以世间就有贫穷乞丐、孤独、聋盲、喑哑、痴恶、尪狂。这都是因为前世不信因果,造作恶业的报应,不肯戒杀、放生、吃素、劝善、护生的缘故。
《注》
(1)(转相克贼)“转相”互相,“克”牵制,“贼”杀害。“转相克贼”是互相牵制,彼此杀害。
(2)(迭相吞啖)“迭相”互相;“啖”吃。
(3)(为善)此指戒杀放生、素食、劝善护生。
(4)(孤独)年少失去父母称孤,年老失去子女称独。
(5)(喑哑)指哑巴。
(6)(痴恶)“痴”白痴,“恶”丑陋。
(7)(尪狂)“尪”是跛脚,“狂”是精神分裂症。
其有尊贵(1)、豪富(2)、贤明(3)、长者、智勇、才达(4),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积德所致。
《解》世间也有尊贵、豪富、贤明、智勇、才达的人,这都是由于过去世中行慈尽孝、修善积德所感得的善果。
《注》
(1)(尊贵)指有崇高地位,受社会大众尊敬的人。
(2)(豪富)指富有财宝的人。
(3)(贤明)有道德、有智慧的人。
(4)(智勇才达)智慧勇猛,才艺通达的人。
世间有此目前现事。寿终之后,入其幽冥(1),转生受身,改形易道。故有泥犁、禽兽、蜎飞蠕动之属。譬如世法牢狱,剧苦极刑,魂神命精(2),随罪趣向。所受寿命,或长或短,相从共生,更相报偿。殃恶未尽,终不得离。辗转其中,累劫难出,难得解脱,痛不可言。
《解》世间有这些眼前能看到的杀恶及现世报,所以当他寿终之后,自然堕入三恶道,随著自己的业力受身;改变自己的身形,从人身变成恶道身形。所以有地狱、禽兽、蜎飞蠕动各个不同种类的身形。这就如同世间的牢狱一样,受到剧苦极刑的惩罚。他的魂神命精,随自己所造的罪业到三恶道去受苦。所受的寿命有长有短。
过去的冤家债主互相追随,世世同生一处,更将前世的怨仇债务,一一报偿。所受的殃恶如果没有报尽,终究不能脱离。必定辗转在三恶道中难得出离,难得解脱。这种痛苦不是用言语所能形容的。
《注》
(1)(幽冥)指三恶道。
(2)(魂神命精)就是世人所说的灵魂,佛法中讲的神识。
天地之间(1),自然有是,虽不即时暴应(2),善恶会当归之。
《解》天地之间,因果之事自然如影随形,必然有如是的报应。虽然不即时报应,但善恶因果报应,真实不虚。因缘会合时,必受其报。
《注》
(1)(天地之间)三界六道轮回之内。
(2)(暴应)“暴”指猛急突然之义;“应”是报应。
其二者,世间人民,不顺法度(1),奢淫(2)骄纵,任心自恣(3)。居上不明,在位不正。陷人冤枉,损害忠良。心口各异,机伪(4)多端。尊卑中外(5),更相欺诳。嗔恚愚痴,欲自厚己。欲贪多有,利害胜负,结忿成仇。破家亡身,不顾前后。
《解》其二者,是指偷盗恶。世间人民,不依法律规度,过分的骄慢、奢侈放纵,随著自己的贪欲为所欲为。居上的领导人,利用权势,贪赃枉法,损人利己,祸国殃民。在位不能正己之身,诬陷冤枉,损害忠良。阿谀取荣,心口不一。投机取巧,诡诈虚伪。
不论长辈晚辈,自己一家人还是外人,都彼此互相欺诳。嗔恚愚痴,助长贪心,吸取他财,希望自己贪多拥有。因此便会产生利害冲突,互相争夺。于是结忿成仇,甚至家破人亡。这样的人,不明白前因后果报应的道理和事实真相。
《注》
(1)(法度)“法”是法律,“度”是法制,常规。
(2)(奢淫)“奢”是奢侈,“淫”事情做得太过分。
(3)(恣)放任纵欲。
(4)(机伪)是机心诡诈。
(5)(中外)“中”是自己一家人,“外”是外人。
富有悭惜,不肯施与。爱保贪重,心劳身苦。如是至竟,无一随者。善恶祸福,追命所生。或在乐处(1),或入苦毒(2)。又或见善憎谤,不思慕及(3)。常怀盗心,悕望(4)他利。用自供给,消散复取。
《解》世间有一类富有的人,但是他们悭贪吝惜自己的财物,不肯把财物施舍与人。爱欲牢固,贪心深重,终身保护自己的财物。就这样直至寿命终尽的时候,他的财物没有一样能带得走,唯有一生所造善恶祸福的业力,支配著他去六道轮回。这一生作善得福,来世必至乐处;这一生作恶得祸,来世必遭苦毒。
又或见人行善,反生憎恶、诽谤,没有敬慕仿效之心。如是之人,常怀侵夺之心,希望夺取不义之财供自己受用。受用完了,又复重造盗恶。
《注》
(1)(乐处)指三善道。
(2)(苦毒)是痛苦的报应,指三恶道。
(3)(慕及)是敬慕仿效的意思。
(4)(悕望)同“希望”。
神明□识(1),终入恶道。自有三涂,无量苦恼,辗转其中,累劫难出,痛不可言。
《解》造作这么多罪业的人,天神(俱生神)记录善恶,送交阎罗王。又在他的阿赖耶识里也记录他所犯的罪行。命终之后一定堕入三恶道,自然有三途的苦报,无量苦恼。这样辗转在三途之中,累劫难得出离,这种痛苦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注》
(1)(神明克识)“神明”在此指阿赖耶识。“克”是一定,“识”是记录的意思。
其三者,世间人民,相因寄生(1),寿命几何。不良之人,身心不正,常怀邪恶,常念淫佚(2)。烦满胸中(3),邪态外逸。费损家财,事为非法。所当求者,而不肯为。
《解》第三段讲淫欲恶。世间人民由于相互之间的业因而生于世,寿命能有多长。不良之人,身心不正,常怀邪恶、狠毒、不善之心。常沉溺于淫欲放荡、烦恼欲望,邪淫放荡之态流露于外表。耗费损失家中财产,来造作淫欲之事。所应当追求的正业,反而不肯去做。
《注》
(1)(相因寄生)指众生由于相互间之业因而出生于世。
(2)(淫佚)“淫”是邪淫,“佚”放荡。
(3)(烦满胸中)是指欲火内烧,胸热心狂。
又或交结(1)聚会,兴兵相伐。攻劫杀戮(2),强夺迫胁(3)。归给妻子,极身作乐。众共憎厌,患而苦之。
《解》或是勾结恶友,聚集邪众,兴兵相争,互相攻伐。侵掠杀戮,武力迫胁。公然劫取,造作种种恶行。用来取悦妻子。纵情于声色,极身作乐。因此,社会群众对他憎恶讨厌,为此遭受灾祸和无边的痛苦。这是说他的现世报。
《注》
(1)(交结)是勾结。
(2)(杀戮)此处指以枪矛武器杀人。“戮”以尖锐之物相刺叫戮。
(3)(迫胁)指以威力来恐吓强迫。
如是之恶,著(1)于人鬼。神明记识,自入三涂。无量苦恼,辗转其中。累劫难出,痛不可言。
《解》这种恶人,后世的人和天地鬼神都明显的知道他的恶行。并且阿赖耶识里收藏了恶业的种子,天神也记录下他的罪行。命终之后自然堕入三途受无量苦恼。这样辗转在三途之中,累劫难得出离。这种痛苦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注》
(1)(著)昭著。
其四者,世间人民,不念修善,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憎嫉善人,败坏贤明,不孝父母,轻慢师长,朋友无信,难得诚实。
《解》第四段讲妄语恶。世间人民由于不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迷于名利而不能念及修善积德。造作两舌,煽动离间,搬弄是非,言词粗野,恼他人心。存心欺诳,口出不实之言。还有善用花言巧语,诱人恶作的一类绮语。
他们憎恨、嫉妒善人好事。专干破坏好人好事,欺骗世人,对于贤明的人失去信心。他们不孝父母,对自己的老师轻视骄慢。对朋友不讲信用,难得见到他有诚实。
尊贵自大,谓己有道。横行威势,侵易于…
《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