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急想破。
《解》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应当互相尊敬爱护,不可彼此憎恨嫉妒。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上,应当互相帮助安慰。受者无得贪多,施者无得悭惜。言语态度要常常保持宽厚温和,不可以互相违背凶狠。偶尔心里有意见,有所嗔恚忿怒,这种情况,累积越来越严重。往往从小怨恨变成大仇恨。世间的事情就是以此为患害。虽然果报还没有现前,应该赶紧想办法来化解。
《注》
(1)(有无相通)“有无”指财物上的有无,“相通”指互相帮助。
(2)(违戾)“违”违背,“戾”凶狠。
(3)(心诤)心里有意见,不能忍让。
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善恶变化,追逐所生(1),道路不同,会见无期。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解》人在娑婆世界死生,就是因为爱欲太重,在六道轮回里,自己造的业必定自己承受果报。每个人造的业都不一样。业不同,受的报也就不同。所以无论出生在那一道,都是独生独死,独去独来,没有作伴的。不但如此,自己造业,自己承受苦乐的果报,也是没有人能代替你的。
而且众生善恶的念头转变也很快,善恶业因追随生命而招感果报。一旦堕入了轮回,因为各人道路不同,再想遇到是很不容易的。纵然遇到了,彼此已经是改头换面,再也不会相识。所以释迦佛劝勉世人,为什么不在身体强健的时候,努力断恶修善,念佛求生净土,还要等待什么呢?
《注》
(1)(追逐所生)指所生之处果报追随不舍,随著善恶业因,感得善恶果报。“逐”是追从。
世人善恶自不能见,吉凶祸福,竞各作之,身愚神闇(1),转受余教(2),颠倒相续,无常根本(3)。蒙冥抵突(4),不信经法。心无远虑,各欲快意。迷于嗔恚,贪于财色,终不休止,哀哉可伤。
《解》世人对于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他没有能力分辨,对“作善必得吉庆、福报;作恶必得凶灾、殃祸”这个道理与事实真相迷惑不信,于是天天竞争造恶。这种造恶业的根本原因,就是自己身心愚昧、精神昏暗,没有智慧,对于邪正辨别不清楚。不能正信因果,入于正道;对外道邪说反而容易信奉。如此颠倒相续不断,轮回生死,无有了期。
他们所以这样糊涂固执,是因为不能相信经法,不接受佛菩萨的教诲,没有长远的考虑,只图眼前的快乐,一时称心如意。这种情况是由于迷惑于嗔恚,贪著于财色,而不停止的造作恶业。佛对于这些因果循环看得很清楚,所以为世人感叹悲伤。
《注》
(1)(身愚神闇)“身愚”是自身愚昧,造作恶业。“神闇”精神昏暗,没有智慧。
(2)(转受余教)“余教”是指不能即生了脱生死问题的教法。
(3)(无常根本)“无常”是指六道轮回。“根本”是由贪嗔痴造作十恶业。
(4)(蒙冥抵突)“蒙冥”是糊涂不清醒。“抵突”是抵触冲突。
先人不善(1),不识道德,无有语(2)者,殊无怪也。死生之趣,善恶之道,都不之信,谓无有是。
《解》过去的前辈们,他们没有遇到佛法,不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因而造作了许多恶业。他们不认识佛法,不晓得学佛,也没有善知识开导他们,像这种情况是不能责怪的。可是有一种人,有缘见闻佛法,但对于六道轮回、善恶因果报应等事实,他不相信,认为根本没有这回事,所以才会造作恶业。
《注》
(1)(先人不善)指过去的祖先们不认识佛法。“先人”是过去的祖先们。“不善”就是知见不正,不明因果理事,以致造作许多恶业。
(2)(语〉(音玉)告诉、告诫。
更相瞻视,且自见之,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妇,更相哭泣,一死一生,迭相顾恋(1)。忧爱结缚(2),无有解时。思想恩好,不离情欲。不能深思熟计,专精行道,年寿旋尽(3),无可奈何。惑道者众,悟道者少。各怀杀毒,恶气冥冥(4),为妄兴事,违逆天地(5),恣意罪极,顿夺其寿,下入恶道,无有出期。
《解》像上面所讲的,只要仔细观察世间众生生离死别的现象,就不难见到。当人临终时,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妇更相哭泣。彼此互相眷恋,都放不下。这些都是生离死别的痛苦悲伤,这是因为忧爱就像绳子一样捆绑著,没有解脱的时候。而世人却不知道这种恩好情欲都是六道生死的苦本。对于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深入思考,好好计划,然后决定一生所修的法门,一门深入,求生净土,要是到了寿命终了时,就无可奈何了。
对于这样的道理与事实,迷惑的人太多,觉悟的人很少,因此造作种种恶业。所以世间充满邪恶之气,昏暗不明。这些都是由贪嗔痴而造恶业引起的,违背了天地鬼神的善意与自己的自性天良,肆无忌惮的造罪,真是到了罪大恶极的地步,所以天地鬼神必然夺其寿命。死后的果报决定是在恶道,没有出头的时期。
《注》
(1)(迭相顾恋)“迭”交换的意思。迭相顾恋就是彼此互相顾恋不舍。
(2)(忧爱结缚)“结”心里有牵挂;“缚”就是用绳子绑著;“忧爱结缚”,忧和爱这个牵挂就像绳子一样把人捆绑著。
(3)(旋尽)立即终了。
(4)(恶气冥冥)“恶气”邪恶的气氛;“冥冥”指昏暗不明。
(5)(违逆天地)“天地”指天地鬼神,亦代表本性;违逆天地即是违背了自性天良。
若曹(1)当熟思计,远离众恶,择其善者,勤而行之。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当勤精进,生安乐国(2),智慧明达,功德殊胜。勿得随心所欲,亏负经戒(3),在人后也。
《解》佛对著与会的大众说:你们大家应当好好思考、计划,要远离众恶,选择善好的,努力精进奉行。当知世间的爱欲荣华,都是不可长久保持的,都会别离的,实在不能让人得到真正的快乐。你们应当勤奋精进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一旦生到极乐世界,就能得到智慧明达,成就殊胜功德。
佛最后劝勉大家,不要随著自己贪嗔痴的欲望,为所欲为,亏负了佛在经典中的教诫,错失了往生不退成佛的机会。就是将来再遇到这个法门而求生,也已经落在别人的后面了。
《注》
(1)(若曹)这是汉朝时候的术语,是“你们大家”的意思。
(2)(安乐国)指极乐世界。
(3)(亏负经戒)“亏”是不圆满,“负”是辜负。通指解行亏缺,辜负佛在经戒中的教诲。
【心得开明(1)第三十四】
《解》这一品是弥勒菩萨听佛的教诲之后,心开意解,对世尊所讲的道理都明了。所以品题为心得开明。
《注》
(1)(开明)开解明了。
弥勒白言,佛语教戒,甚深甚善,皆蒙慈恩解脱忧苦。佛为法王(1),尊超群圣(2)。 光明彻照,洞达无极。普为一切天人之师。今得值佛,复闻无量寿声(3),靡(4)不欢喜,心得开明。
《解》弥勒菩萨向佛说:佛所说的教诫,道理很深,方法非常善巧。一切众生都蒙佛的慈悲恩惠,得到解脱三界六道的痛苦。佛为法王,智德慈悲超过一切圣人,最尊最上。佛的光明智慧彻照十方,没有极限,所以普遍为一切天人的导师。
弥勒菩萨非常庆幸今天能够遇到佛,又能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得闻《无量寿经》。能使大众心开意解,明了自性本具佛智。所以与会大众没有一个不欢喜的。
《注》
(1)(法王)“王”是自主、自在的意思。佛在一切法中得大自在,所以称法王。
(2)(尊超群圣)“群圣”是小乘初果以上,大乘圆教初地以上的诸大圣人。佛为九法界的导师,超越一切的圣人,而为至尊。
(3)(无量寿声)阿弥陀佛名号。又指此《无量寿经》。
(4)(靡)无。
佛告弥勒,敬于佛者,是为大善。实当念佛。截断狐疑。拔诸爱欲,杜众恶源。游步三界。无所挂碍。开示正道,度未度者。
《解》佛对弥勒菩萨说:恭敬佛的人,皆是有大善根的人。应当老实念佛,断除疑惑心,拔除对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贪著。杜绝贪嗔痴等一切不善心、嫉妒心、骄慢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人心、邪见心、贡高心及种种罪恶的根源。虽然游化三界,却无所牵挂、无所障碍。为众生演说成佛的道理及方法,度化那些还没有觉悟的众生。
若曹当知十方人民,永劫以来,辗转五道,忧苦不绝。生时苦痛,老亦苦痛,病极苦痛,死极苦痛,恶臭不净,无可乐者。宜自决断(1)。洗除心垢。言行忠信(2),表里相应。人能自度,转相拯济。
《解》佛说:你们应当知道,十方世界的人民,从久远劫以来,辗转六道,沉沦生死,忧苦不绝。佛在此又略举出几种苦,生时苦痛,老了也苦痛,病时最为苦痛,死时极为苦痛。而且身体臭恶不净。无乐可言。这些都是眼前的事实真相。佛在此又劝勉大家,应该自己坚决果断,洗除心中的污垢,言语行为要忠诚守信,表里如一。这样的人必定能够自行度脱,也能辗转互相拯济,劝人断恶修善。
《注》
(1)(决断)坚决果断。
(2)(忠信)“忠”是尽职尽责,“信”是讲信用。
至心求愿,积累善本。虽一世精进勤苦,须臾闲耳。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永拔生死之本,无复苦恼之患。寿千万劫(1),自在随意。
《解》一心求愿往生净土,积功累德,断恶修善。虽一生一世精进勤苦的修行,只不过是很短暂的时间而已。将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可以得到无穷无尽的快乐,并且永远脱离轮回,不再有忧苦烦恼的祸患。寿命无量,一切受用,自行化他,修行证果,都随意自在。
《注》
(1)(寿千万劫)在此表示无量寿。
宜各精进,求心所愿。无得疑悔,自为过咎(1)。生彼边地(2),七宝城中,于五百岁受诸厄也。
《解》 佛劝我们,要各自努力精进专修,求心所愿,往生净土。不得怀疑反悔。有疑悔是自己的过失。将来往生到极乐世界的边地城中。在五百年(指人间…
《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