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下)▪P5

  ..续本文上一页指能包容的意思。

  (6)(适得其中)“适”恰到好处,“中”指中道。

  (7)(中表相应)“中”是指内心,“表”是表现在外的。这是说菩萨心契中道,得于中而形于外,所以表里一如,自然相应。

  (8)(自然严整)“自然”是指一切法的自然规律;“严整”是庄严整齐。

  检敛(1)端直,身心洁净,无有爱贪。志愿(2)安定,无增缺减(3)。求道和正(4),不误倾邪(5)。随经约令(6),不敢蹉跌(7)。若于绳墨(8),咸为道慕(9)。

  《解》菩萨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检点、收敛自己的行为,时时提醒自己的行为要端正,内心要正直。所以他们所得到的是身心清净,没有一切烦恼习气。菩萨们自己修行,能够坚定这个念佛法门,绝不动摇;而对教化众生也用这句佛号,并且知足常乐。他们在自行化他时,常能保持和平中正的心念。因此不会被一切邪知邪见的境界所迷惑。

  菩萨们依照经典的教诲来约束自己的身口意三业,所以他们的思想、行为都不会违背佛的教诫。没有丝毫失误。依佛的教诫为准绳。他们所仰慕的就是无上菩提大道,也就是一心一意要求圆满成佛。

  《注》

  (1)(检敛)“检”是检点;“敛”是收敛。

  (2)(志愿)指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愿。

  (3)(无增缺减)是不增,不缺,不减。表知足常乐。

  (4)(求道和正)“道”指平等心、正直心。“和”是和平、调和。“正”是中正、中道义。

  (5)(不误倾邪)“误”迷惑的意思,“倾邪”指邪知邪见。

  (6)(随经约令)“经”指佛讲的一切经典。“约”约束,“令”教诫。这是说随顺佛的经典理论教诫,约束自己的心行。

  (7)(蹉跌)是失误、违背的意思。

  (8)(绳墨)准绳、规矩的意思。

  (9)(道慕)“道”无上的菩提大道,“慕”仰慕。这是说对成佛的菩提大道非常仰慕。

  旷无他念,无有忧思,自然无为,(1)虚空无立(2)。淡安无欲(3),作得善愿(4),尽心求索。含哀慈愍(5),礼义都合。苞罗表里(6),过度(7)解脱。

  《解》极乐世界菩萨们的心胸空旷,无有妄念,没有忧虑、牵挂。他们的行为完全是从自性中自然流露出来的,没有一丝毫的造作。他们的心清净像虚空一样,一法不立。在生活上是淡泊安宁,没有任何欲望,自在随缘。在他们的心中只有度众生成佛道的大愿,对于这些善愿,他们会尽心尽力以善巧方便来弘扬佛法,以清净、平等的大慈悲心来普度一切众生。

  菩萨在世间度众生,所用的方法都是适合世间的道德、人情、风范、礼俗。菩萨的智慧包罗世出世间一切事理,所以度化众生能容通无碍,菩萨们是以学习念佛法门,一生当中得到解脱,同时又以这个法门利益一切众生,让众生在这一生也得到解脱。

  《注》

  (1)(自然无为)就是自性清净本然,没有丝毫造作。

  (2)(无立)指一法不立。

  (3)(淡安无欲)“淡安”是淡泊安宁。“无欲”指没有贪嗔痴等欲望。

  (4)(善愿)指广度众生的大愿。

  (5)(含哀慈愍)指大慈大悲的心。

  (6)(苞罗表里)“苞”同“包”。“苞罗”就是包容含摄,“表”指一切事相,“里”指道理。

  (7)(过度)是超过度脱。

  自然保守(1),真真(2)洁白。志愿无上,净定安乐(3)。一旦开达明彻(4),自然中自然相(5),自然之有根本(6),自然光色参回(7)。转变最胜。

  《解》菩萨们的自性保持不变,真如本性真正清净洁白,他们有上求下化,至高无上的心愿。所以他们心地清净,如如不动,安然自在,能够于一刹那间豁然开悟,明心见性。开悟之后能明了通达自性中所显现的一真法界境界相。并能通达明了宇宙万象的自性本体。

  极乐世界的菩萨们,蒙阿弥陀佛威神的加持,自性的德能马上显现,自然就放出无量的光明,这些光明彼此交错,融成一体,光色千变万化,光中又化无数佛,诸佛又放无量光。这个光明化佛能普度十方一切众生,从凡夫转变成佛,这就是最殊胜的转变。

  《注》

  (1)(保守)保持不变。

  (2)(真真)前一个“真”指真如本性,后一个“真”是指绝对的真。

  (3)(净定安乐)指如如不动,安然自在。

  (4)(一旦开达明彻)“一旦”忽然的意思。“开达”开悟通达。“明彻”明了透彻。

  (5)(自然相)指一真法界,清净本然。

  (6)(自然之有根本)“自然”指宇宙万物的境界事相;“根本”指自性本体。

  (7)(参回)“参”交错的意思。“回”是变化无穷的意思。

  郁单(1)成七宝,横揽(2)成万物。光精明(3)俱出。善好殊无比。著于无上下(4),洞达无边际(5)。

  《解》北俱卢洲的一切物质受用,都是自然七宝而成。在这里引用它的自然来形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也是自然成就的),都是由阿弥陀佛的大愿及往生到极乐世界的菩萨们清净心自然成就。因为极乐世界的菩萨们自心清净 (身心清净则世界清净),所以极乐世界一切万物的真善美都完全显现出来,这种善好殊胜,是十方诸佛世界所不能相比的。极乐菩萨们心清净平等,明心见性。所以自性自然流露出圆满究竟的智慧。对十方世界一切万法都能洞彻通达,无有边际。

  经文到此,都是赞叹极乐世界里的菩萨们自性真实功德。

  《注》

  (1)(郁单)印度话,是北俱卢洲的别称(名)。

  (2)(横揽)“横”指十方,“揽”是收罗的意思。

  (3)(光精明)“光”光明,“精”精妙,“明”明净。“光精明”就是真善美。

  (4)(著于无上下)“著”(音住)明显。“无上下”指平等法。这句就是指明心见性。

  (5)(洞达无边际)“洞达”是洞彻通达,“无边际”是没有边际。

  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绝(1)去,往生无量清净阿弥陀佛国。横截于五趣(2),恶道自闭塞。无极之胜道(3),易往而无人。其国不逆违,自然(4)所牵随。

  《解》佛勉励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勤奋精进,努力的求往生。只要我们肯努力求取,必定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净土之后,亲近阿弥陀佛,必然横超六道,恶道自然就闭塞了。

  极乐世界这么好,往生也不难,却没有人想去。极乐世界很容易往生,为什么没人想去呢?只因众生被无始劫以来的恶习、烦恼种种障碍所牵,所以不能生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大愿。

  《注》

  (1)(超绝)超脱轮回,绝断生死。

  (2)(横截)横超。(五趣)指六道轮回。

  (3)(无极之胜道)指念佛往生不退成佛之道。

  (4)(自然)“自然”指与生俱来的恶习。

  捐志(1)若虚空,勤行求道德(2),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何为著世事,譊譊(3)忧无常。

  《解》我们应当舍弃世间的一切,放下身心世界,像虚空一样一法不立。心里一心一意念佛,只求往生极乐世界不退成佛。往生净土后,寿命与快乐都同佛一样无有穷际,既然往生能得如此无比殊胜的利益,为什么我们还要贪著世间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呢?这些都是无常的,何必继续操心忧虑呢!

  《注》

  (1)(捐志)舍弃对于世间的欲望追求。

  (2)(道德)“道”指持名念佛之因,“德”指往生净土之果。

  (3)(譊譊)是争竞喧哗的态度。

  【劝谕策进(1)第三十三】

  《解》从这一品开始,世尊为我们说明娑婆世界的状况。众生业障习气深重,三毒炽盛,沉沦六道,苦不堪言。所以佛勉励晓谕我们要厌离苦趣,止恶行善。策励我们精进行道,求生净土。

  《注》

  (1)(劝谕)劝勉晓谕。(策进)策励精进。

  世人共争不急之务,于此剧恶极苦(1)之中,勤身营务(2),以自给济。尊卑、贫富、少长、男女,累念积虑(3),为心走使(4)。

  《解》世间人受到妄心的驱使,都在争著做无关紧要的事。而对于生死、出三界的大事却不关心。因此,在这剧恶极苦的世间,自身勤劳的去经营造作,忙忙碌碌,无非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无论尊卑、贫富、少长、男女,各阶层的人,都是受到妄心的驱使,每天都在千方百计的谋算,起心动念、一切造作,多半都是损人利己。

  《注》

  (1)(剧恶极苦)“剧恶”指十恶业,“极苦”是五浊恶世的苦报。

  (2)(勤身营务)“勤身”自身勤劳,“营务”经营造作。

  (3)(累念积虑)“累念”思忆过去,“积虑”忧虑未来。

  (4)(为心走使)受到妄心的驱使。

  无田忧田,无宅忧宅,眷属财物,有无同忧。有一少一,思欲齐等。适小具有,又忧非常(1),水火盗贼,怨家债主,焚漂劫夺,消散磨灭(2)。

  《解》一切众生对于田宅眷属财物,没有的时候,想争取;拥有之后又害怕失去。有了这样,又觉得少了那一样,总想跟别人看齐相等。刚刚拥有了一些,又担忧有意外的灾难,比如水灾的漂流、火灾的焚烧、盗贼的劫夺、怨家的消散、债主的磨灭。

  《注》

  (1)(又忧非常)“非常”指突然发生的意外灾害。

  (2)(磨灭)消灭。折磨身心,财物尽失,荡然无余。

  心悭意固(1),无能纵舍(2),命终弃捐,莫谁随者。贫富同然,忧苦万端。

  《解》众生悭吝的心非常顽固,对于拥有的一切都放不下、舍不得。但是到了命终的时候,全部都得舍去,没有一样能带走的。这种现象,不管贵贱、贫富都一样,大家都有无尽的忧虑苦恼。

  《注》

  (1)(心悭意固)“悭”悭贪吝啬,“固”是固执。

  (2)(无能纵舍)就是放不下、舍不得。

  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1),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2)。或时心诤(3),有所恚怒,后世转剧,至成大怨。世间之事,更相患害,虽不临时,应…

《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