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無量壽經簡注易解(下)▪P5

  ..續本文上一頁指能包容的意思。

  (6)(適得其中)“適”恰到好處,“中”指中道。

  (7)(中表相應)“中”是指內心,“表”是表現在外的。這是說菩薩心契中道,得于中而形于外,所以表裏一如,自然相應。

  (8)(自然嚴整)“自然”是指一切法的自然規律;“嚴整”是莊嚴整齊。

  檢斂(1)端直,身心潔淨,無有愛貪。志願(2)安定,無增缺減(3)。求道和正(4),不誤傾邪(5)。隨經約令(6),不敢蹉跌(7)。若于繩墨(8),鹹爲道慕(9)。

  《解》菩薩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檢點、收斂自己的行爲,時時提醒自己的行爲要端正,內心要正直。所以他們所得到的是身心清淨,沒有一切煩惱習氣。菩薩們自己修行,能夠堅定這個念佛法門,絕不動搖;而對教化衆生也用這句佛號,並且知足常樂。他們在自行化他時,常能保持和平中正的心念。因此不會被一切邪知邪見的境界所迷惑。

  菩薩們依照經典的教誨來約束自己的身口意叁業,所以他們的思想、行爲都不會違背佛的教誡。沒有絲毫失誤。依佛的教誡爲准繩。他們所仰慕的就是無上菩提大道,也就是一心一意要求圓滿成佛。

  《注》

  (1)(檢斂)“檢”是檢點;“斂”是收斂。

  (2)(志願)指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心願。

  (3)(無增缺減)是不增,不缺,不減。表知足常樂。

  (4)(求道和正)“道”指平等心、正直心。“和”是和平、調和。“正”是中正、中道義。

  (5)(不誤傾邪)“誤”迷惑的意思,“傾邪”指邪知邪見。

  (6)(隨經約令)“經”指佛講的一切經典。“約”約束,“令”教誡。這是說隨順佛的經典理論教誡,約束自己的心行。

  (7)(蹉跌)是失誤、違背的意思。

  (8)(繩墨)准繩、規矩的意思。

  (9)(道慕)“道”無上的菩提大道,“慕”仰慕。這是說對成佛的菩提大道非常仰慕。

  曠無他念,無有憂思,自然無爲,(1)虛空無立(2)。淡安無欲(3),作得善願(4),盡心求索。含哀慈愍(5),禮義都合。苞羅表裏(6),過度(7)解脫。

  《解》極樂世界菩薩們的心胸空曠,無有妄念,沒有憂慮、牽挂。他們的行爲完全是從自性中自然流露出來的,沒有一絲毫的造作。他們的心清淨像虛空一樣,一法不立。在生活上是淡泊安甯,沒有任何欲望,自在隨緣。在他們的心中只有度衆生成佛道的大願,對于這些善願,他們會盡心盡力以善巧方便來弘揚佛法,以清淨、平等的大慈悲心來普度一切衆生。

  菩薩在世間度衆生,所用的方法都是適合世間的道德、人情、風範、禮俗。菩薩的智慧包羅世出世間一切事理,所以度化衆生能容通無礙,菩薩們是以學習念佛法門,一生當中得到解脫,同時又以這個法門利益一切衆生,讓衆生在這一生也得到解脫。

  《注》

  (1)(自然無爲)就是自性清淨本然,沒有絲毫造作。

  (2)(無立)指一法不立。

  (3)(淡安無欲)“淡安”是淡泊安甯。“無欲”指沒有貪嗔癡等欲望。

  (4)(善願)指廣度衆生的大願。

  (5)(含哀慈愍)指大慈大悲的心。

  (6)(苞羅表裏)“苞”同“包”。“苞羅”就是包容含攝,“表”指一切事相,“裏”指道理。

  (7)(過度)是超過度脫。

  自然保守(1),真真(2)潔白。志願無上,淨定安樂(3)。一旦開達明徹(4),自然中自然相(5),自然之有根本(6),自然光色參回(7)。轉變最勝。

  《解》菩薩們的自性保持不變,真如本性真正清淨潔白,他們有上求下化,至高無上的心願。所以他們心地清淨,如如不動,安然自在,能夠于一刹那間豁然開悟,明心見性。開悟之後能明了通達自性中所顯現的一真法界境界相。並能通達明了宇宙萬象的自性本體。

  極樂世界的菩薩們,蒙阿彌陀佛威神的加持,自性的德能馬上顯現,自然就放出無量的光明,這些光明彼此交錯,融成一體,光色千變萬化,光中又化無數佛,諸佛又放無量光。這個光明化佛能普度十方一切衆生,從凡夫轉變成佛,這就是最殊勝的轉變。

  《注》

  (1)(保守)保持不變。

  (2)(真真)前一個“真”指真如本性,後一個“真”是指絕對的真。

  (3)(淨定安樂)指如如不動,安然自在。

  (4)(一旦開達明徹)“一旦”忽然的意思。“開達”開悟通達。“明徹”明了透徹。

  (5)(自然相)指一真法界,清淨本然。

  (6)(自然之有根本)“自然”指宇宙萬物的境界事相;“根本”指自性本體。

  (7)(參回)“參”交錯的意思。“回”是變化無窮的意思。

  郁單(1)成七寶,橫攬(2)成萬物。光精明(3)俱出。善好殊無比。著于無上下(4),洞達無邊際(5)。

  《解》北俱盧洲的一切物質受用,都是自然七寶而成。在這裏引用它的自然來形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也是自然成就的),都是由阿彌陀佛的大願及往生到極樂世界的菩薩們清淨心自然成就。因爲極樂世界的菩薩們自心清淨 (身心清淨則世界清淨),所以極樂世界一切萬物的真善美都完全顯現出來,這種善好殊勝,是十方諸佛世界所不能相比的。極樂菩薩們心清淨平等,明心見性。所以自性自然流露出圓滿究竟的智慧。對十方世界一切萬法都能洞徹通達,無有邊際。

  經文到此,都是贊歎極樂世界裏的菩薩們自性真實功德。

  《注》

  (1)(郁單)印度話,是北俱盧洲的別稱(名)。

  (2)(橫攬)“橫”指十方,“攬”是收羅的意思。

  (3)(光精明)“光”光明,“精”精妙,“明”明淨。“光精明”就是真善美。

  (4)(著于無上下)“著”(音住)明顯。“無上下”指平等法。這句就是指明心見性。

  (5)(洞達無邊際)“洞達”是洞徹通達,“無邊際”是沒有邊際。

  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絕(1)去,往生無量清淨阿彌陀佛國。橫截于五趣(2),惡道自閉塞。無極之勝道(3),易往而無人。其國不逆違,自然(4)所牽隨。

  《解》佛勉勵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勤奮精進,努力的求往生。只要我們肯努力求取,必定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淨土之後,親近阿彌陀佛,必然橫超六道,惡道自然就閉塞了。

  極樂世界這麼好,往生也不難,卻沒有人想去。極樂世界很容易往生,爲什麼沒人想去呢?只因衆生被無始劫以來的惡習、煩惱種種障礙所牽,所以不能生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大願。

  《注》

  (1)(超絕)超脫輪回,絕斷生死。

  (2)(橫截)橫超。(五趣)指六道輪回。

  (3)(無極之勝道)指念佛往生不退成佛之道。

  (4)(自然)“自然”指與生俱來的惡習。

  捐志(1)若虛空,勤行求道德(2),可得極長生,壽樂無有極。何爲著世事,譊譊(3)憂無常。

  《解》我們應當舍棄世間的一切,放下身心世界,像虛空一樣一法不立。心裏一心一意念佛,只求往生極樂世界不退成佛。往生淨土後,壽命與快樂都同佛一樣無有窮際,既然往生能得如此無比殊勝的利益,爲什麼我們還要貪著世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呢?這些都是無常的,何必繼續操心憂慮呢!

  《注》

  (1)(捐志)舍棄對于世間的欲望追求。

  (2)(道德)“道”指持名念佛之因,“德”指往生淨土之果。

  (3)(譊譊)是爭競喧嘩的態度。

  【勸谕策進(1)第叁十叁】

  《解》從這一品開始,世尊爲我們說明娑婆世界的狀況。衆生業障習氣深重,叁毒熾盛,沈淪六道,苦不堪言。所以佛勉勵曉谕我們要厭離苦趣,止惡行善。策勵我們精進行道,求生淨土。

  《注》

  (1)(勸谕)勸勉曉谕。(策進)策勵精進。

  世人共爭不急之務,于此劇惡極苦(1)之中,勤身營務(2),以自給濟。尊卑、貧富、少長、男女,累念積慮(3),爲心走使(4)。

  《解》世間人受到妄心的驅使,都在爭著做無關緊要的事。而對于生死、出叁界的大事卻不關心。因此,在這劇惡極苦的世間,自身勤勞的去經營造作,忙忙碌碌,無非是爲了滿足自己的欲望。無論尊卑、貧富、少長、男女,各階層的人,都是受到妄心的驅使,每天都在千方百計的謀算,起心動念、一切造作,多半都是損人利己。

  《注》

  (1)(劇惡極苦)“劇惡”指十惡業,“極苦”是五濁惡世的苦報。

  (2)(勤身營務)“勤身”自身勤勞,“營務”經營造作。

  (3)(累念積慮)“累念”思憶過去,“積慮”憂慮未來。

  (4)(爲心走使)受到妄心的驅使。

  無田憂田,無宅憂宅,眷屬財物,有無同憂。有一少一,思欲齊等。適小具有,又憂非常(1),水火盜賊,怨家債主,焚漂劫奪,消散磨滅(2)。

  《解》一切衆生對于田宅眷屬財物,沒有的時候,想爭取;擁有之後又害怕失去。有了這樣,又覺得少了那一樣,總想跟別人看齊相等。剛剛擁有了一些,又擔憂有意外的災難,比如水災的漂流、火災的焚燒、盜賊的劫奪、怨家的消散、債主的磨滅。

  《注》

  (1)(又憂非常)“非常”指突然發生的意外災害。

  (2)(磨滅)消滅。折磨身心,財物盡失,蕩然無余。

  心悭意固(1),無能縱舍(2),命終棄捐,莫誰隨者。貧富同然,憂苦萬端。

  《解》衆生悭吝的心非常頑固,對于擁有的一切都放不下、舍不得。但是到了命終的時候,全部都得舍去,沒有一樣能帶走的。這種現象,不管貴賤、貧富都一樣,大家都有無盡的憂慮苦惱。

  《注》

  (1)(心悭意固)“悭”悭貪吝啬,“固”是固執。

  (2)(無能縱舍)就是放不下、舍不得。

  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1),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2)。或時心诤(3),有所恚怒,後世轉劇,至成大怨。世間之事,更相患害,雖不臨時,應…

《大乘無量壽經簡注易解(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