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無量壽經簡注易解(下)▪P6

  ..續本文上一頁急想破。

  《解》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親屬,應當互相尊敬愛護,不可彼此憎恨嫉妒。在物質和精神生活上,應當互相幫助安慰。受者無得貪多,施者無得悭惜。言語態度要常常保持寬厚溫和,不可以互相違背凶狠。偶爾心裏有意見,有所嗔恚忿怒,這種情況,累積越來越嚴重。往往從小怨恨變成大仇恨。世間的事情就是以此爲患害。雖然果報還沒有現前,應該趕緊想辦法來化解。

  《注》

  (1)(有無相通)“有無”指財物上的有無,“相通”指互相幫助。

  (2)(違戾)“違”違背,“戾”凶狠。

  (3)(心诤)心裏有意見,不能忍讓。

  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善惡變化,追逐所生(1),道路不同,會見無期。何不于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解》人在娑婆世界死生,就是因爲愛欲太重,在六道輪回裏,自己造的業必定自己承受果報。每個人造的業都不一樣。業不同,受的報也就不同。所以無論出生在那一道,都是獨生獨死,獨去獨來,沒有作伴的。不但如此,自己造業,自己承受苦樂的果報,也是沒有人能代替你的。

  而且衆生善惡的念頭轉變也很快,善惡業因追隨生命而招感果報。一旦墮入了輪回,因爲各人道路不同,再想遇到是很不容易的。縱然遇到了,彼此已經是改頭換面,再也不會相識。所以釋迦佛勸勉世人,爲什麼不在身體強健的時候,努力斷惡修善,念佛求生淨土,還要等待什麼呢?

  《注》

  (1)(追逐所生)指所生之處果報追隨不舍,隨著善惡業因,感得善惡果報。“逐”是追從。

  世人善惡自不能見,吉凶禍福,競各作之,身愚神闇(1),轉受余教(2),顛倒相續,無常根本(3)。蒙冥抵突(4),不信經法。心無遠慮,各欲快意。迷于嗔恚,貪于財色,終不休止,哀哉可傷。

  《解》世人對于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他沒有能力分辨,對“作善必得吉慶、福報;作惡必得凶災、殃禍”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迷惑不信,于是天天競爭造惡。這種造惡業的根本原因,就是自己身心愚昧、精神昏暗,沒有智慧,對于邪正辨別不清楚。不能正信因果,入于正道;對外道邪說反而容易信奉。如此顛倒相續不斷,輪回生死,無有了期。

  他們所以這樣糊塗固執,是因爲不能相信經法,不接受佛菩薩的教誨,沒有長遠的考慮,只圖眼前的快樂,一時稱心如意。這種情況是由于迷惑于嗔恚,貪著于財色,而不停止的造作惡業。佛對于這些因果循環看得很清楚,所以爲世人感歎悲傷。

  《注》

  (1)(身愚神闇)“身愚”是自身愚昧,造作惡業。“神闇”精神昏暗,沒有智慧。

  (2)(轉受余教)“余教”是指不能即生了脫生死問題的教法。

  (3)(無常根本)“無常”是指六道輪回。“根本”是由貪嗔癡造作十惡業。

  (4)(蒙冥抵突)“蒙冥”是糊塗不清醒。“抵突”是抵觸沖突。

  先人不善(1),不識道德,無有語(2)者,殊無怪也。死生之趣,善惡之道,都不之信,謂無有是。

  《解》過去的前輩們,他們沒有遇到佛法,不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因而造作了許多惡業。他們不認識佛法,不曉得學佛,也沒有善知識開導他們,像這種情況是不能責怪的。可是有一種人,有緣見聞佛法,但對于六道輪回、善惡因果報應等事實,他不相信,認爲根本沒有這回事,所以才會造作惡業。

  《注》

  (1)(先人不善)指過去的祖先們不認識佛法。“先人”是過去的祖先們。“不善”就是知見不正,不明因果理事,以致造作許多惡業。

  (2)(語〉(音玉)告訴、告誡。

  更相瞻視,且自見之,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婦,更相哭泣,一死一生,疊相顧戀(1)。憂愛結縛(2),無有解時。思想恩好,不離情欲。不能深思熟計,專精行道,年壽旋盡(3),無可奈何。惑道者衆,悟道者少。各懷殺毒,惡氣冥冥(4),爲妄興事,違逆天地(5),恣意罪極,頓奪其壽,下入惡道,無有出期。

  《解》像上面所講的,只要仔細觀察世間衆生生離死別的現象,就不難見到。當人臨終時,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婦更相哭泣。彼此互相眷戀,都放不下。這些都是生離死別的痛苦悲傷,這是因爲憂愛就像繩子一樣捆綁著,沒有解脫的時候。而世人卻不知道這種恩好情欲都是六道生死的苦本。對于這種狀況,如果不能深入思考,好好計劃,然後決定一生所修的法門,一門深入,求生淨土,要是到了壽命終了時,就無可奈何了。

  對于這樣的道理與事實,迷惑的人太多,覺悟的人很少,因此造作種種惡業。所以世間充滿邪惡之氣,昏暗不明。這些都是由貪嗔癡而造惡業引起的,違背了天地鬼神的善意與自己的自性天良,肆無忌憚的造罪,真是到了罪大惡極的地步,所以天地鬼神必然奪其壽命。死後的果報決定是在惡道,沒有出頭的時期。

  《注》

  (1)(疊相顧戀)“疊”交換的意思。疊相顧戀就是彼此互相顧戀不舍。

  (2)(憂愛結縛)“結”心裏有牽挂;“縛”就是用繩子綁著;“憂愛結縛”,憂和愛這個牽挂就像繩子一樣把人捆綁著。

  (3)(旋盡)立即終了。

  (4)(惡氣冥冥)“惡氣”邪惡的氣氛;“冥冥”指昏暗不明。

  (5)(違逆天地)“天地”指天地鬼神,亦代表本性;違逆天地即是違背了自性天良。

  若曹(1)當熟思計,遠離衆惡,擇其善者,勤而行之。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當勤精進,生安樂國(2),智慧明達,功德殊勝。勿得隨心所欲,虧負經戒(3),在人後也。

  《解》佛對著與會的大衆說:你們大家應當好好思考、計劃,要遠離衆惡,選擇善好的,努力精進奉行。當知世間的愛欲榮華,都是不可長久保持的,都會別離的,實在不能讓人得到真正的快樂。你們應當勤奮精進念佛,求生極樂世界。一旦生到極樂世界,就能得到智慧明達,成就殊勝功德。

  佛最後勸勉大家,不要隨著自己貪嗔癡的欲望,爲所欲爲,虧負了佛在經典中的教誡,錯失了往生不退成佛的機會。就是將來再遇到這個法門而求生,也已經落在別人的後面了。

  《注》

  (1)(若曹)這是漢朝時候的術語,是“你們大家”的意思。

  (2)(安樂國)指極樂世界。

  (3)(虧負經戒)“虧”是不圓滿,“負”是辜負。通指解行虧缺,辜負佛在經戒中的教誨。

  【心得開明(1)第叁十四】

  《解》這一品是彌勒菩薩聽佛的教誨之後,心開意解,對世尊所講的道理都明了。所以品題爲心得開明。

  《注》

  (1)(開明)開解明了。

  彌勒白言,佛語教戒,甚深甚善,皆蒙慈恩解脫憂苦。佛爲法王(1),尊超群聖(2)。 光明徹照,洞達無極。普爲一切天人之師。今得值佛,複聞無量壽聲(3),靡(4)不歡喜,心得開明。

  《解》彌勒菩薩向佛說:佛所說的教誡,道理很深,方法非常善巧。一切衆生都蒙佛的慈悲恩惠,得到解脫叁界六道的痛苦。佛爲法王,智德慈悲超過一切聖人,最尊最上。佛的光明智慧徹照十方,沒有極限,所以普遍爲一切天人的導師。

  彌勒菩薩非常慶幸今天能夠遇到佛,又能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得聞《無量壽經》。能使大衆心開意解,明了自性本具佛智。所以與會大衆沒有一個不歡喜的。

  《注》

  (1)(法王)“王”是自主、自在的意思。佛在一切法中得大自在,所以稱法王。

  (2)(尊超群聖)“群聖”是小乘初果以上,大乘圓教初地以上的諸大聖人。佛爲九法界的導師,超越一切的聖人,而爲至尊。

  (3)(無量壽聲)阿彌陀佛名號。又指此《無量壽經》。

  (4)(靡)無。

  佛告彌勒,敬于佛者,是爲大善。實當念佛。截斷狐疑。拔諸愛欲,杜衆惡源。遊步叁界。無所挂礙。開示正道,度未度者。

  《解》佛對彌勒菩薩說:恭敬佛的人,皆是有大善根的人。應當老實念佛,斷除疑惑心,拔除對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貪著。杜絕貪嗔癡等一切不善心、嫉妒心、驕慢心、吾我心、诳妄心、輕人心、慢人心、邪見心、貢高心及種種罪惡的根源。雖然遊化叁界,卻無所牽挂、無所障礙。爲衆生演說成佛的道理及方法,度化那些還沒有覺悟的衆生。

  若曹當知十方人民,永劫以來,輾轉五道,憂苦不絕。生時苦痛,老亦苦痛,病極苦痛,死極苦痛,惡臭不淨,無可樂者。宜自決斷(1)。洗除心垢。言行忠信(2),表裏相應。人能自度,轉相拯濟。

  《解》佛說:你們應當知道,十方世界的人民,從久遠劫以來,輾轉六道,沈淪生死,憂苦不絕。佛在此又略舉出幾種苦,生時苦痛,老了也苦痛,病時最爲苦痛,死時極爲苦痛。而且身體臭惡不淨。無樂可言。這些都是眼前的事實真相。佛在此又勸勉大家,應該自己堅決果斷,洗除心中的汙垢,言語行爲要忠誠守信,表裏如一。這樣的人必定能夠自行度脫,也能輾轉互相拯濟,勸人斷惡修善。

  《注》

  (1)(決斷)堅決果斷。

  (2)(忠信)“忠”是盡職盡責,“信”是講信用。

  至心求願,積累善本。雖一世精進勤苦,須臾閑耳。後生無量壽國,快樂無極。永拔生死之本,無複苦惱之患。壽千萬劫(1),自在隨意。

  《解》一心求願往生淨土,積功累德,斷惡修善。雖一生一世精進勤苦的修行,只不過是很短暫的時間而已。將來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可以得到無窮無盡的快樂,並且永遠脫離輪回,不再有憂苦煩惱的禍患。壽命無量,一切受用,自行化他,修行證果,都隨意自在。

  《注》

  (1)(壽千萬劫)在此表示無量壽。

  宜各精進,求心所願。無得疑悔,自爲過咎(1)。生彼邊地(2),七寶城中,于五百歲受諸厄也。

  《解》 佛勸我們,要各自努力精進專修,求心所願,往生淨土。不得懷疑反悔。有疑悔是自己的過失。將來往生到極樂世界的邊地城中。在五百年(指人間…

《大乘無量壽經簡注易解(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