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無量壽經簡注易解(下)▪P7

  ..續本文上一頁的五百年)之內,見不到佛、聽不到佛法,這是他們所受的苦難。

  《注》

  (1)(過咎)過失。

  (2)(邊地)即下文所說的邊地疑城。

  彌勒白言。受佛明誨,專精修學,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解》彌勒菩薩向佛說:今天接受佛明白的教誨,決定專精修學,如教奉行,發願往生彌陀淨土。對佛的教誨不敢有疑。

  【濁世(1)惡苦(2)第叁十五】

  《解》這一品是世尊苦口婆心教誡我們,勸導我們要明了世間一切事實真相,認清現實環境。要斷惡修善,才能離苦得樂。

  《注》

  (1)(濁世)五濁惡世。

  (2)(惡苦)“惡”五惡,“苦”是五痛五燒。

  佛告彌勒,汝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爲衆惡,甚爲大德。所以者何,十方世界,善多惡少,易可開化。唯此五惡世間,最爲劇苦。我今于此作佛,教化群生,令舍五惡(1)、去五痛(2)、離五燒(3)。降化其意,令持五善(4),獲其福德。

  《解》佛告訴彌勒菩薩說:你們能在這個五濁惡世正心誠意,不造作種種惡業,可以稱爲大德。爲什麼呢?因爲十方諸佛世界善多惡少,容易開導教化。唯有此處五惡世間最爲劇苦。我現今在此示現作佛,教化一切衆生,令他們舍掉五惡,除去五痛,永離五燒,降伏轉化衆生的貪嗔癡等一切的惡念。教他們受持五善(五戒),教他們如何獲得福德。

  《注》

  (1)(五惡)殺、盜、淫、妄、酒。

  (2)(五痛)是花報。即現前在世間所受的苦痛及所遭受的苦難。

  (3)(五燒)是果報。在此指鬼、畜、地獄叁惡道的苦報。

  (4)(五善)即是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何等爲五:其一者,世間諸衆生類,欲爲衆惡,強者伏弱,轉相□賊(1)。殘害殺傷,疊相吞啖(2)。不知爲善(3),後受殃罰。故有窮乞、孤獨(4)、聾盲、喑啞(5)、癡惡(6)、尪狂(7),皆因前世不信道德,不肯爲善。

  《解》以下佛爲我們詳細說明五惡、五痛、五燒。是哪五種呢?第一是殺生惡。世間的一切衆生,爲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造作種種惡業。強大的欺負弱小的,所謂弱肉強食,這都是因爲不知道作善。造作惡業的後果就一定要受到災殃的懲罰。所以世間就有貧窮乞丐、孤獨、聾盲、喑啞、癡惡、尪狂。這都是因爲前世不信因果,造作惡業的報應,不肯戒殺、放生、吃素、勸善、護生的緣故。

  《注》

  (1)(轉相克賊)“轉相”互相,“克”牽製,“賊”殺害。“轉相克賊”是互相牽製,彼此殺害。

  (2)(疊相吞啖)“疊相”互相;“啖”吃。

  (3)(爲善)此指戒殺放生、素食、勸善護生。

  (4)(孤獨)年少失去父母稱孤,年老失去子女稱獨。

  (5)(喑啞)指啞巴。

  (6)(癡惡)“癡”白癡,“惡”醜陋。

  (7)(尪狂)“尪”是跛腳,“狂”是精神分裂症。

  其有尊貴(1)、豪富(2)、賢明(3)、長者、智勇、才達(4),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積德所致。

  《解》世間也有尊貴、豪富、賢明、智勇、才達的人,這都是由于過去世中行慈盡孝、修善積德所感得的善果。

  《注》

  (1)(尊貴)指有崇高地位,受社會大衆尊敬的人。

  (2)(豪富)指富有財寶的人。

  (3)(賢明)有道德、有智慧的人。

  (4)(智勇才達)智慧勇猛,才藝通達的人。

  世間有此目前現事。壽終之後,入其幽冥(1),轉生受身,改形易道。故有泥犁、禽獸、蜎飛蠕動之屬。譬如世法牢獄,劇苦極刑,魂神命精(2),隨罪趣向。所受壽命,或長或短,相從共生,更相報償。殃惡未盡,終不得離。輾轉其中,累劫難出,難得解脫,痛不可言。

  《解》世間有這些眼前能看到的殺惡及現世報,所以當他壽終之後,自然墮入叁惡道,隨著自己的業力受身;改變自己的身形,從人身變成惡道身形。所以有地獄、禽獸、蜎飛蠕動各個不同種類的身形。這就如同世間的牢獄一樣,受到劇苦極刑的懲罰。他的魂神命精,隨自己所造的罪業到叁惡道去受苦。所受的壽命有長有短。

  過去的冤家債主互相追隨,世世同生一處,更將前世的怨仇債務,一一報償。所受的殃惡如果沒有報盡,終究不能脫離。必定輾轉在叁惡道中難得出離,難得解脫。這種痛苦不是用言語所能形容的。

  《注》

  (1)(幽冥)指叁惡道。

  (2)(魂神命精)就是世人所說的靈魂,佛法中講的神識。

  天地之間(1),自然有是,雖不即時暴應(2),善惡會當歸之。

  《解》天地之間,因果之事自然如影隨形,必然有如是的報應。雖然不即時報應,但善惡因果報應,真實不虛。因緣會合時,必受其報。

  《注》

  (1)(天地之間)叁界六道輪回之內。

  (2)(暴應)“暴”指猛急突然之義;“應”是報應。

  其二者,世間人民,不順法度(1),奢淫(2)驕縱,任心自恣(3)。居上不明,在位不正。陷人冤枉,損害忠良。心口各異,機僞(4)多端。尊卑中外(5),更相欺诳。嗔恚愚癡,欲自厚己。欲貪多有,利害勝負,結忿成仇。破家亡身,不顧前後。

  《解》其二者,是指偷盜惡。世間人民,不依法律規度,過分的驕慢、奢侈放縱,隨著自己的貪欲爲所欲爲。居上的領導人,利用權勢,貪贓枉法,損人利己,禍國殃民。在位不能正己之身,誣陷冤枉,損害忠良。阿谀取榮,心口不一。投機取巧,詭詐虛僞。

  不論長輩晚輩,自己一家人還是外人,都彼此互相欺诳。嗔恚愚癡,助長貪心,吸取他財,希望自己貪多擁有。因此便會産生利害沖突,互相爭奪。于是結忿成仇,甚至家破人亡。這樣的人,不明白前因後果報應的道理和事實真相。

  《注》

  (1)(法度)“法”是法律,“度”是法製,常規。

  (2)(奢淫)“奢”是奢侈,“淫”事情做得太過分。

  (3)(恣)放任縱欲。

  (4)(機僞)是機心詭詐。

  (5)(中外)“中”是自己一家人,“外”是外人。

  富有悭惜,不肯施與。愛保貪重,心勞身苦。如是至竟,無一隨者。善惡禍福,追命所生。或在樂處(1),或入苦毒(2)。又或見善憎謗,不思慕及(3)。常懷盜心,悕望(4)他利。用自供給,消散複取。

  《解》世間有一類富有的人,但是他們悭貪吝惜自己的財物,不肯把財物施舍與人。愛欲牢固,貪心深重,終身保護自己的財物。就這樣直至壽命終盡的時候,他的財物沒有一樣能帶得走,唯有一生所造善惡禍福的業力,支配著他去六道輪回。這一生作善得福,來世必至樂處;這一生作惡得禍,來世必遭苦毒。

  又或見人行善,反生憎惡、誹謗,沒有敬慕仿效之心。如是之人,常懷侵奪之心,希望奪取不義之財供自己受用。受用完了,又複重造盜惡。

  《注》

  (1)(樂處)指叁善道。

  (2)(苦毒)是痛苦的報應,指叁惡道。

  (3)(慕及)是敬慕仿效的意思。

  (4)(悕望)同“希望”。

  神明□識(1),終入惡道。自有叁塗,無量苦惱,輾轉其中,累劫難出,痛不可言。

  《解》造作這麼多罪業的人,天神(俱生神)記錄善惡,送交閻羅王。又在他的阿賴耶識裏也記錄他所犯的罪行。命終之後一定墮入叁惡道,自然有叁途的苦報,無量苦惱。這樣輾轉在叁途之中,累劫難得出離,這種痛苦是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的。

  《注》

  (1)(神明克識)“神明”在此指阿賴耶識。“克”是一定,“識”是記錄的意思。

  其叁者,世間人民,相因寄生(1),壽命幾何。不良之人,身心不正,常懷邪惡,常念淫佚(2)。煩滿胸中(3),邪態外逸。費損家財,事爲非法。所當求者,而不肯爲。

  《解》第叁段講淫欲惡。世間人民由于相互之間的業因而生于世,壽命能有多長。不良之人,身心不正,常懷邪惡、狠毒、不善之心。常沈溺于淫欲放蕩、煩惱欲望,邪淫放蕩之態流露于外表。耗費損失家中財産,來造作淫欲之事。所應當追求的正業,反而不肯去做。

  《注》

  (1)(相因寄生)指衆生由于相互間之業因而出生于世。

  (2)(淫佚)“淫”是邪淫,“佚”放蕩。

  (3)(煩滿胸中)是指欲火內燒,胸熱心狂。

  又或交結(1)聚會,興兵相伐。攻劫殺戮(2),強奪迫脅(3)。歸給妻子,極身作樂。衆共憎厭,患而苦之。

  《解》或是勾結惡友,聚集邪衆,興兵相爭,互相攻伐。侵掠殺戮,武力迫脅。公然劫取,造作種種惡行。用來取悅妻子。縱情于聲色,極身作樂。因此,社會群衆對他憎惡討厭,爲此遭受災禍和無邊的痛苦。這是說他的現世報。

  《注》

  (1)(交結)是勾結。

  (2)(殺戮)此處指以槍矛武器殺人。“戮”以尖銳之物相刺叫戮。

  (3)(迫脅)指以威力來恐嚇強迫。

  如是之惡,著(1)于人鬼。神明記識,自入叁塗。無量苦惱,輾轉其中。累劫難出,痛不可言。

  《解》這種惡人,後世的人和天地鬼神都明顯的知道他的惡行。並且阿賴耶識裏收藏了惡業的種子,天神也記錄下他的罪行。命終之後自然墮入叁途受無量苦惱。這樣輾轉在叁途之中,累劫難得出離。這種痛苦是無法用言語來形容的。

  《注》

  (1)(著)昭著。

  其四者,世間人民,不念修善,兩舌、惡口、妄言、绮語。憎嫉善人,敗壞賢明,不孝父母,輕慢師長,朋友無信,難得誠實。

  《解》第四段講妄語惡。世間人民由于不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迷于名利而不能念及修善積德。造作兩舌,煽動離間,搬弄是非,言詞粗野,惱他人心。存心欺诳,口出不實之言。還有善用花言巧語,誘人惡作的一類绮語。

  他們憎恨、嫉妒善人好事。專幹破壞好人好事,欺騙世人,對于賢明的人失去信心。他們不孝父母,對自己的老師輕視驕慢。對朋友不講信用,難得見到他有誠實。

  尊貴自大,謂己有道。橫行威勢,侵易于…

《大乘無量壽經簡注易解(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