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欲人畏敬,不自慚懼。
《解》由于他很會運用欺騙的手段,能令他人相信,便妄自尊貴自大,稱說自己有道。若是未得聖道,說自己得聖道,那是大妄語,要受極大的苦報,因爲他誤導許多衆生步入邪途。
再看他仗勢欺人,橫行霸道。欲令大衆俯首聽命,唯我獨尊,天天造作惡業而不知慚愧,不知自戒恐懼。
難可降化,常懷驕慢。賴其前世,福德營護,今世爲惡,福德盡滅,壽命終盡,諸惡繞歸。
《解》佛說這樣的惡人,習染太重,難于教化降伏。他的驕慢習氣不改,他能橫行一時,皆因他前世所修的多福保護他不敗。但今世爲惡,宿世的善果享盡了,善神遠離,所以他在壽命終盡時,惡業現前,有意想不到的災難。
又其名籍(1),記在神明。殃咎牽引,無從舍離。但得前行,入于火镬,身心摧碎,神形苦極,當斯之時,悔複何及。
《解》神明將惡人的罪行,都記載在他的個人檔案裏。惡業牽引,鬼神鑒察,帶著罪人,他就無法逃脫,只有跟著鬼神前往獄火油鼎之中,身心(形體和精神)遭受到摧毀破碎之劇苦。當此之時,後悔莫及了。
《注》
(1)(名籍)就是個人的資料檔案。
其五者,世間人民,徙倚懈怠,不肯作善。治身修業,父母教誨,違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無子,負恩違義,無有報償。
《解》這是第五段,古人有兩種講法,一說是飲酒惡,一說是意業(貪嗔癡)叁惡。足見此一品經義,確實具足五戒十善之意。
這一節經文是說:世間不善的人,心無主見,凡事猶豫、放逸、懶惰,唯圖苟安,自私自利,不肯修身行善,不務正業。不聽從父母的教誨,違背、狠暴的態度,經常加之于父母,父母有子猶如冤家,所以說不如無子。如是惡子,忘恩負義,對父母全無報答之心。
放恣、遊散、耽酒、嗜美、魯扈、抵突。不識人情,無義無禮,不可谏曉。六親眷屬,資用有無,不能憂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師友之義。
《解》 這樣的惡人,每天只是放蕩自縱、遊樂散漫、好酒貪杯、愛食美味,取奪過度、貪而無厭、態度愚狂。由于無知故敢作惡,因此不識人情,無義無禮,無法勸導。他對于他的家親眷屬們,日常所需的生活必需品,如柴米油鹽等,全然不顧。對于父母之恩,師友之義,悍然不顧,無動于衷。
意念身口,曾無一善。不信諸佛經法,不信生死善惡。欲害真人,鬥亂僧衆。愚癡蒙昧,自爲智慧。不知生所從來,死所趣向。不仁不順,希望長生。
《解》如是惡人,心常念惡,口常言惡,身常作惡,未曾作過一件善事。他們不信佛菩薩的教誨,不信生死輪回,善惡報應的道理和事實都不相信。常懷惡意向著那些有修有證的真人,或是社會賢達之士。對于和合、如法修學佛道的出家人,他運用绮語、兩舌爲手段離間之,使僧衆不和,不能如法修學,名爲破和合僧。這些作惡的人,真正是愚癡無知,反而自以爲比別人有智慧,可憐可憫。
正因爲愚癡之極,不信叁世因果,所以他不知道這一生從何而來,更不知死了以後往那裏去。在生唯知自私自利,不知利他,故待人接物不仁不順,還夢想著希望長生。
慈心教誨,而不肯信。苦口與語,無益其人。心中閉塞,意不開解。大命將終,悔懼交至。不豫修善,臨時乃悔。悔之于後,將何及乎。
《解》這一類愚癡行惡的人,他們心中閉塞,雖然聽了善友的良言,心裏不能體會開解,這真是蒙昧無知,實爲人生之巨痛。人生在世,如不能在有生之年,預先修善。將來當他們在臨命終時,地獄、鬼、畜境界現前,此時恐懼生悔,但爲時已晚,後悔莫及。
天地之間,五道分明。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
《解》從此以下叁小段經文,是佛陀爲我們總結前面所說的五惡、五痛、五燒的恐怖。佛說:天地之間,五道(天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分得明明白白。這是說明宇宙間的有情衆生,總說有此五大類別。(也有說六道的,就是在天道裏又分出一類叫做阿修羅。所以五道跟六道的內容完全相同)。其中的苦樂善惡,人人可見,如是業因,如是果報,絲毫不爽。有施必有報,有感必有應。
故我們現前所受的禍福,皆是過去生中所造業因的報應。人生在世,所造之業,總是善惡夾雜。當受報時,有先樂後苦,有先苦後樂;苦樂相承,禍福相倚。作善得福,造惡得禍,都是自作自受,任何人都無法代替得的。
善人行善,從樂入樂,從明入明。惡人行惡,從苦入苦,從冥入冥。誰能知者,獨佛知耳。
《解》佛說前世行善積善的善人,今世生尊貴家,一生享富貴長壽,事業順利成功,這是從樂入樂。他又能樂善好施,多修福慧,念佛往生淨土,則是從明入明。
如果惡人又造惡業,再種惡因,必得惡報,則是從苦入苦。又因爲他愚昧無知,不信正法,不作善事,是爲冥。倘苦多造惡業,死後墮入惡道,豈不是從苦入苦,從冥入冥啊!五道輪回的道理與事實真相,古代印度宗教家皆能知其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此事唯有釋迦佛獨知其根源。
教語開示,信行者少。生死不休,惡道不絕。如是世人,難可具盡。故有自然叁塗,無量苦惱,輾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
《解》佛陀清淨、平等、慈悲,憫憐世人,出現世間,教化衆生。爲大衆說明宇宙人生的真實事相,教人如何處世待人接物之道。奈何衆生愚癡,信仰奉行的人很少。是故世間衆生,因爲不信佛的教誨,作惡不斷,所以生死輪回永無休止。惡道的苦報也不會斷絕。世人之愚昧無知胡作妄爲,果報之慘,真是語言難盡。
又因業感所現,故有自然叁途,無量苦惱,輾轉其中受其報應。生死死生,無量劫裏無有出期,很難解脫,痛不可言。這就是說的五燒。
如是五惡、五痛、五燒,譬如大火,焚燒人身。若能自于其中一心製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誠,獨作諸善,不爲衆惡。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可得長壽,泥洹之道,是爲五大善也。
《解》佛在此末後一段,普勸我們改過修善。五惡是造作惡因,五痛是現世花報,五燒是叁途的果報。大火燒身是比喻五燒。佛說:如果有人能于五痛五燒之中,專心一志,克製自己貪嗔癡叁惡。又能言行一致,誠實不欺,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如是之人,必能得福,度脫生死;現世可得長壽,將來依念佛、往生、不退成佛,才是真實的五大善啊!
佛在這一品經中,教人要深明善惡果報。淨宗的帶業往生,只限宿業,而決非現前所造之業。《涅槃經》說,“廣額屠兒,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故知成佛,必須放下屠刀(比喻不再造惡業)。修淨土者,若一面念佛,一面作惡,決定不能往生。
【重重誨勉第叁十六】
《解》這一品,世尊再一次爲我們顯示惡因惡報,是我們應該警覺、戒畏的。最後勸勉我們要端正身心,不忘修學功夫。
佛告彌勒,吾語汝等,如是五惡、五痛、五燒,輾轉相生。敢有犯此,當曆惡趣。
《解》佛告訴彌勒菩薩及與會的大衆。前面所說的五惡、五痛、五燒的苦報。因果報應輾轉相生,因結果,果生因,循環無有了期,愈往後愈痛苦。佛在這裏特別警惕我們,如果衆生敢犯此五惡,將來必定墮入惡道,長劫受苦,很難出離。
或其今世,先被(1)病殃,死生不得,示衆見之。或于壽終,入叁惡道,愁痛酷毒(2),自相燋然(3)。
《解》由于過去造作五惡,所以現世就遭受病苦災殃。病苦讓他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並且讓大家都能見到這種現象(使那些警覺性高的人,看到這些現象,知道造惡後果的可怕,以後便不敢再造)。這是現的花報。這種人死後,決定墮入叁惡道,遭受愁痛酷毒,自相燋然的惡報。這是墮叁途受五燒的報應。
《注》
(1)(被)同“披”,遭受的意思。
(2)(愁痛)憂悲苦惱。(酷毒)殘酷狠毒。
(3)(自相燋然)是受自己的業力所感,內心的貪嗔癡叁毒之火熾盛燃燒。
共其怨家,更相殺傷。從小微起,成大困劇(1)。皆由貪著財色,不肯施惠。各欲自快,無複曲直(2)。癡欲所迫,厚己爭利。富貴榮華,當時快意。不能忍辱,不務修善。威勢無幾,隨以磨滅(3)。
《解》 叁途報了之後,宿世的冤家債主因緣聚會時,討債、還債互相殘害殺傷。這一切怨恨往往是由微不足道的業因,由于癡惡而演變成大困劇。這都是貪欲執著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不肯布施,只貪圖自己的享樂,不理會是非曲直。這都是無明愚癡,貪嗔欲求所迫而造作成爲重罪。人們總希望自己占盡便宜,拼命在爭奪,所得到的榮華富貴只是一時快樂而已。爲了眼前的小利,不能修忍辱,不知道繼續修善。雖然過去有修福積善,得到眼前的富貴威勢,若不修善,他的福報就會隨著惡業而消失磨滅。
《注》
(1)(困劇)“困”是無法擺脫的困苦,“劇”是劇烈的報複。
(2)(曲直)也就是有理和無理,是與非。“曲”指不合理。
,
(3)(磨滅)就是消滅。
天道施張(1),自然糾舉(2)。茕茕忪忪(3),當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傷。
《解》因果循環定律的運行是一種自然現象。所種的因,必有果報,這不是有人主宰的。如果造惡深重,則轉眼現前,就顯得驚惶失措,無依無靠,心中不安,這種人決定隨業墮入叁惡道受苦報。這個因果循環報應的定律,從古至今都是這樣,諸佛菩薩看到這種叁途苦痛,非常悲傷,但無可奈何。因果報應皆是自作自受,佛菩薩雖然大慈大悲,也是沒有辦法代替衆生受苦的。
《注》
(1)(天道)是自然之理。(施張)指運行。
(2)(糾舉)糾正檢舉。
(3)(茕茕)指孤獨無依。(忪忪)驚惶失措。
汝等得佛經語,熟思惟之。各自端守(1),終身不怠。尊聖敬善,仁慈博愛(2)。當求度世,拔斷生死衆惡之本。當離叁塗,憂怖苦痛之道。
《解》佛說,你們已經…
《大乘無量壽經簡注易解(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