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下)▪P8

  ..续本文上一页人,欲人畏敬,不自惭惧。

  《解》由于他很会运用欺骗的手段,能令他人相信,便妄自尊贵自大,称说自己有道。若是未得圣道,说自己得圣道,那是大妄语,要受极大的苦报,因为他误导许多众生步入邪途。

  再看他仗势欺人,横行霸道。欲令大众俯首听命,唯我独尊,天天造作恶业而不知惭愧,不知自戒恐惧。

  难可降化,常怀骄慢。赖其前世,福德营护,今世为恶,福德尽灭,寿命终尽,诸恶绕归。

  《解》佛说这样的恶人,习染太重,难于教化降伏。他的骄慢习气不改,他能横行一时,皆因他前世所修的多福保护他不败。但今世为恶,宿世的善果享尽了,善神远离,所以他在寿命终尽时,恶业现前,有意想不到的灾难。

  又其名籍(1),记在神明。殃咎牵引,无从舍离。但得前行,入于火镬,身心摧碎,神形苦极,当斯之时,悔复何及。

  《解》神明将恶人的罪行,都记载在他的个人档案里。恶业牵引,鬼神鉴察,带著罪人,他就无法逃脱,只有跟著鬼神前往狱火油鼎之中,身心(形体和精神)遭受到摧毁破碎之剧苦。当此之时,后悔莫及了。

  《注》

  (1)(名籍)就是个人的资料档案。

  其五者,世间人民,徙倚懈怠,不肯作善。治身修业,父母教诲,违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无子,负恩违义,无有报偿。

  《解》这是第五段,古人有两种讲法,一说是饮酒恶,一说是意业(贪嗔痴)三恶。足见此一品经义,确实具足五戒十善之意。

  这一节经文是说:世间不善的人,心无主见,凡事犹豫、放逸、懒惰,唯图苟安,自私自利,不肯修身行善,不务正业。不听从父母的教诲,违背、狠暴的态度,经常加之于父母,父母有子犹如冤家,所以说不如无子。如是恶子,忘恩负义,对父母全无报答之心。

  放恣、游散、耽酒、嗜美、鲁扈、抵突。不识人情,无义无礼,不可谏晓。六亲眷属,资用有无,不能忧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师友之义。

  《解》 这样的恶人,每天只是放荡自纵、游乐散漫、好酒贪杯、爱食美味,取夺过度、贪而无厌、态度愚狂。由于无知故敢作恶,因此不识人情,无义无礼,无法劝导。他对于他的家亲眷属们,日常所需的生活必需品,如柴米油盐等,全然不顾。对于父母之恩,师友之义,悍然不顾,无动于衷。

  意念身口,曾无一善。不信诸佛经法,不信生死善恶。欲害真人,斗乱僧众。愚痴蒙昧,自为智慧。不知生所从来,死所趣向。不仁不顺,希望长生。

  《解》如是恶人,心常念恶,口常言恶,身常作恶,未曾作过一件善事。他们不信佛菩萨的教诲,不信生死轮回,善恶报应的道理和事实都不相信。常怀恶意向著那些有修有证的真人,或是社会贤达之士。对于和合、如法修学佛道的出家人,他运用绮语、两舌为手段离间之,使僧众不和,不能如法修学,名为破和合僧。这些作恶的人,真正是愚痴无知,反而自以为比别人有智慧,可怜可悯。

  正因为愚痴之极,不信三世因果,所以他不知道这一生从何而来,更不知死了以后往那里去。在生唯知自私自利,不知利他,故待人接物不仁不顺,还梦想著希望长生。

  慈心教诲,而不肯信。苦口与语,无益其人。心中闭塞,意不开解。大命将终,悔惧交至。不豫修善,临时乃悔。悔之于后,将何及乎。

  《解》这一类愚痴行恶的人,他们心中闭塞,虽然听了善友的良言,心里不能体会开解,这真是蒙昧无知,实为人生之巨痛。人生在世,如不能在有生之年,预先修善。将来当他们在临命终时,地狱、鬼、畜境界现前,此时恐惧生悔,但为时已晚,后悔莫及。

  天地之间,五道分明。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

  《解》从此以下三小段经文,是佛陀为我们总结前面所说的五恶、五痛、五烧的恐怖。佛说:天地之间,五道(天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分得明明白白。这是说明宇宙间的有情众生,总说有此五大类别。(也有说六道的,就是在天道里又分出一类叫做阿修罗。所以五道跟六道的内容完全相同)。其中的苦乐善恶,人人可见,如是业因,如是果报,丝毫不爽。有施必有报,有感必有应。

  故我们现前所受的祸福,皆是过去生中所造业因的报应。人生在世,所造之业,总是善恶夹杂。当受报时,有先乐后苦,有先苦后乐;苦乐相承,祸福相倚。作善得福,造恶得祸,都是自作自受,任何人都无法代替得的。

  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谁能知者,独佛知耳。

  《解》佛说前世行善积善的善人,今世生尊贵家,一生享富贵长寿,事业顺利成功,这是从乐入乐。他又能乐善好施,多修福慧,念佛往生净土,则是从明入明。

  如果恶人又造恶业,再种恶因,必得恶报,则是从苦入苦。又因为他愚昧无知,不信正法,不作善事,是为冥。倘苦多造恶业,死后堕入恶道,岂不是从苦入苦,从冥入冥啊!五道轮回的道理与事实真相,古代印度宗教家皆能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此事唯有释迦佛独知其根源。

  教语开示,信行者少。生死不休,恶道不绝。如是世人,难可具尽。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辗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

  《解》佛陀清净、平等、慈悲,悯怜世人,出现世间,教化众生。为大众说明宇宙人生的真实事相,教人如何处世待人接物之道。奈何众生愚痴,信仰奉行的人很少。是故世间众生,因为不信佛的教诲,作恶不断,所以生死轮回永无休止。恶道的苦报也不会断绝。世人之愚昧无知胡作妄为,果报之惨,真是语言难尽。

  又因业感所现,故有自然三途,无量苦恼,辗转其中受其报应。生死死生,无量劫里无有出期,很难解脱,痛不可言。这就是说的五烧。

  如是五恶、五痛、五烧,譬如大火,焚烧人身。若能自于其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诚,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可得长寿,泥洹之道,是为五大善也。

  《解》佛在此末后一段,普劝我们改过修善。五恶是造作恶因,五痛是现世花报,五烧是三途的果报。大火烧身是比喻五烧。佛说:如果有人能于五痛五烧之中,专心一志,克制自己贪嗔痴三恶。又能言行一致,诚实不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如是之人,必能得福,度脱生死;现世可得长寿,将来依念佛、往生、不退成佛,才是真实的五大善啊!

  佛在这一品经中,教人要深明善恶果报。净宗的带业往生,只限宿业,而决非现前所造之业。《涅槃经》说,“广额屠儿,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故知成佛,必须放下屠刀(比喻不再造恶业)。修净土者,若一面念佛,一面作恶,决定不能往生。

  【重重诲勉第三十六】

  《解》这一品,世尊再一次为我们显示恶因恶报,是我们应该警觉、戒畏的。最后劝勉我们要端正身心,不忘修学功夫。

  佛告弥勒,吾语汝等,如是五恶、五痛、五烧,辗转相生。敢有犯此,当历恶趣。

  《解》佛告诉弥勒菩萨及与会的大众。前面所说的五恶、五痛、五烧的苦报。因果报应辗转相生,因结果,果生因,循环无有了期,愈往后愈痛苦。佛在这里特别警惕我们,如果众生敢犯此五恶,将来必定堕入恶道,长劫受苦,很难出离。

  或其今世,先被(1)病殃,死生不得,示众见之。或于寿终,入三恶道,愁痛酷毒(2),自相燋然(3)。

  《解》由于过去造作五恶,所以现世就遭受病苦灾殃。病苦让他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并且让大家都能见到这种现象(使那些警觉性高的人,看到这些现象,知道造恶后果的可怕,以后便不敢再造)。这是现的花报。这种人死后,决定堕入三恶道,遭受愁痛酷毒,自相燋然的恶报。这是堕三途受五烧的报应。

  《注》

  (1)(被)同“披”,遭受的意思。

  (2)(愁痛)忧悲苦恼。(酷毒)残酷狠毒。

  (3)(自相燋然)是受自己的业力所感,内心的贪嗔痴三毒之火炽盛燃烧。

  共其怨家,更相杀伤。从小微起,成大困剧(1)。皆由贪著财色,不肯施惠。各欲自快,无复曲直(2)。痴欲所迫,厚己争利。富贵荣华,当时快意。不能忍辱,不务修善。威势无几,随以磨灭(3)。

  《解》 三途报了之后,宿世的冤家债主因缘聚会时,讨债、还债互相残害杀伤。这一切怨恨往往是由微不足道的业因,由于痴恶而演变成大困剧。这都是贪欲执著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不肯布施,只贪图自己的享乐,不理会是非曲直。这都是无明愚痴,贪嗔欲求所迫而造作成为重罪。人们总希望自己占尽便宜,拼命在争夺,所得到的荣华富贵只是一时快乐而已。为了眼前的小利,不能修忍辱,不知道继续修善。虽然过去有修福积善,得到眼前的富贵威势,若不修善,他的福报就会随著恶业而消失磨灭。

  《注》

  (1)(困剧)“困”是无法摆脱的困苦,“剧”是剧烈的报复。

  (2)(曲直)也就是有理和无理,是与非。“曲”指不合理。

  ,

  (3)(磨灭)就是消灭。

  天道施张(1),自然纠举(2)。茕茕忪忪(3),当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伤。

  《解》因果循环定律的运行是一种自然现象。所种的因,必有果报,这不是有人主宰的。如果造恶深重,则转眼现前,就显得惊惶失措,无依无靠,心中不安,这种人决定随业堕入三恶道受苦报。这个因果循环报应的定律,从古至今都是这样,诸佛菩萨看到这种三途苦痛,非常悲伤,但无可奈何。因果报应皆是自作自受,佛菩萨虽然大慈大悲,也是没有办法代替众生受苦的。

  《注》

  (1)(天道)是自然之理。(施张)指运行。

  (2)(纠举)纠正检举。

  (3)(茕茕)指孤独无依。(忪忪)惊惶失措。

  汝等得佛经语,熟思惟之。各自端守(1),终身不怠。尊圣敬善,仁慈博爱(2)。当求度世,拔断生死众恶之本。当离三涂,忧怖苦痛之道。

  《解》佛说,你们已经…

《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