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得到了佛的教诲,就应当深入的思惟体会,各自端身正意的依教奉行,终身都不能懈怠。应当尊重圣贤,敬重善知识,尊师重道。以仁慈博爱对待一切众生。更应愿求脱离生死轮回的方法,拔断六道生死众恶的根本—贪著五欲六尘及妄想、分别等烦恼。这样就能离开三途的苦恼及忧怖苦痛的六道轮回。
《注》
(1)(端守)指恭敬的接受佛的教诲,并依教奉行。
(2)(博爱)是广泛平等慈爱一切众生。
若曹作善,云何第一。当自端心,当自端身。耳目口鼻,皆当自端。身心净洁,与善相应。勿随嗜欲,不犯诸恶。言色当和,身行当专。动作瞻视,安定徐为。
《解》你们大家行善,什么是首要的呢?第一应当保持清净心,身行要具足威仪,耳目口鼻,皆当遵守佛的教导,精进奉行,力求自端,做到身心净洁,与善相应。绝对不能随著自己的烦恼、习气再犯诸恶。应当遵守受持五戒十善,对人要和颜悦色,修行要专以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其行、住、坐、卧,一举一动都应当安祥镇定,从容不迫。
作事仓卒(1),败悔在后。为之不谛(2),亡其功夫(3)。
《解》 如果作事仓皇失措,将来一定会失败与后悔。若所行不慎重真实的话,修行的功夫就丧失殆尽,前功尽弃了。
《注》
(1)(仓卒)急促,草率。
(2)(谛)慎重真实。
(3)(亡其功夫)“亡”丧失,“功夫”指修持的功力。
【如贫得宝第三十七】
《解》这一品经以比喻说明。佛在此给我们说明善因善果,让我们晓得修善得福的好处。把佛的教诫要像穷苦的人得到宝物一样的珍惜。
汝等广植德本,勿犯道禁(1)。忍辱精进,慈心专一。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所以者何。彼佛国土,皆积德众善,无毫发之恶。
《解》佛说,你们要广泛培植功德之本,就是要勤修众善,不可违背真理与禁戒。做到忍辱如地,一切都能包容,而且精进不退。以理智的爱心对待一切众生,专一不杂的修学。在这个充满诱惑与恶劣的环境里,若能奉持斋戒,以清净心,修行一日一夜,胜过在极乐世界修善一百年。为什么?因为阿弥陀佛国土的众生,都是积德修善,没有丝毫造恶的因缘。反显处在恶世能修行,是非常的难得可贵。
《注》
(1)(勿犯道禁)就是不违背道理,不犯禁戒。
于此修善,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所以者何,他方佛国,福德自然,无造恶之地。
《解》若在此五浊恶世之中,修善十日十夜,超过他方诸佛国土中修善一千年。这又是为什么?因为他方佛国福德是自然的,没有造恶的地方。特显人于恶世修行之难能可贵。
唯此世间,善少恶多,饮苦食毒(1),未尝宁息(2)。吾哀汝等,苦心诲喻,授与经法,悉持思之,悉奉行之。尊卑、男女、眷属、朋友,转相教语。自相约检,和顺义理,欢乐慈孝。
《解》唯有我们这个世界,修善的人少,造恶的人多。人们于日常生活中,每天所受的种种苦痛,都是随著贪嗔痴烦恼的支配,在造作种种恶业,从来没有宁息过。佛怜悯我们,所以苦口婆心的教诲晓谕,传授给我们离苦得乐的方法(此处指本经)。
接受本经之后,应思惟经中的义理,然后依教奉行。将自己所得到的觉悟利益,转教给一切大众,和家亲眷属朋友等人共享。自己必须要约束、反省、检点一切错误的思想行为,力求改过自新。对人、对事、对物态度要和睦,要随顺,不能违背义理。这样就能得到欢喜快乐的生活,再以慈悲心、孝顺心对待一切众生,就是真正的修菩萨道,行菩萨行了。
《注》
(1)(饮苦食毒)这是比喻,说明人们每日受苦造业从未间断。“饮”、“食”是譬喻。“苦”是三苦、八苦。“毒”是贪嗔痴三毒烦恼。
(2)(宁息)安宁止息。
所作如犯,则自悔过。去恶就善,朝闻夕改。奉持经戒,如贫得宝。改往修来,洒心易行(1)。自然感降(2),所愿辄得(3)。
《解》言行举止若犯了过失,一定要深自忏悔,断恶从善。时时反省自己的言行,发现过失立刻改正。奉行经典中的教诫,就像贫穷的人得到珍宝一样的珍惜,诸苦顿息,从此欢乐无忧。这是以珍宝比喻经戒的殊胜妙用。
若能痛改往日的恶行,从今开始努力修善,洗除心里的污垢,改变自己的一切错误行为,如是则自然感得诸佛降威加被,凡所愿求,皆能圆满得到,就是有求必应。
《注》
(1)(洒心易行)洒同洗。“洒心”即洗除心垢;“易行”是转恶向善,去邪从正。
(2)(自然感降)“感”感应,“降”下降。如法修行就自然与佛感应道交,得佛加持。
(3)(所愿辄得)是指凡所愿求的皆能得到。
佛所行处(1),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2),国丰民安,兵戈(3)无用。崇德兴仁(4)。务修礼让(5)。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解》这一段是说明佛陀教育的成果。佛说,佛陀教育所推行的地区,大如一个国家、都市,小至乡镇、村落,人人都接受佛法感化,皆知断恶向善。则天下(社会)一片祥如,大众和睦相处。日月天体的运转一切正常;风调雨顺,不会有反常的现象。天时、地利、人和,没有种种自然灾害。国丰民安,各得其所,天下太平,自然也没有人为的战争灾害。
整个社会,人人尽知崇尚道德,处世待人广施仁慈。日常所行皆有秩序,都能礼让接物。大众奉公守法,没有盗窃之事。以诚待人,无有坑害、冤枉。彼此相处,更不会仗恃强势欺凌弱小,而使人人皆得安居乐业。
《注》
(1)(佛所行处)是指佛陀教育推行的地方。
(2)(灾厉不起)“灾”灾祸,“厉”疫疠。这是说所有种种自然灾害瘟疫都不会生起。
(3)(兵戈)比喻战争。“兵”是指军队,“戈”是泛指兵器。
(4)(崇德兴仁)崇尚道德,兴施仁政。
(5)(礼让)“礼”是礼貌、节度,“让”是谦让不争。
我哀汝等,甚于父母念子。我于此世作佛,以善攻(1)恶,拔生死之苦。令获五德(2),升无为之安(3)。
《解》佛说,我怜悯、关怀你们,这份慈爱的心超过世间父母对子女的爱心。我在这个世界示现成佛,传授种种善法给你们,以此对治一切烦恼恶习,永远拔除生死轮回之苦,教导世人修行五善,获五德。不断向上提升,最终必定达到无上的佛果。
《注》
(1)(攻)对治的意思。
(2)(五德)即五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为五种善德。
(3)(升无为之安)“升”晋升、提升。“无为之安”此指往生不退成佛。
吾般泥洹(1),经道渐灭(2)。人民谄伪,复为众恶。五烧五痛,久后转剧。汝等转相教诫,如佛经法,无得犯也。
《解》佛说,我入灭以后,四十九年所说的经道逐渐被人曲解变质,逐渐在此世间消失了。那时人民的思想、行为都是谄曲虚伪不实。内在的无明烦恼习气,再加外面恶缘的影响,又会造作种种的恶业。社会动乱不安,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这种现象愈演愈烈(这是佛预言末世以后的社会状况)。
你们有缘遇到这一部经,知道离苦得乐的方法,一定要辗转相告,互相劝导勉励,如佛在经上所说的理论和方法修学,依教奉行,决定不可以违犯。这样的闻法机缘,非常殊胜希有,应知珍惜。
《注》
(1)(般泥洹)印度话音译,中文是“圆寂”的意思,就是功德圆满,清净寂灭之义。
(2)(经道渐灭)“经道”指佛法。“渐灭”是逐渐消失。这是指佛的法运到末法时期以后就逐渐消失了。
弥勒菩萨,合掌白言,世人恶苦,如是如是。佛皆慈哀,悉度脱之。受佛重诲,不敢违失。
《解》这时弥勒菩萨合掌向佛说:世人无知造作五恶,感得五痛、五烧的苦报,一切皆如佛所言,完全一样。佛以大慈大悲哀悯众生,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在这一生当中,永远脱离生死轮回,念佛往生净土,这是佛的愿望。
弥勒菩萨也是代表我们大众,表示完全接受佛的重重教诲。说:不敢违背,不敢忘失佛陀苦口婆心的教导。
【礼佛现光第三十八】
《解》这一品经,是说阿弥陀佛及释迦牟尼佛,慈悲加被一切与会大众,普令亲见极乐世界依正庄严。
佛告阿难,若曹欲见无量清净平等觉(1),及诸菩萨阿罗汉等所居国土。应起西向,当日没处,恭敬顶礼。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解》佛告诉阿难,你们想不想见阿弥陀佛,以及西方诸菩萨、阿罗汉等所居住的国土?如果想见,就应当面向西方,也就是太阳下山的方向,恭敬顶礼,一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
《注》
(1)(无量清净平等觉)就是阿弥陀佛的别名。
阿难即从座起,面西合掌,顶礼白言。我今愿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供养奉事,种诸善根。顶礼之间,忽见阿弥陀佛,容颜广大,色相端严。如黄金山,高出一切诸世界上。又闻十方世界诸佛如来,称扬赞叹,阿弥陀佛种种功德,无碍无断(1)。
《解》阿难即从座起,面向西方恭敬礼拜,又说:“我今愿见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供养奉事,种诸善根。”顶礼之间,阿弥陀佛忽然就现在他的面前,现的是广大身。在虚空中,色相端正庄严,就像黄金山一样,高出一切世界之上。此时还听闻到十方世界的诸佛如来都称扬,赞叹阿弥陀佛的种种功德,赞扬之声没有障碍,没有间断。
《注》
(1)(无碍无断)在此是指十方如来演四无碍妙辩,所以说“无碍”;这样赞叹尽未来际,没有间断,所以说“无断”。
阿难白言,彼佛净刹得未曾有,我亦愿乐生于彼土。世尊告言,其中生者,已曾亲近无量诸佛,植众德本。汝欲生彼,应当一心归依瞻仰。
《解》阿难向佛说:极乐世界清净庄严,都是我从来没有见闻过的,我也愿意喜欢求生极乐世界。世尊告诉阿难:凡是…
《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