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無量壽經簡注易解(上)▪P10

  ..續本文上一頁思,就是能深信難信之理,而不疑惑。“一二叁忍”就是音響忍、柔順忍、無生法忍。(詳見第十五品)

  于諸佛法。不能現證不退轉(1)者。不取正覺。

  《解》這是第四十八“現證不退願”。我作佛時,他方世界的菩薩們,聽到我的名號,就能圓滿證得叁不退轉的果位。以上叁願若不能實現,我就不成佛。

  《注》

  (1)(證不退轉)指圓證叁不退轉。

  1、位不退—指修行的位次不退,即小乘初果須陀洹,不會再退到凡夫位。

  2、行不退—行指菩薩行。行不退指菩薩度生的行持,不會再退到小乘位。

  3、念不退—是念念要圓成佛道,再不會退回十法界。

  【必成正覺(1)第七】

  《解》法藏比丘在老師的面前,說出“四十八願”以後,又以偈頌的形式,來表達他至誠的行願。所以即時感得雨花動地的瑞相,而且空中贊言,必定成佛。

  《注》

  (1)(正覺)即佛果。

  佛告阿難,爾時法藏比丘說此願(1)已,以偈頌(2)曰。

  《解》釋迦牟尼佛告訴阿難說:當時法藏比丘說了“四十八願”之後,又以偈頌歌贊來表達他的心願。

  《注》

  (1)(此願)指“四十八願”。

  (2)(偈頌)此下“五言頌”,即每句五個字,四句爲一首。

  我建超世志(1)

  必至無上道(2)

  斯願(3)不滿足

  誓不成等覺

  《解》我(法藏比丘)已建立超越一切世間的志願,決定成就無上佛道。這四十八大願如果不能圓滿實現,我決定不成佛。

  《注》

  (1)(超世志)“超世”是超越一切世間。“志”是志願。這裏指不但超過聲聞、緣覺、菩薩,而且超過諸佛。

  (2)(無上道)就是最高無上的成佛之道。

  (3)(斯願)即四十八願。

  複爲大施主(1)

  普濟諸窮苦(2)

  令彼諸群生

  長夜無憂惱(3)

  出生衆善根

  成就菩提果(4)

  《解》 我成佛時,還要做十法界一切衆生的大施主,救濟他們的貧窮(福慧未圓)與困苦(無明未盡),要讓各類衆生永遠脫離生死的無明長夜憂苦,出生種種善根,成就菩提佛果。

  《注》

  (1)(大施主)即是給予一切衆生究竟圓滿的“財”、“法”、“無畏”叁種布施,稱爲大施主。

  (2)(諸窮苦)指沒有智慧的衆生,在叁界六道受苦。

  (3)(長夜無憂惱)“長夜”是比喻衆生沈淪生死,無明而不覺,如同長夜一般。“憂惱”即憂悲苦惱。

  (4)(菩提果)就是佛果。

  我若成正覺

  立名無量壽

  衆生聞此號

  俱來我刹中

  如佛金色身

  妙相(1)悉圓滿

  《解》我如果成佛,名號就叫“無量壽”。十方世界一切衆生,只要聽到我的名號,歡喜信受,依教修行,都能往生我的極樂世界。生我國土的人,都如佛一樣具有紫磨真金色身,具足叁十二種大丈夫圓滿之相。

  《注》

  (1)(妙相)是指叁十二種勝妙之相。

  亦以大悲心

  利益諸群品(1)

  離欲深正念(2)

  淨慧(3)修梵行

  《解》法藏比丘發願說:生我國土的人,也能像我一樣,以大悲心利益十方一切衆生。爲了利他,首先自己示範修習遠離一切世間貪欲,深入正念,以淨慧來勤修清淨無欲之行。

  《注》

  (1)(諸群品)“品”是品類。“諸群品”指上自等覺菩薩,下至地獄衆生。

  (2)(離欲深正念)“欲”是貪欲。“深”是深廣,“正念”是正確的思想觀念(與宇宙人生的真相相應)。

  (3)(淨慧)由清淨心生起的智慧。

  願我智慧光

  普照十方刹

  消除叁垢冥(1)

  明濟衆厄難(2)

  悉舍叁塗苦

  滅諸煩惱暗(3)

  開彼智慧眼(4)

  獲得光明身(5)

  閉塞諸惡道

  通達善趣門

  爲衆開法藏

  廣施功德寶(6)

  《解》願我無量的智慧光明,普遍照到十方諸佛世界。消除一切衆生的貪、嗔、癡叁種垢染所産生的愚暗。救濟十法界一切衆生種種的苦厄和災難,讓一切衆生都覺悟,舍離叁惡道的劇苦,滅除煩惱的黑暗。幫助衆生開發自性本具的智慧眼,並證得同如來一樣的光明、清淨法身。

  封閉通往一切惡趣的途徑,開啓通達極樂世界至善決定成佛的門。爲衆生開示種種妙法,其目的就在于廣泛施予衆生,念佛成佛功德之寶。

  《注》

  (1)(叁垢冥)“叁垢”就是貪、嗔、癡。“冥”即無明,沒有真實智慧,不明宇宙人生真相。

  (2)(明濟衆厄難)“明濟”即明智濟度,“衆厄難”種種的疾苦與災難。

  (3)(煩惱暗)“暗”是比喻無明等煩惱障蔽了自性的光明,使人愚昧無知。

  (4)(智慧眼)五眼之一,就是衆生本有的如來智慧德能。

  (5)(光明身)就是清淨智慧身。

  (6)(功德寶)指念佛有功,往生是德;往生有功,不退是德;不退有功,成佛是德。“寶”是比喻這句佛號的無上功德。

  如佛無礙智(1)

  所行慈愍行

  常作天人師

  得爲叁界雄(2)

  說法師子吼(3)

  廣度諸有情

  圓滿昔所願(4)

  一切皆成佛

  《解》願我有諸佛一樣自在的無礙智慧,以大慈悲利益一切衆生;常作天人的大導師,成爲叁界中的大英雄。說法有如獅子吼,廣度一切衆生,圓滿我過去所發的四十八大願,使一切衆生一生平等皆成佛道。

  《注》

  (1)(無礙智)指沒有障礙的佛智。

  (2)(叁界雄)佛斷盡一切煩惱,雄猛無畏,所以稱爲叁界中的大英雄。

  (3)(說法師子吼)獅子一吼,百獸張畏;比喻世尊所說之法,可以使大衆震動,外道降服。

  (4)(昔所願)就是指法藏比丘在因地發的“四十八願”。

  斯願若克果(1)

  大千應感動

  虛空諸天神

  當雨(2)珍妙華

  《解》我發的這個大願如果能圓滿成就,叁千大千世界一切天、人、神、仙都應受到感動,而且空中諸位天神自然歡喜,示現瑞相,從天上降下珍奇美妙的天花(爲他作證明,願願皆圓滿實現不虛)。

  《注》

  (1)(斯願若克果)“克”成就。即以上所發的大願如果能圓滿實現。

  (2)(雨)(音玉),由空中降下的意思。

  佛告阿難:法藏比丘,說此頌已。應時(1)普地六種震動(2),天雨妙華,以散其上,自然音樂空中贊言,決定必成無上正覺。

  《解》釋迦牟尼佛告訴阿難:法藏比丘剛說完他的願望,立刻就有瑞相感應,大地普遍顯現六種震動;從天降下妙花,散在法會的上空。而且空中自然就有音樂,並贊說,法藏比丘決定必成無上正覺。

  《注》

  (1)(應時)感應之時。

  (2)(六種震動)即震動有六種現相:“動、起、湧、震、吼、擊”。“動”是動搖,“起”是上升,“湧”是波動,此叁種是形變。“震”是有聲,“吼”是巨大的聲音,“擊”是如撞擊之聲,此叁種是聲變。

  【積功累德第八】

  阿難,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如來前,及諸天人大衆之中,發斯弘誓願(1)已。住真實慧(2),勇猛精進。一向專志(3)莊嚴妙土(4)。所修佛國,開廓(5)廣大。超勝獨妙(6),建立常然(7),無衰無變。

  《解》佛對阿難說: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如來前,及在法會裏天人大衆之中,發了以上的弘深誓願。于是安住在真實智慧之中。勇猛無所畏懼,精進修持,一心一意莊嚴淨妙的國土。這個所修成的佛國(極樂世界),開通無礙,廣大無邊,殊勝超過諸佛國土,五乘人往生平等成佛,尤爲獨妙。且建立常然,永恒不變,一切萬物都是不變不壞。

  《注》

  (1)(弘誓願)在此指“四十八願”。

  (2)(真實慧)與真如實相相應的智慧。

  (3)(一向專志)心志專一,一往直前。

  (4)(妙土)精美絕倫的修學生活環境,在此指極樂世界。

  (5)(開廓)空曠開闊廣大無際的意思。

  (6)(超勝獨妙)五乘(人、天、聲聞、緣覺、菩薩)齊入報土,稱“超勝”;只有極樂世界五乘大衆往生不退平等成佛,所以稱“獨妙”。

  (7)(常然)是永遠不會衰退改變,自然永恒。

  于無量劫,積植德行(1)。不起貪嗔癡欲諸想(2)。不著色聲香味觸法(3)。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行寂靜行(4)遠離虛妄(5)。依真谛門(6),植衆德本。

  《解》從這段經文起,到(清淨無染〉,都是說明法藏比丘在因地時的修行。原來他在無量劫前就已經積植德行了。這個德行就是心中不起貪、嗔、癡叁毒的念頭,對外自然也不會貪著色、聲、香、味、觸、法。一心所仰慕、所愛好的,只是過去諸佛所修的種種善根。所以他在自行化他時,內不起心動念,外不爲境緣迷惑,行寂靜之行。遠離一切虛妄,依于事理真相相應的真實方法門徑,培植一切德行的根本。

  《注》

  (1)(積植德行)“積植”是積累培植,“德行”是指身口意叁業清淨的行持。

  (2)(貪嗔癡欲諸想)“貪”非分的希求。“嗔”是對違逆自己心意的人事環境起怨恨不平的心理。“癡”是愚癡,指不明事理真相。“欲”指種種欲望。

  (3)(不著色聲香味觸法)“不著”是不執著。“色聲香味觸法”是六塵,我們六根所接觸到的外面境界叫六塵。眼所見的叫色塵,耳所聽的叫聲塵,鼻所聞的名香塵,舌所嘗的叫味塵,身所感覺到的是觸塵,意所分別的是法塵。因爲這些外境能汙染清淨心,所以比喻爲“塵”。

  (4)(寂靜行)是認真積極的自行化他,爲人演說,心裏不起妄想分別;外不著六塵境界,內不起心動念的心行叫寂靜行。

  (5)(虛妄)指虛假不實。

  (6)(真谛門)指修行成佛真實的方法門徑。“谛”是“真實”的意思。

  不計衆苦。少欲知足(1)。專求白法(2),惠利群生。志願無倦(3),忍力成就(4)。

  《解》法藏比丘不計較種種苦惱,他能少欲知足,一心專求善法,惠利一切衆生真實的利益。所發的大誓願,永遠沒有厭倦,堅決剛毅,所…

《大乘無量壽經簡注易解(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