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思,就是能深信难信之理,而不疑惑。“一二三忍”就是音响忍、柔顺忍、无生法忍。(详见第十五品)
于诸佛法。不能现证不退转(1)者。不取正觉。
《解》这是第四十八“现证不退愿”。我作佛时,他方世界的菩萨们,听到我的名号,就能圆满证得三不退转的果位。以上三愿若不能实现,我就不成佛。
《注》
(1)(证不退转)指圆证三不退转。
1、位不退—指修行的位次不退,即小乘初果须陀洹,不会再退到凡夫位。
2、行不退—行指菩萨行。行不退指菩萨度生的行持,不会再退到小乘位。
3、念不退—是念念要圆成佛道,再不会退回十法界。
【必成正觉(1)第七】
《解》法藏比丘在老师的面前,说出“四十八愿”以后,又以偈颂的形式,来表达他至诚的行愿。所以即时感得雨花动地的瑞相,而且空中赞言,必定成佛。
《注》
(1)(正觉)即佛果。
佛告阿难,尔时法藏比丘说此愿(1)已,以偈颂(2)曰。
《解》释迦牟尼佛告诉阿难说:当时法藏比丘说了“四十八愿”之后,又以偈颂歌赞来表达他的心愿。
《注》
(1)(此愿)指“四十八愿”。
(2)(偈颂)此下“五言颂”,即每句五个字,四句为一首。
我建超世志(1)
必至无上道(2)
斯愿(3)不满足
誓不成等觉
《解》我(法藏比丘)已建立超越一切世间的志愿,决定成就无上佛道。这四十八大愿如果不能圆满实现,我决定不成佛。
《注》
(1)(超世志)“超世”是超越一切世间。“志”是志愿。这里指不但超过声闻、缘觉、菩萨,而且超过诸佛。
(2)(无上道)就是最高无上的成佛之道。
(3)(斯愿)即四十八愿。
复为大施主(1)
普济诸穷苦(2)
令彼诸群生
长夜无忧恼(3)
出生众善根
成就菩提果(4)
《解》 我成佛时,还要做十法界一切众生的大施主,救济他们的贫穷(福慧未圆)与困苦(无明未尽),要让各类众生永远脱离生死的无明长夜忧苦,出生种种善根,成就菩提佛果。
《注》
(1)(大施主)即是给予一切众生究竟圆满的“财”、“法”、“无畏”三种布施,称为大施主。
(2)(诸穷苦)指没有智慧的众生,在三界六道受苦。
(3)(长夜无忧恼)“长夜”是比喻众生沉沦生死,无明而不觉,如同长夜一般。“忧恼”即忧悲苦恼。
(4)(菩提果)就是佛果。
我若成正觉
立名无量寿
众生闻此号
俱来我刹中
如佛金色身
妙相(1)悉圆满
《解》我如果成佛,名号就叫“无量寿”。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只要听到我的名号,欢喜信受,依教修行,都能往生我的极乐世界。生我国土的人,都如佛一样具有紫磨真金色身,具足三十二种大丈夫圆满之相。
《注》
(1)(妙相)是指三十二种胜妙之相。
亦以大悲心
利益诸群品(1)
离欲深正念(2)
净慧(3)修梵行
《解》法藏比丘发愿说:生我国土的人,也能像我一样,以大悲心利益十方一切众生。为了利他,首先自己示范修习远离一切世间贪欲,深入正念,以净慧来勤修清净无欲之行。
《注》
(1)(诸群品)“品”是品类。“诸群品”指上自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
(2)(离欲深正念)“欲”是贪欲。“深”是深广,“正念”是正确的思想观念(与宇宙人生的真相相应)。
(3)(净慧)由清净心生起的智慧。
愿我智慧光
普照十方刹
消除三垢冥(1)
明济众厄难(2)
悉舍三涂苦
灭诸烦恼暗(3)
开彼智慧眼(4)
获得光明身(5)
闭塞诸恶道
通达善趣门
为众开法藏
广施功德宝(6)
《解》愿我无量的智慧光明,普遍照到十方诸佛世界。消除一切众生的贪、嗔、痴三种垢染所产生的愚暗。救济十法界一切众生种种的苦厄和灾难,让一切众生都觉悟,舍离三恶道的剧苦,灭除烦恼的黑暗。帮助众生开发自性本具的智慧眼,并证得同如来一样的光明、清净法身。
封闭通往一切恶趣的途径,开启通达极乐世界至善决定成佛的门。为众生开示种种妙法,其目的就在于广泛施予众生,念佛成佛功德之宝。
《注》
(1)(三垢冥)“三垢”就是贪、嗔、痴。“冥”即无明,没有真实智慧,不明宇宙人生真相。
(2)(明济众厄难)“明济”即明智济度,“众厄难”种种的疾苦与灾难。
(3)(烦恼暗)“暗”是比喻无明等烦恼障蔽了自性的光明,使人愚昧无知。
(4)(智慧眼)五眼之一,就是众生本有的如来智慧德能。
(5)(光明身)就是清净智慧身。
(6)(功德宝)指念佛有功,往生是德;往生有功,不退是德;不退有功,成佛是德。“宝”是比喻这句佛号的无上功德。
如佛无碍智(1)
所行慈愍行
常作天人师
得为三界雄(2)
说法师子吼(3)
广度诸有情
圆满昔所愿(4)
一切皆成佛
《解》愿我有诸佛一样自在的无碍智慧,以大慈悲利益一切众生;常作天人的大导师,成为三界中的大英雄。说法有如狮子吼,广度一切众生,圆满我过去所发的四十八大愿,使一切众生一生平等皆成佛道。
《注》
(1)(无碍智)指没有障碍的佛智。
(2)(三界雄)佛断尽一切烦恼,雄猛无畏,所以称为三界中的大英雄。
(3)(说法师子吼)狮子一吼,百兽张畏;比喻世尊所说之法,可以使大众震动,外道降服。
(4)(昔所愿)就是指法藏比丘在因地发的“四十八愿”。
斯愿若克果(1)
大千应感动
虚空诸天神
当雨(2)珍妙华
《解》我发的这个大愿如果能圆满成就,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天、人、神、仙都应受到感动,而且空中诸位天神自然欢喜,示现瑞相,从天上降下珍奇美妙的天花(为他作证明,愿愿皆圆满实现不虚)。
《注》
(1)(斯愿若克果)“克”成就。即以上所发的大愿如果能圆满实现。
(2)(雨)(音玉),由空中降下的意思。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应时(1)普地六种震动(2),天雨妙华,以散其上,自然音乐空中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
《解》释迦牟尼佛告诉阿难:法藏比丘刚说完他的愿望,立刻就有瑞相感应,大地普遍显现六种震动;从天降下妙花,散在法会的上空。而且空中自然就有音乐,并赞说,法藏比丘决定必成无上正觉。
《注》
(1)(应时)感应之时。
(2)(六种震动)即震动有六种现相:“动、起、涌、震、吼、击”。“动”是动摇,“起”是上升,“涌”是波动,此三种是形变。“震”是有声,“吼”是巨大的声音,“击”是如撞击之声,此三种是声变。
【积功累德第八】
阿难,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如来前,及诸天人大众之中,发斯弘誓愿(1)已。住真实慧(2),勇猛精进。一向专志(3)庄严妙土(4)。所修佛国,开廓(5)广大。超胜独妙(6),建立常然(7),无衰无变。
《解》佛对阿难说: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如来前,及在法会里天人大众之中,发了以上的弘深誓愿。于是安住在真实智慧之中。勇猛无所畏惧,精进修持,一心一意庄严净妙的国土。这个所修成的佛国(极乐世界),开通无碍,广大无边,殊胜超过诸佛国土,五乘人往生平等成佛,尤为独妙。且建立常然,永恒不变,一切万物都是不变不坏。
《注》
(1)(弘誓愿)在此指“四十八愿”。
(2)(真实慧)与真如实相相应的智慧。
(3)(一向专志)心志专一,一往直前。
(4)(妙土)精美绝伦的修学生活环境,在此指极乐世界。
(5)(开廓)空旷开阔广大无际的意思。
(6)(超胜独妙)五乘(人、天、声闻、缘觉、菩萨)齐入报土,称“超胜”;只有极乐世界五乘大众往生不退平等成佛,所以称“独妙”。
(7)(常然)是永远不会衰退改变,自然永恒。
于无量劫,积植德行(1)。不起贪嗔痴欲诸想(2)。不著色声香味触法(3)。但乐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行寂静行(4)远离虚妄(5)。依真谛门(6),植众德本。
《解》从这段经文起,到(清净无染〉,都是说明法藏比丘在因地时的修行。原来他在无量劫前就已经积植德行了。这个德行就是心中不起贪、嗔、痴三毒的念头,对外自然也不会贪著色、声、香、味、触、法。一心所仰慕、所爱好的,只是过去诸佛所修的种种善根。所以他在自行化他时,内不起心动念,外不为境缘迷惑,行寂静之行。远离一切虚妄,依于事理真相相应的真实方法门径,培植一切德行的根本。
《注》
(1)(积植德行)“积植”是积累培植,“德行”是指身口意三业清净的行持。
(2)(贪嗔痴欲诸想)“贪”非分的希求。“嗔”是对违逆自己心意的人事环境起怨恨不平的心理。“痴”是愚痴,指不明事理真相。“欲”指种种欲望。
(3)(不著色声香味触法)“不著”是不执著。“色声香味触法”是六尘,我们六根所接触到的外面境界叫六尘。眼所见的叫色尘,耳所听的叫声尘,鼻所闻的名香尘,舌所尝的叫味尘,身所感觉到的是触尘,意所分别的是法尘。因为这些外境能污染清净心,所以比喻为“尘”。
(4)(寂静行)是认真积极的自行化他,为人演说,心里不起妄想分别;外不著六尘境界,内不起心动念的心行叫寂静行。
(5)(虚妄)指虚假不实。
(6)(真谛门)指修行成佛真实的方法门径。“谛”是“真实”的意思。
不计众苦。少欲知足(1)。专求白法(2),惠利群生。志愿无倦(3),忍力成就(4)。
《解》法藏比丘不计较种种苦恼,他能少欲知足,一心专求善法,惠利一切众生真实的利益。所发的大誓愿,永远没有厌倦,坚决刚毅,所…
《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