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以成就他的忍力。
《注》
(1)(少欲知足)“少欲”是不多求,“知足”是虽少也满足。
(2)(白法)是指善法。古印度人用黑白代表善恶。
(3)(无倦)没有疲厌。
(4)(忍力成就)“忍力”是六度中忍辱的力用,就是对于物质环境、人事环境以及修学上所遇到的顺逆境都能忍受,忍辱功夫圆满,称为忍力成就。
于诸有情,常怀慈忍。和颜爱语(1),劝谕策进(2)。恭敬三宝。奉事师长。无有虚伪谄曲(3)之心。
《解》于一切众生,心中常怀慈悲忍让的心,对待别人总是和颜悦色。用真诚、关怀、爱护的语言来劝勉策进,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又能恭敬尊重奉事师长,依教奉行,完全没有阳奉阴违的心。
《注》
(1)(和颜爱语)“和颜”是温和的容颜。“爱语”是以真诚关心、爱护的话,叫爱语。
(2)(劝谕策进)“劝”劝勉。“谕”是晓谕。“策进”是策励促进。
(3)(谄曲)“谄”是谄媚巴结,“曲”是歪曲事实。
庄严众行(1),轨范(2)具足。观法如化(3),三昧常寂(4)。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
《解》法藏比丘的生活行为与福德智慧相应(圆满具足福德智慧),以此为庄严。他的言行都可以作十法界一切众生的模范,“庄严众行,轨范具足”,都是以“观法如化,三昧常寂”得来的。因为观察得知诸法如幻如化,才能永断妄想、分别、执著,得到正常寂静的享受。具体落实在生活上,自然就做到善护口业,不讥他人的过失;善护身业,不犯戒律威仪;善护意业,不起妄想分别,内心清净无染。
《注》
(1)(众行)指六度万行等一切生活行为。
(2)(轨范)轨则、模范的意思。
(3)(观法如化)用智慧来观察世间一切万事万物,犹如梦幻泡影一样的不真实,变化不停并不是真实存在。
(4)(三昧常寂)“三昧”指正常的享受。“常寂”是恒常清净至极处称为寂静。这是说平常生活享受,身心永远保持最极清净。
所有国城(1),聚落(2),眷属,珍宝,都无所著。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3),住于无上真正之道(4)。
《解》法藏比丘于所有的大都市、小村庄,以及家亲眷属和世间珍宝,他都无所执著。这一切他都经常拿来布施。把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种菩萨生活修学的行为,来教导度化无量的众生,使一切众生都能够往生安住在西方极乐世界。
《注》
(1)(国城)国都、大都市。
(2)(聚落)指小村庄。
(3)(教化安立众生)“教”教导,是把生活修学的方法,传授教导给社会大众。“化”谓教学成绩,帮助众生化恶为善,转凡成圣。“安立”建立,指建立菩提心。
(4)(住于无上真正之道)是安住于究竟圆满的成佛之道上。
由成如是诸善根(1)故,所生之处,无量宝藏(2),自然发应(3)。或为长者居士(4),豪姓尊贵(5)。或为刹利国王(6),转轮圣帝。或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
《解》法藏比丘由于成就了如上所说诸善根,他所得的果报,是所生之处有无量的福德智慧宝藏,自然开发显现。感得生生尊贵,德高望重,财富充足。或者是国王大臣、转轮圣帝,或做六欲天王,乃至大梵天王。
《注》
(1)(由成如是诸善根)“由成”是由于成就;“如是诸善根”指积功累德的种种善根。
(2)(宝藏)“藏”是含藏的意思。“宝藏”是指福德智慧宝库。
(3)(发应)是开发显现。就是说无量积集功德妙宝宝库感应显现,自然开发。
(4)(长者)指年长德高及有财富的人。(居士)谓在家学佛修行者。
(5)(豪姓尊贵)是豪门贵族。
(6)(刹利国王)“刹利”又称“刹帝利”,是王族之通称。“国王”一国之主。
于诸佛所,尊重供养,未曾间断。如是功德,说不能尽。
《解》能于诸佛的处所,他永不间断的尊重供养诸佛。如上所说的功德是无量无边,说也说不尽。
身口常出无量妙香。犹如栴檀(1),优钵罗华(2),其香普熏无量世界。随所生处,色相端严。三十二相(3),八十种好(4),悉皆具足。手中常出无尽之宝,庄严之具(5)。一切所须,最上之物,利乐有情。
《解》法藏比丘身口常常散发出无量妙香,就如同栴檀和优钵罗华的香气一样。他的香气能普熏无量世界。不论他在什么地方出生作佛,他的色相端正庄严,都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果报。
他的双手万能,常创造出无尽的庄严器具。所造之物都是人们所需的,而且是最喜好的。他的种种才艺能利益一切众生,为大众、为社会、为国家、为世界造福。
《注》
(1)(栴檀)古印度名贵的香木。
(2)(优钵罗华)是梵语,译成中文为“青色莲花”。
(3)(三十二相)见前第六品,第四(三十二相愿)注。
(4)(八十种好)又名“八十随形好”,见《教乘法数》:
1、无见顶相 2、鼻高孔不现
3、眉如初月 4、耳轮辐相埵成
5、身坚实如那罗延 6、骨际如钩锁
7、身一时回如象王
8、行时足去地四寸印文现
9、爪如赤铜色 10、膝骨坚著圆好
11、身清洁 12、身柔软
13、身不曲 14、指长纤圆
15、指文藏覆 16、脉深不现
17、踝不现 18、身润泽
19、身自持不逶迤 20、身满足
21、容仪备足 22、容仪满足
23、住处安无能动者 24、威振一切
25、一切乐观 26、面不长大
27、正容白不挠色 28、面具满足
29、唇如频婆果 30、言音深远
31、脐深圆好 32、毛右旋
33、手足满 34、手足如意
35、手文明直 36、手文长
37、手文不断
38、一切恶心众生见者和悦
39、面广姝好 40、面净如满月
41、随众生意和悦与语 42、毛孔出香气
43、口出无上香 44、威仪如师子
45、进止如象王 46、行法如鹅玉
47、头如摩陀那果 48、一切声分具足
49、四牙白利 50、舌色赤
51、舌薄广 52、毛红色
53、毛软净 54、广长眼
55、孔门相具
56、手足赤白如莲华色
57、脐不出 58、腹不现
59、细腹 60、身不倾动
61、身持重 62、其身大
63、身长 64、手足软滑
65、四边光各一丈 66、光照身而行
67、等视众生 68, 、不轻众生
69、随众生音声不增不减
70、说法不著
71、随众生语言说法
72、发音报众声
73、次第有因缘说法
74、一切众生不能尽观相
75、观无厌足 76、发长好
77、发不乱 78、发旋好
79、发色青珠 80、手足有德相。
(5)(手中常出无尽之宝,庄严之具)这两句引申的含意,指法藏比丘多才多艺,双手万能,能服务广大的群生。
由是因缘能令无量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解》因为法藏比丘以上面种种积功累德的因缘,能感化无量无数的众生,都发成佛的心。
(按)这品经文是法藏比丘发了四十八大愿后的具体成效。经过无量劫的积植功行,累积万德,其依正二报具足殊胜庄严,一切众生由此感发无上成佛的心。
【圆满成就第九】
《解》前面是介绍法藏因地的修行,这一品显示他修学所获得的圆满成就,就是说明法藏成佛后的圆满果德。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修菩萨行,积功累德,无量无边。于一切法,而得自在,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所发誓愿,圆满成就。如实安住(1),具足庄严,威德(2)广大,清净佛土。
《解》佛告诉阿难说:法藏比丘修菩萨的六度万行,积累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能于一切法中得大自在,这种果报,不是用言语思想所能表达理解的。他所发的四十八大愿已经圆满成就了。极乐世界的一切,都是如实安住于诸法真如实相的一真法界,所以具足庄严、威德、广大无有边际的清净佛土。
《注》
(1)(如实安住)“如实”真如实相。“如实安住”就是安住于诸法实相之理。
(2)(威德)“威”有折伏的意思,“德”有摄受的意思。
阿难闻佛所说,白世尊言,法藏菩萨成菩提者,为是过去佛耶,未来佛耶,为今现在他方世界耶。
《解》阿难听了佛的所说,就问世尊:法藏菩萨修学成就的大觉佛果,他是过去佛?未来佛?还是现今示现在他方世界的佛呢?
世尊告言,彼佛如来(1),来无所来,去无所去(2),无生无灭(3),非过现未来。
《解》世尊回答说:阿弥陀佛的法身遍一切处,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所谓生,无所谓灭,不可以说他是过去佛、现在佛或者是未来佛的示现。
《注》
(1)(彼佛如来)就是指阿弥陀佛。
(2)(来无所来,去无所去)佛的法身是遍一切处,所以是无来也无去。
(3)(无生无灭)即不生不灭,这是佛究竟的涅槃境界。
但以酬愿(1)度生,现在西方,去阎浮提(2)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刹,有世界名曰极乐(3)。
《解》阿弥陀佛为了实践他所发的度生誓愿,示现在西方,距离我们这个世界有十万亿个佛国土,他所建立的世界,称为“极乐世界”。
《注》
(1)(酬愿)实现他过去所发的大愿。
(2)(阎浮提)是印度话,意思是南赡部洲,指我们这个世界。
(3)(极乐)就是阿弥陀佛建立的极乐世界,因彼国永无诸苦,但受诸乐,所以称为极乐。
法藏成佛,号阿弥陀(1),成佛以来,于今十劫,今现在说法,有无量无数菩萨声闻之众,恭敬围绕。
《解》法藏比丘已经彻底觉悟,究竟成佛,称号为“…
《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