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無量壽經簡注易解(上)▪P16

  ..續本文上一頁也是這樣。

  又有無量的妙寶和百千種的摩尼寶,都映飾珍妙奇特,明曜日月。蓮花的大小,有的是半由旬,有的是一、二、叁、四由旬,有的甚至百千由旬。大小不等。一一寶蓮花中,放出叁十六百千億光明,光華燦爛,奇妙無比。

  《注》

  (1)(玄)黑色。

  (2)(映飾)映照裝飾。

  (3)(出叁十六百千億光)“叁十六”代表四土九品。“百千億”代表數目無量無邊。在各個品中有百千億蓮花,一一蓮花又放無量色光。所以說出叁十六百千億光。

  一一光中,出叁十六百千億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爲十方說微妙法。如是諸佛,各各安立無量衆生于佛正道(1)。

  《解》寶蓮花放無量色光,一一光中又現出叁十六百千億佛。佛身都是紫磨真金色身,相好無比,殊勝莊嚴。光中所現的一一化佛,又放百千光明。他們普遍爲十方世界衆生宣說淨土法門。光中所現的化佛,各個安立無量衆生于念佛成佛之大道。

  《注》

  (1)(佛正道)在這裏指淨土法門。

  【決證極果(1)第二十二】

  《解》這一品經文給我們說明,爲什麼能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

  《注》

  (1)(極果)究竟圓滿的佛果。

  複次,阿難,彼佛國土,無有昏闇火光、日月星曜、晝夜之象。亦無歲月劫數之名。複無住著家室,于一切處,既無標式名號(1),亦無取舍分別,唯受清淨最上快樂。

  《解》佛又告訴阿難,極樂世界沒有黃昏、黑暗,沒有火光、沒有日月、沒有星星的照曜、沒有白天夜晚的現象。也沒有年月日、時間的觀念。

  對于所住舍宅宮殿,沒有執著與留戀。所以在一切住處,也沒有城市街道名稱,沒有門牌號碼。在一切境界內也沒有分別執著,唯有享受清淨自在最上快樂。

  《注》

  (1)(標式名號)“標式”即標志;“名”即名稱,“號”即號數。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1),若已生、若當生(2),皆悉住于正定之聚(3),決定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何以故,若邪定聚(4),及不定聚(5),不能了知建立彼因(6)故。

  《解》十方世界中,具足信願行的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經往生的,若當來往生的,都住于正定之聚,決定證得圓滿佛果。

  爲什麼邪定聚及不定聚的人就不能證果呢?因爲他們不能明了澈知阿彌陀佛建立帶業往生念佛成佛的正因。依此正因念佛,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信願往生,決定不退一生成佛。

  《注》

  (1)(善男子、善女人)就是具足善根、福德、因緣的男子、女人,依照本經的標准,即是具足了信願行叁個條件的學佛男子、女人,稱爲善男子、善女人。

  (2)(若已生)已經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若當生)具足了信願行往生的條件,還沒有往生的,將來一定往生。

  (3)(正定之聚)“聚”即類。“正定之聚”即修行所依的理論、方法正確,決定證果。

  (4)(邪定聚)指修行所依據的理論方法是錯誤的,決不能證果。

  (5)(不定聚)跟著正定聚的善知識修行,就變成正定聚;跟著邪定聚的人修學就變成邪定聚,故稱不定聚。

  (6)(彼因)指帶業往生極樂世界的正因,依此正因必得往生之果。

  【十方佛贊第二十叁】

  《解》這一品是說十方諸佛都共同宣揚、贊歎這個殊勝的念佛法門。

  複次阿難,東方恒河沙數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廣長舌相(1),放無量光,說誠實言,稱贊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

  《解》佛又告訴阿難,東方如恒河沙數那麼多的世界,每一個世界又有恒河沙一樣多的佛,每尊佛都出廣長舌相,放無量光,說真實不虛的言語,都稱揚贊歎無量壽佛不可思議的功德。

  《注》

  (1)(廣長舌相)佛的叁十二相之一,舌廣而長,柔軟紅薄,出口能蓋覆面部到發際。這是無量劫口業清淨的果報。

  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諸佛稱贊,亦複如是,四維上下,恒沙世界,諸佛稱贊,亦複如是。

  《解》南方、西方、北方也有恒河沙數的世界,每個世界中,又有恒河沙數那麼多的佛,都在稱揚贊歎無量壽佛的種種功德。以及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方、下方也有恒河沙數世界,每一世界也有恒河沙數諸佛,也都稱揚贊歎無量壽佛的不可思議功德。

  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衆生,聞彼佛名,發清淨心,憶念受持(1),歸依(2)供養,乃至能發一念淨信(3),所有善根,至心回向,願生彼國。隨願皆生,得不退轉,乃至無上正等菩提。

  《解》爲什麼十方諸佛都稱揚、贊歎無量壽佛呢?目的是希望他方世界所有衆生,聽聞阿彌陀佛的名號及種種功德,都能發起清淨不懷疑的信心,一心憶佛、念佛,受持彌陀名號。令他們歸依供養阿彌陀佛,乃至能發一念清淨的信心,把所修的功德善根,以真誠的心回向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能依以上所說修行,都能隨願往生,圓證叁不退,直至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

  《注》

  (1)(憶念受持)“憶”是憶佛功德,“念”是念佛名號,“受持”信受堅持不間斷。

  (2)(歸依)身心歸向依止不舍。

  (3)(一念淨信)“一念”指心。“一念淨信”指信心相續,不雜余念。

  【叁輩(1)往生第二十四】

  《解》這一品主要是講往生極樂世界的人,隨著念佛功夫的深淺,有各種不同的品類,佛把這些品類歸納爲叁大類,就是上輩、中輩、下輩。

  《注》

  (1)(叁輩)上輩、中輩、下輩。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叁輩。

  《解》佛告訴阿難,十方世界一切衆生,他們有發真誠心願求往生極樂世界的人,總分爲叁類,就是上輩、中輩、下輩。

  其上輩者,舍家棄欲(1),而作沙門(2)。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3)。修諸功德(4),願生彼國。

  《解》上輩往生的人,要舍家棄欲,而作真正出家離欲的修行人。最重要的,要發無上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然後奉行菩薩的六度波羅密行法,發願往生極樂世界。這是上輩往生人的條件。

  《注》

  (1)(舍家棄欲)“家”有四種:1、田宅之家。2、煩惱之家。3、叁界之家。4、生死之家。此地“舍家”,即指舍棄這四種家;“棄欲”就是遠離種種欲望。

  (2)(沙門)這裏指“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的修行人。

  (3)(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是九法界一切衆生,往生極樂世界的根本條件。就是發決定要在這一生,往生極樂世界的心。

  (4)(修諸功德)修行六度波羅密等菩薩行法。

  此等衆生,臨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經須臾間,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于七寶華中自然化生。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解》具備上面這些條件的衆生,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的菩薩聖衆,現在他的面前。在極短的時間內,立即隨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在七寶池蓮花中自然化生。一往生就得智慧勇猛、神通自在的果報。

  是故阿難,其有衆生欲于今世見阿彌陀佛者。應發無上菩提之心,複當專念極樂國土。積集善根,應持回向。由此見佛,生彼國中,得不退轉,乃至無上菩提。

  《解》佛告訴阿難:由于上面所說的原故,若有衆生想在這一生見阿彌陀佛,就應當發無上菩提心;又當專念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奉行布施、持戒等六度,學爲人師,行爲世範,積功累德,把所修的功德回向求生極樂。有以上的因行,必定往生極樂世界,花開見佛,圓證叁種不退轉,乃至證得無上佛果。這是介紹上輩往生的因行、果報。

  其中輩者,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隨己修行,諸善功德,奉持齋戒(1),起立塔像(2)。飯食沙門(3),懸缯然燈(4),散華燒香(5)。以此回向,願生彼國。

  《解》中輩往生的人,雖然不能像上輩往生的一樣行作沙門,大修功德。也應當發無上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的名號。隨自己的條件,積功累德。譬如: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缯然燈,散花燒香。然後以這些功德回向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注》

  (1)(齋戒)“齋”清淨心。“戒”身口意遵守佛的教訓,沒有過失。

  (2)(起立塔像)“塔”塔寺道場,“像”佛像。“起立塔像”就是建立道場,塑造佛像;引申爲培育佛教人才,弘法利生。

  (3)(飯食沙門)“食”音四,當動詞用;“沙門”在此指出家人。“飯食沙門”就是以飲食、衣服、臥具、醫藥四事供養出家人。

  (4)(懸缯然燈)“缯”幢幡,“懸缯”表弘法利生。“然”同燃,“燈”是佛前的供具。“然燈”表示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犧牲自己爲社會大衆服務的意思。

  (5)(散華燒香)“華”同花,表修因。“散華”是莊嚴道場,表修習示範布施佛法,莊嚴社會的身行。“香”表戒定慧真香,“燒香”是淨化空氣,表以戒定慧真香,淨化自己的身心環境。

  其人臨終,阿彌陀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衆前後圍繞,現其人前,攝受導引,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無上菩提。功德智慧(1),次如上輩者也。

  《解》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的化身示現他的面前,雖然是化身,但是光明相好與佛真身沒有兩樣。又有極樂世界的菩薩聖衆前後圍繞,都示現在其人面前,攝受引導他,他即時隨化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以後,也是住不退轉,無上菩提。只是他的功德和智慧,要比上輩往生的人差一等。這是中輩往生的因行和果報。

  《注》

  (1)(功德智慧)功是斷惑的功夫,德是往生後的品位。“智慧”是從自性中自然流露出來的智慧德能。

  其下輩者,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以至誠心,願生其國。

  《解》 再說下輩往生的一類人。假使不能像前面上、中輩往生的人一樣修諸功德。還是應當發無上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的名號。能歡喜、深信、愛好,修學這個法門,毫無疑惑。並且以真誠的心回向發願,求生西方極樂淨土。

  此人臨終,夢見彼佛(1),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解》此人臨終之時,見到佛來接引,感覺就像夢中的境界一樣。他也能夠往生西方極樂淨土。所得的功德智慧,次于中輩往生的人。這是下輩往生的因行和果報。

  《注》

  (1)(夢見彼佛)此地的“夢見”不是說在作夢,而是說臨終時佛來接引,感覺就像夢中見到佛一樣。

  若有衆生住大乘(1)者,以清淨心,向無量壽,乃至十念(2),願生其國。聞甚深法(3),即生信解,乃至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于彼佛。

  《解》這一段是說明,如果有衆生雖然不是專修念佛法門,而能專一修學大乘佛法上的任何一法門,他若能以清淨心歸向無量壽佛,不管生前是平時兼修十念或臨終專修十念,只要他發真實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佛與菩薩聖衆也來接引。當他在聽聞到念佛法門之後,立即生信理解,只要平時修學功夫得力,獲得一念的清淨心,發這一念心,專念阿彌陀佛,這樣的人也都能往生。

  足見念佛法門廣大,九界一切衆生,無論修那個法門,只要回向求生,沒有一個不是平等往生,不退成佛。

  《注》

  (1)(住大乘)指平時不是專修淨土,而是一門深入修學大乘其余法門的一類衆生。

  (2)(乃至十念)至少十念,此地的十念有“平時十念”和“臨終十念”兩種。

  (3)(聞甚深法)是指聽到念佛、往生、平等不退、成佛的法門。

  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阿彌陀佛,定生彼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

  《解》這一位平時修學大乘的人,臨命終時,以他的修行功德,回向求生淨土。佛與聖衆來接引他,他的感覺也如同在夢中見到阿彌陀佛一樣。這也一定能往生極樂世界,得不退轉,證得無上佛果。

  

《大乘無量壽經簡注易解(上)》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