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上)▪P15

  ..续本文上一页就一切功德善根。随其所听的音声,立刻就能与自己的根性相应,契合于涅槃大法。并且想听什么法门,就能听到自己想听的;若不想听,就一点也听不到,法音都能随心所欲。极乐菩萨们时时都在修学佛道,永无间断,所以生到极乐世界,就永远不退失成就无上佛道的心。

  《注》

  (1)(辄)是“就”的意思。

  十方世界诸往生者,皆于七宝池莲华中,自然化生。悉受清虚之身,无极之体(1)。不闻三涂恶恼苦难之名,尚无假设,何况实苦。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解》十方世界所有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都在七宝池的莲花里自然化生,全体都是清虚的身,无极的体质。从此不再听到三途恶道及苦难的名称,尚且连假设的也听不到,何况有实在的苦恼呢!在极乐世界有自然快乐音声,所以这个佛国称为“极乐”。

  《注》

  (1)(清虚之身,无极之体)“清虚”就是不需要饮食所长养。其身近似虚无,身轻无处不到,没有障碍,所以叫清虚之身。“无极”是不受老死的殒没,其体质非常稀有,也就是一旦受身,终无老死,是无量寿的身体。所以叫无极之体。

  【超世希有第十八】

  《解》这一品是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事环境和生活环境,都是超越十方世界,非常稀有。

  彼极乐国,所有众生,容色微妙,超世希有,咸同一类,无差别相。但因顺余方(1)俗,故有天人之名。

  《解》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所有众生,容貌色相庄严微妙,超过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非常稀有。每个人的容貌都跟阿弥陀佛一样,没有差别。但是,为了随顺他方世界的习俗,所以有“天人”的名称。

  《注》

  (1)(余方)指极乐世界以外的他方世界。

  佛告阿难,譬如世间贫苦乞人,在帝王边,面貌形状,宁可类乎?帝王若比转轮圣王,则为鄙陋,犹彼乞人,在帝王边也。转轮圣王,威相第一,比之忉利天王,又复丑劣。假令帝释(1),比第六天,虽百千倍,不相类也。第六天王,若比极乐国中,菩萨声闻,光颜容色,虽万亿倍,不相及逮。

  《解》佛对阿难说:譬如世间贫穷困苦的乞丐,站在帝王身边,他的面貌、形像、气质那里可以相比呢?同样,如果帝王跟转轮圣王相比较,那就鄙贱丑陋多了,就好像乞丐站在帝王身边一样。而转轮圣王具足三十二相,威德、色相第一,如果跟欲界第二天忉利天王相比较,他又显得丑陋下劣了。

  假使帝释跟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王相比较,即使他的庄严提升百千倍,也不能与第六天王相类比。第六天王如果跟极乐世界的菩萨、声闻们的光彩容貌相比较,虽然再提升万亿倍,也是不能相比的。

  《注》

  (1)(帝释)是忉利天天主。

  所处宫殿,衣服、饮食,犹如他化自在天王。至于威德、阶位(1),神通变化,一切天人,不可为比,百千万亿,不可计倍。

  《解》极乐世界众生所居住的宫殿、衣服、饮食,就像他化自在天王的享受一样,随心所欲,应念现前,一切都是自然现成的。这些都是阿弥陀佛的本愿神通变化来供养的。至于他们的威德、品位、种种神通变化,则是十方世界一切天人所不能相比的。超过不止百千万倍,而是计算不清的倍数。

  《注》

  (1)(阶位)阶级品位,指极乐世界四土三辈九品。

  阿难应知,无量寿佛极乐国土,如是功德庄严,不可思议。

  《解》佛告诉阿难说:你们应知,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如上面所说的种种功德庄严,真实不可思议。

  【受用具足第十九】

  《解》这一品是讲极乐世界大众的生活状况。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一切受用都圆满具足。

  复次极乐世界,所有众生,或已生,或现生,或当生。皆得如是诸妙色身,形貌端严,福德无量,智慧明了,神通自在。

  《解》极乐世界所有的众生,或者已经往生的,或现在往生的,或将来应当往生的。他们都能得到如上所说,远胜第六天王千万亿不可计倍的种种微妙色身。相貌端正庄严,福德没有限量。并且智慧明了,神通自在无碍。

  受用种种,一切丰足。宫殿、服饰(1)、香花、幡(2)盖、庄严之具,随意所须,悉皆如念。

  《解》 往生到极乐世界,种种受用一切都丰富满足。宫殿、服饰、香花、幡盖这类庄严器具,随心所欲,都现在面前,一动念就圆满具足。这一段是讲物质生活的丰富。

  《注》

  (1)(服饰)衣服和装饰品。

  (2)(幡)相当于现代的旗帜。

  若欲食时,七宝钵器(1),自然在前。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以意为食。色力增长,而无便秽。身心柔软,无所味著。事已化去,时至复现。

  《解》到了想吃的时候,七宝做的餐具自然出现在眼前。无量种美味的饮食自然具足。初往生的众生,虽然还有饮食习气,实际上往生极乐世界的,都不须要饮食了。他们只要见色闻香,在意念上已经算是吃过了,精神和体力自然得到增长。

  又因为是以意为食,所以没有便秽。身心柔软,对饮食不起贪著。以意为食之后,这个饮食现象自然化去。什么时候想吃,这种现象自然又现前。这一段是讲极乐世界的饮食自在。

  《注》

  (1)(钵器)餐具。

  复有众宝妙衣(1)、冠带(2)、璎珞,无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自然在身。

  《解》西方极乐世界大众的穿著,有众宝妙衣、冠带、璎珞。这些宝物放无量的光明,光中又有百千种妙色,具足庄严。不须剪裁缝制,便可以自然穿在身上。

  《注》

  (1)(众宝妙衣)指用多种宝物所合成的美妙衣服。

  (2)(冠带)“冠”指帽子,“带”指身上系的衣带。

  所居舍宅,称其形色,宝网(1)弥覆,悬诸宝铃,奇妙珍异,周遍校饰(2)。光色晃曜(3),尽极严丽。楼观栏楯,堂宇房阁,广狭方圆,或大或小。或在虚空,或在平地,清净安隐,微妙快乐,应念现前,无不具足。

  《解》极乐世界的大众所居住的房舍宅院,不论是形状、色彩、大小,都调配巧妙,与自己的心意相称。舍宅上面宝网弥漫覆盖,悬挂无量宝铃,非常奇特美妙珍异,周遍校饰,光色晃曜,极其庄严美丽。其中楼台栏杆,殿堂楼阁,它们的宽窄方圆、大小高低,皆称人意。有的在平地,有的在虚空,都是清净安稳,住者微妙快乐。这些环境都是应念现前,没有一样不是圆满具足的。

  《注》

  (1)(宝网)指用珠宝连缀而成的罗网。

  (2)(周遍校饰)“周遍”指遍及无余。“校饰”指相交装饰。

  (3)(光色晃曜)“晃”指光辉,“曜”是照耀之意。“光色晃曜”指光中有色,色中有光,互相映照。

  【德风(1)华雨(2)第二十】

  《解》这一品经文是介绍极乐世界风的德能以及空中雨花的庄严。

  《注》

  (1)(德风)风有除垢灭罪之德,称之为德风。

  (2)(华雨)指妙华飘聚如雨,称为华雨。

  其佛国土,每于食时(1),自然德风徐起,吹诸罗网,及众宝树,出微妙音。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密。

  《解》极乐世界每隔一段固定的时间,就有自然的德风,慢慢的吹起。风吹到罗网及众宝树间,演出微妙的音声。音声演说著苦、空、无常、无我的小乘法,和诸波罗密的大乘法。

  《注》

  (1)(食时)是以我们这个世间吃饭的时间,来比喻有一个固定的时间。

  流布万种温雅德香(1)。其有闻者,尘劳垢习(2),自然不起。

  《解》而且德风吹送出种种温和雅正的香气。人们嗅到这种香气之后,烦恼、习气自然就生不起来。

  《注》

  (1)(温雅德香)“温”香气温和适人,“雅”香气远离爱染;“温雅”温和雅正。“德香”极乐世界的香味有除烦恼的功德。

  (2)(尘劳垢习)指烦恼、习气。

  风触其身,安和调适,犹如比丘得灭尽定(1)。

  《解》 德风接触到人的身体,让人感觉得非常安和,调心适意。这种快乐就像比丘证得灭尽定一样。

  《注》

  (1)(灭尽定)“灭尽”指见思烦恼断尽。“灭尽定”是四果阿罗汉所证得的定功。

  复吹七宝林树,飘华成聚,种种色光,遍满佛土。随色次第,而不杂乱。柔软光洁,如兜罗绵(1)。足履其上,没深四指,随足举已,还复如初。

  《解》德风吹动七宝林树。飘下来的花很有次序。随本身各种不同的色光,自然聚在一起,遍满佛土。随著各个相同的花色自然形成有次序的图案。没有丝毫杂乱。而且柔软、光明净洁,像兜罗棉一样。足踩在花上,就会陷下去四指那么深。当脚举起来时,它又恢复原状。这是说明花有弹性。这一段文是讲花雨在地上的庄严。

  《注》

  (1)(兜罗绵)是印度一种树的花絮。在这里形容细软的意思。

  过食时后,其华自没,大地清净,更雨(1)新华。随其时节(2),还复周遍,与前无异,如是六反。

  《解》过了一个固定的时间之后,花雨的现象自然没有了。不管是花现,还是花没,大地都是一样的清净。随著时节又降下新的花,所降的花与前面一样遍布大地。就这样循环出现六次,算是一日。

  《注》

  (1)(更)又的意思。(雨)降落的意思。

  (2)(时节)指古印度一日夜分为六个时辰,即初日、中日、后日,初夜、中夜、后夜。

  【宝莲佛光第二十一】

  《解》这一品经文介绍极乐世界的宝莲,以及宝莲放光,光中化佛说法度众生的庄严景象。

  又众宝莲华周满世界。一一宝华百千亿叶。其华光明,无量种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1)黄朱紫,光色亦然。复有无量妙宝百千摩尼,映饰(2)珍奇,明曜日月。彼莲华量,或半由旬,或一二三四,乃至百千由旬。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3)。

  《解》在极乐国中,由众宝所成的莲花周遍布满整个世界。一一宝华各个具有百千亿花瓣。宝莲的光明具有无量种妙色,青莲花放青光,白莲花放白光,乃至玄黄朱紫,它的光色…

《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