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上)

  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上) 净空法师著

  序

  经题

  会集人

  法会圣众第一

  德遵普贤第二

  大教缘起第三

  法藏因地第四

  至心精进第五

  发大誓愿第六

  必成正觉第七

  积功累德第八

  圆满成就第九

  皆愿作佛第十

  国界严净第十一

  光明遍照第十二

  寿众无量第十三

  宝树遍国第十四

  菩提道场第十五

  堂舍楼观第十六

  泉池功德第十七

  超世希有第十八

  受用具足第十九

  德风华雨第二十

  宝莲佛光第二十一

  决证极果第二十二

  十方佛赞第二十三

  三辈往生第二十四

  序

  往年韩瑛老居士在美国旧金山,曾依黄智海居士的《弥陀经白话解》,节要改写成为《弥陀经易解》。出版之后,很受大众欢迎,确能契合当代众生机宜。

  一九九五年,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冬季佛七法会中,再遇茗山老和尚,茗老当面嘱咐韩老居士说:“应当再为《无量寿经》作一易解。广度众生,功德无量。”韩老居士欢喜受命。尔后一直以身体欠安而未能执笔,往生前一日犹念念不忘此事。一再托付净空,务必满此大愿。又请求道:“最好能将大华严经,也作一易解流通。”净空许之,于是韩老居士随阿弥陀佛往生常寂光中。

  韩老居士于往生前二年,即将护持正法之使命嘱托给星洲李木源居士。李居士不负所托,于新加坡成立“净宗学会”,创办“净宗弘法人才培训班”,延请净空任教席。于是即将《无量寿经科会》作为培训班第二期重点课程,又将《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作为第三期教程,由全体学僧共同撰写初稿,再由净空删增成书。今书成,大众敬以此纪念韩老居士往生周年。今年五月,培训班第四期将启讲《华严》全经,仍令学僧撰写《华严经科注易解》,希望能在三年内圆满。净空以完成此举,以为报答方师(东美)接引,章嘉大师、雪庐(李炳南)老人十三年之慈悲教诲;暨韩老居士三十年护持之深恩。

  尤望此书将来能广流通,利益初学。此书放弃著作权,欢迎翻译、翻印,向全球大众,普遍介绍诸佛如来广度众生当生圆满成就的第一法门。

  深望有缘读者,如贫得宝,如经所说:“佛陀教育普及推行之处,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普愿人人皆得一生幸福,家庭美满,各各事业顺利成功。社会祥和,人皆亲善,互助合助,共存共荣。国皆富强,世界永久和平。这是此经惠予众生的真实利益。

  谨于此书出版之前夕,恭述其缘起与愿望如是。愿我同伦贤达之士,有以教之,幸甚!

  一九九八年四月净空谨序于新加坡

  夏莲居大士会经 沙门释净空注解

  ◎经题

  佛(1)说大乘(2)无量寿(3)庄严(4)清净(5)平等觉(6)经(7)

  《解》释迦牟尼佛为一切众生说,大乘法中,无量寿佛极乐世界的生活环境无量美好,说之不尽;以及当地人民,人人皆是成就清净心、平等心,彻底觉悟,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并且教导我们如何求生净土的一部经。

  《注》

  (1)(佛)印度话佛陀耶、佛陀的简称,翻译成中国话是“觉悟”的意思。就是一个对自己,以及自己生活环境真正明白的人,此人就称为“佛”。这里是指释迦牟尼佛。

  (2)(大乘)就是大的交通工具,可以运载许多人,从这个地方到达那个地方。这是比喻佛的教学可以帮助不明白的人成为明白的人。

  (3)(无量寿)是自己的真心本性本来具足一切的无量—智慧、光明、寿命、才艺等等,样样无量。明白了,这些无量就都得到了。这里只取无量寿作代表,因为一切无量中寿命最重要。有无量的寿命,其他的无量才能受用。

  (4)(庄严)是说生活环境和身相都具足无量的美好,没有丝毫缺陷。

  (5)(清净)是远离贪心、嗔心、骄慢、疑惑等种种心灵、身相以及环境上的污染。

  (6)(平等觉)“平等”是没有差别,没有分别心。“觉”是觉悟。所以“清净、平等、觉”是佛教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以清净心、平等心、觉悟的心,来对待一切人、一切事与物。

  (7)(经)指所说的道理、方法,不受任何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永远是正确的教科书。

  ◎会集人

  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法名慈济会集各译敬分章次

  《解》此经传来中国,先后有十二次翻译,七种译本失传,现在大藏经中存有五种译本。宋朝王龙舒居士、清朝魏源居士,都做了会集本,因为他们的会集未能尽善,所以才有此本。

  这个本子是在一九三二至一九三五年,由受过菩萨戒的佛弟子,山东省郓城县夏莲居居士(法名慈济),根据大藏经中五种原译本会集而成,全经总共分为四十八品(中国古书分大段为篇、章,佛书称为品)。

  ◎经文易解

  【法会(1)圣(2)众(3)第一】

  《解》这一品经文,是说明当时亲自参加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大会的听众殊胜。

  《注》

  (1)(法会)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的大会。

  (2)(圣)指听众中的声闻(罗汉)、菩萨等人。

  (3)(众)一般的大众。

  如是我闻(1)。一时(2)佛(3)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4)比丘(5)众万二千人俱(6)。一切大圣(7),神通已达(8)。

  《解》这一部依据事实真相而说的经典,是我阿难亲自听释迦牟尼佛所说的。那个时候,佛在王舍城外的耆阇崛山中,参加此次大会的大比丘众有一万二千人,同聚在一起。这些人都是大菩萨、圣人,都有超出常人的智慧、能力,对于世间一切的人、物、事、理都能通达明了。

  《注》

  (1)(如是我闻)“如”是事实真相的代表字,“是”依事实真相而说的称为“是”,“我”是阿难尊者的自称,“闻”指此经是阿难亲自听佛所说的。

  (2)(一时)是佛讲这部经的时间,也就是众生根性机缘成熟的时候。

  (3)(佛)释迦牟尼佛。

  (4)(大)生大解、破大恶、证大果。

  (5)(比丘)有三义:1、乞士—乞食养身,乞法养心。2、破恶—破贪、嗔、痴等烦恼恶。3、怖魔—魔的骄慢嫉妒心很重,时时担心别人超胜过他;比丘发心修道,一心希求出离三界,所以魔见了心生恐怖。

  (6)(俱)同聚。

  (7)(大圣)已经断了妄想、分别、执著的人。

  (8)(神通已达)智慧能力广大无边,于一切事理明了而没有障碍。

  其名曰,尊者(1)憍陈如(2),尊者舍利弗(3),尊者大目犍连(4),尊者迦叶(5),尊者阿难(6)等(7),而为上首(8)。

  《解》他们的名字是尊敬的憍陈如长老,他代表此经是第一法门;尊敬的舍利弗长老,他代表此经是第一智慧;尊敬的大目犍连长老,他代表此经是神奇通达第一;尊敬的迦叶长老,他代表禅宗;尊敬的阿难长老,他代表禅宗以外的教下。

  《注》

  (1)(尊者)尊敬的意思。是对有智慧、有道德的人的称呼。今人称为“尊敬的”。

  (2)(憍陈如)印度话,翻译成中文是“明了”的意思。他是佛最初说法时,第一位成就的学生。他在本经排名第一,代表这部经是佛说一切经中的第一经。

  (3)(舍利弗)印度话,“舍利”是身相美好的意思;“弗”是儿子的意思。“舍利弗”的意思就是身相美好之人(他的母亲)的儿子。他是佛陀学生当中智慧第一,在这里表示第一等的智慧才能明了这一部经。

  (4)(大目犍连)印度话,中文是“采菽”的意思。“菽”是豆类,说明他们世代务农,所以用“采菽”为姓。“大”是区别同姓。他是佛陀的学生当中,具有神奇通达的能力的第一人。在本经代表学习这部经,就能得到很强的能力。

  (5)(迦叶)印度话,华译“饮光”,是赞叹他的光明超过别人的光。他出生在大富贵人家。是佛陀学生当中苦行第一。也是禅宗的初祖,在这里代表念“阿弥陀佛”是最高的禅功。

  (6)(阿难)也是印度话,华译“庆喜”,就是庆祝欢喜,因为佛成道的喜讯传到他家时,正好他出生,所以用“庆喜”为名。他是佛的堂弟,出家后是佛的侍者,他是多闻第一。在这里代表“教下”(在中国佛法十大宗派里,除禅宗以外,其他宗派都统称为教下)。

  (7)(等)指在坐的还有其他很多位的上首。

  (8)(上首)座席的上位,也就是听众的前排(首席)。

  又有普贤菩萨(1),文殊师利菩萨(2),弥勒菩萨(3),及贤劫(4)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

  《解》还有普贤菩萨在此大会中代表净密不二,文殊师利菩萨代表禅净不二,弥勒菩萨代表当来的承传,以及贤劫这个大世纪中,先后有九百九十五位将要在此世间出世成佛的这些菩萨们,都来参加这一次的大会。

  《注》

  (1)(普贤菩萨)“普”是遍一切处,“贤”是最妙、最善。此菩萨心愿行及身口意,无一不平等;且普遍对一切人、事、物真诚纯一妙善,所以称号“普贤”。“菩萨”是印度话,对宇宙人生真相明了的人称为菩萨。普贤菩萨在此代表“密净不二”。

  (2)(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是印度话,中文叫做“妙吉祥”,就是能够明心见性。他在菩萨众中,代表智慧第一。表示能够欢喜相信本经所说的道理与事实,就是有大智慧的人。他在本经代表“禅净不二”。

  (3)(弥勒菩萨)“弥勒”是印度话,中文叫做“慈氏”,这是他的姓。他的印度名叫做“阿逸多”,中文译为“无能胜”,合起来就是“慈悲无人能胜过他”,就是具足大慈大悲,没有人能超过他。他现在是菩萨,再过五十七亿六百万年以后,将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成佛。他也是本经主要的听众,所以将来成佛时,必定弘扬这部经。

  (4)(贤劫)“劫”是古代印度人的计时单位,有大、中、小三种计算法。以我们这个世间人寿最长八万四千岁为标准,每一…

《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