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他照見了。照見就是禅宗裏面的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淨土裏面的理一心不亂,教下講的大開圓解;說的名詞各不相同,所以馬鳴菩薩教我們不要執著名詞,要離名字相,要曉得不管怎麼個說法,都是說這一樁事情。佛說種種名相,他的目的就是叫我們不要執著,名相都是假的,何必去執著、去爭論呢?沒有意思!只要說的是一樁事情,怎麼說都可以。佛陀他的真正用意是教我們離名字相,所以一樁事情他不說一個名相,說了很多名相;說一個怕我們執著,說很多我們就可以不執著,知道是說同一樁事情。
我們曉得什麼叫觀,什麼叫照。眼見色,叫觀照;耳聽聲,也叫觀照;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統統叫觀照,就用這一個名詞來代表。《楞嚴》所提倡的就是以觀照爲真修。這個人真正用功在哪裏呢?我眼見色、耳聞聲,學什麼呢?學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我看得清楚,聽得清楚,樣樣都清楚,心裏不動心。樣樣清楚是慧,不起心動念是定,這是定、慧等運。定、慧雙修在那裏修呢?就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我們常講對人、對事、對物,就在這個裏面修觀,這叫真修行,這叫真會用功。
用功最方便、最善巧的,《楞嚴》裏面舉出二十五位菩薩,給我們做示範,給我們做修行的榜樣,這就是二十五圓通章。在示範裏面,我們知道觀世音菩薩示範的是耳根圓通章,大勢至菩薩爲我們示範的是念佛圓通章。但是二十五種方式裏面,最圓滿、最善巧、最殊勝的,無過于大勢至菩薩念佛,與經裏面講的理論、原則、宗旨,圓滿密切的吻合,而且非常好修。我們見色、聞聲怎麼不起心、不動念呢?見到外境,阿彌陀佛!聽到音聲,阿彌陀佛!統統轉到阿彌陀佛上去了。這個方便啊!如果我們不念阿彌陀佛,見色、聞聲會打妄想,這個妄想很不容易止住。大勢至菩薩這個法門就妙了,所有一切起心、動念,全歸到一句佛號上去,用這一句佛號,代替一切分別、執著、妄念。這個方法妙極了!所以大勢至菩薩與他志同道合的同修同倫,都是修這個法門——一句佛號——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就是這一個法門,不用第二個法門。“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心開”是什麼?就是照見。功夫達到究竟圓滿,成就圓滿的楞嚴大定,大勢至菩薩這個方法,比其他二十四位,包括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還容易、方便,尤其是特別的穩當、快速。所以修淨土的,《楞嚴經》最重要的部份,真正的精華,就是“清淨明誨章”跟“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二段經文,對我們今天修行人來說非常切要,對我們關系很密切,我們能夠掌握,能夠依照這個修行,我們念佛成就念佛叁昧,是真的有把握。所以這個修跟其他修的方法真的是不一樣,它以觀行爲修,不是曆事造修;曆事造修時間就長遠了。佛在大經常講,菩薩從初發心要修行成佛,須要經曆叁大阿僧祇劫,須要經曆五十二個階級。這一句話我們要聽清楚“菩薩造修”;我們是不是菩薩呢?不是菩薩。我們沒份哪!什麼樣才是菩薩呢?是不是受了菩薩戒就是菩薩呢?受了菩薩戒,你自以爲是菩薩,諸佛菩薩不承認你是菩薩啦!那麼菩薩的標准是什麼呢?《楞嚴》是大乘圓教,《華嚴》、《法華》,乃至于《無量壽經》都是大乘圓教,大乘圓教菩薩最低的標准,就是“初信位”的菩薩。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五十二個位次,最低的是初信位的菩薩;初信位菩薩的條件,經上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要斷盡叁界八十八品見惑,從這裏算起。那麼我們受菩薩戒了,八十八品見惑有沒有斷盡?我不說別人,說我自己一品也沒斷。所以假菩薩啦!佛教裏有一個名詞叫“名字菩薩”,就是有名無實;受了菩薩戒有名無實,真實的菩薩要斷盡八十八品見惑。可見得不容易、不簡單啊!正因爲我還有一點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是假的不是真的,知道自己不行,這才跟著大勢至菩薩學。有什麼好處呢?帶業往生啊!假的也會變成真的呀!這就是這個法門的好處,除了這個法門之外,假的怎麼修也變不成真的,唯獨念佛是承蒙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只要我們目標、方向不變,假的會變成真的。“帶業往生”其他法門裏頭沒有,這就是爲什麼一切經論,十方諸佛都贊歎這個法門,勸我們修學這個法門,這真是慈悲到極處啊!諸佛菩薩看得清楚,不是這個法門,我們末法時期業障深重的衆生,一生當中決定不能成就。但是,你采取這個法門,就算再重的業障都可以成就;不但可以成就,假如你理論通達,方法明了,依教奉行,還可以取得很高的品位,連上叁品都有份。真正是非常稀有的一個法門!所以這個地方講“修證了義”,不要按菩薩的階級,不要叁大阿僧祇劫,一生當中就圓滿了,就成就了!這真是求之不得啊!我們就像佛在《無量壽經》上所說的,大家都是過去生中,久遠劫種植的善根,善根非常深厚,我們這一生當中,才會遇到這個法門,才會相信這個法門,才會依照這個法門修學;在這一生當中永別叁界,圓成佛道,往生不退成佛。一生當中成就,這是過去的善根,現前阿彌陀佛、十方如來威神的加持,所以不是普通人;佛在《無量壽經》講這不是普通凡夫,都是很了不起的人,諸佛菩薩都很贊歎、都很佩服。
那麼“修證了義”,依照古大德的講法是:解六結、越叁空。這個說法正如前面所說的,對于修禅的人來講,非常的有效。理論雖然不錯,實際上用功,確實不是一樁容易的事情。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我們每個人都有六根,每一個根有六結,六六叁十六個結,雖然根結有這麼多,實際上只要從一根下手;換句話說,一根解除,六根就圓通了。單是一根的六結,就相當不容易。這六結:一動,二靜,叁根,四覺,五空,六滅,愈往後面愈難。咱們不要說這六個了,就是第一個,你能不能把它斷掉?能不能把它解開?“動”,簡單的說“起心動念”。所以禅宗是從禅定下手,得到了定,第一個“動”這個結解除了;它在定中,是“靜”這個境界。那麼解第二個結就不容易了。假如第二個結解不開,住在“靜”裏面,他的果報就在四禅天,出不了叁界。必須六個結都解開了,才能夠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所以這個說得簡單,做起來確實困難。
民國初年,倓虛老法師可以說是近代天臺宗的一位祖師,他老人家住在香港幾十年,也在香港圓寂,老人家高壽,九十多歲才往生的。他曾經講過他一生當中所見到的,所聽說的,修禅的人得定的,他見過,聽說過;修禅得定,入定七天、半個月、一個月才出定,這個定功相當之深;至于禅宗裏面講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他一生當中,不但沒有見過,聽也沒有聽說過。得定的人果報在四禅天,看他定功的淺深,初禅、二禅、叁禅、四禅,更深的就到無色界四空天去往生了,但是出不了叁界,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他說:念佛往生西方淨土的,真正往生,臨終不生病,預知時至,站著走的,坐著走的,一生當中,親眼看見的就有二十多個人,聽說的那就多了,那這個數字他就沒有計算。親眼看見的二十多個,預知時至,臨終沒有病苦,站著、坐著走的,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這種人往生可以說是我們見到之後,一絲毫的懷疑都沒有;由此可知,淨宗的成就確確實實比禅宗來得容易。
因此“修證了義”,就我們念佛法門來說,就是本經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的方法,叫“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八個字就是“修證了義”,就是修了義、證了義。那麼現在問題來了,這“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怎樣都攝六根呢?這是個問題。我們不曉得怎麼樣都攝六根,那你就想到底下一句“淨念相繼”,“淨念相繼”,必定都攝六根。怎麼樣做到淨念相繼呢?都攝六根就淨念相繼。所以這二句可以互相做注解。我們真正用功著重在最後這一句。我們念佛的人很多,大家都念,你符不符合這個標准?這個標准就是“了義”的標准。“淨”是心地清淨,如果我們念佛還有雜念,這就不清淨了,這就不是淨念了;“淨念”一定是不懷疑、不夾雜,沒有一個雜念,這個才叫做淨念。“相繼”就是不中斷、不間斷。由此可知,古大德常常提示我們:念佛要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就是“淨念相繼”,這樣念必定“都攝六根”,那個都攝六根,你就不必去問了,也不必去想它了,自自然然六根都攝了,所以這個是念佛人“修了義”。
“證了義”呢?依照淨宗的講法,采取《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證了義,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講的“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是“證了義”,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不假方便”就是不需要借其他任何一個法門來幫助。我們在很多地方,聽到有人主張禅淨雙修,那就是借重禅來幫助;有人主張,密淨雙修,一面念佛,一面還持咒,借用密宗來幫助,這就是要借重其他方法來做助修。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用不著!一句佛號念到底就可以了,不借任何方法來幫助。淨宗所說的正助雙修,這個正修是持名,助修還是持名,蓮池、蕅益大師,都是這樣教導我們的。所以“修證了義”扣在我們念佛法門裏面,實在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彌陀經》上所講的“一心不亂”,這個確確實實是淨宗的修證了義。
五、諸菩薩萬行
“諸菩薩萬行”,在本經裏面講,可以說是緣因助修。我們講叁因佛性,“如來密因”是正因,“修證了義”是了因,“諸菩薩萬行”是緣因,這緣就是助緣。在淨土法門裏面,大勢至菩薩給我們講得很明白。他說,他與五十二同倫(志同道合),統統都是專修這個法門,特別指的是持名念佛;初發心一下手,就采取這個方法。當中經曆的位次,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統統用持名,不需要用第二個方法。換句話說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一句六字洪名就圓滿的證得了。這在大乘所有法門裏面,確實是最殊勝的…
《大佛頂首楞嚴經 清淨明誨章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