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 清净明诲章讲记▪P3

  ..续本文上一页最重要?”

  海老是教宗《楞严》,但他是参禅的,就参禅的人来讲,第六卷最重要,这个清净明诲是属于第六卷后半部。

  第六卷前半部呢?

  是“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学禅这一部份最重要。

  如果念佛法门修净土的呢?

  那就“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最重要。

  如果是学教的呢?就是研究教理的。

  那可以说《楞严经》从头到尾都重要。

  所以你无论学哪一个法门,哪一个宗派,《楞严经》都是最重要的;特别是“清净明诲”这一段,无论你修学哪一宗、哪一派,它叫共同科目。好像我们盖房子一样,这是地基,不管你盖什么样的房子,地基是一样的,都要打得很坚固,建筑物才能盖得成功。所以这一段经文,是所有大乘修学了义的根本。因此修学佛法的同修,要想在这一生成就,不管你学禅、学教,或者是念佛、学密,都不能离开这个基础;舍掉这个基础,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可以断定说一句话——你不会成功。你要想真正修成功,这一段经文比什么都重要,所以特地选了这一章来供养诸位。现在念佛的同修多,念佛总希望得念佛三昧,总希望这一生决定往生;念佛三昧跟决定往生,还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有很多人念佛到最后不能往生;为什么不能往生呢?

  这个基础没有啊!所以我们要找出病根在哪里?不能往生真正的原因在哪?找出来之后,我们把这个因素消除,我们修学的目标才能够达到。以上是“大”的意思。

  二、佛顶——楞严经

  “佛顶”,是表法的意思;法就是这部经典里面所说的教、理、行、果。这部经里面所讲的法,跟一般经典所讲的法不一样,有很大的不同。

  古德说:《华严经》、《法华经》好比是佛的全身。

  这一部呢?

  是佛的头顶。

  换句话说,这是极力显示这一部经在大乘佛法里面的殊胜,在大乘佛法里面的地位。《华严》、《法华》是佛的全身,《楞严》是佛的顶,所以经典圆顿到了极处;圆是圆满,顿是顿超,绝不在《华严》、《法华》之下。

  “佛顶”是最尊无上,用以显示这一部经典里面所说的法门。依照这个法门去修学,直截了当成就无上的菩提。

  佛在这部经上为我们显示,“佛顶”最妙没有人能见到。

  为什么见不到佛顶呢?

  佛顶放光,所以你看不清楚佛顶究竟是什么样子;看不清楚意思就显示:这一部经典法门是最妙的,唯佛与佛方能究竟,等觉以下的菩萨,都不能完全透彻的明了。这是用“佛顶”二字来比喻,来显示。

  三、如来密因

  “如来密因”,“密”是秘密的密,“因”是因果的因;如果用三因佛性来讲,这就相当于正因佛性。

  什么叫正因佛性?

  正因佛性就是讲本性,本性是我们成佛的正因。《大乘起信论》里面讲的“本觉”,是我们修行证果真正的因素。佛菩萨给我们讲本觉本有——本觉人人都有;虽有,因为有妄想、分别、执著,结果是迷而不觉,本来是觉,现在是迷了。在《楞严经》里面,佛说这是二种根本里面的根本。哪二种根本呢?第一种是“成佛”的根本,成佛是它。第二种呢?是九法界“流转”的根本。我们用真跟妄来说,一个是真本,一个是妄本;真跟妄,或者讲迷跟悟,九界众生是迷,佛是悟;迷、悟,真、妄都是它,这才叫密因。

  这个密因在哪里呢?

  我们要找不到这个根本,那用什么东西修呢?

  如果修错了,这就很冤枉,我们这一生精神、光阴都会白白的浪费掉,那就非常可惜!所以一定要把根本找出来。

  但是许许多多学佛的人没有去探究这个事实,虽然讲学佛,并不是真正在学佛,真正学佛一定要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佛告诉我们这就是讲的“真心本性”。

  在哪里呢?

  佛说:近就在我们六根门头。从近处说,就是我们六根门头。从远大来讲呢?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在。所以远该万法,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它。

  我们现在修学从哪里下手?

  佛在本经教给我们,就从六根门头下手。

  交光大师为什么说古来大德注的《楞严》他不满意。他什么地方不满意?他有个道理:就是古来大德因为听了过去印度这些高僧跟智者大师所说的——《楞严》所讲的跟智者大师发明的三止三观非常接近,于是古大德就用三止三观来解释《楞严经》;这是交光大师不满意的地方,他觉得《楞严经》真正的意思没说出来。他怎么个解释呢?他完全把天台的止观撇开了,就是以《楞严经》佛所讲的来说明《楞严》,这的确是不一样。因为三止三观没有离开心、意、识,而佛在本经里面教我们,确确实实不用心、意、识,是离开心、意、识用根中之性。交光大师提出来“舍识用根”,这个思想、见解跟天台大师就完全不同了。新注立论是依据佛在《楞严》上的开示,所以他的注解,值得佛门四众弟子敬佩,他就是提倡“舍识用根”,这个“根”是指根中之性。譬如我们凡夫眼见色,用什么见呢?用眼识;耳听声,用耳识,这个大家学过一点“唯识”都知道。我们用六识,不晓得用六根之根性,这是佛在《楞严》上指点我们的,不要用识。识是什么呢?识是分别、执著。六根分别外面六尘境界,就叫做六识;意识分别力量特别强,七识末那执著的功能特别盛,阿赖耶是第八识,含藏一切种子,所以叫染污识,把我们的真如本性,染污了、障碍住了,这叫做病根。因此,真正修行圆顿的成就,用这个方法达不到,佛教给我们另外一个方法——用根中之性。换句话说,我们见色不要用眼识见,用见性见;我们听声音不要用耳识去听,用闻性去听。也就是说,我们假如会用六根的根性,那就真正把“首楞严”得到了,那就非常恭喜了,你这一生当中必定有非常伟大不可思议的成就。其实一切大乘佛法,哪一法不建立在这一个原理上呢?《大乘起信论》是马鸣菩萨作的,是大乘佛法启蒙入门的教科书,菩萨开宗明义就教诲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来接受大乘佛法呢?他教我们三点:一、离言说相,二、离名字相,名字就是名词术语,三、离心缘相。诸位想想这三离就是《楞严经》上的舍识。这三种离了,那用什么呢?当然是用“根中之性”嘛!这跟佛在《楞严经》上所讲的名词不相同,内容完全一致。由此可知,这是大乘佛法里面,共同的理论基础,共同的修学原则,这就是“舍识用根”。

  “密因”,为什么佛把这一桩事情说做密因?

  它有很深的涵义。一般小乘根性的人,执著的心特别重,佛说这个“密”就是破小乘坚固执著的过失。又说了一个“因”,“因”对什么人说的呢?是对于大乘圆教狂慧人所说的。有一类自以为是大乘圆融、无碍的根性,好像他懂得很多,说得头头是道;但是怎么样呢?不认真修行,这个就是“有解无行”。佛特别说个“因”——你修因不圆满不能证果,解没有用处;解了以后一定要去实行,要真正把它做到。只懂得一点佛法,不能认真确实去做到,这是大乘圆教狂慧人的过失,所以佛特别提醒他修因的重要,因此用“如来密因”。

  《楞严经》里面讲三种大定:奢摩他、三摩地、禅那。这三种是阿难请教世尊提出来的。因为阿难他听经听得最多、最完整,他是世尊的侍者,世尊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他几乎都没有漏失,每一会都参加,因此奢摩他、三摩地、禅那,这些名词他很熟,所以在这一会上又提出这三个名称,他不晓得如来所修的,是叫做“首楞严大定”。这首楞严大定,阿难没有听过,所以他问这三个意思,“如来密因”也就是答覆阿难尊者这个奢摩他,所以奢摩他加上一个“妙”字——妙奢摩他——表示不同于一般经论所说的奢摩他。“奢摩他”的意思偏重在止,“止”就是把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止息住,所以有一点跟天台家讲的止观那个止接近;实际上是不是这个意思呢?还不是,比那个止的功夫还要进一层。刚才说过了,其差别主要就是用心不一样。天台止观“用意识心”,佛在此地讲的奢摩他、三摩地、禅那,虽然也是止观的意思,但它是“舍识用根”,它是用六根的根性,天台止观是用六根六识,差别在这个地方;所以很像很相似,实在是不一样,这是研究《楞严》,先要搞清楚的。

  四、修证了义

  “修证了义”,这在三因佛性里面相当于了因。“了”是明了,换句话说就是智慧,没有智慧就不能够明了,有了真智慧才能够真明了。因性起观叫做“修”,禅宗里面常用的术语叫“观照”,这叫真修。

  什么叫做观照?

  观照的意思: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眼见色,眼睛能够看到的一切,都叫做色法;耳所听到的音声,都叫做声法;乃至于我们的意(心里会想),起心动念我们都叫它作法。六根所对的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六根对六尘,如果不用分别、执著,也就是像马鸣菩萨讲的,真正离言说、离名相、离心缘,这就是“观照”。换句话说,像前面讲用根性就叫观照,用意识就不是观照,这就是教我们用“见性”见。《楞严经》对于这个问题,的确说得详细,就是见性见佛讲了十段——十番显见。说明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应用见性,舍离眼识,这叫观照。换句话说,眼见外面的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而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明明了了,这叫观照;假如我们对外面境界,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了,这个观照就失掉了。观照是慧,失掉观照是迷;观照是悟,失去了观照是迷。迷悟在这个地方啊!佛实实在在慈悲,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常常训练观照,因为我们观照丢掉太久了,无始劫以来迷惑颠倒,不知道再用这个方法,现在要回转过来。诸佛菩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统统用观照,我们会用了,那就叫菩萨。“观照”功夫得力了,真有力量了叫“照住”,这是观照有很深的功夫。照住是什么境界呢?就是已经得定,在禅宗里面讲,他得了禅定;在净土里面讲,他得事一心不乱。“照住”之后功夫再进一步叫“照见”。你看《心经》里面:观自在菩萨…

《大佛顶首楞严经 清净明诲章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