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最重要?”
海老是教宗《楞嚴》,但他是參禅的,就參禅的人來講,第六卷最重要,這個清淨明誨是屬于第六卷後半部。
第六卷前半部呢?
是“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學禅這一部份最重要。
如果念佛法門修淨土的呢?
那就“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最重要。
如果是學教的呢?就是研究教理的。
那可以說《楞嚴經》從頭到尾都重要。
所以你無論學哪一個法門,哪一個宗派,《楞嚴經》都是最重要的;特別是“清淨明誨”這一段,無論你修學哪一宗、哪一派,它叫共同科目。好像我們蓋房子一樣,這是地基,不管你蓋什麼樣的房子,地基是一樣的,都要打得很堅固,建築物才能蓋得成功。所以這一段經文,是所有大乘修學了義的根本。因此修學佛法的同修,要想在這一生成就,不管你學禅、學教,或者是念佛、學密,都不能離開這個基礎;舍掉這個基礎,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可以斷定說一句話——你不會成功。你要想真正修成功,這一段經文比什麼都重要,所以特地選了這一章來供養諸位。現在念佛的同修多,念佛總希望得念佛叁昧,總希望這一生決定往生;念佛叁昧跟決定往生,還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
有很多人念佛到最後不能往生;爲什麼不能往生呢?
這個基礎沒有啊!所以我們要找出病根在哪裏?不能往生真正的原因在哪?找出來之後,我們把這個因素消除,我們修學的目標才能夠達到。以上是“大”的意思。
二、佛頂——楞嚴經
“佛頂”,是表法的意思;法就是這部經典裏面所說的教、理、行、果。這部經裏面所講的法,跟一般經典所講的法不一樣,有很大的不同。
古德說:《華嚴經》、《法華經》好比是佛的全身。
這一部呢?
是佛的頭頂。
換句話說,這是極力顯示這一部經在大乘佛法裏面的殊勝,在大乘佛法裏面的地位。《華嚴》、《法華》是佛的全身,《楞嚴》是佛的頂,所以經典圓頓到了極處;圓是圓滿,頓是頓超,絕不在《華嚴》、《法華》之下。
“佛頂”是最尊無上,用以顯示這一部經典裏面所說的法門。依照這個法門去修學,直截了當成就無上的菩提。
佛在這部經上爲我們顯示,“佛頂”最妙沒有人能見到。
爲什麼見不到佛頂呢?
佛頂放光,所以你看不清楚佛頂究竟是什麼樣子;看不清楚意思就顯示:這一部經典法門是最妙的,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等覺以下的菩薩,都不能完全透徹的明了。這是用“佛頂”二字來比喻,來顯示。
叁、如來密因
“如來密因”,“密”是秘密的密,“因”是因果的因;如果用叁因佛性來講,這就相當于正因佛性。
什麼叫正因佛性?
正因佛性就是講本性,本性是我們成佛的正因。《大乘起信論》裏面講的“本覺”,是我們修行證果真正的因素。佛菩薩給我們講本覺本有——本覺人人都有;雖有,因爲有妄想、分別、執著,結果是迷而不覺,本來是覺,現在是迷了。在《楞嚴經》裏面,佛說這是二種根本裏面的根本。哪二種根本呢?第一種是“成佛”的根本,成佛是它。第二種呢?是九法界“流轉”的根本。我們用真跟妄來說,一個是真本,一個是妄本;真跟妄,或者講迷跟悟,九界衆生是迷,佛是悟;迷、悟,真、妄都是它,這才叫密因。
這個密因在哪裏呢?
我們要找不到這個根本,那用什麼東西修呢?
如果修錯了,這就很冤枉,我們這一生精神、光陰都會白白的浪費掉,那就非常可惜!所以一定要把根本找出來。
但是許許多多學佛的人沒有去探究這個事實,雖然講學佛,並不是真正在學佛,真正學佛一定要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佛告訴我們這就是講的“真心本性”。
在哪裏呢?
佛說:近就在我們六根門頭。從近處說,就是我們六根門頭。從遠大來講呢?盡虛空,遍法界,無所不在。所以遠該萬法,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它。
我們現在修學從哪裏下手?
佛在本經教給我們,就從六根門頭下手。
交光大師爲什麼說古來大德注的《楞嚴》他不滿意。他什麼地方不滿意?他有個道理:就是古來大德因爲聽了過去印度這些高僧跟智者大師所說的——《楞嚴》所講的跟智者大師發明的叁止叁觀非常接近,于是古大德就用叁止叁觀來解釋《楞嚴經》;這是交光大師不滿意的地方,他覺得《楞嚴經》真正的意思沒說出來。他怎麼個解釋呢?他完全把天臺的止觀撇開了,就是以《楞嚴經》佛所講的來說明《楞嚴》,這的確是不一樣。因爲叁止叁觀沒有離開心、意、識,而佛在本經裏面教我們,確確實實不用心、意、識,是離開心、意、識用根中之性。交光大師提出來“舍識用根”,這個思想、見解跟天臺大師就完全不同了。新注立論是依據佛在《楞嚴》上的開示,所以他的注解,值得佛門四衆弟子敬佩,他就是提倡“舍識用根”,這個“根”是指根中之性。譬如我們凡夫眼見色,用什麼見呢?用眼識;耳聽聲,用耳識,這個大家學過一點“唯識”都知道。我們用六識,不曉得用六根之根性,這是佛在《楞嚴》上指點我們的,不要用識。識是什麼呢?識是分別、執著。六根分別外面六塵境界,就叫做六識;意識分別力量特別強,七識末那執著的功能特別盛,阿賴耶是第八識,含藏一切種子,所以叫染汙識,把我們的真如本性,染汙了、障礙住了,這叫做病根。因此,真正修行圓頓的成就,用這個方法達不到,佛教給我們另外一個方法——用根中之性。換句話說,我們見色不要用眼識見,用見性見;我們聽聲音不要用耳識去聽,用聞性去聽。也就是說,我們假如會用六根的根性,那就真正把“首楞嚴”得到了,那就非常恭喜了,你這一生當中必定有非常偉大不可思議的成就。其實一切大乘佛法,哪一法不建立在這一個原理上呢?《大乘起信論》是馬鳴菩薩作的,是大乘佛法啓蒙入門的教科書,菩薩開宗明義就教誨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來接受大乘佛法呢?他教我們叁點:一、離言說相,二、離名字相,名字就是名詞術語,叁、離心緣相。諸位想想這叁離就是《楞嚴經》上的舍識。這叁種離了,那用什麼呢?當然是用“根中之性”嘛!這跟佛在《楞嚴經》上所講的名詞不相同,內容完全一致。由此可知,這是大乘佛法裏面,共同的理論基礎,共同的修學原則,這就是“舍識用根”。
“密因”,爲什麼佛把這一樁事情說做密因?
它有很深的涵義。一般小乘根性的人,執著的心特別重,佛說這個“密”就是破小乘堅固執著的過失。又說了一個“因”,“因”對什麼人說的呢?是對于大乘圓教狂慧人所說的。有一類自以爲是大乘圓融、無礙的根性,好像他懂得很多,說得頭頭是道;但是怎麼樣呢?不認真修行,這個就是“有解無行”。佛特別說個“因”——你修因不圓滿不能證果,解沒有用處;解了以後一定要去實行,要真正把它做到。只懂得一點佛法,不能認真確實去做到,這是大乘圓教狂慧人的過失,所以佛特別提醒他修因的重要,因此用“如來密因”。
《楞嚴經》裏面講叁種大定:奢摩他、叁摩地、禅那。這叁種是阿難請教世尊提出來的。因爲阿難他聽經聽得最多、最完整,他是世尊的侍者,世尊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他幾乎都沒有漏失,每一會都參加,因此奢摩他、叁摩地、禅那,這些名詞他很熟,所以在這一會上又提出這叁個名稱,他不曉得如來所修的,是叫做“首楞嚴大定”。這首楞嚴大定,阿難沒有聽過,所以他問這叁個意思,“如來密因”也就是答覆阿難尊者這個奢摩他,所以奢摩他加上一個“妙”字——妙奢摩他——表示不同于一般經論所說的奢摩他。“奢摩他”的意思偏重在止,“止”就是把所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止息住,所以有一點跟天臺家講的止觀那個止接近;實際上是不是這個意思呢?還不是,比那個止的功夫還要進一層。剛才說過了,其差別主要就是用心不一樣。天臺止觀“用意識心”,佛在此地講的奢摩他、叁摩地、禅那,雖然也是止觀的意思,但它是“舍識用根”,它是用六根的根性,天臺止觀是用六根六識,差別在這個地方;所以很像很相似,實在是不一樣,這是研究《楞嚴》,先要搞清楚的。
四、修證了義
“修證了義”,這在叁因佛性裏面相當于了因。“了”是明了,換句話說就是智慧,沒有智慧就不能夠明了,有了真智慧才能夠真明了。因性起觀叫做“修”,禅宗裏面常用的術語叫“觀照”,這叫真修。
什麼叫做觀照?
觀照的意思: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眼見色,眼睛能夠看到的一切,都叫做色法;耳所聽到的音聲,都叫做聲法;乃至于我們的意(心裏會想),起心動念我們都叫它作法。六根所對的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六根對六塵,如果不用分別、執著,也就是像馬鳴菩薩講的,真正離言說、離名相、離心緣,這就是“觀照”。換句話說,像前面講用根性就叫觀照,用意識就不是觀照,這就是教我們用“見性”見。《楞嚴經》對于這個問題,的確說得詳細,就是見性見佛講了十段——十番顯見。說明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如何應用見性,舍離眼識,這叫觀照。換句話說,眼見外面的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而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明明了了,這叫觀照;假如我們對外面境界,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了,這個觀照就失掉了。觀照是慧,失掉觀照是迷;觀照是悟,失去了觀照是迷。迷悟在這個地方啊!佛實實在在慈悲,教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常常訓練觀照,因爲我們觀照丟掉太久了,無始劫以來迷惑顛倒,不知道再用這個方法,現在要回轉過來。諸佛菩薩,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統統用觀照,我們會用了,那就叫菩薩。“觀照”功夫得力了,真有力量了叫“照住”,這是觀照有很深的功夫。照住是什麼境界呢?就是已經得定,在禅宗裏面講,他得了禅定;在淨土裏面講,他得事一心不亂。“照住”之後功夫再進一步叫“照見”。你看《心經》裏面:觀自在菩薩…
《大佛頂首楞嚴經 清淨明誨章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