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滅相;那沒有證得,依究是凡夫的境界,如果看到一切法不生不滅,那就入了首楞嚴的境界了。佛,實在講非常慈悲呀!世間許許多多的現象,佛在《楞嚴》給我們講了它的真相。譬如說“七趣原無”。《楞嚴》講世間法,講得特別詳細。通常大乘經上講六道,《楞嚴經》講七道。七道從哪裏來的呢?六道我們曉得有天、阿修羅、人叁善道;另有地獄、餓鬼、畜生叁惡道。七道是仙道,仙道原本是分在天、修羅、人這叁道裏面,《楞嚴經》特別把他們提出來,單獨說一道。《楞嚴經》講七道的經文很長,說得比其他經典詳細,特別是地獄道講得最詳細;地獄這一道文字幾乎占七趣經文的一半。
佛爲什麼把地獄說得這麼詳細?
這是他老人家慈悲到了極處,惟恐我們不小心墮到地獄。地獄墮進去很容易,出來很難,因此講得很詳細,是叫我們小心謹慎,千萬不要誤墮地獄,入了非常非常的麻煩。佛菩薩雖然是大慈大悲,時時刻刻想救護我們,但是地獄衆生不容易救護,諸位要是認真念念《地藏經》,就可以體會到一些。
本來沒有六道,這是真的。
六道從哪裏來的呢?
“六道”從我們迷失了自性之後,變現出來的幻象。
我們用個比喻說:“夢”本來沒有。
這是我們同修們都會承認的。
“夢”是假的、沒有的,可是你晚上有沒有做夢呢?
真的在做夢。假如這個夢做得很長,沒有醒過來,那夢裏頭真的有苦、有樂啊!醒過來才曉得,這原來是假的,根本沒有這回事情。六道就是這樣的,墮落在六道裏頭沒有超越,就是在做大夢。所以佛在大乘經上講“夢幻泡影”,很有道理啊!哪一天一下覺悟了,超越六道了,才知道做了一場大夢。
六道輪回,這是夢境;做了一場大夢,這是真的。但是你不覺悟。你就沒有辦法擺脫。
夢雖然是假的,在夢中確實有苦、樂的感受,這個苦、樂的感受是真實的;就像我們現在在六道裏面,身心所受的是有,不能說它沒有,真的是有五陰熾盛魔。“魔”是折磨、傷害、破壞;五陰是色、受、想、行、識。所有一切的障礙、魔惱(煩惱),把它總歸納,不外乎這五大類。這五大類,《楞嚴經》也說得特別詳細,每一類給我們說了十種,一共是五十種陰魔,我們要認識它。真正能認識它,縱然魔境現前,我們也不會受影響,不會傷害我們的道業。
怕的是什麼呢?
我們不認識它;不認識它,就會被魔控製了,就要上它的當,我們的道業、修行就受它的障礙。如果認識它、明了它,它不會傷害我們,也阻撓不了修行,所以佛告訴我們,一定要預先認識;因爲這是每一個修行人,此界、他方沒有一個例外的,在修行路上都會遇到的。
爲什麼我們會遇到呢?
因爲我們這個身是五陰身,身就是色、受、想、行、識;既是五陰身,怎麼能夠說遇不到五陰魔呢?所以遇五陰魔是必然的,這個是不足爲怪的,問題是我們要認識它,要明了它;也就是常說的,我們要認識自己、認識環境。
佛給我們講的四無礙法界,無障礙啊!特別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如果我們把《大佛頂首楞嚴經》所說的事理真正明白透徹,華嚴境界不難契入了。契入的方法,我們還是用這一句“阿彌陀佛”。用大勢至這個念佛法門是比較容易,也非常穩當,一切諸佛如來異口同音在勸導我們、勉勵我們修學這個法門,他確實是有道理的。這是說得“究竟堅固”,始終不壞的首楞嚴的意思。
經題合起來講,這是釋迦牟尼佛首先對這個法門發大贊歎——用“大”字來贊歎——贊歎我們的真如本性,把它比做佛的頭頂;這個意思就顯示這個事理,以及修學的方法在大乘法裏面至高無上,是如來的密因,是修證的了義,是諸菩薩無量的行門。無量的行門,以我們念佛來講,蕅益大師說得最具體、最明了。他說:“一句阿彌陀佛,圓攝五宗,該羅八教。”“五宗”是講禅宗。禅宗六祖以後,分五個支派,所以五宗就是代表整個的禅宗。“該羅八教”,換句話說,這一句阿彌陀佛,圓圓滿滿包含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門,這就是“諸菩薩萬行”。我們一句阿彌陀佛,就把諸菩薩萬行統統修圓滿了。這個不可思議啊!這是真的。這《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我過去學《楞嚴經》,以及早年講《楞嚴經》,都沒有注意到,都是把他當一般的經文忽略過。到什麼時候才醒悟過來、覺悟過來呢?是看到淨土五經,忽然之間覺悟了。淨土五經裏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是印光大師從《楞嚴經》裏頭,把這一段經文抽出來,編在淨土四經的後面,成爲淨土五經。他這一提出來之後,我就明了了,再仔細把《圓通章》念幾遍,發現這一章的經文,它不但是《大佛頂首楞嚴經》的中心、精華,印祖把它編到淨土裏面,這一章經文,就是淨土宗的心經。我們平常念的心經是《般若心經》,諸位要曉得,那是《大般若》的心經,《圓通章》是淨土宗的心經,念佛法門的心經;不但是念佛法門的心經,實在講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論的心經,真正不可思議!所以諸位是愈念愈能體會,愈念愈明白,這體會、明白就是我們普通講的開悟。你只要一味的念去,你必然能夠體會到這二百四十四個字的精華。實實在在它能夠指導一切修行人,在一生當中圓成佛道,這就是它精華所在之處。上包括等覺菩薩,下至地獄衆生,九界衆生,這一段經文平等普度;這還得了嗎?這是很多人沒有體會到、覺察到。說實在話,要不是印祖這一招,我也不會注意到這一段經文,它這一提示,我們才看出來,才覺悟到這個不容易,實在是難得。
諸菩薩萬行,我們如何來圓修?我們明了了,才能夠真正契入首楞嚴之果。
首楞嚴的果什麼時候得到呢?
往生不退成佛就得到了。
所以我們不要急著現前得到,現前要著重在修因——修證了義,我們著重在這邊,不久的將來,一定證得首楞嚴的大果。
七、經
“經”字是通題,常常講經都說到,一般講法包含著貫、攝、常、法四個意思,我們在此地就把它省略掉了。
肆、四種清淨明誨
現在我們看《楞嚴經》裏面重要的一段——《清淨明誨章》。
《楞嚴》全經的中心是二段經文,第一是《楞嚴經》第五卷最後一段,《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另一段是我們今天所選的,第六卷最後的《清淨明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是這一生修學,圓滿成就《首楞嚴》的總綱領,總指導原則;而這一章是重要的補充。
補充什麼呢?
《念佛圓通章》裏面修行的關鍵是“淨念相繼”。這個“淨”的標准如何?這一章就是講一個淨字,爲我們講“淨念”的標准。
古德勸我們念佛,常說“持戒念佛”。在叁無漏學裏面,因戒生定,因定開慧;《首楞嚴》是圓滿的大定,當然,它的根基是“淨戒”——戒律清淨到極處,才能夠證得圓滿的大定。因此佛菩薩悲心特重,教導一切衆生。如果你真正覺悟了。
什麼叫真正覺悟呢?
我這一生當中,決定要超越六道輪回,決定要往生淨土。
你有這個見解,有這個願望,這叫做真正覺悟,這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發菩提心。假如我們對這個世界還有留戀——西方極樂世界雖然想去,有的時候還不願意去;這個沒覺悟,這就是剛才講的“緣未成熟”——半信半疑,又想去,又不想去。真正想去的人,真正想離開六道生死輪回的人,佛就把這個淨戒的標准給我們說出來。如果不是這個標准,那麼換句話說,你所修的依舊是六道輪回裏的福報,所謂是“世間有漏福報”,來生享福。
來生享什麼福呢?
像我們現在這個社會,做大官的、發大財的……,享這些福。
我們要把眼睛睜亮一點,看看這些做大官、發大財的,是不是真正在享福?今天我們看一看,我們也看明白了,他們實在沒有福報;因爲財發得太大了,就有許多人找麻煩,又怕強盜,又怕小偷,防不勝防;再看那個綁架,都是找有錢的人,像我這沒有錢的人,人家不會綁架的。有錢,苦不堪言!這財不是好東西。那做官呢?在臺灣,你們在電視上看到的,哪一個做官好受!日子都不好過。我看到這些現象,才不敢做官,也不敢發財。所以這個世間有漏的福報,不是好東西,還是認清楚,選擇西方極樂世界,遵照佛陀的教訓,認真的來修學。
所以《楞嚴》不僅是對禅有重大的幫助,它對大乘佛法,任何一個宗派、法門,都給予最基礎、最紮實的修學開示,所以我們一定要重視它。修淨土的人特別要重視,《楞嚴經》上這二段經文。
一、修行最重要的綱領——戒·定·慧叁學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叁決定義。所謂攝心爲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爲叁無漏學。
“阿難”尊者,是我們大衆的代表,佛叫著阿難,就是叫著我們,真正發願修行的人,你就要注意到了。“毗奈耶”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戒律。現在佛教經典我們編輯成爲叁藏經典,叁藏是經藏、律藏、論藏,“毗奈耶”就是律藏。世尊當年在世,對于戒律講得很多,常常教訓弟子。所謂“修行叁決定義”,即修行叁個最重要的原則,最重要的綱領,這是佛常說的。這“叁決定義”,就是戒、定、慧叁學,此地佛說的言語非常簡單,但是含義是無量的深廣。
所謂“攝心爲戒”的戒,真的不一樣。大乘,“戒”是淨的意思,沒有比此地要求得嚴格,要求得圓滿;如果不能攝心,就不叫做戒了。
一定要攝心;什麼心?
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
《無量壽經》在經題上,也是明白的給我們顯示出來“清淨、平等、覺”;“清淨”就是戒學,“平等”是定學,“覺”是慧學。所以經題上,戒、定、慧叁學具足;不但叁學具足,同時也叁寶具足。叁寶是我們真正歸依處;清淨是僧寶,平等是法寶,覺是佛寶。
學佛,學的是什麼?
就是學這叁樁事情。
所以諸位要知道,叁學就是叁寶,叁寶就是叁學,這一定要認識清楚。
學佛入門,先傳授…
《大佛頂首楞嚴經 清淨明誨章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