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 清淨明誨章講記▪P7

  ..續本文上一頁叁歸依。

  傳授什麼呢?

  把佛法修學的綱領傳授給你。綱領有叁條,我們叫叁歸依。“歸”是回歸,“依”是依靠。我們以往迷惑顛倒,現在佛教我們從迷惑顛倒回來,這叫歸,回歸。依真實的智慧、依真正的正覺,這叫做“歸依佛”;佛是正覺、佛是覺悟、佛是智慧。換句話說,以前我對人、對事、對物,感情用事,感情是迷,現在我要理智做主,不迷了,我用理性來判斷,無論對人、對事、對物,都會做得恰到好處,圓圓滿滿,我有了依靠,依靠自性覺,依靠智慧,這叫做歸依佛。過去我們對于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錯誤了,這個錯誤的就是迷。我現在從這些錯誤回過頭來(回歸),我要依正確的看法、正確的想法,正知正見,這叫做“歸依法”。所以“法”是正知正見,正而不邪,從邪知見回過頭來,依正知見。“歸依僧”,僧代表清淨,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我們遠離一切汙染——精神的汙染、心理的汙染、思想的汙染、見解的汙染,甚至于現在身體的汙染——回歸到清淨。我們要清淨心,我們要清淨身;身、心清淨,這叫做“歸依僧”。所以佛法修學一入門,就先把這個修行的原則,修行的綱領傳授給你,這叫做傳授叁歸。“叁歸”大家要記住:一、歸依佛,覺而不迷,二、歸依法,正而不邪,叁、歸依僧,淨而不染。只要是出家人,受過大戒的,都可以爲大衆傳授叁歸。這出家人給你傳授,你接受之後,他給你做證明,你曾經受過叁歸。

  問題是:你是不是真的受了叁歸呢?

  關鍵在此,如果真的接受了,那從今而後,思想、言行、動作,一定是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是真正的叁歸弟子,是佛的學生。若是受了叁歸還是迷惑顛倒,還是邪知邪見,還是樣樣汙染,那就錯了!那你到佛門來受叁歸;受的什麼叁歸?受到的是迷而不覺、邪而不正、染而不淨;你怕你的迷、邪、染還不夠多,還要再受一次,那還得了!那就大錯特錯了。這是諸位同修統統要搞清楚,搞明白的。我聽說我們這一會,也有不少同修,想要求受叁歸,我今天在此地,都傳授給你們了。這個要知道,這叫真正的傳授,那個叁歸證書不重要,是你心地裏頭真正回頭,這個重要,這是諸佛菩薩承認的。

  千萬要記住,受叁歸依是接受佛法修學最高的叁條指導原則,不是說歸依某個法師,那就糟啦!那你就迷惑顛倒。你明明是歸依叁寶,不是歸依某法師。“歸依某法師”是邪知邪見,迷而不覺;你迷上這個法師,喜歡這個法師;又分別那個法師,我就不喜歡他,我不歸依他。你看你都迷了!你的思想不是正知正見,你是邪知邪見,你心裏頭有分別、有執著,你已經染汙了、不清淨了。所以說歸依某一個法師,又認爲這個法師是我的歸依師,給諸位說你歸依的決定是迷、邪、染,你對叁歸完全不明了,完全不懂。法師是代表僧團,爲你傳授叁歸,你接受叁歸之後,住持叁寶也是我們的老師,我們要尊重;我們的心要清淨,我們的心要平等,凡是出家人,都是我們的老師,這就對了。要確實明了,這個傳授叁歸的法師,他是僧團的一個代表人,他傳授,他做證明你是叁寶弟子,千萬不要搞錯了。

  如果說歸依一個人,這個人是我的歸依師,那個不是我的歸依師,將來你的果報是在阿鼻地獄。我跟大家講的是真話,不是假話,不要以爲我在這裏嚇唬你們。

  爲什麼有這麼重的罪業呢?

  因爲僧團是和合僧團。

  你們看戒律,我們會講到不偷盜的戒,這個是盜僧團裏面的物品,結罪最重。爲什麼最重呢?因爲僧團不單是一個國家、一個地球,僧團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刹土裏面的出家人,統統都有份;那你結罪,就太重啦!所以他墮落也重。

  僧團是和睦的,是一體的,如果分別這個是我師父,那個不是我師父,你在那裏分化僧團,你在那裏破壞僧團,這個罪過就重了。像現在的黨派一樣,你在黨派裏頭製造分裂,在國家裏頭製造分裂,這個罪過就很重了。在僧團裏面製造分裂,那個罪是沒辦法說的,諸佛菩薩都說不盡。我們必須要曉得,僧團要和合(六和敬),盡虛空、遍法界,出家都是一家人,決定不可以破壞。所以諸位受叁歸要明了,千萬不要發生誤會。

  叁歸是戒律的基石(基礎),受戒一定在叁歸之後;先有叁歸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建立戒學,然後以戒學爲基礎,建立定學,在定學上才成就慧學。像蓋房子一樣,這個叁歸是地基,我們要蓋叁層樓,先打地基,基礎非常的穩厚、堅固,之後蓋第一樓,再蓋第二樓,再蓋第叁樓,是這麼一個道理。因此,我們講叁無漏學之前,先把叁歸的大意,給諸位作一個簡單的說明。

  “攝心爲戒”,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你看“都攝六根”,戒學圓滿了;“淨念相繼”,“淨念”是定,“相繼”是慧,定、慧就成就了。可見大勢至菩薩教我們修學的方法“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也是圓滿的叁無漏學。在這一章經文裏面,特別著重在“淨念”。這個“淨念”的標准,實在講是在攝心。

  戒學廣義的講法是“守法”,所以它不限定在戒條,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戒條是有限的,何況律藏裏面許許多多的戒條,在現代已經不適用了。

  爲什麼不適用呢?

  因爲戒條是生活規範,是世尊在世爲當時僧團所建立的,就像我們大家在一塊常住,我們有常住公約。所以寺廟裏有常住訂的規矩。世尊那個時候的僧團跟現在僧團不一樣,意識形態、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文化背景都不相同;就好像法律一樣,我們今天把美國的法律搬到臺灣來,適不適用呢?不適用。那現在我們把叁千年前古印度的法律,搬到我們現在臺灣來用,當然不適用,這是同修們要知道的。它的條文不適用,但是它的精神適用。條文要修改,就像法律一樣,過一些年要修訂一次。

  爲什麼修訂呢?

  不適于現代社會了。戒律條文要修訂,但它的精神不變。它的精神是什麼呢?

  就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這是戒律永遠不能變更的精神。

  戒律傳到中國之後,在中國做了一個大幅度的修改,以適合于我們中國人。這個主持修改的人是百丈大師。“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清規就是戒律的中國化、本土化、現代化。從這一次大幅度的修改之後,每一個朝代、每一個寺廟,都作小幅度的修改。因爲中國地方畢竟太大了,有很多個省分,而南方人跟北方人生活習慣也不相同,所以必須按照此地現在的生活方式,來調整、修訂,我們一定要遵守。因此“戒律”就是法規,像國家的憲法、法律還包括風俗習慣、道德觀念,這也都包括在戒律裏面,所以它的範圍非常之廣泛。學佛的人,佛弟子一定是奉公守法,決定不做犯法的事情,決定不做違規的事情;不犯法、不違規,心地很清淨,生活就很快樂,所以講“心安理得”,這是真正的持戒。

  在戒律裏面,所有條文都能夠修改,但是有五條基本戒律,千年萬世都適用,超越了時間,超越了空間;在叁千年前適用,現代還適用;在古印度適用,在中國也適用,這就是五個根本戒條——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不飲酒。這是古今中外,大家都認爲正確的,所以這五條叫做根本戒;其他的那些戒條,都要隨時代、地區來修訂,才能夠適用。“五戒”是根本戒律,是不受時、空限製的,這是我們必須要遵守的。

  “叁無漏學”,“叁”是戒、定、慧叁條,容易懂;“漏”,是比喻。譬如茶杯如果有破損,水裝進去就漏掉了,我們就得不到需要了。佛用這個,譬喻我們每一個人,真心本性本來具足無量智慧、無量的德能;現在這個智慧、德能,到哪裏去了呢?漏掉了。從什麼地方漏掉呢?戒、定、慧這叁樣東西沒有了,所以它漏掉了。如果具足戒、定、慧,就不會漏掉。因此,“漏”也就是煩惱的代名詞,是妄想、分別、執著的代名詞,這些東西把我們的智慧、德能全部都漏失掉了。佛教我們戒、定、慧這叁學(叁種方法),可以防止我們功德的漏失,所以叫它做“無漏”學,這叁樣東西能夠恢複自性,保全功德。由此可知,佛法修學的重點,就是這叁條。因此,世尊一生四十九年所說的許許多多的經論,把它總歸納不出這叁大類——戒學、定學、慧學。但是諸位要曉得,佛當年講經,不是像在學校教學生,編訂一個課程,按部就班來教學。佛當年教學是應機說法,什麼人向佛提出問題請教,佛就給他解答,以後紀錄下來成了經典;因此,他並沒有專門講定、專門講戒,我們現在把它分爲叁藏,實在講分得很勉強。爲什麼呢?譬如這部《楞嚴經》,在叁藏裏面是屬經藏,雖是經藏,這一段講的是戒律,可見得每一部經裏面,戒、定、慧叁學都有,統統都具足。那麼我們編叁藏經典,怎麼編法呢?按分量的多少。以這部《楞嚴經》來說,裏面講定的經文很長;講戒律的呢?只有這一段,不長;所以我們就把他歸到經藏。假如這部經戒講得多,定講得少,我們就把他歸到律藏。所以諸位同修將來看經,你就看到了,經裏面有講戒律,律裏也有講定的,也有講慧的,看它分量的偏重,我們來分類。如果要是嚴格的分,那沒有法子分,每一部經論都有叁學,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的。可見世尊的教學,確確實實就是教我們這叁樁事情;爲我們說明爲什麼要守法?爲什麼要持戒?持戒的好處、功德、利益在哪些地方?我們明白了、了解了,自然就歡歡喜喜地去遵守,不會去違背。世尊不勉強我們,他只是循循善誘,一定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讓我們歡歡喜喜地去接受,這是教學法的高明。因爲守法,我們身心安穩,這是修定的基礎。人做了虧心的事情,做了犯法的事情,常常有恐懼,他修定不會成功;縱然修成定也不是正定,一定是邪定在裏頭。所以正定一定建立在身心安穩的基礎上。唯有心真正定下來,這個定心起作用就是智慧。因此,智慧我們不要修、不要求。爲什麼呢?決定求不到。諸位同修要記住,慧是清淨心的作用。所以整個佛法修學的樞…

《大佛頂首楞嚴經 清淨明誨章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