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三归依。
传授什么呢?
把佛法修学的纲领传授给你。纲领有三条,我们叫三归依。“归”是回归,“依”是依靠。我们以往迷惑颠倒,现在佛教我们从迷惑颠倒回来,这叫归,回归。依真实的智慧、依真正的正觉,这叫做“归依佛”;佛是正觉、佛是觉悟、佛是智慧。换句话说,以前我对人、对事、对物,感情用事,感情是迷,现在我要理智做主,不迷了,我用理性来判断,无论对人、对事、对物,都会做得恰到好处,圆圆满满,我有了依靠,依靠自性觉,依靠智慧,这叫做归依佛。过去我们对于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错误了,这个错误的就是迷。我现在从这些错误回过头来(回归),我要依正确的看法、正确的想法,正知正见,这叫做“归依法”。所以“法”是正知正见,正而不邪,从邪知见回过头来,依正知见。“归依僧”,僧代表清净,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我们远离一切污染——精神的污染、心理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见解的污染,甚至于现在身体的污染——回归到清净。我们要清净心,我们要清净身;身、心清净,这叫做“归依僧”。所以佛法修学一入门,就先把这个修行的原则,修行的纲领传授给你,这叫做传授三归。“三归”大家要记住:一、归依佛,觉而不迷,二、归依法,正而不邪,三、归依僧,净而不染。只要是出家人,受过大戒的,都可以为大众传授三归。这出家人给你传授,你接受之后,他给你做证明,你曾经受过三归。
问题是:你是不是真的受了三归呢?
关键在此,如果真的接受了,那从今而后,思想、言行、动作,一定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是真正的三归弟子,是佛的学生。若是受了三归还是迷惑颠倒,还是邪知邪见,还是样样污染,那就错了!那你到佛门来受三归;受的什么三归?受到的是迷而不觉、邪而不正、染而不净;你怕你的迷、邪、染还不够多,还要再受一次,那还得了!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是诸位同修统统要搞清楚,搞明白的。我听说我们这一会,也有不少同修,想要求受三归,我今天在此地,都传授给你们了。这个要知道,这叫真正的传授,那个三归证书不重要,是你心地里头真正回头,这个重要,这是诸佛菩萨承认的。
千万要记住,受三归依是接受佛法修学最高的三条指导原则,不是说归依某个法师,那就糟啦!那你就迷惑颠倒。你明明是归依三宝,不是归依某法师。“归依某法师”是邪知邪见,迷而不觉;你迷上这个法师,喜欢这个法师;又分别那个法师,我就不喜欢他,我不归依他。你看你都迷了!你的思想不是正知正见,你是邪知邪见,你心里头有分别、有执著,你已经染污了、不清净了。所以说归依某一个法师,又认为这个法师是我的归依师,给诸位说你归依的决定是迷、邪、染,你对三归完全不明了,完全不懂。法师是代表僧团,为你传授三归,你接受三归之后,住持三宝也是我们的老师,我们要尊重;我们的心要清净,我们的心要平等,凡是出家人,都是我们的老师,这就对了。要确实明了,这个传授三归的法师,他是僧团的一个代表人,他传授,他做证明你是三宝弟子,千万不要搞错了。
如果说归依一个人,这个人是我的归依师,那个不是我的归依师,将来你的果报是在阿鼻地狱。我跟大家讲的是真话,不是假话,不要以为我在这里吓唬你们。
为什么有这么重的罪业呢?
因为僧团是和合僧团。
你们看戒律,我们会讲到不偷盗的戒,这个是盗僧团里面的物品,结罪最重。为什么最重呢?因为僧团不单是一个国家、一个地球,僧团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出家人,统统都有份;那你结罪,就太重啦!所以他堕落也重。
僧团是和睦的,是一体的,如果分别这个是我师父,那个不是我师父,你在那里分化僧团,你在那里破坏僧团,这个罪过就重了。像现在的党派一样,你在党派里头制造分裂,在国家里头制造分裂,这个罪过就很重了。在僧团里面制造分裂,那个罪是没办法说的,诸佛菩萨都说不尽。我们必须要晓得,僧团要和合(六和敬),尽虚空、遍法界,出家都是一家人,决定不可以破坏。所以诸位受三归要明了,千万不要发生误会。
三归是戒律的基石(基础),受戒一定在三归之后;先有三归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建立戒学,然后以戒学为基础,建立定学,在定学上才成就慧学。像盖房子一样,这个三归是地基,我们要盖三层楼,先打地基,基础非常的稳厚、坚固,之后盖第一楼,再盖第二楼,再盖第三楼,是这么一个道理。因此,我们讲三无漏学之前,先把三归的大意,给诸位作一个简单的说明。
“摄心为戒”,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你看“都摄六根”,戒学圆满了;“净念相继”,“净念”是定,“相继”是慧,定、慧就成就了。可见大势至菩萨教我们修学的方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也是圆满的三无漏学。在这一章经文里面,特别著重在“净念”。这个“净念”的标准,实在讲是在摄心。
戒学广义的讲法是“守法”,所以它不限定在戒条,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戒条是有限的,何况律藏里面许许多多的戒条,在现代已经不适用了。
为什么不适用呢?
因为戒条是生活规范,是世尊在世为当时僧团所建立的,就像我们大家在一块常住,我们有常住公约。所以寺庙里有常住订的规矩。世尊那个时候的僧团跟现在僧团不一样,意识形态、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背景都不相同;就好像法律一样,我们今天把美国的法律搬到台湾来,适不适用呢?不适用。那现在我们把三千年前古印度的法律,搬到我们现在台湾来用,当然不适用,这是同修们要知道的。它的条文不适用,但是它的精神适用。条文要修改,就像法律一样,过一些年要修订一次。
为什么修订呢?
不适于现代社会了。戒律条文要修订,但它的精神不变。它的精神是什么呢?
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戒律永远不能变更的精神。
戒律传到中国之后,在中国做了一个大幅度的修改,以适合于我们中国人。这个主持修改的人是百丈大师。“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清规就是戒律的中国化、本土化、现代化。从这一次大幅度的修改之后,每一个朝代、每一个寺庙,都作小幅度的修改。因为中国地方毕竟太大了,有很多个省分,而南方人跟北方人生活习惯也不相同,所以必须按照此地现在的生活方式,来调整、修订,我们一定要遵守。因此“戒律”就是法规,像国家的宪法、法律还包括风俗习惯、道德观念,这也都包括在戒律里面,所以它的范围非常之广泛。学佛的人,佛弟子一定是奉公守法,决定不做犯法的事情,决定不做违规的事情;不犯法、不违规,心地很清净,生活就很快乐,所以讲“心安理得”,这是真正的持戒。
在戒律里面,所有条文都能够修改,但是有五条基本戒律,千年万世都适用,超越了时间,超越了空间;在三千年前适用,现代还适用;在古印度适用,在中国也适用,这就是五个根本戒条——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这是古今中外,大家都认为正确的,所以这五条叫做根本戒;其他的那些戒条,都要随时代、地区来修订,才能够适用。“五戒”是根本戒律,是不受时、空限制的,这是我们必须要遵守的。
“三无漏学”,“三”是戒、定、慧三条,容易懂;“漏”,是比喻。譬如茶杯如果有破损,水装进去就漏掉了,我们就得不到需要了。佛用这个,譬喻我们每一个人,真心本性本来具足无量智慧、无量的德能;现在这个智慧、德能,到哪里去了呢?漏掉了。从什么地方漏掉呢?戒、定、慧这三样东西没有了,所以它漏掉了。如果具足戒、定、慧,就不会漏掉。因此,“漏”也就是烦恼的代名词,是妄想、分别、执著的代名词,这些东西把我们的智慧、德能全部都漏失掉了。佛教我们戒、定、慧这三学(三种方法),可以防止我们功德的漏失,所以叫它做“无漏”学,这三样东西能够恢复自性,保全功德。由此可知,佛法修学的重点,就是这三条。因此,世尊一生四十九年所说的许许多多的经论,把它总归纳不出这三大类——戒学、定学、慧学。但是诸位要晓得,佛当年讲经,不是像在学校教学生,编订一个课程,按部就班来教学。佛当年教学是应机说法,什么人向佛提出问题请教,佛就给他解答,以后纪录下来成了经典;因此,他并没有专门讲定、专门讲戒,我们现在把它分为三藏,实在讲分得很勉强。为什么呢?譬如这部《楞严经》,在三藏里面是属经藏,虽是经藏,这一段讲的是戒律,可见得每一部经里面,戒、定、慧三学都有,统统都具足。那么我们编三藏经典,怎么编法呢?按分量的多少。以这部《楞严经》来说,里面讲定的经文很长;讲戒律的呢?只有这一段,不长;所以我们就把他归到经藏。假如这部经戒讲得多,定讲得少,我们就把他归到律藏。所以诸位同修将来看经,你就看到了,经里面有讲戒律,律里也有讲定的,也有讲慧的,看它分量的偏重,我们来分类。如果要是严格的分,那没有法子分,每一部经论都有三学,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可见世尊的教学,确确实实就是教我们这三桩事情;为我们说明为什么要守法?为什么要持戒?持戒的好处、功德、利益在哪些地方?我们明白了、了解了,自然就欢欢喜喜地去遵守,不会去违背。世尊不勉强我们,他只是循循善诱,一定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很明白,让我们欢欢喜喜地去接受,这是教学法的高明。因为守法,我们身心安稳,这是修定的基础。人做了亏心的事情,做了犯法的事情,常常有恐惧,他修定不会成功;纵然修成定也不是正定,一定是邪定在里头。所以正定一定建立在身心安稳的基础上。唯有心真正定下来,这个定心起作用就是智慧。因此,智慧我们不要修、不要求。为什么呢?决定求不到。诸位同修要记住,慧是清净心的作用。所以整个佛法修学的枢…
《大佛顶首楞严经 清净明诲章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