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 清淨明誨章講記▪P17

  ..續本文上一頁在我們只有在誦經,或是舉行典禮的時候,披在身上作一個紀念,而且這個衣縮小了。諸位要曉得原來的衣是很大的,現在泰國小乘佛教,他衣很大,差不多比我們的要大兩倍,他真是裹在身上。我們現在中國是用個勾環披在身上,所以這個衣就縮小了。

  日本佛教的衣就更小了,他們縮成那麼一小塊,平常不用的時候放在口袋裏。日本和尚穿西裝,他的“衣”裝在口袋裏,作佛事的時候拿出來套在脖子上——兩塊袈裟小小的挂在脖子上,也是作爲紀念。那個實在縮得太小了!佛門這些沿革,這個製度上的變化,我們都要懂得,它的精神是叫我們真正能夠放下。其實如果我們今天托的飯菜很多,我這一餐吃不完,可不可以留到明天呢?不可以。佛的製度:吃飽之後,多下來的要供養畜牲、鳥獸,不可以留到明天。這裏面有很多的道理。古時候沒有現代的冰箱,怕你留的東西到明天會變質,吃了容易生病,因此爲了衛生,佛不許可。所以出家人,不吃隔夜的東西,這個是衛生。同時不許可你懶惰——我今天多托一點,明天不要出去了。偷一天懶,這不可以;托缽是一堂功課,天天要去的。所以托缽有許許多多的用意,這個製度非常之好。這個跟我們現前的生活完全不相同了,現在我們吃的東西,剩下來可以用冰箱來儲存,明天還可以用。但是諸位必須要記住,我們學佛的人常講“惜福”,往往把“惜福”的意思錯會了——東西壞了、馊了還要吃;這種惜福,福是惜了,再兩天生了一場大病,還要人家來侍候、照料你,你的福報馬上就享光了。所以要記住:菜、飯味道只要一變立刻就舍掉;這是絕對正確的。佛弟子懂得衛生,講求衛生,我們一生不生病,不需要麻煩別人照顧;一有病總得要麻煩人,這個是真正、除非不得已。所以在飲食上要是得病,真的不可以原諒。因此,衣著、飲食,要處處小心謹慎。敗壞的東西決定不能吃,這個不是惜福,不要把“惜福”這兩個字解錯了。在家同修,飲食剩下來,有變了味道的,也不應該吃,一定要維護自己和一家人的健康,這個才是真正的佛弟子。所以佛絕對是給我們一個幸福、美滿的生活,佛法教學是教我們“離苦得樂”,不是教我們離樂去吃苦,這種佛教沒有人要接受。因此,我們要體會如來教導的真實義,這個很重要。

  于大集會。合掌禮衆。

  這是恭敬。

  有人捶詈。同于稱贊。

  這是忍辱。有人打你、罵你,你要能夠忍耐,聽到耳裏就像人家稱贊一樣,絕對沒有一念嗔恚之心。修行在這個地方看功夫,你的功夫得不得力,就在這些境界裏面觀察、考驗。

  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與衆生共。

  佛在《本行經》裏跟我們說:釋迦牟尼佛過去世,在菩薩道修行的過程當中難舍能舍,頭目腦髓都可以捐舍,何況身外之物呢?《大方廣佛華嚴經》裏面,講布施將近一百種,也有布施“內財”,內財就是頭目腦髓、血肉都可以布施。那是行菩薩道的大菩薩所爲;我們是凡夫沒有他的定力,沒有他的功夫。我們雖然做不到,但心向往之,我們也盡心向這個方向去走。但是一定要考慮自己的能力,我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做不到的不必勉強。我這一生做不到,來生證了菩薩果位,我也能像諸佛如來因地一樣可以做到;就是現在做不到,將來可以做到,我們有這個心,一切都與衆生共,這個偷心真的就沒有了。

  不將如來不了義說。回爲己解以誤初學。佛印是人得真叁昧。

  佛說經有了義,有不了義。不了義是佛的方便說,多半是接引初機的,他對于事理的真相,還沒有完全透徹;對于叁界六道,還沒有真正出離的意願,佛跟他們講的這些經論,就是不了義的。雖然是不了義教,目的是希望他在叁界裏面減少痛苦,不墮叁途,常在人天。“了義教”是超越叁界,證得究竟圓滿的無上菩提。佛在這個地方教導阿難,實在講也勸我們,不可以將如來不了義教來掩飾自己。“回爲己解”,就是掩飾自己騙衆生,你就“誤了初學”。初學人發真實道心,我們要介紹他了義教;他不發真實道心,或者他的障難很多,必須要從頭慢慢學起,那可以介紹他小法,慢慢誘導他契入大乘,按部就班的來修學,這是一類小根器的人。如果遇到大根器的人,就不可以將不了義教教導他。“佛印是人”,“印”是印證;釋迦牟尼佛印證這個人“得真叁昧”。我們今天實實在在說,比起古來的祖師大德,我們的解、行都不夠,差得太遠太遠了,我們的罪障習氣,比古人來得多。

  如果我們遇到初學的人怎麼辦?

  我們拿什麼佛法介紹給他,這才對得起佛呢?

  我們沒介紹錯,對得起佛,對得起對方,沒有耽誤他,一般說那真是要大智慧、大神通,才能夠做得恰到好處。我們今天沒有這個智慧、神通、能力,但是諸位如果真正覺悟了,對于初學的人,我們就把《無量壽經》、阿彌陀佛介紹給他,那就屬于究竟了義。這有人就問:

  “《無量壽經》初學的人能學嗎?”

  給諸位說:“能學。”

  怎麼知道能學呢?

  大勢至菩薩在圓通章裏面告訴我們“我與五十二同倫”,“五十二同倫”就是菩薩五十二個階級位次,從初發心開始,一直到成佛五十二個階級,就是修一個法門——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

  由此可知,一部經、一個法門,從初學一直到成無上道,不要改變都可以;如此,我們介紹這個法門,哪裏會有錯誤呢?決定正確!開始他不懂;不懂,沒有關系。勸他念,能念就好!要是不能念,裏面有很多字不認識,現在有錄音帶,送他一卷錄音帶,他可以跟著錄音帶拿著經本來念,這個困難就解決啦!只要一遍一遍的念下去,不必求解。我們中國古人說:“書讀千遍其意自見(現)。”念的遍數多了,他心就定了。讀誦修學的意義,我過去在講席裏面講得很多。讀經是修行,是戒、定、慧叁學一次完成。我們打開《無量壽經》,從頭到尾念一遍,念兩個鍾頭,就是修兩個小時的戒、定、慧。“讀經”要專注、專心,不專心就念錯,或念漏掉;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念上幾千遍,心定了,就開智慧,智慧一開,經裏面的意思就完全明白了,這個妙不可言!所以一定要有恒心、耐心,一遍一遍的去念。人家念一千遍就開悟了,我們業障重一千遍還不開悟,我們下個決心念一萬遍;一萬遍大概差不多會開悟了;一萬遍還不能開悟,再念十萬遍,准開悟。時間越長,你的定功越深,心越清淨,性德自自然然就透出來了,就是這麼個道理。

  如我所說。名爲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這是教給我們辨別邪正。

  再看後面這一段“斷妄”。

  五、斷妄

  “妄”是妄語,是騙人,存心騙人叫妄語。妄語有小妄語、大妄語,佛在此地所指的是大妄語,小妄語沒有這麼重的罪。妄語裏面包括“兩舌”——挑撥是非;“惡口”——言語很粗,惡言是屬于惡口;“绮語”——花言巧語,誘導人造作殺、盜、淫、妄,這一類的花言巧語都屬于绮語,以上統統包括在妄語裏面,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

  阿難。如是世界六道衆生。雖則身心無殺盜淫。叁行已圓。若大妄語。即叁摩地不得清淨。成愛見魔。失如來種。

  這是相當難得的成就。你看根本戒裏面,不殺生、不淫、不偷盜,他都能修到清淨了,這很難啊!但是他犯了大妄語。也許我們同修要問:“前面叁條修得這麼清淨了,他怎麼還會犯大妄語呢?”有可能。一種是無意的,一種是有意的;不管是有意無意,都造成很重的障礙,障礙你出不了叁界。

  所謂未得謂得。未證言證。

  這就叫大妄語,沒有得到的,自己以爲得到了;沒有證到,自己以爲證到了。譬如說“開悟”,明明沒有開悟自以爲開悟了,向大衆宣布他開悟了,這是大妄語。沒有證果自己以爲證果,這是經上所說的,在我們佛門淨宗裏面,沒有得“一心”,向人家說:“我得一心了。”這都叫大妄語。

  大妄語的目的何在呢?

  說實在的,與前面多多少少都有一點關連。換句話說,前面叁種雖然斷了,斷得不幹淨。最重要的,這個貪、嗔、癡底下有個“慢”,傲慢煩惱很重。你看儒家《禮記》裏面,一開頭就跟我們說“傲不可長”。由此可知,孔老夫子很清楚一切衆生的傲慢;貢高、我慢是與生俱來的煩惱,不需要學。儒家講世間法,沒有講出世間法,所以說能夠抑製傲慢,不要再增長就好了;佛法要超越叁界,一定要把它斷得幹幹淨淨。

  向一切衆生炫耀自己就是傲慢。

  目的呢?

  還不是偷心;想方法求得大衆的供養、恭敬,這是增長了偷心。

  傲慢在作祟,他的叁昧怎麼會清淨?

  顯然不能夠真正的證得。

  愈是真正有道行的人,真正證果的人反而謙虛,他不承認。沒有證果,沒有得到的,是在炫耀自己。

  或求世間尊勝第一。

  這也是大妄語的一種。自以爲今天在這個世界上,我是第一了,除了我之外,那沒有人能跟我相比了,有這個意味在。

  謂前人言。

  就對著人說:

  我今已得須陀洹果。

  這是小乘的果位初果。

  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道。

  這是講證得小乘四果。

  辟支佛乘。

  這是緣覺的果報。

  十地。地前。諸位菩薩。

  這是大乘的果報,他說他證得了。

  求彼禮忏。貪其供養。

  就是希望別人對他恭敬,對他供養。這是偷心,這一類的也是魔,叫愛見魔。這類,我們也常常能發現……,出家、在家都有。在家也有弘法利生的,也有稱善知識的,有存心騙人的,像經上所說的,貪圖恭敬供養;有無意誤會自己證得的,那倒沒有欺騙人,但是也有過失,他自己不能成就。

  大概在二十年前,我遇到一位在家的女同修,她來告訴我,她說:“法師啊!我已經證得阿羅漢果了!”

  我聽了就搖頭。

  而她講得很認真,她說:“我確確實實證得阿羅漢果了。”

  我曉得她誤會了,但是給她解釋,解釋不通的,于是我就想起來了——證得阿羅漢果,六種神通就現前了。我就問她(那時我在她家裏),我說:

  …

《大佛頂首楞嚴經 清淨明誨章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