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 清净明诲章讲记▪P17

  ..续本文上一页在我们只有在诵经,或是举行典礼的时候,披在身上作一个纪念,而且这个衣缩小了。诸位要晓得原来的衣是很大的,现在泰国小乘佛教,他衣很大,差不多比我们的要大两倍,他真是裹在身上。我们现在中国是用个勾环披在身上,所以这个衣就缩小了。

  日本佛教的衣就更小了,他们缩成那么一小块,平常不用的时候放在口袋里。日本和尚穿西装,他的“衣”装在口袋里,作佛事的时候拿出来套在脖子上——两块袈裟小小的挂在脖子上,也是作为纪念。那个实在缩得太小了!佛门这些沿革,这个制度上的变化,我们都要懂得,它的精神是叫我们真正能够放下。其实如果我们今天托的饭菜很多,我这一餐吃不完,可不可以留到明天呢?不可以。佛的制度:吃饱之后,多下来的要供养畜牲、鸟兽,不可以留到明天。这里面有很多的道理。古时候没有现代的冰箱,怕你留的东西到明天会变质,吃了容易生病,因此为了卫生,佛不许可。所以出家人,不吃隔夜的东西,这个是卫生。同时不许可你懒惰——我今天多托一点,明天不要出去了。偷一天懒,这不可以;托钵是一堂功课,天天要去的。所以托钵有许许多多的用意,这个制度非常之好。这个跟我们现前的生活完全不相同了,现在我们吃的东西,剩下来可以用冰箱来储存,明天还可以用。但是诸位必须要记住,我们学佛的人常讲“惜福”,往往把“惜福”的意思错会了——东西坏了、馊了还要吃;这种惜福,福是惜了,再两天生了一场大病,还要人家来侍候、照料你,你的福报马上就享光了。所以要记住:菜、饭味道只要一变立刻就舍掉;这是绝对正确的。佛弟子懂得卫生,讲求卫生,我们一生不生病,不需要麻烦别人照顾;一有病总得要麻烦人,这个是真正、除非不得已。所以在饮食上要是得病,真的不可以原谅。因此,衣著、饮食,要处处小心谨慎。败坏的东西决定不能吃,这个不是惜福,不要把“惜福”这两个字解错了。在家同修,饮食剩下来,有变了味道的,也不应该吃,一定要维护自己和一家人的健康,这个才是真正的佛弟子。所以佛绝对是给我们一个幸福、美满的生活,佛法教学是教我们“离苦得乐”,不是教我们离乐去吃苦,这种佛教没有人要接受。因此,我们要体会如来教导的真实义,这个很重要。

  于大集会。合掌礼众。

  这是恭敬。

  有人捶詈。同于称赞。

  这是忍辱。有人打你、骂你,你要能够忍耐,听到耳里就像人家称赞一样,绝对没有一念嗔恚之心。修行在这个地方看功夫,你的功夫得不得力,就在这些境界里面观察、考验。

  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

  佛在《本行经》里跟我们说:释迦牟尼佛过去世,在菩萨道修行的过程当中难舍能舍,头目脑髓都可以捐舍,何况身外之物呢?《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讲布施将近一百种,也有布施“内财”,内财就是头目脑髓、血肉都可以布施。那是行菩萨道的大菩萨所为;我们是凡夫没有他的定力,没有他的功夫。我们虽然做不到,但心向往之,我们也尽心向这个方向去走。但是一定要考虑自己的能力,我们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做不到的不必勉强。我这一生做不到,来生证了菩萨果位,我也能像诸佛如来因地一样可以做到;就是现在做不到,将来可以做到,我们有这个心,一切都与众生共,这个偷心真的就没有了。

  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己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

  佛说经有了义,有不了义。不了义是佛的方便说,多半是接引初机的,他对于事理的真相,还没有完全透彻;对于三界六道,还没有真正出离的意愿,佛跟他们讲的这些经论,就是不了义的。虽然是不了义教,目的是希望他在三界里面减少痛苦,不堕三途,常在人天。“了义教”是超越三界,证得究竟圆满的无上菩提。佛在这个地方教导阿难,实在讲也劝我们,不可以将如来不了义教来掩饰自己。“回为己解”,就是掩饰自己骗众生,你就“误了初学”。初学人发真实道心,我们要介绍他了义教;他不发真实道心,或者他的障难很多,必须要从头慢慢学起,那可以介绍他小法,慢慢诱导他契入大乘,按部就班的来修学,这是一类小根器的人。如果遇到大根器的人,就不可以将不了义教教导他。“佛印是人”,“印”是印证;释迦牟尼佛印证这个人“得真三昧”。我们今天实实在在说,比起古来的祖师大德,我们的解、行都不够,差得太远太远了,我们的罪障习气,比古人来得多。

  如果我们遇到初学的人怎么办?

  我们拿什么佛法介绍给他,这才对得起佛呢?

  我们没介绍错,对得起佛,对得起对方,没有耽误他,一般说那真是要大智慧、大神通,才能够做得恰到好处。我们今天没有这个智慧、神通、能力,但是诸位如果真正觉悟了,对于初学的人,我们就把《无量寿经》、阿弥陀佛介绍给他,那就属于究竟了义。这有人就问:

  “《无量寿经》初学的人能学吗?”

  给诸位说:“能学。”

  怎么知道能学呢?

  大势至菩萨在圆通章里面告诉我们“我与五十二同伦”,“五十二同伦”就是菩萨五十二个阶级位次,从初发心开始,一直到成佛五十二个阶级,就是修一个法门——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

  由此可知,一部经、一个法门,从初学一直到成无上道,不要改变都可以;如此,我们介绍这个法门,哪里会有错误呢?决定正确!开始他不懂;不懂,没有关系。劝他念,能念就好!要是不能念,里面有很多字不认识,现在有录音带,送他一卷录音带,他可以跟著录音带拿著经本来念,这个困难就解决啦!只要一遍一遍的念下去,不必求解。我们中国古人说:“书读千遍其意自见(现)。”念的遍数多了,他心就定了。读诵修学的意义,我过去在讲席里面讲得很多。读经是修行,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我们打开《无量寿经》,从头到尾念一遍,念两个钟头,就是修两个小时的戒、定、慧。“读经”要专注、专心,不专心就念错,或念漏掉;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念上几千遍,心定了,就开智慧,智慧一开,经里面的意思就完全明白了,这个妙不可言!所以一定要有恒心、耐心,一遍一遍的去念。人家念一千遍就开悟了,我们业障重一千遍还不开悟,我们下个决心念一万遍;一万遍大概差不多会开悟了;一万遍还不能开悟,再念十万遍,准开悟。时间越长,你的定功越深,心越清净,性德自自然然就透出来了,就是这么个道理。

  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这是教给我们辨别邪正。

  再看后面这一段“断妄”。

  五、断妄

  “妄”是妄语,是骗人,存心骗人叫妄语。妄语有小妄语、大妄语,佛在此地所指的是大妄语,小妄语没有这么重的罪。妄语里面包括“两舌”——挑拨是非;“恶口”——言语很粗,恶言是属于恶口;“绮语”——花言巧语,诱导人造作杀、盗、淫、妄,这一类的花言巧语都属于绮语,以上统统包括在妄语里面,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

  这是相当难得的成就。你看根本戒里面,不杀生、不淫、不偷盗,他都能修到清净了,这很难啊!但是他犯了大妄语。也许我们同修要问:“前面三条修得这么清净了,他怎么还会犯大妄语呢?”有可能。一种是无意的,一种是有意的;不管是有意无意,都造成很重的障碍,障碍你出不了三界。

  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

  这就叫大妄语,没有得到的,自己以为得到了;没有证到,自己以为证到了。譬如说“开悟”,明明没有开悟自以为开悟了,向大众宣布他开悟了,这是大妄语。没有证果自己以为证果,这是经上所说的,在我们佛门净宗里面,没有得“一心”,向人家说:“我得一心了。”这都叫大妄语。

  大妄语的目的何在呢?

  说实在的,与前面多多少少都有一点关连。换句话说,前面三种虽然断了,断得不干净。最重要的,这个贪、嗔、痴底下有个“慢”,傲慢烦恼很重。你看儒家《礼记》里面,一开头就跟我们说“傲不可长”。由此可知,孔老夫子很清楚一切众生的傲慢;贡高、我慢是与生俱来的烦恼,不需要学。儒家讲世间法,没有讲出世间法,所以说能够抑制傲慢,不要再增长就好了;佛法要超越三界,一定要把它断得干干净净。

  向一切众生炫耀自己就是傲慢。

  目的呢?

  还不是偷心;想方法求得大众的供养、恭敬,这是增长了偷心。

  傲慢在作祟,他的三昧怎么会清净?

  显然不能够真正的证得。

  愈是真正有道行的人,真正证果的人反而谦虚,他不承认。没有证果,没有得到的,是在炫耀自己。

  或求世间尊胜第一。

  这也是大妄语的一种。自以为今天在这个世界上,我是第一了,除了我之外,那没有人能跟我相比了,有这个意味在。

  谓前人言。

  就对著人说:

  我今已得须陀洹果。

  这是小乘的果位初果。

  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

  这是讲证得小乘四果。

  辟支佛乘。

  这是缘觉的果报。

  十地。地前。诸位菩萨。

  这是大乘的果报,他说他证得了。

  求彼礼忏。贪其供养。

  就是希望别人对他恭敬,对他供养。这是偷心,这一类的也是魔,叫爱见魔。这类,我们也常常能发现……,出家、在家都有。在家也有弘法利生的,也有称善知识的,有存心骗人的,像经上所说的,贪图恭敬供养;有无意误会自己证得的,那倒没有欺骗人,但是也有过失,他自己不能成就。

  大概在二十年前,我遇到一位在家的女同修,她来告诉我,她说:“法师啊!我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了!”

  我听了就摇头。

  而她讲得很认真,她说:“我确确实实证得阿罗汉果了。”

  我晓得她误会了,但是给她解释,解释不通的,于是我就想起来了——证得阿罗汉果,六种神通就现前了。我就问她(那时我在她家里),我说:

  …

《大佛顶首楞严经 清净明诲章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