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勢佛(上求),能攝六根妄(中修),能接念佛人(下化)。具此叁德,威勢之至,故名大勢至。大勢佛即阿彌陀佛。大勢至修行是用淨念相繼一句佛號念到底。十方世界一切念佛求生極樂世界的人到臨終時,他與阿彌陀佛同來接引。其威神智力在所有菩薩中沒有比他再高的,故稱爲至。法王子是補處菩薩的稱號,如世間之太子,他是後補佛。第一後補佛是觀音,他是第二後補佛。這一句佛號含義非常深遠,乃世出世間威德勢力到達了巅峰。智慧是自性本來具足的,六祖說:“何期自性,本來具足。”本來具足的叫性具或性德。凡夫迷失了。性德必須靠修德才能顯露,性德顯示究竟圓滿才真正成佛。大勢至用什麼方法修證性德之顯露,就是念阿彌陀佛,由此可知這句名號之功德不可思議。同倫用現代話說就是同志。世間同志有名無實,古人對此下一定義,同學叫朋,同志叫友。真同志要心同、願同、解同、行同。《華嚴》說八十四同或八十八同,太繁了。大勢至與阿彌陀佛完全相同,十方世界凡發心念佛者與大勢至都是同倫。五十二是類別,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共五十二階級,由初發心一直到成佛,不要改變,所有修念佛法門的人,均可稱爲大勢至菩薩,並與大勢至菩薩同倫。
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只要對機,全是好的。但是根性不夠利的人恐怕事倍功半,難有成效。只有這個念佛法門人人能念,行住坐臥都可念,時時刻刻可以不間斷,幫助我們超出生死輪回,所以念佛的人都有無上的真實智慧。
十信、一般人對于爲什麼學佛,爲什麼要作佛,不太了解。佛是自己的真心,也是自己的本性。成佛是成就自性圓滿的智慧。佛就是心,本來具足萬德萬能。《金剛經》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清淨的信心程度不同,所以有十個階段,十信位修滿即入初住,初住是大乘初步。
十住、住在叁昧,即住在清淨平等覺,保持常住真心,不會退轉。觀佛實相即是看自性。六祖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他的性德透露出來,親自明了宇宙人生真相。
十行、行念佛法門,只念一句佛號,以難信易行之法度念佛人,念佛功夫愈深,對于念佛愈有體會。
十回向、回念所有一切功德,回向佛心。通常回向叁處:一、回向實際,實際即事實真相。二、回向菩提,菩提是真實的智慧。叁、回向衆生,自己成就之後,尚有許多人迷失自性,希望他們統統覺悟。回向是把自己一切的積功累德都不要了,給一切衆生。此乃破我執,回向的利益是在破二執。
十地、地即佛地,回向圓滿即入佛地,與佛的距離愈近。親證的地位與佛的果地接近。等覺即等于圓滿佛。念佛是如來果地上的功德。念佛是上上人,也是人中之芬陀利花。
我憶住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
大勢至菩薩把他的師承告訴我們,在無量劫前有一尊佛,名無量光,有十二位如來相繼一劫。在《無量壽經》第十二章中有雲:“阿彌陀佛,光明善好,勝于日月之明,千億萬倍,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是故無量壽佛亦號無量光佛。”在理上講,佛佛道同,絕無高下,稱之爲佛中之王,光中極尊,似乎與教義不符。應知在理上講是平等的,事上並不平等。成佛證果之後,以當初在因地發願不同,在相上講諸佛與阿彌陀佛就不能比了。諸佛看到阿彌陀佛所發四十八願之成果以及極樂世界的莊嚴,當然一致擁護贊歎,都要幫助阿彌陀佛在十方世界引導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必再自己另起爐竈了。《無量壽經》並舉出十二如來的名稱,略說如下:(1)無量光佛表真智慧。(2)無邊光佛表解脫平等一如。(3)無礙光佛表體寂用妙自在。性體清淨寂滅,用妙、起作用是妙自在。體寂即性空,用妙即妙有。(4)無等光佛是由大悲心建立的,拔衆生苦無對等者。亦號(5)智慧光,除無明垢,惠真實利。惟有真正智慧能破無明,無明就是糊塗。自己是迷是悟,由此亦可觀察,時時刻刻幫助他人,念念利益衆生即是智慧。真實利益即是勸人念佛,往生之後所有無明都破盡了。(6)常照光等于諸佛之放光,普照法界。阿彌陀佛常光遍照法界。寂而常照,寂是清淨心,照是平等心,亦即大慈悲心。念念要普度衆生而心不染著。(7)清淨光是叁業無染,決不執著,把福德變成功德,以清淨心修福德,如修布施,能作到叁輪體空,且作得非常積極。(8)歡喜光,慈令安樂,給與一切衆生安樂。(9)解脫光,離相普益,大小乘均談到,解是把心中千千萬萬的結解開。小乘只斷見思即出叁界,大乘除見思外,還有塵沙無明。(10)安隱光,與首楞嚴一詞很接近,乃一切事究竟堅固之義,離生滅相,有生滅即不安隱。在理上說,真心本性是不生不滅,人人具足。凡夫雖有不得其用,有生滅念頭作障礙,冤枉受六道輪回。以上十項均屬常光,以下二光系屬放光。(11)超日月光,佛之光明超過日月。(12)不思議光,古大德說此光有五不思議:(一)橫超叁界,不俟斷惑。阿彌陀佛之光普照一切,但我們並未見到,亦未感覺。現在有定功的人可能看到,此光與清淨心成正比例。妄念不斷決超不出六道輪回。禅家不過把見思惑壓著,不能出叁界,不斷煩惱而可以出叁界只有念佛。(二)即生西方,橫具四土,非由漸進。所有大乘法修因證果均有次第,其他世界均有四土,不在一起。凡聖同居土有凡夫也有聖人,有覺悟的凡夫真正修行人而功夫不到家不能超越。另有菩薩羅漢示現在此地度化衆生。如見思煩惱斷了,超越六道即入方便有余土,在叁界之外。假如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即入實報莊嚴土。前面二土是阿賴耶識變現出來的,阿賴耶的相分。實報莊嚴土是法性土,真如本性變現出來的。常寂光是理,貫通于其他淨土,實際上只有叁上。但極樂世界四土在一起,程度不同而在一起,所以一生一切生。凡夫生同居土,小乘羅漢回小向大生方便土,菩薩生實報,到了西方統在一起。(叁)但持名號,不假方便。不要修其他法門,亦不要讀其他經典。唯靠一句佛號,其他什麼都不要。(四)一七爲期,不藉多生時劫。把世出世間一切事全都放下,誠心念佛,七天即可成就。(五)持一佛名,即爲諸佛護念,不異持一切佛名。一切諸佛贊歎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佛講這一部《無量壽經》是學佛的主修課程,其他經典都是補助的。以上十二佛是古佛,阿彌陀佛成佛不過十劫,古佛與今日之阿彌陀佛同名同號。在中國古代父母爲兒女起名是對兒女的希望。佛的名號是由其智慧德能與教化衆生方法手段上建立的,所以佛的名號有相同的。
彼佛教我,念佛叁昧。
無量壽佛教大勢至菩薩念佛叁昧。叁昧是梵語,義爲正受,念佛念得非常歡喜,念得精神飽滿,愈念愈精神,是得到念佛叁昧。
凡夫享受有五:苦、樂、憂、喜、舍。欲界天以下,五種皆有。沒有這五種就是正常的生活。色界天苦樂憂喜均無,只有舍受,分八個等級,四禅八定。因其定不能保持永久,石頭壓草,是暫時的。如把根拔掉即成叁昧。
念佛有事理,事念即一心憶念,不管事或理,關鍵皆在一心,有雜念妄想即非一心。一般人多半以雜心念佛,如真能一心,一七二七即能得叁昧。理念、念即始覺,佛即本覺,始本相合,始本不二,名爲念佛。理念即實相念佛。初學之人很難,仍應以事念下手,從事一心念到理一心,圓教初住以上的屬理念,十信以下均屬事念。
念佛有四:一爲實相念佛,即念自性佛。谛了自心真性。不用心意識,我們作不到。二爲觀想念佛,如十六觀,心想佛時,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心想佛即變成佛,想什麼即成什麼。想我這裏有病,那裏有病,果真是各處是病。天天想煩惱,你的煩惱如何斷得了。十六觀修任何一種均能成就,前十二觀皆觀想,第十叁觀是觀像,最後第十六觀是持名念佛。叁爲觀像念佛。觀彩畫塑鑄之佛像。經雲:“起立合掌,一心觀佛。”家裏要有佛堂,要有空余時間,不能離開佛堂。四爲持名念佛。一心執持名號,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淨念相繼。善導大師在《觀經注疏》中開示我們,非常詳盡,要信佛語,特別是《往生經》。除淨土叁經外,尚有《普賢行願品》與《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即使古佛再來,如其說法與以上諸經有所抵觸,即不要相信。
梵語叁昧,此雲正定,亦雲正思。世間四禅八定不能稱爲正定正思。因其不能保持永久,暫時伏煩惱而非斷煩惱。正思維已離開妄想。凡夫起心動念無非是罪,善惡混雜。一心念佛即是念佛叁昧,其境界有淺深不同,功夫不一樣。讀古今傳記,很多念佛叁年即能生死自如,隨願往生。看看這個世界有緣否,如尚有可度之機緣,不妨多留一個時期,否則可以早日往生。
念佛叁昧亦名一行叁昧,亦名諸佛現前叁昧,般若叁昧,普等叁昧。古來祖師大德將釋迦牟尼佛在世講經叁百余會之一代時教分門別類,稱爲判教。天臺宗分八教,賢首宗分五教。此處是依賢首宗分爲小始終頓圓。念佛叁昧有事念與理念。凡重在事相上即屬于初級的小教,等于小學,其他宗小不能通大,此法門有次第但亦圓融。一行叁昧,六祖在《壇經》中說的很詳細,他所傳的禅屬頓悟。禅宗所說之禅非六度中之禅定,而是六度中之般若波羅密。在《壇經》一開始,六祖叫人總念摩诃般若波羅密多,明確指出禅宗修的是摩诃般若波羅密多。一行是專注之意,淨宗法門從事念能入理念,亦屬一行叁昧,屬頓悟。悟後起修,不見得人人可以頓證。念佛雖然比不上禅宗之頓悟,而在頓證上超過禅宗,一在悟上超勝,一在證上超勝。但悟了不一定能證得,所以古德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見到阿彌陀佛自然就開悟,所以念佛要比禅宗殊勝。諸佛現前叁昧系大乘終教的境界,念一句阿彌陀佛即包含一切諸佛名號,一尊佛不漏。阿彌陀經本來經題是一切諸佛…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