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護念經。一切諸佛都爲衆生講阿彌陀經,佛講經是應機說法,主要經典均已譯成中文,其中最契機者首推《阿彌陀經》,叁根普被,利鈍全收,使衆生平等得度,所以善導大師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佛既只爲這一件事而出現于世,爲什麼還說其他種種法門,只是因爲衆生不相信這個法門,唯有這一個法門是一生成佛的法門。他這一生成佛的機會到了,他才能專心相信這個法門,但是這種人太少了。
般若叁昧在華嚴判教中判爲大乘始教,初住菩薩真正是大乘開始,初住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故說是大乘始教。諸位有機會可閱讀大乘啓蒙的書《大乘起信論》。此論是圓教初住菩薩的課本,我們當然看不懂。小乘羅漢辟支佛見思煩惱斷了,超出叁界六道輪回,叁德之中只獲得解脫德,得到自在。其余法身德、般若德均未證得。十住是大乘的開始,十地是大乘之終,第十地稱爲法雲地。再看《金剛經》也是大乘始教,提到菩薩的標准,經中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離了四相才算是入門,前半部是離相。後半部說:“世尊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見是念頭,乃不起心不動念,後半部是離見。一句佛號當下即契入這個境界,四相四見都沒有了,方法簡單,也是大乘始教。最後是普等叁昧,普是普遍,廣大無邊,等是平等,盡虛空偏法界,絕無差別之相,真正究竟圓滿。把南無阿彌陀佛譯爲歸依無量覺,就是普等叁昧。把阿彌陀佛所證得的無量功德變成我們自己的修因,因赅果海,果徹因源,因果不二。我念是念我心中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念佛心中之衆生。衆生心與佛心是一個心,一心無二心,立刻將諸佛圓滿功德在一念心中與自己融成一片。由此可知一句佛號具足小始終頓圓。
念佛叁昧,古稱徑路,而持名一法,徑而又徑,易行疾至,稱其名號,本願如是。此方人心雜亂,必令專心一境,乃得往生。我常要求各位念《無量壽經》叁千遍,是修清淨心,用堅定清淨信心再執持名號,能達到明心見性,得無上菩提,一生可以做到。倓虛老法師在香港某道場佛七中的開示,有一個錄音帶,他有天津口音,我聽了叁十遍才完全聽懂。有善根的人聽此帶即能往生。我將此帶令人作成磁片再製成錄音帶。有人專念一句佛號,站著走的,坐著走的,有真人真事,他們能作到,身心世界都放下了,什麼都沒有,我們善根夠不夠標准,自己應知道,還叁心二意就不夠標准。佛法也不想,世事更不想。什麼事照作,作了不去想,心裏只有一句阿彌陀佛。又如觀想與觀像,按照十六觀經,觀日落,睜眼閉眼,還有太陽。縱然觀成,乃是著相,到了西方必須把相拿掉,但去掉相也不容易。
譬如有人,一專爲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異。
初喻是佛念衆生,而衆生並不念佛,若彼此都憶念就感應道交。父母念子女只是一世,來世彼此不能相逢,縱相逢也不認識。佛對衆生是生生世世憶念不斷,其對衆生之心只有證果之人才能體會到。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這話是真理也是事實。世出世間一切法均由心想生,衆生是佛心中之衆生,諸佛是衆生心中之佛,心心相同。如非自性變現的,可能沒有感應。起心念佛時,這個心就變成叁十二相的佛心。心是主宰,念佛念久了,心就慈悲,相貌也柔和了。看相的常說,相隨心轉。善導大師在《觀經注解》中說:“九品往生總是遇緣不同。”一聽到念佛法門,馬上相信接受,死心塌地的念佛,乃是善根成熟的人,他這一生念佛一定得力。如善根尚未成熟的人,遇緣很有關系。遇到善友臨終一心不亂,念佛往生,可能促動其過去宿根,專心念佛,速得成就。
十方如來,憐念衆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爲。
母子喻最爲親切,母親無有不想念兒女的。自古以來,母皆癡心,知道兒女不想他,他偏偏放不下心。比喻佛爲母親,而且不止一世。
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生,不相違遠。
此喻乃母子雙憶不離,自然感應道交,必能見佛往生。我們要深深體會,爲什麼念佛一定會往生,爲什麼十方如來遍贊彌陀。高齊是曆史上南北朝時代高歡建立的王朝,其國號曰齊。當時有一位大行和尚說,“信憶二字,不離于心,稱敬二字,不離于口。”不要想別的,連大乘佛法都不要想。大乘是叫我們超越輪回的,然而你能超越嗎?超越輪回要靠斷煩惱,不斷煩惱,所有智慧稱爲邪智慧,只有增長邪知見。清涼大師說,“有解無行,增長邪見。”佛說七情五欲不斷,你的果報仍在欲界,不能到色界,斷了五欲才能到初禅天。若人家對你說了一句不好聽的話,你心裏還有點不高興,你就到不了初禅天。《安世高大師傳記》中有一段文說,他有一次到江南九江度他的同學。這位同學作龍王,過去是出家人,明經好施。有一天到外面托缽,飯菜不好,心裏很不中意,因此一念嗔恨心,死後落在畜生道,變爲大蟒蛇,在九江作龍王。因其明經故,有智慧,很靈,香火極盛。惟嗔心重,那個船夫不拜他,他就把他的船弄翻,叫他受點罪。所以等蛇身壽命終了,必下地獄。各位想想,托缽不滿意,起了一點嗔恚心,尚遭此報,我們應當有所警惕。修行就是要把貪嗔癡丟得幹幹淨淨,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慈悲心,修歡喜心,才能真把自己的毛病習氣修正過來。所有一切法門不是不好,我們實在沒有辦法斷煩惱。一句佛號可把貪嗔癡慢五欲六塵降伏住了,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才一動,第二個念頭就是念佛號,念念相續,念佛得力不得力就在這個地方。萬不可佛號照念而煩惱仍然起作用,樣樣都認真,樣樣放不下。明理才能放下,才能伏得住煩惱。要在平時培養,第一先須讀經,經中佛將宇宙人生世出世間真相告訴我們。讀經目的在看破放下,然後這一句佛號幫助我們超越叁界。大行和尚提出“信憶稱敬”四個字,看看《往生傳》曆代念佛往生的人,大概都已經把這四個字作到了。再撿點自己,若作不到,只能待諸來生,而來生能否得人身,能否遇到佛法,都成問題。所以這個機會一定要把握住,絕不能放松。
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無量壽經》上說,“一向專念”。《觀無量壽經》上說,“一心系念”。羅什大師翻的《阿彌陀經》上說,一心不亂。叁經在文字上彼此不同,在義趣上相同。經典教導我們重要的修學綱領,其殊勝功德利益,若想得到,一定要懂得修學方法,才能滿我所願。由經典中仔細觀察,其重點即在一心,不僅在念佛時一心,在日常生活中亦須一心,念佛不過是訓練一心之手段而已。唯此一念,更無余念。念念相續,成就叁昧,一切時,一切處,順逆境界中均能保持一心。念佛功夫成片,即有力量降伏煩惱,謂之事一心,亦能生到凡聖同居土。古大德贊歎這個法門,就是贊歎這一點,就憑這一點小功夫就能超出叁界。
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見佛有夢中見與定中見。定是心不散亂。《華嚴經》上善財訪問鬻香長者,這位大德喜歡逛市場,到那裏去修定。又如敦煌壁晝,佛講經說法,天上有天女載歌載舞。高級修學與初級不一樣,初學一定設法遠離社會的紛擾,此大小乘不同。現在修學若能成就即比古人高強。如修不成,退的也快。其次是夢中見佛亦是非常好的瑞象。但偶爾見之則可,若常常見恐是魔境。學淨土法門有佛菩薩加被,魔不敢來誘惑。《楞嚴經》說之最詳。念佛人臨命終時,必蒙阿彌陀佛來接,如見其他任何佛菩薩來都不要跟他走,只等阿彌陀佛,其他好境界亦不必理會。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臨終時說:一生曾叁次見過阿彌陀佛,也見到西方極樂世界,與經上所說完全相同。
一心一意專念淨土五經,全念亦可,任選一種亦可。念佛人多而往生者少,其原因是口念而心未念。心中清淨平等、大慈悲,就稱之爲心念佛,因爲心與佛心同。心與願均與佛一樣就是真如本性現前,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亦即等于禅宗之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我們用一句阿彌陀佛即可作到。這個佛是分證佛,不是圓滿報身佛,只是初住分證佛,還有四十二個階級才能圓滿。
有一生念佛並不能往生者,其原因大致有四:第一是念佛不精誠故,一才精,二就夾雜了。曆代祖師大德都是通宗通教,等認識淨土之後,把其他的都放下,專修淨土。蓮池大師所有著作中之精華是《彌陀疏鈔》。蕅益大師最重要的著作是《彌陀要解》。印光大師晚年只一部《阿彌陀經》,一句佛號,旁的什麼都沒有。第二是生疑不笃信故。雖修淨土亦肯念佛,但不能完全相信真能往生。只要有一點疑情存在,臨終時若有福報,身無疾苦,腦筋清楚,只能生到邊地。福報差的,神智不清,疑障起來,即不能往生。若想破除此種疑障,必須深入研究經教與參考往生事實。第叁是無有往生願故。不願往生而反而念佛,把念佛當作修福,將來作一個多財鬼,還有的想生天堂,希望將來享天福,求人天福報。第四是不能斷貪愛故。貪圖叁界六道中之種種享受,凡夫貪世間五欲六塵,天上人貪天界清淨福報,色界無色界貪禅定享受。有貪必成障礙,不能往生。
真正修淨土,魔不敢來擾亂。第一念力,即本經所講憶佛念佛。第二本有佛性力,所念的佛是自性佛,清淨平等大慈悲就是佛。第叁諸佛本願加持。十方叁世一切如來本願威神加持力。魔再有力量也不能來擾亂。
習氣是多生多劫帶來的,如常起惡念,常作惡夢,皆是過去之惡業,要認真修忏悔法門,老實念佛是真忏悔。念佛相好,對治昏沈,念佛功德,對治妄想。一生順逆境不定,想《金剛經》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世間之榮華富貴是牽挂,有人請我作大梵天王我都不幹。病苦也是退緣之一,不要去想,想佛的相好莊嚴。清朝慈雲大師在《觀…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