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經》直指中說,世間人業障深重,所有一切經咒忏法都不能消除時,最後這一句佛號可以消掉,最有效的方法是念佛。
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事念、念到一定功夫,即入了理念,可以見到法身同報身佛。功夫不到家所見的是應化身佛。祖師大德在疏論中,講到念佛念到事一心不亂是指上品事一心,見思煩惱斷了,見到應化身佛。如念到理一心不亂,見到報身佛、法身佛,所謂見性成佛,就是見到自性佛,佛心平等清淨,自性確實與佛一樣。
佛心平等,決無分別執著,願同佛願。佛所說一切經皆由自性中自然流露出來的,如入了此境界之人,展開佛經,看其所講的與自己的見解全同,因爲自他平等。
一句佛號乃是勝異方便,不假其余方便法門以助之。念佛即是念心,心佛無別,自他不二,故不需心外他佛作方便。如自他是二法,就不是佛法,此六祖所說的。《壇經》所說的全是原理原則,任何大乘法也不能違背他所說的原理原則。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日香光莊嚴。
前面大勢至菩薩已將修學方法以及修學效果都說出來,今天將此法門之名稱告訴我們。初二句是比喻,後二句把這個法門名稱說出來叫香光莊嚴。身近佛身(戒),心開佛心(定慧)。佛的言語造作都是由清淨心引發出來,決無過失,可以作世間的戒律。以真心論,佛心與衆生心無二無別。佛完全覺悟,覺的相是定,迷的相是動。心不動謂之定。其作用爲真實智慧。凡夫的聰明智慧是用想像,用思維,用推想,謂之世智辯聰。定心如鏡,靜若止水,見到事實真相,亦可見到過去未來。叁世十方爲不相應行法,用現代話說是抽象的概念,並非實在。
佛在世四十九年教學的綱領,有定有慧即心開佛心。我們言語動作能與戒律相應謂之身近佛身,如染香人。佛所說一切法因人因事因地不同,無量無邊,如能掌握其中心思想,一切言行即與佛法相應。《大藏經》有數千卷,無法普遍讀誦,我們所能常常學習者不到五十部。現代人都忙,不可能有充分時間研究大經大論。《無量壽經》字數不多,包括了一切原則理論,能熟讀這一部經,深入理解就算很好了。
《華嚴》說:菩提心香能除貪恚癡等熱惱。菩提者覺也。菩提心能對治貪嗔癡慢疑邪見,能令衆生具足智慧,清涼無有煩惱。菩提心體用廣大,包含太虛。今天我們變得小氣,只顧自己身家,所以流轉六道,不能出離。六道是從迷中生的,若是不迷,大千世界也沒有了。凡聖只在迷悟之間,四聖是覺,六道是迷。真正覺悟即能超越六道。
虛雲老和尚一年洗一次澡,剃一次頭。聽說他身上有一股香氣,衣服也有香氣。我們叁天不洗澡,氣味就難聞了。我們到廟裏,如看到挂有香光室的扁額,就知道它是念佛的道場。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
念佛法門與任何法門不同。一般法門皆修因證果,因果不同時。念佛法門是因果同時,名爲徹果該因。這個佛號不僅是阿彌陀佛果地上的德號,也是十方諸佛如來所證得的果號,我們以果作因,與任何法門不同。念佛重在心念,而口念也不能廢,心口要相應,要一如。光喊沒有用,一定要口念心應,不可用分別意識心念,以都攝六根一心不亂而念。楞嚴二十五位菩薩都是法身大士,他們沒有妄心,真心已經顯露。我們雖然達不到他們的境界,而總要學,最重要的是老實念佛。方法很多,過去蘇州靈嚴山寺有一塊石碑刻了一首偈,教人念佛的方法,不要計數,只觀想蓮花的色香光。根據阿彌陀經所說七寶池中有蓮花,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第一句念阿彌陀佛,心想蓮花的青色青光,念第二句時心想黃色黃光,第叁句想赤色赤光,第四句想白色白光。依次周而複始,輪流觀想,用此方法即能都攝六根,不必計數。印光大師說此法門與經典相應。
悟是悟入,有解悟證悟之分。斷疑生信,謂之解悟,而煩惱習氣未斷,仍然障礙清淨智慧,障礙往生成佛,要真正契入佛的境界。《楞嚴》講宇宙人生的真相修行方法與次第,比任何經都詳細。《華嚴》講修行有五十二個位子,而《楞嚴》講六十個位子,比《華嚴》細。《楞嚴》在十信位之前有一個叁漸次。叁漸次是修行基礎,如大學預科。第一是修習,目的是先除掉煩惱習氣之助緣。例如修行人要斷五辛。五辛是蔥、蒜、荞頭、韭、興渠(即洋蔥)。都是不好的助緣稱之爲葷菜。生吃易動肝火,熟吃增長荷爾蒙,能引起性沖動。第二是真修,真修是用真實心修,一定先要持戒,守四重戒殺盜淫妄,尤以大妄語爲甚,未證謂證。如永明延壽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身份一露就圓寂。布袋和尚出現在南宋時代,是彌勒菩薩再來,他自己說出,說了就走。說了不走一定是冒充的。第叁是增進,以定慧力斷除惡緣,不斷求進步,把自己煩惱習氣遠遠離開,然後才入十信位。縱然證到十信圓滿,仍然屬于解位,並未見性,對宇宙人生真相尚未親自見到。初住以上破一分無明,見一分本性,才算實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稱爲證入,乃四十二位法身大士。小聖已證入人空,而未入法空,不過解悟,能破我執,不能破法執。
《仁王經》入無生法忍的標准相當高,要到七八九地才算是證入。以真正淨念除滅邪見妄想以及心理、精神、思想、見解上的各種染汙。從前看世界是五濁惡世,現在心清淨了,看世界是清淨世界,心清淨世界也清淨,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是樞紐,內外法空,一切無生,乃是七地以上的境界。修學綱領不得不知道,在念佛時什麼都不要想。有人說念佛反而妄想更多,這只是平常不覺得而已,並不是平常沒妄想。念佛時西方依正莊嚴都可以想,不只是蓮花,但只要想一項,目的在打掉雜念。
《華嚴》雲:“無生忍者不見有少法生,亦不見有少法滅。”說明無生法忍之現象。你什麼時候看到盡虛空遍法界不見有少法生,亦不見有少法滅,你就證得無生法忍境界。無生無滅才是真相,有生有滅是我們的錯覺。但這不是我們親證的境界,我們很難了解。總之,我們與佛菩薩的心不一樣。佛菩薩心不動,不動的心是真心,所見的是真實相。我們是生滅心、妄心,所以見的是虛妄相,等我們修定修到相當程度親自證到之後,才能明白這個理論。大乘經說,佛不度衆生。他只把自己親證的真相說明,我們若能親證是我們自己的修功。
無生、無來、離欲、無作、無願,均是空,是從理上講的。無滅、無盡、無去,是不空,從事上講的。離垢、無別、無處、寂靜、無住,空而不空,乃是用中。事是有,體是空。事是那裏來的,佛說萬法因緣生。任何一法之生起有無量因緣。因緣所生即無自體、即是空。空不當無講,空是有,因爲我們六根接觸不到只好叫他作空,而他是真有。如把事實搞清楚,即可用中,不偏于空理也不偏于假相。
儒家講中庸之道,但沒有佛法透徹。朱熹,宋朝人,也是學佛的,對佛學下了不少功夫。他編《四書》一定受了《華嚴》的啓示,但我尚不敢肯定。因《四書》的架構與《華嚴》非常相似。《華嚴》最大的特色,有理論、有方法、還帶表演。善財五十叁參就是表演,把理論應用到日常生活方面。《四書》的架構也是如此,《中庸》是理論,《大學》是方法,《論語》、《孟子》是表演,說明聖賢如何把中庸之道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孔子一生待人接物都守中庸之道。古時帝王均以中和治天下,北京皇宮的叁大殿名稱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淨土。
此叁句說明菩薩來到此世界的任務是教導衆生,依教奉行,人人都有機會覺悟宇宙人生真相,圓成佛道。這種教化衆生之事亦可稱爲如來家業。此界是五濁惡苦的世界,《無量壽經》形容爲五痛五燒。生活在現在這個時代,濁惡的程度加快加深,無論中外,感到人性的貪嗔癡慢不斷增長。在各地旅行觀感所及,更覺得非常可怕。濁惡已到了相當的程度,後果難免發生災難,現代人應有所警覺。
淨土是指西方極樂世界,不在地球上,不在太陽系,亦不在銀河系。黃念祖老居士認爲銀河系不過是一個單位世界而已。一尊佛的教化區有一百億個銀河系。他這篇文章附錄在《無量壽經》注解的後面。在我們這個大千世界之外的西方,間隔有十萬億個佛土,有一個廣大的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教化區,距離我們地球乃是天文數字,以何法能達到呢?各位讀些大乘經典,就知道若想到達極樂並非難事。因爲盡虛空遍法界皆是我們心性變現之物,不論距離多遠,總不會超出我們心的範圍。既然在心性之內,一念之間即可達到。念力的快速周遍,絕非任何物質所能相比。光的速度每秒可達叁十萬公裏,而心的念力在一刹那間不要一秒即可周遍無盡的虛空法界。佛告訴我們這是人類的本能。佛只教我們恢複我們自己的本能,如果說佛能給我們什麼東西,那是騙人的話,所以說佛法中無絲毫迷信。
地球在太空中非常渺小,其他宗教信仰天國,天不只一個,佛說天有二十八天,每層天各有其環境生活情況,佛經述之極詳。我們真正的活動空間,範圍極廣,太空中每一個星球都與我們有關系。有同學告訴我:西方科學家用科學方法,追溯一個人的過去,證明人確有轉世,有些人前生是某地方人,有些人是由畜生道來的,更有由別的星球投生來的。空間是無限大,地球的人自然可以往別的星球投生。就事上講,此界是旅居,淨土是家鄉。旅居與家鄉要以時間論,在這個世界的人是暫時性的,到西方之後,壽命無限,時間長才是家鄉。迷了失去方向,覺悟了沒有一個不回頭的,統統都要來到西方。
大勢至菩薩以本願威神力加持念佛人,而念佛人依然有煩惱、有退轉、有變心的。這不是菩薩願力有問題,而是自己的業障習氣太重。佛菩薩無意念強迫一個人硬要如何作,他如有此念頭,他的心就不清淨。佛菩薩是老師,我們應當誠懇接受他的教誨而行。這一章經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