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坛经讲记▪P15

  ..续本文上一页会,可以说是普遍的存在,我们对于功德与福德不能正确的辨别,分不清什么是功德,什么是福德。六祖说:“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离相修福,修福也是功德;若是著相起修,就是福德,不是功德。

  第二段:辨别功德,有六句。第一句:“见性是功,平等是德。”明心见性才是功。“功”是指功夫;“德”是修功而心有所得,心性平等,这就是德。换句话说,平等必须要见性,见性心自然平等。第二句:“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这是说明功德表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相貌。古人说:读书在于变化气质。能变化气质,这个人待人接物必能谦虚恭敬,这就接近功德。第三句:“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这句说的境界就比较高,因为其中的道理涉及甚深的唯识学。“万法”是指整个宇宙人生。宇宙人生从什么地方来的?是从自性建立来的。虽然是自性建立,可是愚迷之人他不知道,觉悟之人他是清清楚楚,一切明达,这是功。“心体离念”才能自觉,才能见到自性建立万法;如果心体有念,必定不能见到自性建立万法这个境界。

  第四句:“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这一句是从修功说的。前一句说的是理体,这一句说的是修学。修学,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哪个宗派,原理原则是不会变的,就是一定要与自性相应,这是佛门常讲的称性起修,这就是功。一个人能称性起修,他六根在六尘起作用时,必定是清净无染,所谓是“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就是德。换句话说,能做到六尘无染,就与自性相应。所以,功与德是有密切不可分的关系。第五句:“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这也是从修学说的。这是说大乘佛法所谓真实的善根|精进。精进必须要做到念念无间、永无退转,这是功。如何才能做到?一定要“心行平直”。心是思想,行是行为,平是平等,直是正直,我们的心思行为要做到平等正直,这就是德,如此才能达到念念无间。念念无间与自性是相应的,心行平直就是无染。第六句:“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这两句是为我们做简单扼要的结论,使我们对于“功德”两个字,更能明细的理解。“修性”也就是修心。“心”与“性”,在佛法里有时候意义相同;有时候我们说“性”是指“真心”,说“心”是指妄心,这要看用在哪些经论上。此处讲的修性就是修心,尤其是著重在真心,这是真实之功。“自修身是德”,修性为体,修身为用;修性是内,修身是外,表里一如,这才是真实的功德。可见功德确实是在法身之中,而不在修福。

  第三段:祖师告诉我们功德的修相。六祖说:“修功德的人,他的心在一切人事环境上,在一切物质环境上,他常存恭谨之心,决定不会有轻慢的心,而且是真正能做到普敬一切。”《华严》十大愿王第一句是“礼敬诸佛”,《礼记》第一句是“曲礼曰毋不敬”;合起来看,才知道世出世间的圣人,教导我们修学的宗旨、修学的纲领,是一不是二。换言之,不修功德的人,纵然修福德,他心里常存著轻慢人的心,贡高我慢的习气他很难断除,而且时常表现在待人接物之间。这是祖师为韦刺史解释功德这桩事情。

  又问。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愿为破疑。师言。使君善听。惠能与说。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惠能与诸人移西方于刹那间。目前便见。各愿见否。众皆顶礼云。若此处见。何须更愿往生。愿和尚慈悲。便现西方。普令得见。

  第二个问题,就是问答净土。韦刺史问:“常见出家人,或者在家居士,念阿弥陀佛,求愿生西方极乐世界,究竟能不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愿大师为我们破除疑惑。”六祖说:“这桩事,佛说经文分明。”大师这句话里面包含的意思很多。净土经论最重要的是三经一论,专讲西方极乐世界理论以及修学的方法。除此之外,于一切大乘经论中随带而说的就太多太多了。“经文分明”这句话,意思是这已经很清楚,用不著再疑惑了。既然韦刺史与大众有疑,而且这些人根性都很利,所以祖师也就大慈大悲,特别为他开示。六祖说:“心净即佛土净,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这就说明,六祖在此所希望的,是希望大家求自性净土,修自性弥陀。这在净土法门里也属于向上一著,就是修“理一心不乱”。祖师非常慈悲,特别教导大众修学的方法。在修学方法中,第一个条件就是要先除十恶八邪,这是修净土之先决条件,我们千万不能疏忽。

  “除十恶”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两舌就是挑拨是非,斗乱两边;不恶口,恶口是一种烦恼的习气,它能障道,能障碍我们的清净心,必须要戒除;不绮语,绮语是所谓花言巧语,其目的若不是开玩笑就是存心欺骗人,这也是不良的习气,若是有心造作绮语,其所造恶业则有意想不到的严重性;再就是意地,心意里一定要不贪、不嗔、不痴。除十恶业也就是修十善业道。

  “八邪”就是八正道的反面。第一是“邪见”,邪知邪见;第二是“邪思惟”;第三是“邪语”;第四是“邪业”,就是一切不正常的造作;第五是“邪命”,邪命是讲不正当的方法谋生活,凡是不正常或者造作恶业来维持我们的生活,叫做邪命;后面三条是“邪方便”、“邪念”、“邪定”。

  祖师教导我们,一定要修十善业道,一定要修八正道,以这个为修学净土的基础。然后以这个基础再进一步,“念念见性”。要如何见性?在日常生活中,心行要平等、正直。这桩事情完全操之在自己,不操之在别人。我们自己心行平等,做事正直,与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就相应,所以六祖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若是能悟到无生,无生即是无生法忍,是净土宗所讲的“理一心不乱”,这是祖师对我们殷切的期望。禅宗的修学以大彻大悟为目的,纵然修净土也不例外,这样,见西方只在刹那之间。这句话我们能相信,因为在净土法门,只要功夫成片就决定可以往生,何况已经念到理一心不乱!

  师言。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无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除。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大众闻说。了然见性。悉皆礼拜。俱叹善哉。唯言。普愿法界众生。闻者一时悟解。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这一段是说“自性佛土”。大师告诉我们,自性若迷,就是众生;自性要是觉悟,就是佛。可见,佛与众生这两个名词,只是自性的觉与迷不同的称呼而已。大师在此特别举出几位佛菩萨,做为表法的代表。观音菩萨代表“自性慈悲”,自性慈悲就是观世音。势至菩萨代表“自性喜舍”,喜舍就是大势至。“势”是势力,“至”是讲这个势力达到顶点,达到最圆满、最高的境界。唯有智慧究竟彻底圆满,才能真正做到离相的喜舍,这是大势至菩萨的意思。释迦牟尼佛代表“能净”。“释迦”是梵语,中文意思是“能仁”,就是能够仁慈、慈悲一切;“牟尼”译作寂静。弥陀即是“平直”,平是平等,直是正直。“阿弥陀”是梵语,中文意思是“无量”,通常我们用“无量光”与“无量寿”来解释这个名号。大师在此处是用“平等正直”来解释阿弥陀,这个解释也是非常好。心地平等,确实这个心是无量的;心不平等,这就是有量,就不是弥陀的意思。行为正直,这个行与自性就相应,所谓一一行都能充遍虚空法界。一一行既能充遍虚空法界,与虚空法界无二无别,岂不是“无量”的意思吗?

  这一段是讲净土,所以六祖大师特别举例净土三圣,即西方三圣。阿弥陀佛是代表平直、代表理体,观音、势至是代表从体起用。一般讲,观音菩萨代表的是他受用,大慈大悲;势至菩萨代表的是自受用,清净平等。诸位要晓得,不能舍,心就不清净;能舍,心就清净。不能舍,法喜就不能充满;能舍,法喜才能充满。

  自性,外照六门(六根)清净;自性内照,三毒即除。若自性不能内照,贪嗔痴是消灭不了;自性内照,就化贪嗔痴为无上智觉,这就成就法性土。由此可知,六祖的开示是直指“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这一章的宗旨,是教我们应当要修无漏的功德,不要执著有为的福报;应当取自性净土,修“理一心不乱”,不要取方便土,也不要取同居土。这是大师悲心开示,决不是破净土,这一点我们应当要明了。

  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师言。吾与大众作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

《六祖坛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公案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