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講記▪P15

  ..續本文上一頁會,可以說是普遍的存在,我們對于功德與福德不能正確的辨別,分不清什麼是功德,什麼是福德。六祖說:“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離相修福,修福也是功德;若是著相起修,就是福德,不是功德。

  第二段:辨別功德,有六句。第一句:“見性是功,平等是德。”明心見性才是功。“功”是指功夫;“德”是修功而心有所得,心性平等,這就是德。換句話說,平等必須要見性,見性心自然平等。第二句:“內心謙下是功,外行于禮是德。”這是說明功德表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相貌。古人說:讀書在于變化氣質。能變化氣質,這個人待人接物必能謙虛恭敬,這就接近功德。第叁句:“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這句說的境界就比較高,因爲其中的道理涉及甚深的唯識學。“萬法”是指整個宇宙人生。宇宙人生從什麼地方來的?是從自性建立來的。雖然是自性建立,可是愚迷之人他不知道,覺悟之人他是清清楚楚,一切明達,這是功。“心體離念”才能自覺,才能見到自性建立萬法;如果心體有念,必定不能見到自性建立萬法這個境界。

  第四句:“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這一句是從修功說的。前一句說的是理體,這一句說的是修學。修學,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哪個宗派,原理原則是不會變的,就是一定要與自性相應,這是佛門常講的稱性起修,這就是功。一個人能稱性起修,他六根在六塵起作用時,必定是清淨無染,所謂是“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這就是德。換句話說,能做到六塵無染,就與自性相應。所以,功與德是有密切不可分的關系。第五句:“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這也是從修學說的。這是說大乘佛法所謂真實的善根|精進。精進必須要做到念念無間、永無退轉,這是功。如何才能做到?一定要“心行平直”。心是思想,行是行爲,平是平等,直是正直,我們的心思行爲要做到平等正直,這就是德,如此才能達到念念無間。念念無間與自性是相應的,心行平直就是無染。第六句:“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這兩句是爲我們做簡單扼要的結論,使我們對于“功德”兩個字,更能明細的理解。“修性”也就是修心。“心”與“性”,在佛法裏有時候意義相同;有時候我們說“性”是指“真心”,說“心”是指妄心,這要看用在哪些經論上。此處講的修性就是修心,尤其是著重在真心,這是真實之功。“自修身是德”,修性爲體,修身爲用;修性是內,修身是外,表裏一如,這才是真實的功德。可見功德確實是在法身之中,而不在修福。

  第叁段:祖師告訴我們功德的修相。六祖說:“修功德的人,他的心在一切人事環境上,在一切物質環境上,他常存恭謹之心,決定不會有輕慢的心,而且是真正能做到普敬一切。”《華嚴》十大願王第一句是“禮敬諸佛”,《禮記》第一句是“曲禮曰毋不敬”;合起來看,才知道世出世間的聖人,教導我們修學的宗旨、修學的綱領,是一不是二。換言之,不修功德的人,縱然修福德,他心裏常存著輕慢人的心,貢高我慢的習氣他很難斷除,而且時常表現在待人接物之間。這是祖師爲韋刺史解釋功德這樁事情。

  又問。弟子常見僧俗念阿彌陀佛。願生西方。請和尚說。得生彼否。願爲破疑。師言。使君善聽。惠能與說。世尊在舍衛城中說西方引化。經文分明。去此不遠。若論相說。裏數有十萬八千。即身中十惡八邪。便是說遠。說遠爲其下根。說近爲其上智。人有兩種。法無兩般。迷悟有殊。見有遲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淨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使君東方人。但心淨即無罪。雖西方人。心不淨亦有愆。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恒安樂。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今勸善知識。先除十惡。即行十萬。後除八邪。乃過八千。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睹彌陀。使君但行十善。何須更願往生。不斷十惡之心。何佛即來迎請。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遙如何得達。惠能與諸人移西方于刹那間。目前便見。各願見否。衆皆頂禮雲。若此處見。何須更願往生。願和尚慈悲。便現西方。普令得見。

  第二個問題,就是問答淨土。韋刺史問:“常見出家人,或者在家居士,念阿彌陀佛,求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究竟能不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願大師爲我們破除疑惑。”六祖說:“這樁事,佛說經文分明。”大師這句話裏面包含的意思很多。淨土經論最重要的是叁經一論,專講西方極樂世界理論以及修學的方法。除此之外,于一切大乘經論中隨帶而說的就太多太多了。“經文分明”這句話,意思是這已經很清楚,用不著再疑惑了。既然韋刺史與大衆有疑,而且這些人根性都很利,所以祖師也就大慈大悲,特別爲他開示。六祖說:“心淨即佛土淨,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這就說明,六祖在此所希望的,是希望大家求自性淨土,修自性彌陀。這在淨土法門裏也屬于向上一著,就是修“理一心不亂”。祖師非常慈悲,特別教導大衆修學的方法。在修學方法中,第一個條件就是要先除十惡八邪,這是修淨土之先決條件,我們千萬不能疏忽。

  “除十惡”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兩舌就是挑撥是非,鬥亂兩邊;不惡口,惡口是一種煩惱的習氣,它能障道,能障礙我們的清淨心,必須要戒除;不绮語,绮語是所謂花言巧語,其目的若不是開玩笑就是存心欺騙人,這也是不良的習氣,若是有心造作绮語,其所造惡業則有意想不到的嚴重性;再就是意地,心意裏一定要不貪、不嗔、不癡。除十惡業也就是修十善業道。

  “八邪”就是八正道的反面。第一是“邪見”,邪知邪見;第二是“邪思惟”;第叁是“邪語”;第四是“邪業”,就是一切不正常的造作;第五是“邪命”,邪命是講不正當的方法謀生活,凡是不正常或者造作惡業來維持我們的生活,叫做邪命;後面叁條是“邪方便”、“邪念”、“邪定”。

  祖師教導我們,一定要修十善業道,一定要修八正道,以這個爲修學淨土的基礎。然後以這個基礎再進一步,“念念見性”。要如何見性?在日常生活中,心行要平等、正直。這樁事情完全操之在自己,不操之在別人。我們自己心行平等,做事正直,與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就相應,所以六祖說:“到如彈指,便睹彌陀。”若是能悟到無生,無生即是無生法忍,是淨土宗所講的“理一心不亂”,這是祖師對我們殷切的期望。禅宗的修學以大徹大悟爲目的,縱然修淨土也不例外,這樣,見西方只在刹那之間。這句話我們能相信,因爲在淨土法門,只要功夫成片就決定可以往生,何況已經念到理一心不亂!

  師言。大衆。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門。內有意門。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衆生。自性覺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舍名爲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人我是須彌。邪心是海水。煩惱是波浪。毒害是惡龍。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鼈。貪嗔是地獄。愚癡是畜生。善知識。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須彌倒。無邪心。海水竭。煩惱無。波浪滅。毒害除。魚龍絕。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放大光明。外照六門清淨。能破六欲諸天。自性內照。叁毒即除。地獄等罪一時消滅。內外明徹。不異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大衆聞說。了然見性。悉皆禮拜。俱歎善哉。唯言。普願法界衆生。聞者一時悟解。師言。善知識。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

  這一段是說“自性佛土”。大師告訴我們,自性若迷,就是衆生;自性要是覺悟,就是佛。可見,佛與衆生這兩個名詞,只是自性的覺與迷不同的稱呼而已。大師在此特別舉出幾位佛菩薩,做爲表法的代表。觀音菩薩代表“自性慈悲”,自性慈悲就是觀世音。勢至菩薩代表“自性喜舍”,喜舍就是大勢至。“勢”是勢力,“至”是講這個勢力達到頂點,達到最圓滿、最高的境界。唯有智慧究竟徹底圓滿,才能真正做到離相的喜舍,這是大勢至菩薩的意思。釋迦牟尼佛代表“能淨”。“釋迦”是梵語,中文意思是“能仁”,就是能夠仁慈、慈悲一切;“牟尼”譯作寂靜。彌陀即是“平直”,平是平等,直是正直。“阿彌陀”是梵語,中文意思是“無量”,通常我們用“無量光”與“無量壽”來解釋這個名號。大師在此處是用“平等正直”來解釋阿彌陀,這個解釋也是非常好。心地平等,確實這個心是無量的;心不平等,這就是有量,就不是彌陀的意思。行爲正直,這個行與自性就相應,所謂一一行都能充遍虛空法界。一一行既能充遍虛空法界,與虛空法界無二無別,豈不是“無量”的意思嗎?

  這一段是講淨土,所以六祖大師特別舉例淨土叁聖,即西方叁聖。阿彌陀佛是代表平直、代表理體,觀音、勢至是代表從體起用。一般講,觀音菩薩代表的是他受用,大慈大悲;勢至菩薩代表的是自受用,清淨平等。諸位要曉得,不能舍,心就不清淨;能舍,心就清淨。不能舍,法喜就不能充滿;能舍,法喜才能充滿。

  自性,外照六門(六根)清淨;自性內照,叁毒即除。若自性不能內照,貪嗔癡是消滅不了;自性內照,就化貪嗔癡爲無上智覺,這就成就法性土。由此可知,六祖的開示是直指“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這一章的宗旨,是教我們應當要修無漏的功德,不要執著有爲的福報;應當取自性淨土,修“理一心不亂”,不要取方便土,也不要取同居土。這是大師悲心開示,決不是破淨土,這一點我們應當要明了。

  韋公又問。在家如何修行。願爲教授。師言。吾與大衆作無相頌。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

《六祖壇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公案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