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坛经讲记▪P24

  ..续本文上一页自性而生,并不是三身各有一个自性。经中常说:“转八识成四智,会四智成三身。”悟三身无有自性,当然就明了三身是由四智而成,换句话说,三身与四智的关系非常密切。“四智菩提”,是悟后自性的起用;“八识”,是自性迷所起的作用。偈颂说:自性本来具足三身;换句话说,我们一切众生各个都有自性,人人都具足三身。因为我们迷了自性,所以见不到三身,要是悟了自性,不但三身你见到,而且四智也发明了。到这个时候,在佛法修学上真可以说是圆超、顿超。六祖说:“不离见闻缘”,并不离开我们日常生活见色闻声种种的境缘;“超然登佛地”,就能直接高证佛果。又说:“我今为你说,你要谛实的相信,再不要有疑惑,同时决定不可以向外驰求。”佛法称为内学,内,就是要从心性中去求,不能从外面境缘中去求。从境缘中去求,那就错了,永远不能开悟。这才可以说是菩提,才可以称为大道。

  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也。即此有智。还成无智。

  智通禅师说:“四智的义理,可不可以请和尚开示?”六祖说:“你既然会得三身,四智就应该明了,何必还要再问?”转八识成四智,束四智成三身,三身既然会了,哪有不明四智的道理!这是责备他,何必再问?“如果离开三身,别谈四智,这叫有智无身”。这个智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一定是大彻大悟。大师虽然这么说,还是为他解释四智的义趣。

  复偈曰。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此两首偈颂,可以说是道尽法相,学佛之人应当把它背熟,实在是妙极了。由此可知,大师虽然示现为禅宗的祖师,对于法相宗,他确实是甚深通达,由这首偈颂就能看得出来。唯识是非常繁杂的学问,可是在大师口里是既简单又明了,真正是难得!第一首偈:“大圆镜智性清净”,阿赖耶识转为大圆镜智时,这个时候是自性清净;相宗讲的大圆镜智,就是性宗说的自性清净。我们在性宗经典,对于“自性清净心”,我们见到的太多。何谓“自性清净”?慧海禅师解释:“心湛然空寂,圆明不动,即大圆镜智”。“湛然”是形容词,就好像水,水到非常清洁的时候,一尘不染、清净,从水面能清清楚楚看到水底,这叫做湛而寂。“圆”是圆满没有欠缺,“明”是光明,就是一切明了而如如不动。“湛然空寂,圆明不动”八字,是佛法修心重要的原则,这是修自性清净心,亦是修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心无病”,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末那识的性质是执著,所谓人我执与法我执。只要有这两种执著,这就是我们的真心有病,因为“我”确实是了不可得。我相,是第七末那识执著第八识的见分一分,所现的一个假相。在唯识讲“中间相分两头生”,这是真带质境,所以它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可是众生迷执之后,这个迷执很不容易打破,于是他有四大烦恼常相随,就是我贪、我痴、我见、我慢,这些确实是心里的大病。只要把我执打破,能破人我执、破法我执,第七识就转成平等性,也就是转成无漏。这个时候,他能与一切众生平等,以大慈悲心随顺一切众生。

  在佛法修学中,“前五识与第八识是果地上转,第六识与第七识是因地上转”。因此,我们对于六、七识的境界相要特别深刻去研究了解。在做功夫的时候,最好是能把“我”,我相要扩大,这在修学方面来讲是一种方便法门,而且非常的巧妙。因为一般人的“我”实在太小,只顾自己,起心动念都会想到这桩事与我自己有没有好处,有没有利益?这个“我”就太小了。对修行人来讲,首先要把“我”放大一层,放大到我一家,这个我相就比执著个人要大得多。我们起心动念,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想到与我整个一家有没有利益,有没有好处,这就是把小我化成一个家,这个“我”就比较大了。从这里更能推广,推广到家族、邻里,推广到社会、国家,这个我相比小我就大得多。这样还不平等,为什么?我们以一个国家为“我”,对于其他的国家还是不平等。譬如,我起心动念要想做事情,与我们自己国家有没有利益?有利益;对别的国家有没有利益?没有利益。只要是与自己国家有利益,对别的国家没有利益,这桩事情我们也可以做,这个“我”虽然说大,还是不平等。佛法讲到平等,必须把我相放大到尽虚空遍法界。以现代话说,不但对我们整个地球的一切众生,要以平等心去对待,要把他看成是自己的一体,同时更要看到外太空、他方世界也是我们自己平等心中所现之物。这样逐渐放大,这是一个很好的修行方法,我执不必破,自然就化掉、就化解。比起小乘人破我执、破法执,方法实在是巧妙得太多。第六识清净了,所有一切心所统统都清净;第六识若是不清净、不平等,连带所有心理行为全都是染污,全都是不清净。所以这个关系非常之大。

  “妙观察智见非功”,妙观察是讲第六意识,第六意识的作用是分别,如果它分别一切法而不执著,没有妄念,能在分别中得到自在,这就是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同圆镜”,这是讲前五识。“成”是成就,“作”就是成办一切的事用,前五识转成智之后,都叫做成所作。成所作为何同大圆镜智?因为它是果地上转。成所作智正是根本智之后的后得智;大圆镜智是根本智,成所作智是后得智。

  第二首:“五八六七果因转”,这是讲转识的次第,前五识、第八识是果地上转,我们最著重的就是第六识、第七识,因为它是在因地上转。简单的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练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分别、不执著,这就是转识成智的最初方便。“但用名言无实性”,我们不要被经的言语文字所转,你懂得这个名词,要离开这个名字相。“若于转处不留情”,一悟悟至极处,不再退转,这就是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虽然繁兴,可是并没有动念。“繁”是讲染境虽然多、境缘非常复杂,可是我们的心永远是在大定当中,不为外境所惑。

  通顿悟性智遂呈偈曰。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

  智通禅师听了大师开示之后,恍然大悟,于是他说了一首偈,道出心得。智通禅师的开悟,是得力于千余遍的读诵,这一点希望大家特别留意。

  僧智常。信州贵溪人。髫年出家。志求见性。一日参礼。师问曰。汝从何来。欲问何事。曰。学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礼大通和尚。蒙示见性成佛之义。未决狐疑。远来投礼。伏望和尚慈悲指示。师曰。彼有何言句。汝试举看。曰。智常到彼。凡经三月。未蒙示诲。为法切故。一夕独入丈室请问。如何是智常本心本性。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对曰。见。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返观自性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了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观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极乐世界。亦名如来知见。学人虽闻此说。犹未决了。乞和尚开示。

  智常禅师,少年出家却很有志气,从小就以明心见性为志愿。有一天他来参礼六祖,六祖问他:“你从哪里来?到我这里来想求些什么?”他说:“学人最近曾经到过洪州白峰山见过大通和尚,承蒙大通和尚指示见性成佛的义趣。虽然和尚这样指示,心里总不免还有一些疑惑,所以我老远来到曹溪,求和尚慈悲指示。”六祖问他:“大通和尚为你说些什么?你讲给我听。”智常说:“我到那个地方,大概有三个多月都没有承蒙大通和尚的开导。因为我求法心切,有一天晚上,就独自一人到方丈室见和尚,请问如何是智常本心本性?”大通和尚说:“你见到虚空吗?”智常说:“我见到。”大通和尚说:“你见虚空,有没有相貌?”智常说:“虚空无形,哪有相貌?”大通和尚说:“你的本性就像虚空一样,只要你返观自性了无一物可见,这就叫正见;了无一物可知,这就叫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观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极乐世界,亦名如来知见。”智常说:“大通和尚这番话,我听了以后,依然是不明了,求祖师开示。”

  师曰。彼师所说。犹存知见。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六祖说:“大通和尚对你所讲的这些话,里面还存著有知见,所以你不能开悟。我现在再指一条路给你。”于是,大师说了一首偈:“不见一法存无见”,诸位要特别留意“存”字,不见一法是对的,你存一个“无见”就是毛病。为什么?无见还是一法。“大似浮云遮日面”,心里有个“无见”,就是一片浮云,把自己的真如本性遮盖住,所以你不能悟入。“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这是承上文“无一物可知”而说。但是,不可以执守空知,若执守这个空知,岂不像木石一样吗?你为空知所障,像太虚空生闪电一样。“太虚空”比作真如本性,“闪电”便是障碍,若你不守空知,太虚空就不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这个知见忽然生了。“错认何曾解方便”,以无知无见为是,而失去见性的捷径,这就是错认,这就是不曾解得方便法门。“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这桩事是要自知其非,自知见与知统统都要离开。《般若经》云:“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楞严经》云:“知见立知,是无明本。”我们必须要把“知”与“无知”两头坐断,这个时候心性才真正的清净光明,灵光独耀。禅家所谓迥脱根尘,灵光独耀,心性无染,本自圆成。所以,只要我们摆脱一切妄缘,就是如如佛。

  常闻偈已。心意豁然。乃述偈曰。无端起知见。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宁越…

《六祖坛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公案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