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講記▪P24

  ..續本文上一頁自性而生,並不是叁身各有一個自性。經中常說:“轉八識成四智,會四智成叁身。”悟叁身無有自性,當然就明了叁身是由四智而成,換句話說,叁身與四智的關系非常密切。“四智菩提”,是悟後自性的起用;“八識”,是自性迷所起的作用。偈頌說:自性本來具足叁身;換句話說,我們一切衆生各個都有自性,人人都具足叁身。因爲我們迷了自性,所以見不到叁身,要是悟了自性,不但叁身你見到,而且四智也發明了。到這個時候,在佛法修學上真可以說是圓超、頓超。六祖說:“不離見聞緣”,並不離開我們日常生活見色聞聲種種的境緣;“超然登佛地”,就能直接高證佛果。又說:“我今爲你說,你要谛實的相信,再不要有疑惑,同時決定不可以向外馳求。”佛法稱爲內學,內,就是要從心性中去求,不能從外面境緣中去求。從境緣中去求,那就錯了,永遠不能開悟。這才可以說是菩提,才可以稱爲大道。

  通再啓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師曰。既會叁身。便明四智。何更問耶。若離叁身。別談四智。此名有智無身也。即此有智。還成無智。

  智通禅師說:“四智的義理,可不可以請和尚開示?”六祖說:“你既然會得叁身,四智就應該明了,何必還要再問?”轉八識成四智,束四智成叁身,叁身既然會了,哪有不明四智的道理!這是責備他,何必再問?“如果離開叁身,別談四智,這叫有智無身”。這個智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一定是大徹大悟。大師雖然這麼說,還是爲他解釋四智的義趣。

  複偈曰。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若于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此兩首偈頌,可以說是道盡法相,學佛之人應當把它背熟,實在是妙極了。由此可知,大師雖然示現爲禅宗的祖師,對于法相宗,他確實是甚深通達,由這首偈頌就能看得出來。唯識是非常繁雜的學問,可是在大師口裏是既簡單又明了,真正是難得!第一首偈:“大圓鏡智性清淨”,阿賴耶識轉爲大圓鏡智時,這個時候是自性清淨;相宗講的大圓鏡智,就是性宗說的自性清淨。我們在性宗經典,對于“自性清淨心”,我們見到的太多。何謂“自性清淨”?慧海禅師解釋:“心湛然空寂,圓明不動,即大圓鏡智”。“湛然”是形容詞,就好像水,水到非常清潔的時候,一塵不染、清淨,從水面能清清楚楚看到水底,這叫做湛而寂。“圓”是圓滿沒有欠缺,“明”是光明,就是一切明了而如如不動。“湛然空寂,圓明不動”八字,是佛法修心重要的原則,這是修自性清淨心,亦是修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心無病”,轉第七末那識爲平等性。末那識的性質是執著,所謂人我執與法我執。只要有這兩種執著,這就是我們的真心有病,因爲“我”確實是了不可得。我相,是第七末那識執著第八識的見分一分,所現的一個假相。在唯識講“中間相分兩頭生”,這是真帶質境,所以它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可是衆生迷執之後,這個迷執很不容易打破,于是他有四大煩惱常相隨,就是我貪、我癡、我見、我慢,這些確實是心裏的大病。只要把我執打破,能破人我執、破法我執,第七識就轉成平等性,也就是轉成無漏。這個時候,他能與一切衆生平等,以大慈悲心隨順一切衆生。

  在佛法修學中,“前五識與第八識是果地上轉,第六識與第七識是因地上轉”。因此,我們對于六、七識的境界相要特別深刻去研究了解。在做功夫的時候,最好是能把“我”,我相要擴大,這在修學方面來講是一種方便法門,而且非常的巧妙。因爲一般人的“我”實在太小,只顧自己,起心動念都會想到這樁事與我自己有沒有好處,有沒有利益?這個“我”就太小了。對修行人來講,首先要把“我”放大一層,放大到我一家,這個我相就比執著個人要大得多。我們起心動念,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想到與我整個一家有沒有利益,有沒有好處,這就是把小我化成一個家,這個“我”就比較大了。從這裏更能推廣,推廣到家族、鄰裏,推廣到社會、國家,這個我相比小我就大得多。這樣還不平等,爲什麼?我們以一個國家爲“我”,對于其他的國家還是不平等。譬如,我起心動念要想做事情,與我們自己國家有沒有利益?有利益;對別的國家有沒有利益?沒有利益。只要是與自己國家有利益,對別的國家沒有利益,這樁事情我們也可以做,這個“我”雖然說大,還是不平等。佛法講到平等,必須把我相放大到盡虛空遍法界。以現代話說,不但對我們整個地球的一切衆生,要以平等心去對待,要把他看成是自己的一體,同時更要看到外太空、他方世界也是我們自己平等心中所現之物。這樣逐漸放大,這是一個很好的修行方法,我執不必破,自然就化掉、就化解。比起小乘人破我執、破法執,方法實在是巧妙得太多。第六識清淨了,所有一切心所統統都清淨;第六識若是不清淨、不平等,連帶所有心理行爲全都是染汙,全都是不清淨。所以這個關系非常之大。

  “妙觀察智見非功”,妙觀察是講第六意識,第六意識的作用是分別,如果它分別一切法而不執著,沒有妄念,能在分別中得到自在,這就是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同圓鏡”,這是講前五識。“成”是成就,“作”就是成辦一切的事用,前五識轉成智之後,都叫做成所作。成所作爲何同大圓鏡智?因爲它是果地上轉。成所作智正是根本智之後的後得智;大圓鏡智是根本智,成所作智是後得智。

  第二首:“五八六七果因轉”,這是講轉識的次第,前五識、第八識是果地上轉,我們最著重的就是第六識、第七識,因爲它是在因地上轉。簡單的說,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練習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轉識成智的最初方便。“但用名言無實性”,我們不要被經的言語文字所轉,你懂得這個名詞,要離開這個名字相。“若于轉處不留情”,一悟悟至極處,不再退轉,這就是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雖然繁興,可是並沒有動念。“繁”是講染境雖然多、境緣非常複雜,可是我們的心永遠是在大定當中,不爲外境所惑。

  通頓悟性智遂呈偈曰。叁身元我體。四智本心明。身智融無礙。應物任隨形。起修皆妄動。守住匪真精。妙旨因師曉。終亡染汙名。

  智通禅師聽了大師開示之後,恍然大悟,于是他說了一首偈,道出心得。智通禅師的開悟,是得力于千余遍的讀誦,這一點希望大家特別留意。

  僧智常。信州貴溪人。髫年出家。志求見性。一日參禮。師問曰。汝從何來。欲問何事。曰。學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禮大通和尚。蒙示見性成佛之義。未決狐疑。遠來投禮。伏望和尚慈悲指示。師曰。彼有何言句。汝試舉看。曰。智常到彼。凡經叁月。未蒙示誨。爲法切故。一夕獨入丈室請問。如何是智常本心本性。大通乃曰。汝見虛空否。對曰。見。彼曰。汝見虛空有相貌否。對曰。虛空無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猶如虛空。返觀自性了無一物可見。是名正見。了無一物可知。是名真知。無有青黃長短。但見本源清淨覺觀圓明。即名見性成佛。亦名極樂世界。亦名如來知見。學人雖聞此說。猶未決了。乞和尚開示。

  智常禅師,少年出家卻很有志氣,從小就以明心見性爲志願。有一天他來參禮六祖,六祖問他:“你從哪裏來?到我這裏來想求些什麼?”他說:“學人最近曾經到過洪州白峰山見過大通和尚,承蒙大通和尚指示見性成佛的義趣。雖然和尚這樣指示,心裏總不免還有一些疑惑,所以我老遠來到曹溪,求和尚慈悲指示。”六祖問他:“大通和尚爲你說些什麼?你講給我聽。”智常說:“我到那個地方,大概有叁個多月都沒有承蒙大通和尚的開導。因爲我求法心切,有一天晚上,就獨自一人到方丈室見和尚,請問如何是智常本心本性?”大通和尚說:“你見到虛空嗎?”智常說:“我見到。”大通和尚說:“你見虛空,有沒有相貌?”智常說:“虛空無形,哪有相貌?”大通和尚說:“你的本性就像虛空一樣,只要你返觀自性了無一物可見,這就叫正見;了無一物可知,這就叫真知。無有青黃長短,但見本源清淨覺觀圓明,即名見性成佛,亦名極樂世界,亦名如來知見。”智常說:“大通和尚這番話,我聽了以後,依然是不明了,求祖師開示。”

  師曰。彼師所說。猶存知見。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此之知見瞥然興。錯認何曾解方便。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常顯現。

  六祖說:“大通和尚對你所講的這些話,裏面還存著有知見,所以你不能開悟。我現在再指一條路給你。”于是,大師說了一首偈:“不見一法存無見”,諸位要特別留意“存”字,不見一法是對的,你存一個“無見”就是毛病。爲什麼?無見還是一法。“大似浮雲遮日面”,心裏有個“無見”,就是一片浮雲,把自己的真如本性遮蓋住,所以你不能悟入。“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這是承上文“無一物可知”而說。但是,不可以執守空知,若執守這個空知,豈不像木石一樣嗎?你爲空知所障,像太虛空生閃電一樣。“太虛空”比作真如本性,“閃電”便是障礙,若你不守空知,太虛空就不生閃電。“此之知見瞥然興”,這個知見忽然生了。“錯認何曾解方便”,以無知無見爲是,而失去見性的捷徑,這就是錯認,這就是不曾解得方便法門。“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常顯現”,這樁事是要自知其非,自知見與知統統都要離開。《般若經》雲:“般若無知,無所不知。”《楞嚴經》雲:“知見立知,是無明本。”我們必須要把“知”與“無知”兩頭坐斷,這個時候心性才真正的清淨光明,靈光獨耀。禅家所謂迥脫根塵,靈光獨耀,心性無染,本自圓成。所以,只要我們擺脫一切妄緣,就是如如佛。

  常聞偈已。心意豁然。乃述偈曰。無端起知見。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甯越…

《六祖壇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公案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