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时期众生就谈不上成就。我们若能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与此处讲的了生死,境界就可以接近了。
玄觉方具威仪礼拜。须臾告辞。师曰。返太速乎。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师曰。谁知非动。曰。仁者自生分别。师曰。汝甚得无生之意。曰。无生岂有意耶。师曰。无意。谁当分别。曰。分别亦非意。师曰。善哉。少留一宿。时谓一宿觉。后著证道歌。盛行于世。
这个时候,玄觉才礼拜六祖。拜完之后,他就要告辞。六祖说:“你回去得太快了,才说几句话就要走?”永嘉说:“本自非动,岂有速耶?”本就是本来,本来没有动,哪有迟与速?六祖说:“谁知非动?”这是一层一层在逼他。永嘉说:“仁者自生分别。”这话问得好,答得也好。六祖说:“你确实是得到无生之意。”无生之意就是无生法忍,他确实是证得无生法忍。永嘉回答说:“无生岂有意耶?”六祖说:“无意,谁当分别?”永嘉说:“分别亦非意。”这句话说得实在是妙极了!如果用意识分别,这是凡夫,没有证道。分别不是意;不是意,是什么?是真如本性。见性之后,分别即是无分别,分别与无分别是一不是二,这是真正证入佛祖的境界。我们学佛,要紧的也是要趋向这个方向、这个目标。
六祖大师听了非常开心,因为永嘉的境界与他一样高。大师说:“善哉”,好极了;“少留一宿”,六祖特别留他在曹溪住一晚,不要急著回去。永嘉禅师住了一晚,第二天才回去,在曹溪成为很有名的“一宿觉”,他在曹溪住了一天就大彻大悟。以后回到永嘉弘法利生,著有《禅宗集》及《证道歌》。
禅者智隍。初参五祖。自谓已得正受。庵居长坐。积二十年。师弟子玄策。游方至河朔。闻隍之名。造庵问云。汝在此作什么。隍云。入定。策云。汝云入定。为有心入耶。无心入耶。若无心入者。一切无情草木瓦石应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识之流亦应得定。隍曰。我正入定时。不见有有无之心。策云。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
智隍禅师最初也是在黄梅五祖处参学,他非常用功,自己以为已经得到禅定,“正受”就是禅定。于是,他就在一个处所结小茅篷静修,修定。不知不觉就修了二十年。六祖大师弟子玄策,游方访道到黄河北岸河朔一带,听到智隍禅师的大名,就到他的茅篷拜访,问他:“禅师,你在此地做什么?”智隍禅师说:“我在这里入定。”玄策说:“你说入定,是有心入?还是无心入?要是无心能入定,一切无情的草木瓦石都应得定;要是说有心入定,一切有情含识众生,包括一切动物,也应该得定。你到底是有心还是无心?”智隍禅师说:“我正入定时,不见有有无之心。”这是说明他定中的境界。他在入定的时候,既非有心,亦非无心。玄策说:“不见有有无之心,这是常定、是大定,哪里还有什么出入?如果这个定有出有入,就不是大定。”入的时候有定的境界,出了定,心又散乱了,所以这个定不是大定。“大定”,是我们通常讲的“楞严大定”。
这一段话我们应当要留意。为什么?在现今,许多大专同学们都喜欢禅宗的修学,如果对于禅宗根本的理论与方法不能透彻了解,免不了要误入歧途。智隍禅师在五祖会下住过那么多年,都发生了误会,何况我们现在没有明师指点,修学禅定当然是非常困难,障碍也多。
隍无对。良久。问曰。师嗣谁耶。策云。我师曹溪六祖。隍云。六祖以何为禅定。策云。我师所说。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
玄策这么一问,智隍禅师无词可对。隔了很久,他说:“禅师,你的老师是谁?”玄策说:“我的老师是曹溪六祖。”智隍说:“六祖以何为禅定?”玄策说:“我的老师所讲,妙湛圆寂,体用如如。”妙湛,如《楞严经》说的“妙湛总持不动尊”,“妙湛”二字是形容法身。法身无相,湛然常寂,无作无为,遍一切处,不生不灭,所以才能体用如如,能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就相上来说,“五阴本空,六尘非有”。这是教我们了解,体是真实的,相是虚妄的,真如理体不碍虚妄的相用。如果我们真正体会到五阴本空,人我执自然打破,烦恼障可以断除;了解六尘非有,法我执可破,所知障可以除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真心理体本来没有出,哪有什么入?入出是相对而说,有出才有入,有入才有出;有定才有乱,乱了才有定。如果是真如本性,出入、定乱都加不上,这叫常定,这叫大定。
“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的性,本来就没有所谓“止住”,因此,不可以有住于禅寂这个念头,有住于禅寂这个念头就错了。“禅性无生,离生禅想”。真正的禅,禅就是我们的真心理体,如六祖所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你若有一个禅的寂静,有这么一个享受、感受,你心里有一物,有禅寂;若你心里有“我现在已经得禅定,我已经在定中境界”,这也是错误的。为什么?真心不生不灭。因此,你生了一个“禅”的念头,这个念头是妄念;你享受到禅的清净寂灭,这个清净寂灭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都是真如本性里面的染污。“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心要空,要寂静,这一点非常重要。“亦无虚空之量”,虚空之量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心中不可以有虚空这样的度量。
隍闻是说。径来谒师。师问云。仁者何来。隍具述前缘。师云。诚如所言。汝但心如虚空。不著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隍于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无形响。其夜。河北士庶闻空中有声云。隍禅师今日得道。隍后礼辞。复归河北。开化四众。
智隍禅师听这么一说,就赶紧到曹溪来参访六祖。六祖问:“你从哪里来的?”智隍禅师把前面的因缘说了一遍。祖师说:“诚如你所说。你只要心像虚空一样,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也不可以执著有虚空的见解,不可以有静的念头,自然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这个时候,有什么不定?二六时中,行住坐卧都在定中。”这几句话是中国南传顿教的禅定,这个定叫性定,即自性本定,不是修证得来的。于是,智隍禅师于六祖言下大悟,二十年来所得的,都没有影响;换句话说,从前二十年所修都是走的错路,遇到六祖这一番开示,这才改邪归正,入了正道。这一天,也有感应事迹出现:在河北他从前的居住地,地方人士当夜听到空中有声音说:“隍禅师今天得道。”智隍禅师悟了之后,礼谢六祖,回到河北教化众生。
一僧问师云。黄梅意旨,甚么人得。师云。会佛法人得。僧云。和尚还得否。师云。我不得。僧云。和尚为什么不得。师云。我不会佛法。
这一问一答,全是禅机。诸位一定要记住,佛法是破执著的。这位出家人有执著,而六祖答覆他的话全是破除他的执著。正如大夫对待病人一样,他看病人有什么样的病,就给他用什么样的药,所以药到病除。目的是指点他开悟,而不是答覆他的问题。我们在此地看,好像六祖是所问非所答,懂得禅宗的义趣才知道祖师真正是大慈大悲。
大家都知道,六祖惠能大师是黄梅的传人,为何他还说不得、还说不会佛法?这正是去我们的执著,有执著就错了。六祖在黄梅得的什么?得的就是没有执著。这也正能看出,黄梅弟子三千多人,人人都没有把执著打破。所以,祖师传衣钵只传惠能一个人,正因为他没有执著。
师一日欲濯所授之衣。而无美泉。因至寺后五里许。见山林郁茂。瑞气盘旋。师振锡卓地。泉应手而出。积以为池。乃跪膝浣衣石上。忽有一僧来礼拜。云。方辩是西蜀人。昨于南天竺国见达摩大师。嘱方辩。速往唐土。吾传大迦叶正法眼藏及僧伽梨。见传六代。于韶州曹溪。汝去瞻礼。方辩远来。愿见我师传来衣钵。
有一天,六祖大师想洗一件衣服。这是什么衣?就是佛的袈裟,祖祖相传,传在他手上保管的如来衣钵。放久了免不了染有灰尘,于是想将它洗一洗。可惜没有好的泉水,于是他就到寺后约五里远的地方,那里的风景很美,六祖以锡杖卓地,地面涌出一股泉水,渐渐积成一个小池,这个池是曹溪的古迹,直到今日还存在,六祖就在这里洗濯佛的袈裟。当他洗衣服时,忽然来了一位出家人,在旁向他礼拜,自称名叫方辩,是四川人。方辩说:“我昨天在南天竺国(南印度)遇见达摩大师。”达摩是中国禅宗第一代祖师。达摩祖师嘱咐方辩:“你赶快到大唐国,我传的大迦叶正法眼藏”,这是指禅宗法门;“及僧伽梨”,僧伽梨是印度话,中文是“大衣”,就是佛教的大礼服。大礼服条数共有二十五条,每一条由四长一短拼凑而成。如来的袈裟,一代一代相传,传在六祖手上。“现在中国已经传到第六代,你到韶州曹溪去瞻礼,到那里看看佛的袈裟。”方辩远道而来,目的就是希望见佛的袈裟,即佛的衣钵。在此我们可以想到,方辩是个非常人,因为当时交通不方便,昨天在南印度,今天就到中国广东北部的曹溪这个道场,如果没有神通,是办不到的事情。
师乃出示。次问。上人攻何事业。方辩曰。善塑。师正色曰。汝试塑看。方辩罔措。数日塑就真相。可高七寸。曲尽其妙。呈似师。师笑曰。汝只解塑性。不解佛性。
六祖听了这话之后,就将衣钵展示给他看,然后问他:“上人,你平常从事什么事业?”方辩说:“我很会塑造佛像。”六祖正色对他说:“我这个样子你试塑一个看一看。”方辩听了之后,手足无所措。隔了几天,他真的替六祖塑一尊七寸高的像,“曲尽其妙”,塑得非常像。他将这尊像送给六祖大师,六祖大师看了之后就笑起来,说:“你只了解塑性,不了解佛性。”六祖当时正色说“汝试塑看”,是讲的法身真性,没有形相怎么塑得出来?方辩错会是色相,所以真的塑个像来。
师舒手摩方辩顶曰。永为人天福田。
…
《六祖坛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