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第三十八卷)
净空法师主讲
新加坡净宗学会录影室
请掀开经本《科注》卷下第十七面,这段经文上一次讲过,我们将它再念一遍:
【复次地藏,若未来世中,有诸国王,及婆罗门等。能作如是布施,获福无量,更能回向,不问多少,毕竟成佛。何况释梵转轮之报。】
前面已经做过详细的报告,这里面最重要的是心量,中国谚语里面所谓的量大福大。为什么种小福,很少的布施,能够得这么大的福报?这是往往我们初学佛,听到经上讲这些话,总不免怀疑;这个怀疑都是以世间人情来衡量,殊不知这桩事情,不是人情能够想像得到的。这里面的理论是因为称性,只要称性,哪怕再少的布施,真正像是一毛一尘,微不足道,他的功德都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佛法之殊胜就在此地,佛法的难处也在此地,难在凡夫总不能把心量拓开,总是小心量,小心量修再多的布施,福报有限;如果是大心量,修极少的布施,福报都不可思议,这个道理要细心去体会。注解里面有几句话,在十七面倒数第三行,从当中看起,我念给大家听听,“若不为自求人天福报”,若是假设,假设我们决定不是为了求自己人天福报,布施的目的何在?“尽回向法界众生”,只希望一切众生得福,一切众生得利益,决定没有想到自己,这个人布施的福报就大了。所以“则不问施之多少,毕竟成佛”,用毕竟成佛这四个字来形容他福报之大,因为世出世间的福报,没有比成佛更大的;说到成佛,福报就达到究竟圆满。这个道理我们总得要懂,然后我们就不会怀疑了。末后佛在此地做一个总结:
【是故地藏。普劝众生,当如是学。】
这一句是总结前面这一段,因为上面讲的缘故,种善因得善果,这样殊胜的果报哪一个不希求?为什么众生求不到?众生所修的不如理、不如法,所以得福有限,如理如法的修学得福无量无边。可是理论跟方法一定要深入经藏,不读经、不研究教理,你怎么会懂得这个理论?你怎么会懂得这个方法?所以诸佛菩萨、古来的祖师大德,常常劝勉我们“经书不可不读”,道理就在此地。再看下面这一段,第二是“男女施福”,请看经文:
【复次地藏。】
这是又一次叫著地藏菩萨。
【未来世中,若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种少善根,毛发沙尘等许,所受福利,不可为喻。】
这一段经文也是常常引起大众疑惑的,有许多人自己以为,我在佛门里面种福修善很大了,为什么不得福?在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梁武帝,梁武帝一生所修的布施谁能比得上?他当时以他的权力、以他的威势护持佛法,建造寺院,历史上记载四百八十座。平常我们佛家常讲,建一座塔、塑一尊佛像,福报就不可思议,何况他建造四百八十座寺院,你就想到他造佛像有多少;一个寺院里头总不能说供一尊佛像,他造的佛像、菩萨像多少。布施供养出家人,他是非常喜欢人出家,人出家了,他一定布施供养,书本里头记载几十万人,这个福报多大!为什么在晚年还遭遇种种不幸,好像跟经上讲的不一样。福报决定是有,他的业力没能转得过来,这是什么原因?心量不大,没有智慧,这是佛家常讲的修福不修慧,他修的是财布施,法布施好像也有,但是总是缺乏智慧,心量不够大。
所以达摩祖师见他的时候,他的态度用现在的话来讲值得骄傲,他在佛门当中做这么多好事值得骄傲,夸耀他自己所做的这些事业,问达摩祖师:我这个功德大不大?达摩祖师跟他说“并无功德”。达摩祖师说的真话,为什么并无功德?你有骄慢的态度,功德就没有了,这个道理要懂。布施真的是有功德,一傲慢就完了,功德就没有,骄慢是火烧功德林。达摩是了不起的一个人,跟梁武帝谈话不投机,梁武帝不护持他,所以他离开之后到少林寺去面壁,没有人知道;这样一位祖师大德到中国来,没有人认识、没有人护持。面壁九年,还算不错等到一个慧可,传他的法。如果当年梁武帝就护持他,禅宗发扬光大就早了,就不至于到第六代的惠能,早就发扬光大了。没有人认识,这是没有慧眼,梁武帝不认识人,真正种大福德的机会错过,没有能够护持达摩祖师,机缘错过了;关键就在谦虚恭敬,心量广大,这都是智慧的表现。所以从梁武帝的态度上来看,他没有智慧,心量很小,这是做许许多多的事、布施,得福不大,原因在此地。
这句经文里头有个关键的字样,大家要看清楚,“善”字。并没有说“若男子、女人,于佛法中,种少善根”,“善男子、善女人”,“善”就是关键的字眼。善的标准是什么?《观无量寿佛经》净业三福就讲得很明白,世间善的标准一定要做到四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样的人才是善男子、善女人,所以佛法讲善有标准的。如果只说男子、女人,没有说善字,那就我们普通人都有分,如果加一个善字,我们就想想我们合不合这个标准。但是这个经是大乘经,不但是大乘经,我们从头到尾仔细去观察,可以说它是一乘了义的大经;换句话说,善的标准还要提升,再提升一层是二乘善,就是声闻、缘觉,我们中国人讲的罗汉、辟支佛。“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二乘善,我们这三句有没有做到?还要往上提升,这个经是大乘经,大乘善的标准还要加四句:“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这是自利;自利而后利他,这是大乘菩萨,利他这才是劝化一切众生,善男子、善女人是这个标准。换句话说,净业三福十一句统统做到,那还有什么问题?我们刚才说量大福大,人家发菩提心,菩提心就量大,菩提心决定没有为我的心,没有自私自利,自私自利是迷惑,是轮回心、凡夫心,念念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这是菩提心。
所以这样的人在佛法里面“种少善根”,少到什么程度?“毛发沙尘”,毛是我们身上的汗毛,比喻少;发是头发,一根头发;一粒沙、一粒微尘,这是形容你种的善根少,少到极处了。虽然这么少,你所受福、所得的利益不可为喻,没法子说得出来,佛都说不出来,所以大家要晓得,三宝是十法界里面第一福田。可是佛法传到今天,传了三千年,免不了变质;我们看看现在这个世间,无论什么样的商品,刚刚推出来是最好的,招牌打响亮,过个二、三年变质了,仿冒的也多,决定比不上第一次推出的;佛法传了三千年怎么会不变质?在所难免。尤其在末法,正像《楞严经》上所说,我们这个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形式上是个佛教道场,实质上不见得。所以你要想在佛门当中种福,你要看清楚这个场里头有没有道,有没有人在这里头真正修行,否则的话你种福就种错了处所,你错认了福田。你种下去将来得不到福,你不能怪佛讲错,佛没讲错,是你自己粗心大意,把仿冒的东西当作真货,这要怪你自己,你自己粗心大意不识货,你吃亏上当。
可是要真正能够识货也不是个简单事情,你要有智慧、你要有见识,智慧跟见识从哪里来?“读诵大乘,劝进行者”,那就是“为人演说”,为人演说有很大的好处,所谓教学相长,不通过教学,开智慧非常困难。如果你真正发心教学、热心教学,开启智慧的机缘就多,你要不从事教学的工作,这个机会就少。你在教学当中,你准备的时候,你搜集参考资料的时候,往往帮助你觉悟,可是你不教学,你就不会找这些东西。教学过程当中,你跟接受教学的人这一问一答,看看他们提出的问题,常常帮助自己觉悟,所以在师道里面常说“师资道合”;老师教学生,学生资助老师开智慧,资助老师的智慧,资助老师的德行,给老师造成机会,这才叫教学相长,两方面互相都有长进,要懂得这个道理。在此地注解里面引经据论,举了很多例子,这些例子里头的关键就是有真诚心、恭敬心、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诸位记住这十个字,用这种心来布施供养修福,就跟经上所讲的果报一样。清净心没有污染,平等心没有分别,没有污染、没有分别,这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所以他得福就大了。再看底下这段经文: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形像、菩萨形像,辟支佛形像、转轮王形像。布施供养,得无量福,常在人天,受胜妙乐。】
《地藏经》流通得很普遍、很广,大概学佛的同修都曾经念过这个经,看到经上讲布施供养的福报,所以很喜欢造佛菩萨像。造像福报很大,经上讲常在人天,那就是不会堕三恶道,多数人天天念佛,还是要堕三恶道。诸位可以看看灌顶法师,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末后一段总结里面所说的。我当年学这一部经的时候,我看到这一篇非常怀疑,请教李老师,我说我看不懂。他讲学佛人一百种果报,第一句就是“念佛堕阿鼻地狱”;我不懂,念佛这福报很大,怎么会堕阿鼻地狱?这不可能的事情。李老师听我这一问:你问得好,你这个问题问得很重要,我不给你说,等我讲经的时候跟大家说。为什么他这样做还会堕地狱?原因是用地狱的心来修福,还是要堕地狱。什么是地狱心?贪嗔痴。他为什么布施供养佛菩萨形像?就是看到这个利益太大了,好像是做生意买卖,这是一本万利,这非做不可,是这么一个心,他不是善心;善男子、善女人,他把“善”字忘掉。用贪嗔痴的心,用做生意贪图利润的心,那这怎么行?
我们居士林,李居士告诉我,从前居士林有一些董事管这个道场,但是他不懂佛法,他管这个道场是把它当作一个公司行号来管理,这个道场每年要收入多少钱,这个钱如何叫它生利息,如何叫它能够多多的生财,目的在此地,没有想到办道,所以这个道场基金累积得就很多。李居士当了家,把这些钱全部拿来花掉,有很多人看到的时候非常不愿意,他们眼睛当中李木源居士是败家子,但是看到今天道场这么样的兴旺,我相信他们也会慢慢觉悟过来。一切供养是供给你办道的,居士林每一天三餐免费供养大众,谁敢做?没人敢做。这个善门一…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第三十八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