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第叁十八卷)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第叁十八卷)

  淨空法師主講

  新加坡淨宗學會錄影室

  請掀開經本《科注》卷下第十七面,這段經文上一次講過,我們將它再念一遍:

  【複次地藏,若未來世中,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能作如是布施,獲福無量,更能回向,不問多少,畢竟成佛。何況釋梵轉輪之報。】

  前面已經做過詳細的報告,這裏面最重要的是心量,中國諺語裏面所謂的量大福大。爲什麼種小福,很少的布施,能夠得這麼大的福報?這是往往我們初學佛,聽到經上講這些話,總不免懷疑;這個懷疑都是以世間人情來衡量,殊不知這樁事情,不是人情能夠想像得到的。這裏面的理論是因爲稱性,只要稱性,哪怕再少的布施,真正像是一毛一塵,微不足道,他的功德都是盡虛空、遍法界的。佛法之殊勝就在此地,佛法的難處也在此地,難在凡夫總不能把心量拓開,總是小心量,小心量修再多的布施,福報有限;如果是大心量,修極少的布施,福報都不可思議,這個道理要細心去體會。注解裏面有幾句話,在十七面倒數第叁行,從當中看起,我念給大家聽聽,“若不爲自求人天福報”,若是假設,假設我們決定不是爲了求自己人天福報,布施的目的何在?“盡回向法界衆生”,只希望一切衆生得福,一切衆生得利益,決定沒有想到自己,這個人布施的福報就大了。所以“則不問施之多少,畢竟成佛”,用畢竟成佛這四個字來形容他福報之大,因爲世出世間的福報,沒有比成佛更大的;說到成佛,福報就達到究竟圓滿。這個道理我們總得要懂,然後我們就不會懷疑了。末後佛在此地做一個總結:

  【是故地藏。普勸衆生,當如是學。】

  這一句是總結前面這一段,因爲上面講的緣故,種善因得善果,這樣殊勝的果報哪一個不希求?爲什麼衆生求不到?衆生所修的不如理、不如法,所以得福有限,如理如法的修學得福無量無邊。可是理論跟方法一定要深入經藏,不讀經、不研究教理,你怎麼會懂得這個理論?你怎麼會懂得這個方法?所以諸佛菩薩、古來的祖師大德,常常勸勉我們“經書不可不讀”,道理就在此地。再看下面這一段,第二是“男女施福”,請看經文:

  【複次地藏。】

  這是又一次叫著地藏菩薩。

  【未來世中,若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種少善根,毛發沙塵等許,所受福利,不可爲喻。】

  這一段經文也是常常引起大衆疑惑的,有許多人自己以爲,我在佛門裏面種福修善很大了,爲什麼不得福?在中國曆史上最著名的梁武帝,梁武帝一生所修的布施誰能比得上?他當時以他的權力、以他的威勢護持佛法,建造寺院,曆史上記載四百八十座。平常我們佛家常講,建一座塔、塑一尊佛像,福報就不可思議,何況他建造四百八十座寺院,你就想到他造佛像有多少;一個寺院裏頭總不能說供一尊佛像,他造的佛像、菩薩像多少。布施供養出家人,他是非常喜歡人出家,人出家了,他一定布施供養,書本裏頭記載幾十萬人,這個福報多大!爲什麼在晚年還遭遇種種不幸,好像跟經上講的不一樣。福報決定是有,他的業力沒能轉得過來,這是什麼原因?心量不大,沒有智慧,這是佛家常講的修福不修慧,他修的是財布施,法布施好像也有,但是總是缺乏智慧,心量不夠大。

  所以達摩祖師見他的時候,他的態度用現在的話來講值得驕傲,他在佛門當中做這麼多好事值得驕傲,誇耀他自己所做的這些事業,問達摩祖師:我這個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跟他說“並無功德”。達摩祖師說的真話,爲什麼並無功德?你有驕慢的態度,功德就沒有了,這個道理要懂。布施真的是有功德,一傲慢就完了,功德就沒有,驕慢是火燒功德林。達摩是了不起的一個人,跟梁武帝談話不投機,梁武帝不護持他,所以他離開之後到少林寺去面壁,沒有人知道;這樣一位祖師大德到中國來,沒有人認識、沒有人護持。面壁九年,還算不錯等到一個慧可,傳他的法。如果當年梁武帝就護持他,禅宗發揚光大就早了,就不至于到第六代的惠能,早就發揚光大了。沒有人認識,這是沒有慧眼,梁武帝不認識人,真正種大福德的機會錯過,沒有能夠護持達摩祖師,機緣錯過了;關鍵就在謙虛恭敬,心量廣大,這都是智慧的表現。所以從梁武帝的態度上來看,他沒有智慧,心量很小,這是做許許多多的事、布施,得福不大,原因在此地。

  這句經文裏頭有個關鍵的字樣,大家要看清楚,“善”字。並沒有說“若男子、女人,于佛法中,種少善根”,“善男子、善女人”,“善”就是關鍵的字眼。善的標准是什麼?《觀無量壽佛經》淨業叁福就講得很明白,世間善的標准一定要做到四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樣的人才是善男子、善女人,所以佛法講善有標准的。如果只說男子、女人,沒有說善字,那就我們普通人都有分,如果加一個善字,我們就想想我們合不合這個標准。但是這個經是大乘經,不但是大乘經,我們從頭到尾仔細去觀察,可以說它是一乘了義的大經;換句話說,善的標准還要提升,再提升一層是二乘善,就是聲聞、緣覺,我們中國人講的羅漢、辟支佛。“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這二乘善,我們這叁句有沒有做到?還要往上提升,這個經是大乘經,大乘善的標准還要加四句:“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這是自利;自利而後利他,這是大乘菩薩,利他這才是勸化一切衆生,善男子、善女人是這個標准。換句話說,淨業叁福十一句統統做到,那還有什麼問題?我們剛才說量大福大,人家發菩提心,菩提心就量大,菩提心決定沒有爲我的心,沒有自私自利,自私自利是迷惑,是輪回心、凡夫心,念念爲虛空法界一切衆生,這是菩提心。

  所以這樣的人在佛法裏面“種少善根”,少到什麼程度?“毛發沙塵”,毛是我們身上的汗毛,比喻少;發是頭發,一根頭發;一粒沙、一粒微塵,這是形容你種的善根少,少到極處了。雖然這麼少,你所受福、所得的利益不可爲喻,沒法子說得出來,佛都說不出來,所以大家要曉得,叁寶是十法界裏面第一福田。可是佛法傳到今天,傳了叁千年,免不了變質;我們看看現在這個世間,無論什麼樣的商品,剛剛推出來是最好的,招牌打響亮,過個二、叁年變質了,仿冒的也多,決定比不上第一次推出的;佛法傳了叁千年怎麼會不變質?在所難免。尤其在末法,正像《楞嚴經》上所說,我們這個時代“邪師說法,如恒河沙”,形式上是個佛教道場,實質上不見得。所以你要想在佛門當中種福,你要看清楚這個場裏頭有沒有道,有沒有人在這裏頭真正修行,否則的話你種福就種錯了處所,你錯認了福田。你種下去將來得不到福,你不能怪佛講錯,佛沒講錯,是你自己粗心大意,把仿冒的東西當作真貨,這要怪你自己,你自己粗心大意不識貨,你吃虧上當。

  可是要真正能夠識貨也不是個簡單事情,你要有智慧、你要有見識,智慧跟見識從哪裏來?“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那就是“爲人演說”,爲人演說有很大的好處,所謂教學相長,不通過教學,開智慧非常困難。如果你真正發心教學、熱心教學,開啓智慧的機緣就多,你要不從事教學的工作,這個機會就少。你在教學當中,你准備的時候,你搜集參考資料的時候,往往幫助你覺悟,可是你不教學,你就不會找這些東西。教學過程當中,你跟接受教學的人這一問一答,看看他們提出的問題,常常幫助自己覺悟,所以在師道裏面常說“師資道合”;老師教學生,學生資助老師開智慧,資助老師的智慧,資助老師的德行,給老師造成機會,這才叫教學相長,兩方面互相都有長進,要懂得這個道理。在此地注解裏面引經據論,舉了很多例子,這些例子裏頭的關鍵就是有真誠心、恭敬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諸位記住這十個字,用這種心來布施供養修福,就跟經上所講的果報一樣。清淨心沒有汙染,平等心沒有分別,沒有汙染、沒有分別,這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他得福就大了。再看底下這段經文:

  【複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形像、菩薩形像,辟支佛形像、轉輪王形像。布施供養,得無量福,常在人天,受勝妙樂。】

  《地藏經》流通得很普遍、很廣,大概學佛的同修都曾經念過這個經,看到經上講布施供養的福報,所以很喜歡造佛菩薩像。造像福報很大,經上講常在人天,那就是不會墮叁惡道,多數人天天念佛,還是要墮叁惡道。諸位可以看看灌頂法師,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末後一段總結裏面所說的。我當年學這一部經的時候,我看到這一篇非常懷疑,請教李老師,我說我看不懂。他講學佛人一百種果報,第一句就是“念佛墮阿鼻地獄”;我不懂,念佛這福報很大,怎麼會墮阿鼻地獄?這不可能的事情。李老師聽我這一問:你問得好,你這個問題問得很重要,我不給你說,等我講經的時候跟大家說。爲什麼他這樣做還會墮地獄?原因是用地獄的心來修福,還是要墮地獄。什麼是地獄心?貪嗔癡。他爲什麼布施供養佛菩薩形像?就是看到這個利益太大了,好像是做生意買賣,這是一本萬利,這非做不可,是這麼一個心,他不是善心;善男子、善女人,他把“善”字忘掉。用貪嗔癡的心,用做生意貪圖利潤的心,那這怎麼行?

  我們居士林,李居士告訴我,從前居士林有一些董事管這個道場,但是他不懂佛法,他管這個道場是把它當作一個公司行號來管理,這個道場每年要收入多少錢,這個錢如何叫它生利息,如何叫它能夠多多的生財,目的在此地,沒有想到辦道,所以這個道場基金累積得就很多。李居士當了家,把這些錢全部拿來花掉,有很多人看到的時候非常不願意,他們眼睛當中李木源居士是敗家子,但是看到今天道場這麼樣的興旺,我相信他們也會慢慢覺悟過來。一切供養是供給你辦道的,居士林每一天叁餐免費供養大衆,誰敢做?沒人敢做。這個善門一…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第叁十八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