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開,往後怎麼收拾?哪裏來這麼多錢來供養?所以你沒有智慧不行,你沒有信心你不敢做。
李居士有智慧、有信心,開張以來從來沒有買過米、沒有買過菜、沒有買過油,大家知道居士林做這麼一樁好事,現在世界第一家,沒有第二家。每一天叁餐一年到頭一天都不缺,不管你信不信佛,你到這邊來自助餐,你都有的吃,我聽說還有全家人都帶來吃,所以住在居士林附近,家裏可以不要開夥;不過到這邊是吃素就是,你喜歡吃素你就來,你不能吃素那就沒法子。許許多多的同修自動的送米、送油、送菜,吃的東西堆積如山,吃不了。吃不了又怕壞掉,所以老人院送、孤兒院送,一車一車往外送,吃不完。吃的東西,吃得很好,我去吃過幾次,他們有的時候要特別給我做幾個菜,我說不必,下面的菜端上來,我吃吃看,吃得很好。真正是布施供養,這個福報大了,不是一般人天天在打算盤,斤斤計較,你那個能得多少利益?布施,愈布施愈多,你布施財,財多,布施法,法多。所以居士林這個道場,今天大家到這邊去參觀,它那邊興旺,人旺、財也旺,爲什麼會這麼興旺?布施,種福。
李居士的心量大,還要建彌陀村,住到彌陀村裏面的人,只有一個條件—念佛,只要肯念佛,其他的什麼條件都沒有,一分錢不收,養你到老,四事供養;比今天全世界任何國家政府的福利政策都要做得好,哪一個國家照顧老人都比不上居士林,對于老人養老,老人的福利,天下第一。外地的只要你取得新加坡合法的居留,佛弟子決定守法,不可以做犯法的事情,取得合法居留,彌陀村也養你老,你住在這個地方身心安穩,可以保證你往生,住進來你將來決定成佛、決定作佛,世界第一道場。昨天晚上跟我談決定辦佛學院,向政府注冊,他的構想是預科一年,正科生叁年,研究生叁年,教育期限是七年,學生到這個地方來完全免費,衣食住行都是佛學院來供養,不收一分錢,世界上誰敢辦這種佛學院?哪個學校都要收學費,都要交夥食費,這個佛學院一概不收,世間第一希有。這樣的道場,你在這裏面修一點福,那是真正種了福田。
所以一個道場我們去觀察,第一要觀察它有沒有道風、有沒有學風,這個道場學的是什麼,修的是什麼,是不是認真在學習、認真在修持。如果這個道場大衆是認真學習、認真修持,這是如法的道場,在這個道場修福,果報才跟經上講的相應。是不是完全相應、圓滿相應?不見得。那是爲什麼?看看你是不是善男子、善女人?福田沒錯,真正的福田,如果你是以一本萬利這個心到這兒來種福,你得福小,跟佛經上講的不相應,你一定會得福,得福不大。如果你真正發菩提心,不爲自己,爲衆生、爲佛法常住世間,決不爲自己的利益,那所得的福就跟經上所講的一樣。所以種福,第一個是真實的福田。第二個你有真正的善心,這個福報才是圓滿的。所以他後面,這個地方注解裏頭說,“以佛菩薩等,教人出苦,是衆生敬田”,他這裏說了敬田跟恩田,注解諸位同修自己去看。
注解裏頭有幾話很重要,我念一念好了,第二十面第二行,從第二句看起,“《大論》雲”,《大論》就是《大智度論》,《大智度論》上有一段話說,“財爲惡心因緣”,爲什麼?財常常能引起人的貪心,貪心是叁毒之首,無量無邊的煩惱都從這個地方生的,所以貪是惡心因緣。“常應自舍”,一個聰明人,有智慧的人,他知道貪的禍害,所以他能夠常常舍,能把貪心放下。“何況施得大福,而不布施”,哪有這個道理?貪是禍害,施是大福。你布施,遠離禍害,又得福利,有智慧的人他怎麼會不做?“悭爲凶衰相,爲之生憂畏”,悭吝是你有的舍不得布施,不肯做好事,這是凶衰之相,帶給人的是憂患、是恐怖。有錢的人惟恐自己的財富失掉,天天是患得患失、憂心忡忡。我常常聽人家講,商場裏作大老板的,每一天晚上不吃安眠藥就不能睡覺,什麼原因?憂慮過度,這不是財害了他嗎?安眠藥吃多了,哪有不得癌症的道理?它起副作用,真的是凶衰相,佛說的話沒錯。“洗之以施水,則爲生福利”,這首偈,這裏頭兩首偈。用什麼樣的方法把你的憂畏洗刷掉?布施,布施可以爲你生大福大利,“福無量”,爲什麼不肯布施?
不肯布施,不知道布施的好處,他不肯布施。知道布施的好處,知道布施的利益,你就會歡喜布施,常行布施,盡心盡力的布施,福報無有窮盡。這個現象,團體裏面諸位看看居士林、看看淨宗學會,這個事實擺在眼前的;個人,你們也可以看看李木源居士,你也可以看看我。我學佛就學布施,章嘉大師頭一天跟我見面就教我修布施,我也真聽話,他老人家有智慧,看到我沒有福報而且又短命,憐憫我勸我修布施。我今天有這麼一點福報,是這一生當中修布施得來的,與過去生中不相幹。我們現在是明了佛法,懂得一點因果,我這個人過去生中大概是修慧不修福,有一點智慧,所以老師說什麼我一聽就懂,這一生是非常艱苦,我們過這些苦日子,你們連作夢都想不到。
昨天在居士林,永師來跟我說,他到大陸上看,看到印光法師那個房間—關房,晚上沒有燈,看書、寫字桌子靠著窗口,借外面的光,他看了很感動。我們今天有這麼多照明的設備,還嫌棄,現在人物質享受的福報太大了。我告訴他我們小時候念書,念中學的時候在貴州,抗戰期間,晚上上自修點的是油燈,一根燈草,那個光比蠟燭小多了。一支蠟燭如果用油燈來點,差不多要五根燈心,點燃那個光度才等于一支蠟燭;一根燈草,我們那時點桐油,光度只有一支蠟燭的五分之一,我們就那樣讀書,你們想不到。現在人有福不肯讀書,我們那個時候窮到那樣還喜歡讀書。後面也是《大智度論》裏一首偈子,我們把它念念,就是注解的末後一行,“《大論》雲。人修布施者,名聞滿十方,智者所愛敬,入衆無所畏,命終生天上,久必得涅槃”,佛講的真話。佛教菩薩生活,六波羅蜜就是菩薩的生活,第一條就是布施,布施就是舍、放下,你就得清涼、就得自在,就開智慧。人不肯布施,心眼很小,念念爲自利,這個人怎麼可能開智慧,不可能的。再看底下這段經文:
【若能回向法界,是人福利,不可爲喻。】
我們先看注子裏面說的,這段注子只有叁行,“《大論》雲,佛說二種施中”,二種施就是財布施跟法布施,“法施爲第一,以財施果報有量,法施果報無量。財施欲界報;法施叁界報,亦出叁界報”,這是先引《大智度論》裏面所說的。然後再說,“若不求名聞財利力勢”,你布施不是爲求名,也不是爲求財,也不是爲求利,也不是爲求權力地位,你什麼都不求。“但爲學佛道”,佛道是什麼?真實智慧,真實的解脫,只爲斷煩惱,只爲斷憂慮,得清淨自在快樂,這是佛道。“弘大慈悲心,度衆生老病死苦,是名清淨法施”,這就如理如法了。我們以清淨心,以無所希求心,幫助一切衆生,特別是幫助一切苦難的衆生,這是清淨法施。
法布施裏面有財布施,我們出錢出力是財布施,我們存的心是法布施,沒有絲毫希求的欲望,沒有;念衆生苦,幫助一切衆生,是我們自己應當盡的義務。幫助哪些人決定沒有偏心,平等布施、清淨布施。所以我常常勸同修們,眼光要遠大,佛法的弘傳,利益衆生,最低限度我們要以全世界衆生爲對象,不是某一個地區,你一定要把心量拓開。如果是一個地區,這個地區好,另外一個地區貧窮落後,這個世界永遠得不到和平,所以必須全面的顧到,全面的教學、全面的提升,令一切衆生都能夠破迷開悟,社會才能得到安定,世界才能得到永久和平。雖然一切衆生過去生中種的因不相同,這一生的緣不相同,覺悟就行了,彼此互相能夠照顧,互助合作,免除一切爭端,就避免一切災害了。
我們接著再看小注,“若不爾者,爲市易法”,這就是說你沒有大慈悲心,你爲什麼到佛門來布施?聽說佛門裏面講“施一得萬報”,這個生意好做,哪個生意一本萬利?原來佛門布施一本萬利,趕緊來布施,存這種心就是市易法;是以做生意、做買賣,求利心切,這下看准了,一本萬利,可以賺大錢,這個心是決定錯誤的,不相應。下面又說,“複次菩薩,知諸法實相,如涅槃不盡”,菩薩有智慧,了解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真相。涅槃是梵語,它的意思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是真的,不是假的;凡是有生有滅都是假的,不是真的。“福德入諸法實相故,而亦不盡”,怎麼入?與諸法實相應。怎麼相應?心相應,你布施時候起心動念與諸法實相相應。相應的現象是什麼?清淨不染,清淨平等,雖行布施而不染著布施;布施是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無論修什麼樣的布施,實在說佛法講所有一切法都是布施,布施涵蓋了一切佛法。佛教人不外乎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這叁大類,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所修學的不超越這叁大類。能夠以清淨心、真誠心,服務一切衆生、服務社會、服務人民,就是布施;要有布施的心,只有服務而不求益利。所以佛菩薩是一個義務智慧教育的工作者,佛的學生亦複如是,這是智慧的教學,義務的教學,所以得福不可思議,這就入諸法實相。“故福利不可爲喻”,這是真實的福報、真實的利益,沒有法子比喻。
“回向法界”,回向就是服務,最近講《華嚴經》正好是這些鬼王、天王來代表十回向。大經裏面所講的十住、十行,成就自己的智慧能力、智慧德能,智慧德能成就之後,就要爲大衆服務,爲大衆服務就叫做回向,回自向他,將自己的智慧德能貢獻給社會,貢獻給一切衆生,這叫做回向。法界是範圍,這個範圍太大太大,不是一個國家、一個星球,而是盡虛空、遍法界,這個心量多大,所以他的福德利益那就無量無邊,跟諸佛如來果地上無二無別。這一段是講你造佛像、造菩薩形像、造轉輪聖王像,你所得的福。再看底下這段:
【複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大乘…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第叁十八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