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七0卷▪P2

  ..续本文上一页缘觉、菩萨、佛,觉悟的道路。觉道里面,以佛道跟菩萨道最为殊胜,为什么?走这个路,我们所得到的结果,是究竟圆满的智慧,究竟圆满的能力,究竟圆满的相好。我们这样解释,人家就明白了。我们有圆满的智慧,有圆满的能力,有圆满的相好,我才能帮助一切苦难众生离苦得乐。我今天想帮助人,我没有智慧又没有福报,拿什么帮助?所以我们要帮助人,要有智慧、要有福报,两者不能缺。断烦恼是修福,学法门是开智慧,「佛道无上誓愿成」是你的福慧达到究竟圆满,是这个意思,统统是为了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

  

  我们今天讲修行,为谁修的?为一切众生修的,决不是为自己。我自己早一天成就,众生就少吃一天苦,我晚一天成就,他们就多受一天难,就这么回事情,这是事实真相。我们欢迎四众同学,真正发弘誓愿的人,我们在一起共修,把佛法慈悲喜舍的精神做出来给世间人看,正法才能够久住世间,众生才能灾消福来。这桩事情,看我们怎么作法。清凉大师注解,「创于生死,立大誓愿」,这一句讲得不错。我们为什么立这个大誓愿?对自己来讲,了生死,脱十法界。不但是脱离六道轮回,同样的,我要了脱生死,脱离轮回,脱离十法界,一切众生也一样的。菩萨道先度别人后度自己,度别人就是度自己,菩萨先人后己。

  

  第二句,『一切菩萨发趣海』。清凉大师注解,「胜进大心,趣求佛果。」「胜」是殊胜,真的是无比的殊胜,「进」是精进。「大心」就是前面讲的大誓愿心、大菩提心,四弘誓愿就是大菩提心的落实。菩提心,经论都讲三种,三心,第一种是讲菩提心之体,后面两种是讲菩提心的作用。菩提心的体是真诚,《观无量寿佛经》上讲的至诚心,真诚到极处。至诚心,这是菩提心。自受用的,深心,四弘誓愿里面「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是深心。他受用的,回向发愿心、大慈悲心,那就是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他受用。「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就是至诚心。四弘誓愿就是大菩提心,这四句说得好,我们知道怎么落实。所以发心,一切菩萨发趣心,这是最殊胜的大心。胜进,进是有进无退,目标是什么?目标是佛果,四弘誓愿末后一句「佛道无上誓愿成」,目标在这里。成佛,一定这个概念要清楚,要明白。成佛,成就自己圆满智慧、圆满德能、圆满相好,诸位这样子给别人解释就不错了。佛就是究竟圆满的意思,这三种圆满叫大圆满,智慧无所不知,能力无所不能,相好这是所有一切人都喜爱的。

  

  相好从哪里来的?相随心转。中国一般算命看相人常讲的「相随心转」,佛法里面讲「唯识所变」,其实唯识所变就是相随心转,心善相就善,心净身就清净。身清净,我们一般人,特别是学过一点医学的他都懂得,每一个人身体气味不一样,这个气味叫体臭。人身体气味不一样,给诸位说,所有一切动物它身上气味都不一样,同一类的都有大同小异,绝对找不到两个人或者两个动物体臭完全相同,什么原因?他想的不一样,从心想生。他想的很接近,但是不会完全一样,因此每一个人的气味不一样。心地善良清净的人,那气味很好闻;心行不善的人,气味就不一样了。凶狠的人,我们常讲那个人有杀气,杀气有严重的刺激、有血腥味。真正修行人,心地清净善良,他的身体是放清香,佛经里面讲莲华的香味。莲华是代表不染着,表这个意思。他对于世出世间法一点染着都没有,他的气味清香,这个气味能治病,作用不可思议。

  

  往年我在香港讲经,听同修们告诉我,虚云和尚曾经到过香港,虚云老和尚一年洗一次澡,剃一次头。所以诸位看到虚云老和尚一些照片,要是剃了头的,你就晓得那在过年时候照的,他刚刚剃了头。你看他头发很长,那是平常的。一年洗一次澡,剃一次头。衣服从来不洗的,就是那一件衣服,所以领子油垢很深,可是闻闻有香气,不但不难闻,你常常闻这个香气,百病不生。身上放香气。我们这些人,三天不洗澡,那个气味就不能闻,人家一年洗一次澡。

  

  我们还听说金山活佛,这是江苏镇江金山寺的妙善法师,他一生都没有洗过澡。有一次在南洋,有些同修给他准备了洗澡盆,一定要他洗个澡。「好吧!你们要我洗,我就洗。」洗了澡之后,那个盆里面水放清香。有个佣人给他收拾,妙善法师告诉他:「你把这个水喝下去。」那个佣人听话,真的就喝下去了。佣人有病,水喝下去他病就好了。治病的,他的洗澡水可以治病,比什么药都灵,什么原因?一切唯心造。他在这个世间一尘不染,我们要学这个。我们现在这个身上放臭气,是什么东西?这些是毒气。什么毒?贪瞋痴三毒。你里面有毒,放出来的气当然是毒气。人家心地清净,三毒烦恼断得干干净净。心地是什么?大乘经上讲的「慈悲喜舍」,那个气味当然不一样,不能不学,学了好处太多,说不尽的好处,说不尽的功德利益,为什么不学?

  

  任何一部经里面我们都学不尽,《华严》尤其是圆满,它分量大,讲得详细,重要的部分,世尊非常慈悲,不断的重复,这真正叫苦口婆心。遍数少了,你的印象不深,所以佛并不需要我们强记,叫我们专心听。我过去跟李炳南老居士学教,老师常常教导我们,不要强记,不要做笔记,只要专心听。一堂课你能够领悟一句两句,你就得受用了。一天能够受用一两句,我们每天四个小时,如果以两句为标准的话,你一天就八句,那还得了?这样三年五载,虽然你不能成为圣人,贤人是名副其实,这是真正的人生,这是人生的意义与价值,除这个之外,要谈人生的意义价值,那是幻想,不是事实。

  

  

  

  「现相品」念请最后十句:

  

  【及一切菩萨誓愿海,一切菩萨发趣海。】

  

  这两句我们讲过了,接着看第三句:

  

  【一切菩萨助道海】

  

  『助道』,经典里面古大德常常教导我们,正助双修。我们今天选择的法门是净土,我们的正修是《无量寿经》教导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我们正修的。助修重要,如果没有助修,这个正修很难得力。哪些是重要助修的?净宗学会成立,在缘起里面我们提出五个科目,这五个科目就是助修。「积集菩提福智资粮」,世尊告诉我们,净业三福是基础,这是属于助修,能助一切菩萨道,能助一切法门。换句话说,菩萨,不管你修哪个法门,你要想成就无上菩提,都要以三福为基础。三福详细的讲解说明,都散在整个《大藏经》里,换句话说,世尊四十九年讲经说法常说,不过在《观经》这一会上是把整个纲领说出来了。

  

  正如同《华严经》开端这四十个问,这四十问都是属于念请,并没有说出来,与会菩萨们心里有这个念头。菩萨有念,佛就知道,所以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都是解答这四十个问题。四十个问题,前面所讲的佛的十海,「一切诸佛皆为诸菩萨说世界海,众生海,法界安立海…」,这十海是全经的纲领。如果有人问《华严经》的内容是什么,你用这十种海,如果再加上现在我们念的「一切菩萨誓愿海,发趣海,助道海…」,那就非常圆满,这二十句把全经的内容给我们说出来了,佛讲这部《大方广佛华严》,都没有离开这些题目。

  

  我们净宗的助道,「净业三福」,不仅是净宗,所有一切宗派无量法门都以这个为根基。然后我们才晓得,我们今天修这个法门,修了很多年,功夫不得力,什么原因?我们的基础没打好。就好象盖房子,盖了多少年,老是盖不成功,原因在哪里?地基没做好,盖了就倒塌掉了,就变成这个情形。我把这三条落实在三部经上,这是方便法。世尊这三条是落实在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里面,那个太深太广,我们无从下手,不知道从哪里学起。我们为了初学方便起见,把三福第一条落实在《十善业道》,第二条落实在《沙弥律仪》十条戒二十四门威仪,第三条落实在《地藏菩萨本愿经》。这是少到不能再少,可以说是我们学佛最低的水平,这个要是没有,那我们的一生修学都在名字位中,有名无实,依旧不免六道轮回。你要问:哪一天我才能出离六道轮回?哪一天你如教修行,你就离开了。「我现在如教修行」,那你这一生肯定脱离轮回。这是大事,别的全是小事,鸡毛蒜皮,是微不足道。我们要办大事,不能被世缘影响了道心。

  

  还有重要的助缘,「六和」。人与人之间决定要和睦相处,别人不能跟我和睦相处,我要常常反省,常常思念:我为什么不能跟他相处?我到底错在什么地方?决定认真反省,改过自新,将自己修学的功德回向给他,这叫学佛。决定不可以说:「一切过失都在别人,我自己没有过失」,这个想法就是最大的过失,为什么?你没有过失,你就成佛了,佛跟九法界众生绝对是和睦相处。所以我们不能跟人相处,过失肯定在自己这一边,决定要反省,要检讨,要忏悔。六祖在《坛经》里面讲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又说:「他非我不非,自非却相左。」「左」是往下堕落,「非」就是过失错误。自以为是,这是最大的错误,为什么?我们还有妄想,还有分别,还有执着,还是不能放下自己的成见,不能放下自己的烦恼习气,我们这个病多深多重!会修行的人,境界都是善知识,善人是我的善知识,恶人也是我的善知识。善人勉励我,鼓励我勇猛精进。恶人警惕我,让我觉悟回头,改过自新。看到他有恶习气,回过头来想想:我有没有?他是来提醒我的,他是菩萨装这个样子来度我的,我对他要感恩,我怎么能说他有过失?过失在我这边。所以真正修行人,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世间人都没有错,只有我一个人有错。善财童子就是这样一个心态,所以他一生圆满成佛。一般人成不了佛,就是过失在别人,把它推得一乾二净,自己没过失,所以他不知道忏悔,不知道改进,他怎么会有成就?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七0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