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七0卷▪P2

  ..續本文上一頁緣覺、菩薩、佛,覺悟的道路。覺道裏面,以佛道跟菩薩道最爲殊勝,爲什麼?走這個路,我們所得到的結果,是究竟圓滿的智慧,究竟圓滿的能力,究竟圓滿的相好。我們這樣解釋,人家就明白了。我們有圓滿的智慧,有圓滿的能力,有圓滿的相好,我才能幫助一切苦難衆生離苦得樂。我今天想幫助人,我沒有智慧又沒有福報,拿什麼幫助?所以我們要幫助人,要有智慧、要有福報,兩者不能缺。斷煩惱是修福,學法門是開智慧,「佛道無上誓願成」是你的福慧達到究竟圓滿,是這個意思,統統是爲了第一願「衆生無邊誓願度」。

  

  我們今天講修行,爲誰修的?爲一切衆生修的,決不是爲自己。我自己早一天成就,衆生就少吃一天苦,我晚一天成就,他們就多受一天難,就這麼回事情,這是事實真相。我們歡迎四衆同學,真正發弘誓願的人,我們在一起共修,把佛法慈悲喜舍的精神做出來給世間人看,正法才能夠久住世間,衆生才能災消福來。這樁事情,看我們怎麼作法。清涼大師注解,「創于生死,立大誓願」,這一句講得不錯。我們爲什麼立這個大誓願?對自己來講,了生死,脫十法界。不但是脫離六道輪回,同樣的,我要了脫生死,脫離輪回,脫離十法界,一切衆生也一樣的。菩薩道先度別人後度自己,度別人就是度自己,菩薩先人後己。

  

  第二句,『一切菩薩發趣海』。清涼大師注解,「勝進大心,趣求佛果。」「勝」是殊勝,真的是無比的殊勝,「進」是精進。「大心」就是前面講的大誓願心、大菩提心,四弘誓願就是大菩提心的落實。菩提心,經論都講叁種,叁心,第一種是講菩提心之體,後面兩種是講菩提心的作用。菩提心的體是真誠,《觀無量壽佛經》上講的至誠心,真誠到極處。至誠心,這是菩提心。自受用的,深心,四弘誓願裏面「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這是深心。他受用的,回向發願心、大慈悲心,那就是第一願「衆生無邊誓願度」,他受用。「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就是至誠心。四弘誓願就是大菩提心,這四句說得好,我們知道怎麼落實。所以發心,一切菩薩發趣心,這是最殊勝的大心。勝進,進是有進無退,目標是什麼?目標是佛果,四弘誓願末後一句「佛道無上誓願成」,目標在這裏。成佛,一定這個概念要清楚,要明白。成佛,成就自己圓滿智慧、圓滿德能、圓滿相好,諸位這樣子給別人解釋就不錯了。佛就是究竟圓滿的意思,這叁種圓滿叫大圓滿,智慧無所不知,能力無所不能,相好這是所有一切人都喜愛的。

  

  相好從哪裏來的?相隨心轉。中國一般算命看相人常講的「相隨心轉」,佛法裏面講「唯識所變」,其實唯識所變就是相隨心轉,心善相就善,心淨身就清淨。身清淨,我們一般人,特別是學過一點醫學的他都懂得,每一個人身體氣味不一樣,這個氣味叫體臭。人身體氣味不一樣,給諸位說,所有一切動物它身上氣味都不一樣,同一類的都有大同小異,絕對找不到兩個人或者兩個動物體臭完全相同,什麼原因?他想的不一樣,從心想生。他想的很接近,但是不會完全一樣,因此每一個人的氣味不一樣。心地善良清淨的人,那氣味很好聞;心行不善的人,氣味就不一樣了。凶狠的人,我們常講那個人有殺氣,殺氣有嚴重的刺激、有血腥味。真正修行人,心地清淨善良,他的身體是放清香,佛經裏面講蓮華的香味。蓮華是代表不染著,表這個意思。他對于世出世間法一點染著都沒有,他的氣味清香,這個氣味能治病,作用不可思議。

  

  往年我在香港講經,聽同修們告訴我,虛雲和尚曾經到過香港,虛雲老和尚一年洗一次澡,剃一次頭。所以諸位看到虛雲老和尚一些照片,要是剃了頭的,你就曉得那在過年時候照的,他剛剛剃了頭。你看他頭發很長,那是平常的。一年洗一次澡,剃一次頭。衣服從來不洗的,就是那一件衣服,所以領子油垢很深,可是聞聞有香氣,不但不難聞,你常常聞這個香氣,百病不生。身上放香氣。我們這些人,叁天不洗澡,那個氣味就不能聞,人家一年洗一次澡。

  

  我們還聽說金山活佛,這是江蘇鎮江金山寺的妙善法師,他一生都沒有洗過澡。有一次在南洋,有些同修給他准備了洗澡盆,一定要他洗個澡。「好吧!你們要我洗,我就洗。」洗了澡之後,那個盆裏面水放清香。有個傭人給他收拾,妙善法師告訴他:「你把這個水喝下去。」那個傭人聽話,真的就喝下去了。傭人有病,水喝下去他病就好了。治病的,他的洗澡水可以治病,比什麼藥都靈,什麼原因?一切唯心造。他在這個世間一塵不染,我們要學這個。我們現在這個身上放臭氣,是什麼東西?這些是毒氣。什麼毒?貪瞋癡叁毒。你裏面有毒,放出來的氣當然是毒氣。人家心地清淨,叁毒煩惱斷得幹幹淨淨。心地是什麼?大乘經上講的「慈悲喜舍」,那個氣味當然不一樣,不能不學,學了好處太多,說不盡的好處,說不盡的功德利益,爲什麼不學?

  

  任何一部經裏面我們都學不盡,《華嚴》尤其是圓滿,它分量大,講得詳細,重要的部分,世尊非常慈悲,不斷的重複,這真正叫苦口婆心。遍數少了,你的印象不深,所以佛並不需要我們強記,叫我們專心聽。我過去跟李炳南老居士學教,老師常常教導我們,不要強記,不要做筆記,只要專心聽。一堂課你能夠領悟一句兩句,你就得受用了。一天能夠受用一兩句,我們每天四個小時,如果以兩句爲標准的話,你一天就八句,那還得了?這樣叁年五載,雖然你不能成爲聖人,賢人是名副其實,這是真正的人生,這是人生的意義與價值,除這個之外,要談人生的意義價值,那是幻想,不是事實。

  

  

  

  「現相品」念請最後十句:

  

  【及一切菩薩誓願海,一切菩薩發趣海。】

  

  這兩句我們講過了,接著看第叁句:

  

  【一切菩薩助道海】

  

  『助道』,經典裏面古大德常常教導我們,正助雙修。我們今天選擇的法門是淨土,我們的正修是《無量壽經》教導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我們正修的。助修重要,如果沒有助修,這個正修很難得力。哪些是重要助修的?淨宗學會成立,在緣起裏面我們提出五個科目,這五個科目就是助修。「積集菩提福智資糧」,世尊告訴我們,淨業叁福是基礎,這是屬于助修,能助一切菩薩道,能助一切法門。換句話說,菩薩,不管你修哪個法門,你要想成就無上菩提,都要以叁福爲基礎。叁福詳細的講解說明,都散在整個《大藏經》裏,換句話說,世尊四十九年講經說法常說,不過在《觀經》這一會上是把整個綱領說出來了。

  

  正如同《華嚴經》開端這四十個問,這四十問都是屬于念請,並沒有說出來,與會菩薩們心裏有這個念頭。菩薩有念,佛就知道,所以這部《大方廣佛華嚴經》都是解答這四十個問題。四十個問題,前面所講的佛的十海,「一切諸佛皆爲諸菩薩說世界海,衆生海,法界安立海…」,這十海是全經的綱領。如果有人問《華嚴經》的內容是什麼,你用這十種海,如果再加上現在我們念的「一切菩薩誓願海,發趣海,助道海…」,那就非常圓滿,這二十句把全經的內容給我們說出來了,佛講這部《大方廣佛華嚴》,都沒有離開這些題目。

  

  我們淨宗的助道,「淨業叁福」,不僅是淨宗,所有一切宗派無量法門都以這個爲根基。然後我們才曉得,我們今天修這個法門,修了很多年,功夫不得力,什麼原因?我們的基礎沒打好。就好象蓋房子,蓋了多少年,老是蓋不成功,原因在哪裏?地基沒做好,蓋了就倒塌掉了,就變成這個情形。我把這叁條落實在叁部經上,這是方便法。世尊這叁條是落實在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裏面,那個太深太廣,我們無從下手,不知道從哪裏學起。我們爲了初學方便起見,把叁福第一條落實在《十善業道》,第二條落實在《沙彌律儀》十條戒二十四門威儀,第叁條落實在《地藏菩薩本願經》。這是少到不能再少,可以說是我們學佛最低的水平,這個要是沒有,那我們的一生修學都在名字位中,有名無實,依舊不免六道輪回。你要問:哪一天我才能出離六道輪回?哪一天你如教修行,你就離開了。「我現在如教修行」,那你這一生肯定脫離輪回。這是大事,別的全是小事,雞毛蒜皮,是微不足道。我們要辦大事,不能被世緣影響了道心。

  

  還有重要的助緣,「六和」。人與人之間決定要和睦相處,別人不能跟我和睦相處,我要常常反省,常常思念:我爲什麼不能跟他相處?我到底錯在什麼地方?決定認真反省,改過自新,將自己修學的功德回向給他,這叫學佛。決定不可以說:「一切過失都在別人,我自己沒有過失」,這個想法就是最大的過失,爲什麼?你沒有過失,你就成佛了,佛跟九法界衆生絕對是和睦相處。所以我們不能跟人相處,過失肯定在自己這一邊,決定要反省,要檢討,要忏悔。六祖在《壇經》裏面講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又說:「他非我不非,自非卻相左。」「左」是往下墮落,「非」就是過失錯誤。自以爲是,這是最大的錯誤,爲什麼?我們還有妄想,還有分別,還有執著,還是不能放下自己的成見,不能放下自己的煩惱習氣,我們這個病多深多重!會修行的人,境界都是善知識,善人是我的善知識,惡人也是我的善知識。善人勉勵我,鼓勵我勇猛精進。惡人警惕我,讓我覺悟回頭,改過自新。看到他有惡習氣,回過頭來想想:我有沒有?他是來提醒我的,他是菩薩裝這個樣子來度我的,我對他要感恩,我怎麼能說他有過失?過失在我這邊。所以真正修行人,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世間人都沒有錯,只有我一個人有錯。善財童子就是這樣一個心態,所以他一生圓滿成佛。一般人成不了佛,就是過失在別人,把它推得一乾二淨,自己沒過失,所以他不知道忏悔,不知道改進,他怎麼會有成就?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七0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