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對于淨宗助道,大乘菩薩所修的「六度」,小乘聖者所修的「叁學」,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是大圓滿,我們依它爲助道。我們只有五門功課,五門功課要是真正都落實,都做到,我們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上上品往生,這是「積集菩提福智資糧」。「資糧」這兩個字是比喻。古時候要出去旅行,不像現在這麼方便,交通方便、住宿方便,到處有旅館、有飯店,方便,從前沒有,所以自己身上要帶錢,這是資,還要帶糧食,怕飯店沒地方賣的,你必須自己帶一點糧食,借別人的爐竈來煮,旅行不能少的。這個比喻我們要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能缺少的條件就叫資糧。
古大德給我們講得很好,我們的資糧,叁個條件:「信、願、行」,這是往生西方淨土叁個最重要的條件。第一個,你要相信。你怎麼會相信?當然你對他了解很深,你才會相信。人與人交往亦複如是,了解愈深,對他信心就生起來了。對這個人,陌生人,完全不了解,那個信心怎麼生得起來?我們對西方極樂世界會産生信心,聽佛在經教上講的,講的這些理論依據、方法、境界、因果,我們從這個地方生起了信心。從釋迦牟尼佛這一個人,我們生起了信心。釋迦牟尼佛是個智慧道德之人,決定沒有妄語,決定不會欺騙人,他講的話肯定句句都是真實的,我們信得過。我相信之後,我一定要發願,我一定要發跟阿彌陀佛同樣的大願。《無量壽經》上講的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是細說,歸納起來不外乎四弘誓願;所以四弘誓願是總說,四十八願是別說。我們一定要發跟彌陀同樣的大願,而且這個大願一定要在現前落實,決不是說我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再落實,不是的,現在就要落實。這個願,生生世世盡未來際劫念念不舍,心安住在大願當中,與阿彌陀佛同願,同心同願,同德同行。阿彌陀佛普遍照顧一切衆生,尤其是苦難衆生,我們不做怎麼行?
我們這種作爲,老師教的,我們尊師重道,我們的老師釋迦牟尼佛。這一點,我們同修跟一些外國宗教徒往來的時候要知道,要曉得怎樣介紹我們所修學的佛法:我們的老師是釋迦牟尼佛,是阿彌陀佛,老師教我們做的;我們尊敬老師,老師跟父母一樣,我們不可以違背父母師長,父母師長教導的,我們一定要依教奉行。如是的介紹佛法,佛法不迷信。老師的教誨在《大藏經》裏頭,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誨在儒家的《十叁經》裏面,我們現在這個小型圖書館裏面,這些典籍統統具足。這是助道,最要緊的是要落實,是要去做到,真的做到了。不落實就落空了,換句話說,不能把它變成自己的思想行爲就落空,什麼都沒學到。你記得再多,你講得再多,沒有用,一個生死輪回,到來世忘得幹幹淨淨。必須要真正做到,那就是帶得去的功德。做到才有功,這個德就是帶得去。第四句:
【一切菩薩乘海】
清涼大師注解,「運諸菩薩從因至果」,這個解釋很好。「諸菩薩」,是說從初發心到等覺五十一個位次,五十一位菩薩叫諸菩薩。「乘」是比喻。古時候的車稱爲乘,我們乘坐這個車從這個地方到另外一個地方,我們乘車去。所以佛教裏面有大乘、有小乘,大乘是大車,小乘是小車。古時候用馬車、羊車、鹿車做比喻,羊、鹿身體都不大了,它拉一個小車,坐一個人,比喻小乘;大乘是馬車。馬車,一匹馬拉的車可以坐十個人。我小時候在南京念書,上學常常坐馬車,學生大概一輛馬車坐滿坐十四個人,這是大車、大乘。現在大乘是火車,我們現在這小轎車是小乘,坐四、五個人。用這個比喻「運載」,從初發心把你運載到等覺、到圓滿。所以佛法裏面有聲聞乘,有緣覺乘,有菩薩乘,通常叫叁乘。聲聞、緣覺合起來叫小乘,菩薩叫大乘。『一切菩薩乘海』,這是大分,細分說之不盡。佛經上講的五乘,就像我們現在講的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仿佛這樣的情形。再細分,每一個階段都有學年。小學有六年級,從一年級到六年級,中學也有六個年級,初中叁年級,高中叁年級,大學四年級,研究所期限不定。佛法的修學,菩薩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這就是五十位,講乘的話是五十個乘,往上去是等覺、如來果地。問的是這個。第五句問的是:
【一切菩薩行海】
清涼大師注解,「慈悲喜舍四菩薩行」。佛門裏頭常講:「慈悲爲本,方便爲門。」這四個字都包括在裏頭,慈悲是本,喜舍是方便,喜舍是門。你們想想看,中國佛教的道場,一進山門,你頭眼看到的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代表喜舍。人家問他:「什麼是佛法?」他布袋往地上一放,雙手下垂,放下。放下就是佛法,放下覺悟了。迷的人不會放下,爲什麼?執著,迷執。迷的相就是執著,覺悟的相就是放下。彌勒示現一個覺悟的相給我們看,喜舍是門,從這個門進來。佛法用這個形象,這叫示相教化,不用言說,讓你一看就明白,我們要會學。我們今天發願做佛弟子,做佛的學生,向佛學習,要學得像,與一切衆生接觸,記住慈悲喜舍就對了,菩薩行。慈是與樂,給衆生快樂,悲是拔衆生苦。菩薩從初發心到如來果地,你問他修的是什麼,這一句話說盡了。在《華嚴經》上,菩薩行是以文殊、普賢來做代表,文殊菩薩的十波羅蜜,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是慈悲喜舍的具體落實。菩薩行,行是行爲,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什麼力量在推動他?就是慈悲喜舍,讓他勇猛精進,永遠不退轉,永遠不疲不厭。第六句:
【一切菩薩出離海】
清涼說:「謂永背業惑,證契真理。」出離,首先出離叁惡道,再進一步出離六道輪回,再進一步出離十法界,這也是一切衆生所希求的,在佛法裏面講「了生死,出叁界」。在一般宗教裏面講「永生」,換句話說,也是想脫離生死得到永生。「永生」這個思想,在上古時代由宗教裏面産生的,這個思想就是佛家講的了生死的思想,證涅槃的思想。涅槃就是不生不滅,換句話說,就是他們宗教裏面講的永生,意思相同。不過「涅槃」還有很多意思,這個名詞含多義,它也翻作「圓寂」,圓是功德圓滿,寂是寂滅,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滅盡了,把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統統都斷盡了。「永背業惑」,背是背離,業就是造的善惡業,惑是迷惑。業是煩惱障,惑是所知障。如果用貪瞋癡來說,業就是貪瞋,惑就是愚癡,一定要永遠的舍離。背就是放下,要是不能夠離開貪瞋癡慢,你就不能離開六道輪回。這個問題很嚴重,絕對不能夠輕易看過。
從哪裏下手?我常常勸同學們,從放下自私自利下手。放下自私自利,消極的;念念利益衆生,積極的,這樣去做就對了。念頭轉來,心理轉過來,行爲轉過來,歡喜幫助別人。看到別人苦難,看到別人需要幫忙,我們現在住在此地看到了,我們周邊街坊都是退休的老人,有不少行動都不很方便,沒人照顧,所以我想住在這裏那真的就是彌陀村。我們學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不分國籍,不能說他不是我們這一國人,我們就不要照顧他,不可以,我們不分族群,我們不分宗教,我們看到需要幫助的人、需要照顧的人,我們熱忱的去做,盡心盡力的去做,這就是彌陀村、彌陀城,斷惡修善、積功累德的好所在。我們對他們照顧,看他們的表情,看他們的談吐,這些人都是忠厚善良之人。這個小社會裏頭沒有惡人,心地都非常善良,年老了,兒女都到外地謀生,我相信大多數拿國家的福利,養老金,年老多病。我們能夠發心照顧,無量的功德,這佛在經上常常講的,常常教導我們的,我們應當認真的去做,去落實。
過去我們在新加坡,每年十二月叁十都舉辦一個溫馨晚宴,一年一次,對老人表示一點溫馨的照顧。今天我們住在此地,我提議每個星期辦一次溫馨晚宴。哪一天?星期六的下午,因爲他們都是虔誠的基督教徒,星期天他們上教堂,不要妨礙他。星期六周末,他們下班了,我們這裏設溫馨晚宴,歡迎他們來吃飯,參加我們的晚宴。每一個星期舉辦一次,常年的。前幾天提到教素菜,教中國的素食,也在星期六,讓他們下午訂時間開班教學上課,做好的這些菜,晚上就做溫馨晚宴供衆。一個星期一次,我估計大概有一百人的樣子,我們招待他們。我們同學當中,有不少人晚上都不吃飯,我晚上也不吃東西,我們供養他們。我們會照顧得更周到,全心全力來服務,把這樁事情做好。我們每星期六晚上,這個名稱就是溫馨晚宴。今天星期四,這個星期籌備恐怕來不及,下一個星期六開始,約好教素菜、教中國素食的。你們大家努力,我們修叁種供養:財供養、法供養、無畏供養,我們叁種供養一次完成,好事要落實,不落實不行,歡歡喜喜來做。這個晚宴費用我出,每個星期六招待他們吃飯,幫助這些低收入的,幫助這些老人、病人。
我看這個附近,我心目當中就是彌陀村、彌陀城,這是我們修行當中的一門功課,這個功課就是十波羅蜜裏面的布施波羅蜜,十大願王裏面的廣修供養,希望大家認真努力把它做好,福慧雙修,果報不可思議。我們願意這麼去做,不希望果報,果報就更殊勝了。希求果報這是福德,很大的福德,不求果報是功德,那就更殊勝了。這個樣子,看看我們的貪瞋癡慢是不是真斷掉了,這就表現出來了。對人有沒有尊敬心,我們尊不尊重別人,我們是不是真的敬愛別人,是不是真誠爲這些苦難衆生服務,都在這裏表現出來了。我們要做得很認真,確確實實要把這些老人看作是我們的父母尊長,我們歡歡喜喜來接待他,一個星期一天,不要間斷。
將來我們福報更大,我們每天晚上都是溫馨晚宴,好!要比新加坡居士林做得更好。居士林是供應叁餐,還有供應點心,它那是常年不斷。那個道場財力雄厚,他的信徒有幾萬人,義工有幾千人,沒有問題。我們是初創,我們家裏住衆、義工加起來還不到五十人,所以我們先這麼開始,一個星期一次,希望將來發展到一個星期兩次,最好能夠發展到每天晚餐,我們自己不吃晚餐,晚餐供衆。我們學佛的,我們主要的是午餐。外國人,他們一天正餐是晚餐。他白天工作,中午隨便吃一點東西,他晚上是正餐。所以我們在他正餐的時候來提供,這非常有意義。如果你們響應,我們就積極籌備,下個星期六就開始。今天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七0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