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五七一卷)
諸位同學,請看「如來現相品」,問因德深廣,最後四句:
【一切菩薩神通海,一切菩薩波羅蜜海,一切菩薩地海,一切菩薩智海。】
『一切菩薩』,這句話非常重要,包括十方叁世無量無邊諸佛剎土,也包括從初發心一直到等覺,所以範圍,佛經裏面講境界,無盡的深廣;確確實實也包括我們在其中,我們真正是初發心。但是這個初發心還不能夠達到《華嚴經》上講的初發心的標准,我們還達不到,但也是初發心,所以初發心的層次也是繁多,並不是很單純。發心就很難得,那就不容易了。現在我們講一切菩薩的『神通』,神通大小、廣狹、淺深差別也是無量無邊。《華嚴經》上習慣說「不可思議」,真的不可思議。
我們現在有沒有神通?首先要了解「神通」兩個字的含義,「通」是通達、是明了,「神」這個字是形容詞,你對于一切事物通達明了的程度超過一般人,一般人所不及,覺得你的通達明了已經進入神奇的境界,神奇莫測。這是低境界稱贊高境界的菩薩,低境界不能說不通,我們對于一切人事物也能通達一些。我們眼能見、耳能聽、鼻能嗅、舌能嘗,六根對于外面六塵境界也有相當程度的明了,這都是通,但是我們通的境界很有限,如果跟實際狀況上來說,我們這個能力非常薄弱。譬如眼見,隔一張紙,這一張紙就成了見的障礙,就看不見了;耳,要是給你一點小小的棉花球堵塞,聽就受了障礙,由此可知,我們的能力實在是非常有限。
在前面大衆有問佛眼,佛眼、菩薩眼都非常接近。菩薩有天眼,不要說一張紙障礙不住,這一堵牆也障礙不住,見的能力比我們就大的多。我們稱這種情形是神通,確確實實是我們做不到的,他能做到。再往上面去,阿羅漢不但有肉眼、天眼,而且還有慧眼,菩薩加上法眼,以眼見色這個能力來說,各個層次的修行人確實不一樣。在我們現實社會裏面,中國大陸現在稱這種人叫特異功能,真有,不少。實實在在說這個能力並不希奇,我們在這部經上看到的,佛告訴我們:「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佛性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真如本性裏面本來具足一切德能,一樣也不缺少,能力都是圓滿的,見的能力是盡虛空、遍法界,過去無始,未來無終,你統統見到,毫無障礙。這是六種神通裏面我們舉一條來講,一條明了,其他五條你就都明白了。
所以佛法的修學,無論是宗門教下、顯教密教,終極的目標是見性。你若不見性,你自性本具的德能如何恢複?性在哪裏?一切時一切處,我們今天講的時間與空間,時空裏面所包羅的萬象。性周遍在時空裏頭,時空是自性的相分,所現的相是「唯心所現」,能現所現是一不是二。古人用金跟器做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在哪裏?器就是金。你要問性在哪裏?相就是性。相是器,性是金。爲什麼我們現在見相不見性?我們今天見到一切人、見到一切動物,我們見相,見不到他的佛性;我們見到花草樹木、見到山河大地,我們見到它的色相,見不到它的法性,這是什麼原因?古大德說得很好,著相了!譬如我現在要金,你家裏頭樣樣器具都是金的,金造的,你回答我「我家裏沒有金」。你的回答並沒有錯誤,因爲你不知道金在哪裏。我家裏有花瓶,花瓶是金的,我這裏有茶杯,茶杯也是金的,你問我要金我沒有金,茶杯拿給你,他不曉得茶杯就是金,不知道花瓶就是金的,著相不見性。所以佛說我們之所以不能見性,就是著了相,在相上起了妄想分別執著。
佛給我們講,你怎樣才能見性?你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就見性了。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他們已經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沒有把妄想放下,他們有能力超越叁界六道,不能見性。到什麼時候才能見性?妄想放下了。妄想就是無明,破一品無明,見一分法身。你不把妄想放下不行,放下妄想就見道了。什麼道?真如本性。你就見到原來性相是一不是二,你見到了。性能現,相是所現,能所是一不是二。你在有情衆生上見到佛性,你在無情衆生上見到法性,你見到能現的體跟所現的相,這個時候才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們自性本具的能力恢複了,這一般人講神通廣大。見的能力恢複了,不需要用這工具。我在此地講經,無需要藉任何機械工具,你能看到、你能聽到。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講經,距離我們居住的地球十萬億個佛國土,十萬億個叁千大千世界,阿彌陀佛在那裏講經,我們在這裏看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你六根的能力恢複了。
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我們學佛是學這個,絕對不是求知識。你要把這個東西當作知識來學,你哪一天能開悟?你哪一天能入境界?不能不知道。所以佛法的修學要用真功夫,真功夫就是斷煩惱去習氣。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教化衆生,總綱領、總原則是戒定慧叁學,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戒定能幫助我們斷見思煩惱、塵沙煩惱,慧能破無明煩惱。戒律的精神是什麼?對自己來講,放下萬緣就是戒,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對別人來講,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對自己這是比丘戒、比丘尼戒,完全是自受用的,恢複自己的清淨心;對別人是大乘菩薩戒,仁慈博愛。對自己是清淨無爲,對大衆是無爲而無所不爲,它是一不是二。爲一切衆生服務,忙得不亦樂乎是無爲,心住無爲,身體有爲,爲一切衆生服務。
像諸佛與法身菩薩應化在九法界,沒有休息,天天在教化衆生,示相教、言說教沒有中斷過,這是有爲。有爲跟無爲是一不是二,這個難懂。有爲裏頭是無爲,就是他從來也沒有起過心動過念,沒起心動念過,幫助一切衆生,教導他斷惡修善、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所以無爲不是不起作用,它起作用;如果無爲不起作用,就變成小乘。所以經典上佛講小乘人墮「無爲坑」,他住在無爲裏頭,他不起作用了。大乘菩薩跟他們不一樣,無爲而無所不爲,無所不爲而無爲,這值得人尊敬。值得人尊敬,他自己受不受尊敬?不受。他如果受,那又墮落了,就變成凡夫。所以契入這個境界,你贊歎他也好,你毀謗他也好,確確實實他沒有受到絲毫的影響。凡夫不行,贊歎他歡喜,毀謗他瞋恨,他那個心被境界所轉,神通就沒有了。菩薩不被境界所轉,所以他的能力圓滿的恢複,這叫神通。每一句末後用「海」來比喻。
『一切菩薩波羅蜜海』,前面有講「菩薩行海」,這個地方講「波羅蜜海」,不同的地方在哪裏?菩薩行著重在他的行爲,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波羅蜜這就有限製,著重在波羅蜜,波羅蜜是圓滿,行行都達到圓滿這叫波羅蜜。起心動念念念圓滿,念念波羅蜜;一切言說字字句句圓滿,字字句句都是波羅蜜。乃至于現相,色身相好,顯示出大圓滿。這個圓滿的標准是什麼?稱性,完全與性德相應,這才稱波羅蜜。與性德不相應,那你就錯了。前一句「一切菩薩行海」,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面給我們點了一點,「慈悲喜舍四菩薩行」。波羅蜜如果我們就經教來說,文殊菩薩教導我們的修行十個科目,十波羅蜜。布施,布施要稱性,才真正是波羅蜜。平常一般大乘經裏面講,用這個方法把自己的悭貪煩惱習氣斷掉了,就稱爲布施波羅蜜,也能講得通。爲什麼?悭貪不是性德,自性裏頭原來沒有悭貪,自性裏頭原來沒有自私自利,自性裏頭原來沒有妄想分別執著。
大乘佛法的修學,見性就圓滿了。真正見性,跟諸位說,前面這四十個問題全都沒有了。沒有見性的人有這麼多問題,這裏每一個問題都包括了無量無邊的問題,這是所有一切問題歸納理出這四十個綱領。總而言之一句話,要明心見性,我們真正入佛境界,就是本經末後「入法界品」,入法界了。入什麼法界?《四十華嚴》的題目清楚明白,入不思議解脫境界,這一句就是禅宗裏面所說的明心見性。不思議境界在哪裏?就在現前,沒有離開我們日常生活。可是入與不入,境界是完全不一樣。你不入的時候你是凡夫,你的生活在業力裏頭,你被業力所轉,你不自在;你要是契入之後,你得大自在,你的生活就是佛的生活,遊戲神通。你見別人見不到的,你聽別人聽不到的,你六根的作用,用今天科學的術語來講,突破了時空的維次。如果我還沒有能夠突破,你記住你沒有見性,見性決定突破。見性之後這個世間是透明的,是無障礙的,這是一切衆生的本能。宗門裏面常講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經教裏常常有說「本有家珍」,你家裏的珍寶本來有的。修行證果這本有家珍失而複得,失掉現在又得到了,是我自己家裏的,自家本有的。
馬鳴菩薩講得好,「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本有當然可以恢複,本無當然可以斷得幹幹淨淨,問題就是你肯不肯斷,你有沒有這個決心、毅力放下,放下再放下。必須要突破無我這個境界,那就是入《金剛經》的「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入這個境界。功夫再進一步,「無我見、無人見、無衆生見、無壽者見」,我們的本能就恢複了,波羅蜜圓滿!剛才講念念是圓滿的,自性!念念是自性。言語字字句句圓滿,爲什麼?從自性裏流露出來的,行行圓滿,沒有一樣不圓滿。我們被障礙害了,被煩惱障、所知障,被妄想分別執著害慘了。怎麼能不覺悟?覺悟之後,「人家爲什麼對我這麼好?」自性本來就是這樣的,用佛教的術語「法爾如是」,本來就是這樣的!自性沒有過、沒有惡,純淨純善。過與惡是從哪裏來的?從迷惑顛倒,迷裏面産生的,悟了就沒有了。我們現在講這是諸佛菩薩的境界,非我境界,我是凡夫。
我們現在在學習、在熏習,天天在熏習。熏習久了有這麼一點概念,境界雖然轉不過來,慢慢熟了,熟透就轉過來了。像植物的果實沒有熟透、生硬,味道很不好,熟透了放光、很軟,味道甜美。我們今天是生硬,怎麼辦?長時熏修,古大德教給我們「一門深入,…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七一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