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長時熏修」,你一定能契入境界。不能夠中斷,不能夠改變,你一定要曉得「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你選擇一個法門之後,決定不能輕易改變。你換一個法門,就換了另外一套方法,要從頭熏修起,你說你多苦!不可以改道,一條路走到底就走到了。所以我們選擇法門、選擇經論,依照這部經典的理論方法,認真努力修學。我們學布施、供養,布施跟供養事是一樣的,心不一樣。布施裏頭具足真誠恭敬,這個布施叫做供養,誠敬心不夠那是布施。我再舉個比喻給諸位說,我們布施的時候把接受布施的人看作是一個普通人,他是一個有苦難的人,我們有能力善心的幫助他,這是布施;如果把這個人真的像對待我們父母、對待佛菩薩一樣看待,那是供養。這個心你修的布施是普賢行,你不是普通的菩薩,那是《華嚴經》上的圓頓菩薩。不是普通菩薩,普通菩薩沒有這一分誠意。
如果我們一切時一切處對一切衆生,都保持這樣的心態,那我們完全修的是普賢行;縱然這一生不能開悟、不能見性,我們念佛求生淨土品位高。西方極樂世界每一個人都是修普賢行,《無量壽經》展開經本第一句話,「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我讀這個經,我跟大家講這個經,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凡是去往生的人沒有一個不是真誠恭敬,真誠到極處!所以我們要不修真誠心,跟西方極樂世界就不相應。《無量壽經》這是第一句話,我們常講先入爲主,你說他多重要!希望大家千萬不要疏忽。我們的布施、持戒,真誠恭敬心,確確實實象善財童子那種學習的心態:學生只有我一個,我之外的都是佛、都是善知識、都是老師。孔老夫子說:「叁人行必有我師」,我們要始終保持這個態度,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統統是我的老師。一切人有言教我,一切物它示相教我。《華嚴經》這個大衆念請,佛的答複有示相答、言說答,這一品經叫「現相品」,「現相品」是現相答,沒有言說,言說在後面,先現相。樹木花草都在那裏現相,它們都在供養我,我怎麼回報它?它們是真誠的供養,爲什麼?一點私心沒有。我們這些凡夫,爲什麼叫凡夫?有私心、有妄念,它們沒有妄念。
我們在閑暇的時候遊覽風景,古人常講怡情悅性,使你的精神爽朗,這是很小很小的得益;最大的利益,是你見色聞聲覺悟了。有沒有這種人?有,自古以來不多。哪些人?平素要有相當的修養,不定在什麼時候,觸目聞聲豁然開悟。諸位要曉得,這些人心地清淨疑情不斷,他才開悟;心地清淨沒有疑情,變成無想定,變成世間的四禅八定,包括阿羅漢的九次第定,他不開悟。爲什麼不開悟?他沒有疑。此地四十句就是疑,疑情,心裏有疑並沒有問出來,今天有緣見佛,心裏面這些疑惑,希望見到佛,佛能夠爲我開示,來教導我。所以是念請,不是言說。佛家常講:小疑則有小悟,大疑則有大悟,你沒有疑就不會有悟處。這個疑諸位要知道,就是這個問號不求答案,你要求答案是妄想,這叫疑情,不是疑問。
世尊在此地答複爲什麼先示相?現相不言說,現相是你真正能夠悟入,恍然明白了。言說不容易,言說有時候你又著了言說相,把你這個悟門堵塞,你開不了悟。所以禅宗的手法跟教下完全不一樣,禅宗非常著重現相,教下偏重在言說。佛教化衆生這兩個方法,于是後來就分成宗門跟教下。禅宗裏面他這個修行、這個開悟,要在一切境界裏頭,心地真誠清淨、一念不生,他有疑情在。這個疑情不必這四十句,有個一句兩句就行,爲什麼?一句明白,全都明白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無需要太多。《華嚴經》上列舉的那是因爲菩薩無量無邊,無量無邊這些菩薩個人疑慮的不一樣,把它分類歸納,歸並成四十類,是這麼個意思。
疑情是什麼?疑情就是禅宗裏面講的「慮」,禅是印度梵文,翻成中文叫「靜慮」,靜是一念不生,清淨。但是他還是有疑,那個慮就是疑情,所以他那個定不是什麼念頭都沒有,什麼念頭都沒有是無想定,錯了!他有疑情。不是疑問,他沒有疑問,他有疑情,也就是說他有不明白的地方,不明白他不著急,他並不想馬上求答案,他把它放在那裏,但是他並沒有把這個斷掉。所以他有悟處,不定在什麼時候,或者是見色,或者是聞聲,他會開悟。沒有疑情是死定,那個定就變成外道,就不是佛教給你的。所以佛教給你的禅定是活的,它不是死的,叫參禅。參是什麼意思?離心意識叫參,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他對于宇宙人生大道理沒有明了,他有疑,這是禅。參是對上根人的,中下根不行,中下根是什麼?兩種毛病,這是禅病,最怕這兩種病,一個掉舉,一個昏沈。掉舉就是妄念太多、妄想太多,這個你不能得禅定;另外一個昏沈,雖然沒有妄念,一坐下去就睡著,精神提不起來,這是禅病。禅病很多種,不外乎這兩大類,有這兩種現象不適合于靜坐。這個方法不適合,換別的方法,要知道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是修禅定的。念佛是用念阿彌陀佛修禅定,一心不亂就是禅,道理一定要曉得、要明了。
第九句:
【一切菩薩地海】
『地』是地位,狹義的說就是十地,包括等覺,等覺也稱爲十一地,這是菩薩位次達到最高的,再往上面就是究竟圓滿的佛果。廣義的來說,從初信到等覺五十一個位次都是地位。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具備些什麼條件我們要知道,他的斷德,一定要斷叁界八十八品見惑。從斷煩惱這一層來說,跟小乘須陀洹完全相同,小乘初果須陀洹也是斷叁界八十八品見惑。但是智慧完全不同,他已經真正明了虛空法界、剎土衆生跟自己是一體,這個小乘四果羅漢都比不上他。但是四果羅漢是把叁界八十一品的思惑斷盡了,初信位菩薩思惑沒斷盡,八十一品的思惑沒斷盡,見惑斷盡了,見惑有八十八品。八十八品分爲五大類,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見就是見解,見惑就是錯誤的見解,換句話說,錯誤的看法,你完全修正過來,把你錯誤看法修正過來了。思惑是你錯誤的想法,錯誤的想法還沒修正過來,但是錯誤的看法統統修正過來,這是初信位的菩薩。
如果十信位是小學,初信位是小學一年級。我們現在是在哪個地位?我們沒有地位。我們現在是在佛門幼稚園,幼稚園小小班,自己對自己總要清楚、總要明了,雖然是幼稚園小小班,我們也稱得上是菩薩,我們是什麼菩薩?我們是名字位的菩薩、觀行位的菩薩,功夫得力那就是觀行位。功夫得力淺深次第,那裏頭差別又大了。如果也把它分作十個等級,那我們是觀行裏面的初等,也就是功夫剛剛得力。但是你要曉得,剛剛得力是很脆弱的,禁不起誘惑,禁不起考驗。怎麼知道?常常退轉,我們同學當中都有這個經驗,進一步退兩步,進進退退,保持不住,這是觀行功夫淺的,還不能說得力。如果功夫得力,小風小浪禁得起,大風大浪則未必,小風小浪你能夠禁得起,如果念佛幸運的話,能往生凡聖同居土。觀行功夫真的得力了,上乘的功夫了,講叁輩九品上叁品的那個功夫,給諸位說,往生凡聖同居土生死自在。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想在這個世間多住幾年沒有妨礙,叫生死自在,觀行位當中就有這樣的好處。觀行位已經就開始降伏見煩惱,沒有斷幹淨。斷幹淨,你就是圓教初信位菩薩,不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在這個娑婆世界那小乘你也是須陀洹,證須陀洹果。入佛門,真正入佛門,佛門一年級的學生。所以我們自己一定要知道自己的身分、知道自己的地位,爲什麼?貢高我慢的念頭就沒有了。哪一個菩薩都比我強,都在我上面,我自己要認真努力,迎頭趕上。
怎麼趕法?斷煩惱,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這就是修行。離開了生活、離開了跟一切衆生接觸,你到哪裏修?你沒地方修了。大乘法的修行確實非常高明,跟小乘不一樣。小乘是遠離人群,到深山人迹不到的地方搭個小茅篷,在那邊進修,是容易得清淨心。但是這個清淨心靠不住,爲什麼?你要是帶他到都市逛一逛,他心又動了,禁不起考驗。大乘法在紅塵裏面不離開人群,在這裏面修清淨心,很難修,修成了是真的,小乘人功夫跟他相比望塵莫及!大乘著重在看破,小乘著重在放下,放下沒有看破,一接觸的時候他還是放不下;看破放下,真得放下了,差別在此地。所以大乘要不看破,不如小乘。小乘確實獨善其身,大乘的功德在兼善天下,這個功德很大,可是自己要沒有清淨心,功德就變成福德,這個要知道。福德,這是有漏的福德,到哪裏去享很難講,許多修行人畜生道享福,餓鬼道享福,還是墮落。來生得人身不容易,來生要保住人身,佛講得很多,五戒十善這一生持得好才能夠得人身。
中國儒家講的五倫八德,相當于佛法裏面講的五戒十善,倫常道德不離開,來生能得人天身。我們看看今天社會,幾個能夠保持倫常道德?幾個人能夠真正去修五戒十善?這不就清楚了。所以,有多少人失掉人身還能得人身?佛常常感歎,失掉人身再得人身,大難大難!不容易。我們曉得這個事實真相,所以這一次得人身,要好好利用這個人身往生淨土。真正往生淨土一定要依教奉行,把所有一切不善從念頭上放下,身語意叁業不善統統放下。要不放下,念佛不能往生,爲什麼?西方世界世尊介紹得很清楚,那個地方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他不是普通人,上善之人。換句話說,我們的善行善念要達到他的水平,從今而後處事待人沒有一個惡念,即使是惡人過去犯的過錯,我們再遇到他,「不念舊惡,不憎惡人」,歡歡喜喜跟他相處,這樣才行,你才能往生。你要常常記得「某人過去犯什麼過」,常常記在心上,自己吃虧,與他不相幹。他如果改過自新,他將來在我之上;我還有這個念頭,障礙自己往生。下面一句是「菩薩智海」,你常常記別人過失,你沒有智慧…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七一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