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六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五六七卷)

  

     诸位同学,请看「如来出现品」,大众念请第十一句:

  

  【云何是诸佛眼,云何是诸佛耳,云何是诸佛鼻,云何是诸佛舌,云何是诸佛身,云何是诸佛意,云何是诸佛身光,云何是诸佛光明,云何是诸佛声,云何是诸佛是智。】

  

  总共有十句。这十问,问「体相显著」。这十问,是讲六根三业,三业:身业、语业、意业,「于身业中,开常光为身光,放光为光明」,这就变成十句。本来只有九句,它讲身业的时候变成两句,就十句。「不思议法品,诸佛有十种法,普遍无量无边法界,谓无边际眼等。离世间品,一一各有十门辨释。」由此可知,大众所问的问题,就是《华严经》佛菩萨为大众宣说的、解答的。全经总共有三百一十个问题。在这一品里面,我们看到有二十个问题,前面十个,接着又说了十个。前面问的是诸佛海,这个地方是问诸佛体相。众生有疑,佛一一都有详细的解答。

  

  此地要注意到,佛的体相就是我们自己本来的体相。宗门常说「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这个体相就是本来面目,由此可知,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知道之后才晓得,我们现前真的是迷惑颠倒,丧失本来面目,于是才真正体会得诸佛菩萨的慈悲应化,来帮助我们恢复本来面目而已。我们首先要在此地建立信心,虚空法界剎土众生不是别的,原来就是自己,自己的真心、自己的本性。虚空法界是自心相,剎土众生是自身相,我们不能不知道。明白了、搞清楚了,这叫觉悟;对于事实真相一无所知,就叫迷惑。迷惑之人,他的思想、见解、行为颠倒了,怎么说他颠倒?完全跟性德相违背。所以我们的修学不是别的,无非是恢复自己的性德而已。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特别为我们说明佛的三业当中的身业,因为他讲到常光与放光。世尊当年讲经是应机说法,什么样的根性,对他用什么方式来说,都能够令当机的人欢喜信受,得到修学的利益。常光、放光佛在经论上有很多种的说法,决定不是矛盾。有时候说「佛常光一寻」,一寻是多大?我们通常讲八尺,实际上也没有定数,应当说正确的答案是我们人站得很直,把两只手伸开,这个距离就叫一寻。我们造佛像、画佛像,画佛的光就是从这个意思来绘画、来显示。但是《华严经》「不思议品」里面又有一个说法,「常妙光明,不可说不可说种种色相以为严好,为光明藏。」常妙光明就是常光。「出生无量圆满光明,普照十方,无有障碍。」这就是说常光也是普照十方。这个地方我们要懂得佛的意思,佛当年在世讲常光一寻,我们就体会到是佛的应身,《华严经》上讲的诸佛,这个佛身是法身、报身,当然不一样。所以我们要问佛的常光,你就要知道是法身佛、报身佛,还是应化身佛?他们现的常光不相同,决定有光。

  

  放光则不然,放光有时候放,有时候不放,我们在经上看到佛讲经说法面门放光、白毫放光,这是我们常常读到的,所以有时候放,有时候不放。在「相海品」里面,佛说「其一一相常放光明」,一一相,我们不讲别的相,就说平常这个应身佛,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十二相,一一相都放光明,而且常放光明,这个话是真的,但是怎样?这个光我们见不到。放光的时候见到,常光我们见不到。现在说这个话容易懂,我们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晓得光波不一样,如果向深处去体会,不难体会得到。凡是物质,真的是小到微尘大到世界都放光,没有一样不放光,只是光波长短不相同。与我们视力、我们眼见的光波相同的我们看到,如果比我们这个视力范围也就是眼的境界这种波度长的,我们看不到,光波短的我们也看不到。由此可知,常光是真的,放光我们能看见。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去体会,去领悟到,真的!

  

  我们这个世间每个人、每个众生,又何尝没有常光?又何尝没有放光?放光没有佛那么明显。我们讲放光是你道德学问的影响,或者你造作一些恶业的影响。造作恶业的影响,那个光是不善。这就正如同现在这个世间很流行的气功,气功看一个人的气色,如果这个人的气色是金色的、黄色的、白色的,都是善良的;看到这个人气色是灰色的、黑色的,这是不善的。气功里面讲气,佛法里面讲光。不但一个人有光,山河大地也有光,我们讲灵气。现在人讲这个地方磁场好,人在这个地方感觉得非常舒畅,这个磁场好。磁场不好的地方,你走到那个地方感觉得身心不安,身心不定,我们一般人讲没有安全感,好象有恐惧,这个磁场不好,你感到畏惧。由此可知,这是光化的作用,它这个光波我们肉眼看不到。

  

  「相海品」里面讲的,常光跟放光也通,常光无异于放光,放光无异于常光。清凉大师为我们分别,「常即湛遍」,湛然遍满虚空法界;「放则见有去来」,放的时候我们见到,不放的时候我们就见不到,有这么一种情形。大师说「不思议法品」里面诸佛有十种法,他在《疏钞》里面为我们列举出来,我们看这十种法的名相,正是解释这十句问。这是略说,细说还在大经之中。可以说这个经自始至终无非是详细为菩萨解释这些疑惑,菩萨实在是代我们启请的。这些问题很重要,但是我们凡夫问不出来,问问题也得有相当的基础;换句话说,你对于这一行不了解,是个外行,问题都问不出来,这是事实。

  

  不思议品里面说:「诸佛世尊有十种法,普遍无量无边法界。」这就是本经四十六卷里面所说的。第一,「一切诸佛有无边际身,色相清净,普入诸趣而无染着。」这一句是答佛身,无边际身。在我们这问句里第五句,『云何是诸佛身』,解答的顺序不一样,这个没有关系。我们看了这一段文,想到佛是凡夫修成的,我们现在是凡夫,什么时候我们能够跟佛一样,证得无边际身,无边际是法身!「色相清净」,这句话非常重要,是这一整句里面的中心,我们要学习就在这四个字上用功夫。「普入诸趣」,诸趣是九法界,普入是示现,示现在九法界,没有染着。清净法身周遍法界,什么地方有感,佛就有应;从法身示现为应化身,它的功能也是周遍法界,哪个地方有感,佛立刻就有应,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我们怎么学法?我们要学的是清净色相无有染着。这个话什么意思,我们得搞清楚。清净色相,色相是从心生,佛在大乘经里面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由此可知,要想色相清净,首先你得要心清净。我们在讲席当中也常常提,心清净则身清净,身心清净我们的环境就清净;环境是依报,依报就清净了。能转的是心,身与依报环境都是所转。佛说:「若能转境,则同如来」,这是说明凡夫跟佛不同的地方,佛能转境,凡夫被境界所转,被境界所转是你染着了。转境界是什么?不染着!再说得明白一点,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因为这一段经文所问的是六根三业;最要紧的,如何能在境界里头不染着?能在日常生活当中去学不染着,这个人是真正学佛。果然不受染着,这人真有功夫。

  

  如果眼见色被色相污染,耳听声被音声污染,污染的现象是什么?你在境界里头起心动念。顺自己意思起了贪爱,不顺自己的意思起了厌恶,你已经被染着。不染着的人,无论什么境界现前,他一定能保持佛在《金刚经》上教导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佛教须菩提尊者,尊者常常到外面去教化众生,世尊教他要记住,教化众生、接触大众不能忘了这两句话。为什么?接触大众是很容易被染着。他不像小乘,小乘人不接触大众,避免染着,这样子得身心清净;大乘菩萨不然,菩萨是要接触大众,主动去接触大众、欢喜接触大众,很容易被染着。由此可知,菩萨道的确不容易。定慧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在古时候是不可以离开老师的。所以老师观察学生,这个学生什么时候可以出师?出师我们现在讲毕业,他可以去游化,叫参学,可以去教化一方,用什么来衡量?他的定慧能做得了主,可以不受染着,才有资格参学,有资格入众;这个「众」就是世间大小种种社团,他们的活动你可以参与,是这个意思。你自己没有定力,自己没有智慧,不可以参与。

  

  自古以来,定慧没有成就就去学大乘、去弘法利生,往往自己没有度众生,反而被众生度跑掉了,这个例子很多很多。中国佛协副会长刀述仁居士就跟我谈过多次,中国曾经派不少出家人到日本留学,其中差不多一半以上到日本就不回来了,在那边结婚,做了日本和尚。日本和尚可以结婚的,定慧不够。这个事情在中国也有,中国就是还俗,娶妻生子做在家居士。也不错,依旧能够学佛,从出家的身分退回去做在家居士,男众女众都有。佛为了避免学生禁不起诱惑而退心,所以订下这些制度,后世祖师大德代佛行化的,无不遵守。但是到今天的社会,这个社会价值观改变了,大幅度的改变,崇尚民主自由开放、崇尚人权,老师不能教学生了,圣贤之道于是衰微。只有少数善根深厚的人,还是相信圣贤之道,那只有个人自己用功去修学了。

  

  所以在这个时代,各人修各人得利益,没有办法勉强别人。有些同修来给我谈起来,我就告诉他,现在的社会,儿女不听父母管教,父母要是责备他,他站在门口、站在窗口大声叫:「你们大家都来看,我的母亲虐待我。」你看这成什么话!这就叫天翻地覆,你以为天翻地覆是什么?这是民主自由开放必然的结果。这个结果要说个不好听的话,这个世界无法无天。有些人讲「我们怎么挽救?」说老实话,没有人能挽救,诸佛菩萨来都不行,天神上帝来也不行,为什么?你来那就得讲民主自由,他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决定没有权力干涉他的。

  

  我们生逢这样一个时代,所以善根深厚的人只有自求多福。如果能够集合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参道友,那是好事情。真正志同道合,组成一个小团体,我们自己认真努力来学习,希望这个小团体人人都能…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六七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