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六七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五六七卷)

  

     諸位同學,請看「如來出現品」,大衆念請第十一句:

  

  【雲何是諸佛眼,雲何是諸佛耳,雲何是諸佛鼻,雲何是諸佛舌,雲何是諸佛身,雲何是諸佛意,雲何是諸佛身光,雲何是諸佛光明,雲何是諸佛聲,雲何是諸佛是智。】

  

  總共有十句。這十問,問「體相顯著」。這十問,是講六根叁業,叁業:身業、語業、意業,「于身業中,開常光爲身光,放光爲光明」,這就變成十句。本來只有九句,它講身業的時候變成兩句,就十句。「不思議法品,諸佛有十種法,普遍無量無邊法界,謂無邊際眼等。離世間品,一一各有十門辨釋。」由此可知,大衆所問的問題,就是《華嚴經》佛菩薩爲大衆宣說的、解答的。全經總共有叁百一十個問題。在這一品裏面,我們看到有二十個問題,前面十個,接著又說了十個。前面問的是諸佛海,這個地方是問諸佛體相。衆生有疑,佛一一都有詳細的解答。

  

  此地要注意到,佛的體相就是我們自己本來的體相。宗門常說「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這個體相就是本來面目,由此可知,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知道之後才曉得,我們現前真的是迷惑顛倒,喪失本來面目,于是才真正體會得諸佛菩薩的慈悲應化,來幫助我們恢複本來面目而已。我們首先要在此地建立信心,虛空法界剎土衆生不是別的,原來就是自己,自己的真心、自己的本性。虛空法界是自心相,剎土衆生是自身相,我們不能不知道。明白了、搞清楚了,這叫覺悟;對于事實真相一無所知,就叫迷惑。迷惑之人,他的思想、見解、行爲顛倒了,怎麼說他顛倒?完全跟性德相違背。所以我們的修學不是別的,無非是恢複自己的性德而已。

  

  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面特別爲我們說明佛的叁業當中的身業,因爲他講到常光與放光。世尊當年講經是應機說法,什麼樣的根性,對他用什麼方式來說,都能夠令當機的人歡喜信受,得到修學的利益。常光、放光佛在經論上有很多種的說法,決定不是矛盾。有時候說「佛常光一尋」,一尋是多大?我們通常講八尺,實際上也沒有定數,應當說正確的答案是我們人站得很直,把兩只手伸開,這個距離就叫一尋。我們造佛像、畫佛像,畫佛的光就是從這個意思來繪畫、來顯示。但是《華嚴經》「不思議品」裏面又有一個說法,「常妙光明,不可說不可說種種色相以爲嚴好,爲光明藏。」常妙光明就是常光。「出生無量圓滿光明,普照十方,無有障礙。」這就是說常光也是普照十方。這個地方我們要懂得佛的意思,佛當年在世講常光一尋,我們就體會到是佛的應身,《華嚴經》上講的諸佛,這個佛身是法身、報身,當然不一樣。所以我們要問佛的常光,你就要知道是法身佛、報身佛,還是應化身佛?他們現的常光不相同,決定有光。

  

  放光則不然,放光有時候放,有時候不放,我們在經上看到佛講經說法面門放光、白毫放光,這是我們常常讀到的,所以有時候放,有時候不放。在「相海品」裏面,佛說「其一一相常放光明」,一一相,我們不講別的相,就說平常這個應身佛,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叁十二相,一一相都放光明,而且常放光明,這個話是真的,但是怎樣?這個光我們見不到。放光的時候見到,常光我們見不到。現在說這個話容易懂,我們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曉得光波不一樣,如果向深處去體會,不難體會得到。凡是物質,真的是小到微塵大到世界都放光,沒有一樣不放光,只是光波長短不相同。與我們視力、我們眼見的光波相同的我們看到,如果比我們這個視力範圍也就是眼的境界這種波度長的,我們看不到,光波短的我們也看不到。由此可知,常光是真的,放光我們能看見。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去體會,去領悟到,真的!

  

  我們這個世間每個人、每個衆生,又何嘗沒有常光?又何嘗沒有放光?放光沒有佛那麼明顯。我們講放光是你道德學問的影響,或者你造作一些惡業的影響。造作惡業的影響,那個光是不善。這就正如同現在這個世間很流行的氣功,氣功看一個人的氣色,如果這個人的氣色是金色的、黃色的、白色的,都是善良的;看到這個人氣色是灰色的、黑色的,這是不善的。氣功裏面講氣,佛法裏面講光。不但一個人有光,山河大地也有光,我們講靈氣。現在人講這個地方磁場好,人在這個地方感覺得非常舒暢,這個磁場好。磁場不好的地方,你走到那個地方感覺得身心不安,身心不定,我們一般人講沒有安全感,好象有恐懼,這個磁場不好,你感到畏懼。由此可知,這是光化的作用,它這個光波我們肉眼看不到。

  

  「相海品」裏面講的,常光跟放光也通,常光無異于放光,放光無異于常光。清涼大師爲我們分別,「常即湛遍」,湛然遍滿虛空法界;「放則見有去來」,放的時候我們見到,不放的時候我們就見不到,有這麼一種情形。大師說「不思議法品」裏面諸佛有十種法,他在《疏鈔》裏面爲我們列舉出來,我們看這十種法的名相,正是解釋這十句問。這是略說,細說還在大經之中。可以說這個經自始至終無非是詳細爲菩薩解釋這些疑惑,菩薩實在是代我們啓請的。這些問題很重要,但是我們凡夫問不出來,問問題也得有相當的基礎;換句話說,你對于這一行不了解,是個外行,問題都問不出來,這是事實。

  

  不思議品裏面說:「諸佛世尊有十種法,普遍無量無邊法界。」這就是本經四十六卷裏面所說的。第一,「一切諸佛有無邊際身,色相清淨,普入諸趣而無染著。」這一句是答佛身,無邊際身。在我們這問句裏第五句,『雲何是諸佛身』,解答的順序不一樣,這個沒有關系。我們看了這一段文,想到佛是凡夫修成的,我們現在是凡夫,什麼時候我們能夠跟佛一樣,證得無邊際身,無邊際是法身!「色相清淨」,這句話非常重要,是這一整句裏面的中心,我們要學習就在這四個字上用功夫。「普入諸趣」,諸趣是九法界,普入是示現,示現在九法界,沒有染著。清淨法身周遍法界,什麼地方有感,佛就有應;從法身示現爲應化身,它的功能也是周遍法界,哪個地方有感,佛立刻就有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我們怎麼學法?我們要學的是清淨色相無有染著。這個話什麼意思,我們得搞清楚。清淨色相,色相是從心生,佛在大乘經裏面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由此可知,要想色相清淨,首先你得要心清淨。我們在講席當中也常常提,心清淨則身清淨,身心清淨我們的環境就清淨;環境是依報,依報就清淨了。能轉的是心,身與依報環境都是所轉。佛說:「若能轉境,則同如來」,這是說明凡夫跟佛不同的地方,佛能轉境,凡夫被境界所轉,被境界所轉是你染著了。轉境界是什麼?不染著!再說得明白一點,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因爲這一段經文所問的是六根叁業;最要緊的,如何能在境界裏頭不染著?能在日常生活當中去學不染著,這個人是真正學佛。果然不受染著,這人真有功夫。

  

  如果眼見色被色相汙染,耳聽聲被音聲汙染,汙染的現象是什麼?你在境界裏頭起心動念。順自己意思起了貪愛,不順自己的意思起了厭惡,你已經被染著。不染著的人,無論什麼境界現前,他一定能保持佛在《金剛經》上教導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佛教須菩提尊者,尊者常常到外面去教化衆生,世尊教他要記住,教化衆生、接觸大衆不能忘了這兩句話。爲什麼?接觸大衆是很容易被染著。他不像小乘,小乘人不接觸大衆,避免染著,這樣子得身心清淨;大乘菩薩不然,菩薩是要接觸大衆,主動去接觸大衆、歡喜接觸大衆,很容易被染著。由此可知,菩薩道的確不容易。定慧沒有達到一定的程度,在古時候是不可以離開老師的。所以老師觀察學生,這個學生什麼時候可以出師?出師我們現在講畢業,他可以去遊化,叫參學,可以去教化一方,用什麼來衡量?他的定慧能做得了主,可以不受染著,才有資格參學,有資格入衆;這個「衆」就是世間大小種種社團,他們的活動你可以參與,是這個意思。你自己沒有定力,自己沒有智慧,不可以參與。

  

  自古以來,定慧沒有成就就去學大乘、去弘法利生,往往自己沒有度衆生,反而被衆生度跑掉了,這個例子很多很多。中國佛協副會長刀述仁居士就跟我談過多次,中國曾經派不少出家人到日本留學,其中差不多一半以上到日本就不回來了,在那邊結婚,做了日本和尚。日本和尚可以結婚的,定慧不夠。這個事情在中國也有,中國就是還俗,娶妻生子做在家居士。也不錯,依舊能夠學佛,從出家的身分退回去做在家居士,男衆女衆都有。佛爲了避免學生禁不起誘惑而退心,所以訂下這些製度,後世祖師大德代佛行化的,無不遵守。但是到今天的社會,這個社會價值觀改變了,大幅度的改變,崇尚民主自由開放、崇尚人權,老師不能教學生了,聖賢之道于是衰微。只有少數善根深厚的人,還是相信聖賢之道,那只有個人自己用功去修學了。

  

  所以在這個時代,各人修各人得利益,沒有辦法勉強別人。有些同修來給我談起來,我就告訴他,現在的社會,兒女不聽父母管教,父母要是責備他,他站在門口、站在窗口大聲叫:「你們大家都來看,我的母親虐待我。」你看這成什麼話!這就叫天翻地覆,你以爲天翻地覆是什麼?這是民主自由開放必然的結果。這個結果要說個不好聽的話,這個世界無法無天。有些人講「我們怎麼挽救?」說老實話,沒有人能挽救,諸佛菩薩來都不行,天神上帝來也不行,爲什麼?你來那就得講民主自由,他愛怎麼樣就怎麼樣,決定沒有權力幹涉他的。

  

  我們生逢這樣一個時代,所以善根深厚的人只有自求多福。如果能夠集合幾個志同道合的同參道友,那是好事情。真正志同道合,組成一個小團體,我們自己認真努力來學習,希望這個小團體人人都能…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六七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