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六七卷▪P2

  ..續本文上一頁成就。尤其是淨宗法門,我們懂得決定遵守聖賢的教誨,依教奉行,斷惡修善,積集善福,老實念佛求生淨土,決定正確。除這個路之外,我們沒有路好走了。我們今天叁、四十個同學都有善根,但是善根不能降伏染著,也就是這善根力量還差一些。今天我們有緣選擇這個地方建一個小道場,希望我們大家依衆靠衆來增長我們的善根,希望我們的善根能在短時期就有能力降伏煩惱,面對著五欲六塵的境界不起貪瞋癡慢,我們這一生成就就有把握。對于社會大衆盡心盡力服務,照顧他們,這就好,完全落實佛菩薩的教誨。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裏頭保持自己清淨的形象,避免汙染,我們這是修身。

  

  第二,「無障礙眼,于一切法悉能明見」。經文每一句前面都有「一切諸佛有無邊際」,清涼大師注子這幾個字第二句以下都省略。「一切諸佛有無邊際無障礙眼,于一切法悉能明見」,這一句了不起!爲什麼?九法界衆生的眼都有障礙,障礙的程度不相同。我們人能見的眼的功能比畜生道強,大部分的畜生道眼的能力不如人。可是人眼的能力不如天,天有二十八層,愈往上面去他這個能見量愈大,所以叫天眼。阿羅漢有慧眼,菩薩有法眼,到如來果地有佛眼,叫五眼圓明,這是大乘經上常講的;在《華嚴經》裏面講十種眼,到後面我們統統都會讀到。

  

  無障礙眼,這不可思議,用我們現代話來說,無論是哪一種的光波,這個波的長度不相同,他統統都能見,沒有障礙,他的能見量是盡虛空、遍法界。小,真的是洞察秋毫,在佛法裏面講微塵、毛端,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是近距離我現在看我的毛端,不是這個。我們看他方世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裏面的衆生,看每一個衆生的毛端、看每一個世界的微塵,就像在眼前一樣,這麼好的眼!我們現在眼的能力看遠方要用望遠鏡,把色相放大我們才能看見,甚至放大幾十倍、幾百倍,天文望遠鏡放大的能力就更大,讓我們看到外太空,所謂外太空,我們銀河系以外的,觀察天體。但是還是有限,空間無際、沒有邊際,我們科學技術再發達,所見的範圍還是非常有限。假如我們不用望遠鏡,這個世間人視力最好的,從前人考視力用什麼方法考?晚上看星星,你能看到六等星,你的眼睛就算是很好的,七等星大概一般人看不見,用這個來測驗視力。無障礙眼那是不可思議的,可是佛告訴我們,佛的眼無障礙,換句話說,我們本來眼就跟佛一樣無障礙,他恢複了。

  

  「不思議法品」裏面這十種法,每一種法都是普遍無量無邊法界,我們常講盡虛空、遍法界。六根叁業的能力是我們的本能,是我們本有的;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裏面講的,本有必定可以證得,凡是有障礙都是自性裏頭本來沒有,本來沒有當然可以斷掉,本有肯定可以恢複。佛經上這些一問一答,我們明白了,確確實實幫助我們生起信心。只要我們自己信得過自己,認真努力隨順佛陀教誨來修學,我們這一生可以恢複。不但可以恢複,而且可以究竟圓滿的恢複,怎麼知道?《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給我們表演,這是表演一生圓成無上正等正覺。善財是代表我們的,告訴我們他能做到,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做到。

  

  我們爲什麼不肯幹?換句話說,你還是自私自利,你還是貪圖眼前這些小利、這些名聞利養,這個能力你這一生就沒有恢複的可能。所以我們眼的能力可以看到盡虛空、遍法界十方叁世,能看過去、能看未來,無所不見,無所不知。我們要問,諸佛如來有沒有看到我們現前這個世界狀況?當然看見,無障礙眼!我們這個世界明年、後年怎樣變化,他有沒有看見?他看見了。他沒有時間的障礙,沒有空間的障礙。我們希望知道往後幾年、幾十年的事情,自己的事情、社會的事情,我們不知道,在胡思亂想,無障礙眼就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請看「如來現相品」,問「體相顯著」:

  

  清涼大師引用「不思議法品」裏面所說十種法。第叁,「無障礙耳,悉能解了一切音聲」。這是說耳聽的功能也不可思議,沒有障礙了。沒有障礙,所有一切不同的聲波他統統能夠聽到。我們的耳有障礙,它的能力也是非常窄小的一段聲波,比這個聲波高的,或者說之爲高音波,以及低的音波,我們都聽不到。如來果地上,這些障礙統統沒有了。而且我們一定要記住,周遍十方也周遍叁際,往後經文會詳細說明。十方叁世無量無邊諸佛剎土,一一剎土裏面無量無邊衆生,一一衆生的音聲都能聽得很清楚、辨別得很清楚,「解了」清楚。而我們這個世間的人,說實實在在的話,耳根的能力很差。文殊菩薩雖然在楞嚴會上給我們揀選圓通,「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說我們娑婆世界衆生六根比較,耳根最利。我活了這麼多年,這麼多年當中冷靜觀察,許許多多大衆耳根並不是很靈,爲什麼?他把意思聽錯,換句話說,聽是聽到,沒有「解了」。音聲裏頭的意思,開經偈上講「願解如來真實義」,不容易!往往把佛的意思錯會了。

  

  佛距離我們叁千年,佛不在世了,佛所留下來的是經本,經本我們看有的時候把意思看錯了,我們聽一些大德們的講解,也把意思錯會了,真的是比比皆是。不但是現前,佛陀初滅度的時候,學生們就爭論,對佛所說的話每一個人解讀不相同,于是就分成了學派。上座部、大衆部,二十個部派就是這麼産生的。但是這些人對佛的教誨所解的意思不一樣,可以說都沒有解錯;沒有解錯,何以說不一樣?有的解得偏,有的解得圓,有的解得淺,有的解得深,這上面就有差別了。總而言之,方向、目標大致上都不錯。諸位想想,佛陀當年那個時代會有這麼大的差別,佛法流傳到叁千年後的今天,爭論有什麼希奇?可以說是正常的事情。大家在一塊研究經教,意見不同常常爭吵得面紅耳赤,正常現象!我們自己有親身的經曆。

  

  早年我初學佛的時候,跟李老師學教,我們也有幾個非常好的同參道友。每個星期我們有一次聚會,因爲都是在家同修,那個時候我還沒有出家,我們都有工作,每個星期有一天聚會,大概有叁個小時,我們這些同學在一起討論老師教導我們的。我們怎麼討論?覆講。有一個同學覆講,我們這些同學們聽,聽完之後我們來研究討論。對老師所講的,我們每一個人體會的意思都不一樣,有的時候也吵架,吵得面紅耳赤不歡而散,可是到第二天還是好同學、還是好同參,常有!我學習的時候有,我就會想到你們同學當中一定有,不可能沒有的。哪一個道場裏面都有,這有什麼希奇?見和同解,難!

  

  沒有見和同解,就沒有六和敬的僧團。這個時候怎麼辦?唯一的辦法只有取同舍異,我們大家認同的我們遵守,彼此有意見的暫時放下,以後慢慢再解決。就像我們跟其他宗教往來一樣,求同存異,這樣才能做到互相合作。如果舍同求異,那個麻煩大了,必定有爭端,怎麼能和諧?所以我們讀經、我們聽講,同學們在一塊也要懂得這個原則,求同舍異。如果有疑問,一定要來問,不問永遠是個疑團,永遠變成爭論,那就不好了,所以有疑一定要問。世尊當年在世,聽講的人很多,大家解了不一樣,有爭論,好在佛陀在世方便,下一次遇到佛陀向他老人家請教,他再給你加以解釋。這些我們都在經典裏面看到。

  

  《華嚴經》我們現在看到的,全經總共叁百一十個問題,全經內容就是解答這叁百一十個問題。解答散在叁十九品,八十卷裏面。有時候佛是有系統給你答複,有時候不按次序來給你解答。我們在這個世間,知道世間人這麼多,每一個人的看法想法都不一樣,所以在思想上、見解上、學術上,爭端就太多太多了。中國古代春秋戰國時候諸子百家,對于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不相同,各有各有的看法,各有各的見解,都能說出一番道理,當然有一些對他羨慕的就跟他學習,這就成一個學派,這些人覺得他講的有道理。可是講得究竟圓滿,能把所有一切爭端化解掉,方東美先生說,只有《大方廣佛華嚴經》。他一生對《華嚴》崇拜得五體投地,我跟他那麼多年,常常提到。

  

  尤其是在晚年退休之後,他在臺大正式退休了,輔仁大學請他去。輔仁是私立的,請他到哲學系博士班去講「華嚴哲學」。他一生最羨慕的東西在輔仁講出來了,同學們從錄音帶整理出來寫成一部書《華嚴哲學》。方先生上課是沒有書本的,沒有講義,你問他講什麼,他也不知道,到時候再說。所以聽他的東西不容易,要有好的記性,要有好的悟性,你聽他的課你才會得受用。如果你悟性跟記性都差,你就沒有辦法聽他的課程,沒有參考資料。《華嚴》是部好書,方先生把他看作佛教裏面最好的教科書,他說這部經是佛學概論。我最初入佛門,受方先生的影響,也把這部書看作是佛學概論,他教導我從這裏入門。

  

  這是講耳,要小心、要謹慎,別聽錯了,不要錯會意思,這個在世間真的太常見了。往往聽話錯會意思造成誤會,引起許許多多不愉快的事情,這是不應該的。所以聽了,自己不能夠胡思亂想,如果有疑,要找那個說話的人問他:你說的是不是這個意思?總得搞清楚、搞明白,不要讓自己有疑惑存在,這樣就好。

  

  第四,「鼻能到諸佛自在彼岸」。鼻能夠聞這個香氣。這一句我們要用極樂世界來做比喻,極樂世界不但清淨光明,而且有香氣,所以淨宗常講「香光莊嚴」。如果你看到修行人他那個佛堂挂「香光莊嚴」,你就曉得他修淨土的;如果他自己的小佛堂挂「香光室」,這是他自己修淨土的小佛堂。佛的世界,不但有光明遍照,寶香普熏,他的寶香也是遍滿虛空法界。現在我們這個鼻有障礙,聞不到,我們今天六根都有嚴重障礙。障礙是什麼?佛把它分成兩大類,一類是煩惱障,一類是所知障。兩大類的障礙,使我們六根的能力幾乎喪失殆盡,真正是佛經上講的「可憐憫者」!你本來有盡…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六七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