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到苦乐都不知道,什么叫做苦不晓得,这就难了。所以我过去讲《地藏经》,《地藏经》一开端有一句话我非常重视:「知苦乐法」,那是诸佛菩萨赞叹释迦牟尼佛,这一句话了不起!世间什么人能知苦乐法?佛知道。所以佛教导我们,在《十善业道经》他告诉龙王,龙王是我们的代表,告诉龙王就是告诉我们,「菩萨有一法,能离一切世间苦」,我只要看到这一句经文,听到这一句话,我立刻就振作起来了。为什么?这句话太希有!「能离一切世间苦」,不只是我们三界六道,包括无量无边诸佛微尘剎土,一一剎土里面无量无边的九法界众生,哪个不苦?各个都苦。有一法能离一切世间苦,这个法了不起,这个法太希有!太难得!他竖起耳朵专心来听,这法是什么法?「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就这一句话。
善法诸位要知道,我们中国古圣先贤知道,《三字经》教童蒙,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善法是性德,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来的。我们的本善呢?本善失掉了,迷失了。怎么迷的?自私自利迷了。迷了之后,变成贪瞋痴慢。要知道贪瞋痴慢自性里头没有,找不到,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自私自利,自性里统统没有。自性有的是什么?有的是本善。佛给我们讲的十善业道,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贪、不瞋、不痴,是自性本具的、本有的,所以你要修十善,要受沙弥十戒。说老实话,十善十戒是自己本有的性德,不是释迦牟尼佛的,不是诸佛菩萨的,这个要搞清楚。如果是诸佛菩萨他的意思、他制定的,我们一定要遵守,被人家牵着鼻子走,那不算好汉。性德!由此可知,诸佛菩萨从来没有想牵着人的鼻子走,没有!如果想牵着人的鼻子走,就不自在,别人不自在,自己也不自在。全部都解放,那才叫得大自在。
共产党叫解放,我们佛教叫解脱,名词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可是世出世间对这个名词的解释,有很大的差距。佛法里面是真的解放,全面解放,得大自在。你要不懂得这句话的含义,你解的是什么?你放的是什么?佛家讲得很清楚,解的是什么?烦恼习气;换句话说,妄想分别执着,把这个解掉。放的是什么?放是放下,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放下烦恼障,放下所知障,放下三途六道、十法界,这真正得大自在,真正成就圆满一切功德。功是你修行的功夫,就是解脱,这是讲的放下。放下之后你要能提起,这是大乘;放下之后不再提起,那就是小乘,所谓自了汉,自己解脱了,绝对不再帮助别人。大乘小乘,差别就在此地。大乘人是自己放下了,放下之后,「尽未来劫修菩萨行,不生懈倦」,这个了不起,真正值得我们尊敬,值得我们佩服,我们要学习。
南宋时,在浙江奉化出现一位布袋和尚。这位法师他叫什么名字没有人晓得,是哪里人、从哪里来的,都没有人知道。只是看到常常在外面化缘,背一个大布袋,别人对他布施供养不管是什么东西,他都往布袋里一装,所以那个时候人家就叫他做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就出名了。现在我们寺庙里头塑的弥勒菩萨,就是塑的他的像。一天到晚欢欢喜喜背个大布袋,有人向他请教佛法,问他什么是佛法?他把布袋往地下一放,两手下垂,别人一看这个样子知道了,这是什么?放下,懂得了。然后再问:放下之后怎么办?他笑咪咪的一句话不说,把那个布袋捡起来背在身上走了,放下之后再提起!这一句经文,前面半句是放下,后面这半句是提起。圆满一切功德,不放下不会圆满,放下就圆满。为什么?不放下的是障碍,古人所讲的「性德之贼」,你不放下的那些叫性德之贼。放下之后,圆满功德。
我感激章嘉大师,我头一天跟他见面那个时候我二十六岁,我学佛亲近第一个出家人。第一天我向他请教,我问他:「我知道佛法的好处,方东美先生告诉我的,我相信、知道佛法的好处。佛法里头有没有方法教我很快的能够契入?」我提出这么一个问题。他老人家一句话不说看着我,陪我去的是内蒙古的敏亲王,我们就这样差不多坐了半个小时,大师看着我的眼睛,我也看着他。半个小时差不多心完全定下来了,我们的精神统统聚集听他回答。半个小时他才说一个字,他说话非常缓慢。你看到这个老人行住坐卧都在定中,我们在照片上看到他穿的服装,夏天也是这个服装,冬天也是这个服装。半个小时给我说一个字:「有」,我的精神立刻振作起来,很注意听;隔差不多五分钟,告诉我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他说话的声音很缓慢,言词非常肯定,一丝毫疑惑都没有,说了六个字。这六个字我听了能理解,当然理解的深度不够,能理解。
我接着向他请教:「从哪里下手?」他又过了很久的时候告诉我:「布施」。我第一次跟他见面,大概一个半小时,除了向他请安这些客气话之外,我们请法,他教给我的就这几句,我这一生得受用!我离开向他告辞,他老人家送我到大门口,那个时候他六十多岁,拍着我的肩膀告诉我:「今天我教你六个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什么叫做学生?依教奉行,教了你你做不到,下次人家就不教你了。做学生没有别的,就是依教奉行,老师怎么教我,我就怎么做。我跟章嘉大师以前并没有往来,也不认识,缘真的是很深,一见面就生欢喜心。我非常敬重他的威仪,我一生当中没见过这种人。为什么?他在定中,言语很少,非常简单直接。自从认识他之后,以后就是每一个星期我都去看他,三年如一日,三年之后他老人家往生了。每一个星期他都会给我一个小时到两个小时的时间,我看一些佛书,我向他报告,看的有疑问不了解的地方,星期天向他老人家请教。我学佛的根底是他老人家奠定的,我是这么一个基础。以后到台中亲近李老师,跟李老师学经教,主要学讲经,是这一个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不行。学佛之后晓得,世世因缘、多生多劫的因缘,我们有幸运遇到真善知识。自己的条件是好学、真干;如果是阳奉阴违,哪里会有成就?但是学生实在讲,不容易找得到,所谓是可遇不可求。我们做学生想找个好老师不容易,好老师想找一个传人是更不容易,到哪里去找?真正是「宿世有缘,不期而遇」,这是真的。
我过去求学、愿望、毅力、精神,我也可以供养给大家,给你们做个参考,确实像古人讲的发愤忘食。吃饭睡觉常常忘记掉,并不是有意的,忘了。读经研教聚精会神,落实才有法喜,否则的话变成学问、变成知识,你不得受用,一定要知道依教奉行。这是最初章嘉大师指导的,他非常重视持戒,我跟他三年,关于戒律的重要,这些话总说过几十遍,印象最为深刻。因为我初学对戒律不重视,认为戒律是三千年前印度人的生活规范,我们是现代人。那个时候有个错误观念,像国家的宪法、地方上许许多多的规约,每隔几年都要修订一次,为什么?不适合现代了。戒律我懂得,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弟子制作的这些生活规范,三千年后时间差这么久,他们是印度,我们现在在中国,时地都不同,「这东西怎么能学?」这是很大的错误观念,但是他老人家常常提醒我。一直到他老人家圆寂,他火化在北投,特地给他做了一个火化炉,甘珠活佛在那边搭了一个帐篷,住在火化炉旁边。我在那个帐篷里面住了三天三夜,我请三天假到那里深深的去反省:我跟大师三年他教了我些什么?真正反省,「戒律很重要」这一句话印象太深刻了。
我就想为什么这一句话他要向我提出那么多次?我在这三天里面省悟过来了,儒家的礼、佛家的戒:儒家的礼是世间法,所以三代不同,随着时代、随着地区要加以修订,那是世间法,我悟出来。戒是出世间法,不是世间法,你要想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十法界,那你得用释迦牟尼佛这个法,这个法超越时空。想想,对!五戒、十戒、十善业道,三千年前佛说的;三千年后今天,地方三千年前是在古印度,现在我们在澳大利亚,你想想这十善业道管不管用?还是管用。佛所说的我这才明了,它是自性里头的本善,是性德,不是释迦牟尼佛的制作,不是他的发明,不是他的创造,是一切众生自性本具的性德,不能违背,不能更改。人为的、人想出来的办法可以修改,自性的东西你怎么改法?你一改,违背了自性。
我在火化炉旁边帐篷里住了三天,我明白这个道理了。这以后我就看戒经,我很认真、很用心的来阅读、来学习。因为大师告诉我:受戒形式不重要,实质重要。你能做到一条,你就真的受这一条;谁给你做证明?诸佛如来给你做证明。形式上你去受,你做不到,那个话说得就不好听,自欺欺佛,不是欺人。你欺骗自己,欺骗诸佛如来,你要是认真想想,这个罪过多重?怎么可以欺骗诸佛?所以蕅益大师了不起,受了比丘戒之后退戒,给我们做示范。为什么退戒?不敢欺佛,「我做不到」。蕅益大师一生持沙弥戒、持菩萨戒,菩萨戒是利他的。所以我们常常看到他的著作,他老人家落款「菩萨戒沙弥」。他为什么这么作法?我们要能体会到他的意思。他的徒弟,也就是他的学生成时法师,《净土十要》是成时编的,《蕅益大师全集》是成时替他刻版流通的,这个人是蕅益大师的传人。师父是沙弥,自己不敢作沙弥,他自己具名我看过,「出家菩萨优婆塞」,显示出谦德,「沙弥我做不到,我只能做到五戒十善」。所以不自欺、不欺人,人家问我什么身分?出家优婆塞,优婆塞是在家居士,我是出家的,只能做到这个,名实相副。出家优婆塞,五戒十善做到了。我们自己看看古人,想想自己,在近代称出家优婆塞的还有弘一大师。这些人这些作法,很值得我们反思。我们要想在这一生真正有所成就,不能不认真努力学习。好,现在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六四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