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六四卷▪P3

  ..續本文上一頁到苦樂都不知道,什麼叫做苦不曉得,這就難了。所以我過去講《地藏經》,《地藏經》一開端有一句話我非常重視:「知苦樂法」,那是諸佛菩薩贊歎釋迦牟尼佛,這一句話了不起!世間什麼人能知苦樂法?佛知道。所以佛教導我們,在《十善業道經》他告訴龍王,龍王是我們的代表,告訴龍王就是告訴我們,「菩薩有一法,能離一切世間苦」,我只要看到這一句經文,聽到這一句話,我立刻就振作起來了。爲什麼?這句話太希有!「能離一切世間苦」,不只是我們叁界六道,包括無量無邊諸佛微塵剎土,一一剎土裏面無量無邊的九法界衆生,哪個不苦?各個都苦。有一法能離一切世間苦,這個法了不起,這個法太希有!太難得!他豎起耳朵專心來聽,這法是什麼法?「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就這一句話。

  

  善法諸位要知道,我們中國古聖先賢知道,《叁字經》教童蒙,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善法是性德,是自性裏頭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面來的。我們的本善呢?本善失掉了,迷失了。怎麼迷的?自私自利迷了。迷了之後,變成貪瞋癡慢。要知道貪瞋癡慢自性裏頭沒有,找不到,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自私自利,自性裏統統沒有。自性有的是什麼?有的是本善。佛給我們講的十善業道,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不兩舌、不绮語、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癡,是自性本具的、本有的,所以你要修十善,要受沙彌十戒。說老實話,十善十戒是自己本有的性德,不是釋迦牟尼佛的,不是諸佛菩薩的,這個要搞清楚。如果是諸佛菩薩他的意思、他製定的,我們一定要遵守,被人家牽著鼻子走,那不算好漢。性德!由此可知,諸佛菩薩從來沒有想牽著人的鼻子走,沒有!如果想牽著人的鼻子走,就不自在,別人不自在,自己也不自在。全部都解放,那才叫得大自在。

  

  共産黨叫解放,我們佛教叫解脫,名詞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可是世出世間對這個名詞的解釋,有很大的差距。佛法裏面是真的解放,全面解放,得大自在。你要不懂得這句話的含義,你解的是什麼?你放的是什麼?佛家講得很清楚,解的是什麼?煩惱習氣;換句話說,妄想分別執著,把這個解掉。放的是什麼?放是放下,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癡慢,放下煩惱障,放下所知障,放下叁途六道、十法界,這真正得大自在,真正成就圓滿一切功德。功是你修行的功夫,就是解脫,這是講的放下。放下之後你要能提起,這是大乘;放下之後不再提起,那就是小乘,所謂自了漢,自己解脫了,絕對不再幫助別人。大乘小乘,差別就在此地。大乘人是自己放下了,放下之後,「盡未來劫修菩薩行,不生懈倦」,這個了不起,真正值得我們尊敬,值得我們佩服,我們要學習。

  

  南宋時,在浙江奉化出現一位布袋和尚。這位法師他叫什麼名字沒有人曉得,是哪裏人、從哪裏來的,都沒有人知道。只是看到常常在外面化緣,背一個大布袋,別人對他布施供養不管是什麼東西,他都往布袋裏一裝,所以那個時候人家就叫他做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就出名了。現在我們寺廟裏頭塑的彌勒菩薩,就是塑的他的像。一天到晚歡歡喜喜背個大布袋,有人向他請教佛法,問他什麼是佛法?他把布袋往地下一放,兩手下垂,別人一看這個樣子知道了,這是什麼?放下,懂得了。然後再問:放下之後怎麼辦?他笑咪咪的一句話不說,把那個布袋撿起來背在身上走了,放下之後再提起!這一句經文,前面半句是放下,後面這半句是提起。圓滿一切功德,不放下不會圓滿,放下就圓滿。爲什麼?不放下的是障礙,古人所講的「性德之賊」,你不放下的那些叫性德之賊。放下之後,圓滿功德。

  

  我感激章嘉大師,我頭一天跟他見面那個時候我二十六歲,我學佛親近第一個出家人。第一天我向他請教,我問他:「我知道佛法的好處,方東美先生告訴我的,我相信、知道佛法的好處。佛法裏頭有沒有方法教我很快的能夠契入?」我提出這麼一個問題。他老人家一句話不說看著我,陪我去的是內蒙古的敏親王,我們就這樣差不多坐了半個小時,大師看著我的眼睛,我也看著他。半個小時差不多心完全定下來了,我們的精神統統聚集聽他回答。半個小時他才說一個字,他說話非常緩慢。你看到這個老人行住坐臥都在定中,我們在照片上看到他穿的服裝,夏天也是這個服裝,冬天也是這個服裝。半個小時給我說一個字:「有」,我的精神立刻振作起來,很注意聽;隔差不多五分鍾,告訴我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他說話的聲音很緩慢,言詞非常肯定,一絲毫疑惑都沒有,說了六個字。這六個字我聽了能理解,當然理解的深度不夠,能理解。

  

  我接著向他請教:「從哪裏下手?」他又過了很久的時候告訴我:「布施」。我第一次跟他見面,大概一個半小時,除了向他請安這些客氣話之外,我們請法,他教給我的就這幾句,我這一生得受用!我離開向他告辭,他老人家送我到大門口,那個時候他六十多歲,拍著我的肩膀告訴我:「今天我教你六個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什麼叫做學生?依教奉行,教了你你做不到,下次人家就不教你了。做學生沒有別的,就是依教奉行,老師怎麼教我,我就怎麼做。我跟章嘉大師以前並沒有往來,也不認識,緣真的是很深,一見面就生歡喜心。我非常敬重他的威儀,我一生當中沒見過這種人。爲什麼?他在定中,言語很少,非常簡單直接。自從認識他之後,以後就是每一個星期我都去看他,叁年如一日,叁年之後他老人家往生了。每一個星期他都會給我一個小時到兩個小時的時間,我看一些佛書,我向他報告,看的有疑問不了解的地方,星期天向他老人家請教。我學佛的根底是他老人家奠定的,我是這麼一個基礎。以後到臺中親近李老師,跟李老師學經教,主要學講經,是這一個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不行。學佛之後曉得,世世因緣、多生多劫的因緣,我們有幸運遇到真善知識。自己的條件是好學、真幹;如果是陽奉陰違,哪裏會有成就?但是學生實在講,不容易找得到,所謂是可遇不可求。我們做學生想找個好老師不容易,好老師想找一個傳人是更不容易,到哪裏去找?真正是「宿世有緣,不期而遇」,這是真的。

  

  我過去求學、願望、毅力、精神,我也可以供養給大家,給你們做個參考,確實像古人講的發憤忘食。吃飯睡覺常常忘記掉,並不是有意的,忘了。讀經研教聚精會神,落實才有法喜,否則的話變成學問、變成知識,你不得受用,一定要知道依教奉行。這是最初章嘉大師指導的,他非常重視持戒,我跟他叁年,關于戒律的重要,這些話總說過幾十遍,印象最爲深刻。因爲我初學對戒律不重視,認爲戒律是叁千年前印度人的生活規範,我們是現代人。那個時候有個錯誤觀念,像國家的憲法、地方上許許多多的規約,每隔幾年都要修訂一次,爲什麼?不適合現代了。戒律我懂得,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爲弟子製作的這些生活規範,叁千年後時間差這麼久,他們是印度,我們現在在中國,時地都不同,「這東西怎麼能學?」這是很大的錯誤觀念,但是他老人家常常提醒我。一直到他老人家圓寂,他火化在北投,特地給他做了一個火化爐,甘珠活佛在那邊搭了一個帳篷,住在火化爐旁邊。我在那個帳篷裏面住了叁天叁夜,我請叁天假到那裏深深的去反省:我跟大師叁年他教了我些什麼?真正反省,「戒律很重要」這一句話印象太深刻了。

  

  我就想爲什麼這一句話他要向我提出那麼多次?我在這叁天裏面省悟過來了,儒家的禮、佛家的戒:儒家的禮是世間法,所以叁代不同,隨著時代、隨著地區要加以修訂,那是世間法,我悟出來。戒是出世間法,不是世間法,你要想超越六道輪回、超越十法界,那你得用釋迦牟尼佛這個法,這個法超越時空。想想,對!五戒、十戒、十善業道,叁千年前佛說的;叁千年後今天,地方叁千年前是在古印度,現在我們在澳大利亞,你想想這十善業道管不管用?還是管用。佛所說的我這才明了,它是自性裏頭的本善,是性德,不是釋迦牟尼佛的製作,不是他的發明,不是他的創造,是一切衆生自性本具的性德,不能違背,不能更改。人爲的、人想出來的辦法可以修改,自性的東西你怎麼改法?你一改,違背了自性。

  

  我在火化爐旁邊帳篷裏住了叁天,我明白這個道理了。這以後我就看戒經,我很認真、很用心的來閱讀、來學習。因爲大師告訴我:受戒形式不重要,實質重要。你能做到一條,你就真的受這一條;誰給你做證明?諸佛如來給你做證明。形式上你去受,你做不到,那個話說得就不好聽,自欺欺佛,不是欺人。你欺騙自己,欺騙諸佛如來,你要是認真想想,這個罪過多重?怎麼可以欺騙諸佛?所以蕅益大師了不起,受了比丘戒之後退戒,給我們做示範。爲什麼退戒?不敢欺佛,「我做不到」。蕅益大師一生持沙彌戒、持菩薩戒,菩薩戒是利他的。所以我們常常看到他的著作,他老人家落款「菩薩戒沙彌」。他爲什麼這麼作法?我們要能體會到他的意思。他的徒弟,也就是他的學生成時法師,《淨土十要》是成時編的,《蕅益大師全集》是成時替他刻版流通的,這個人是蕅益大師的傳人。師父是沙彌,自己不敢作沙彌,他自己具名我看過,「出家菩薩優婆塞」,顯示出謙德,「沙彌我做不到,我只能做到五戒十善」。所以不自欺、不欺人,人家問我什麼身分?出家優婆塞,優婆塞是在家居士,我是出家的,只能做到這個,名實相副。出家優婆塞,五戒十善做到了。我們自己看看古人,想想自己,在近代稱出家優婆塞的還有弘一大師。這些人這些作法,很值得我們反思。我們要想在這一生真正有所成就,不能不認真努力學習。好,現在時間到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六四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