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五九卷▪P3

  ..续本文上一页

  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头讲,「一切众生本觉本有,不觉本无」,这是佛菩萨看法。九法界六道三途众生不觉,不觉本来无;本觉是本来有,本觉并没有失去,只是不觉把本觉盖覆住了。所以才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凡有佛性皆当作佛。」佛菩萨看众生跟我们不一样,所以佛菩萨伟大,佛菩萨大慈大悲,这话都是真的。因此,我们要有能力观机,要有像诸佛菩萨那样大智慧,善巧方便,帮助那些善根薄弱的人回头,这个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这是有相当智慧。遭遇一切苦难,一切毁谤、侮辱、陷害,都不会放在心上,对于那些毁谤、侮辱、陷害的人,还是一片真诚、一片慈悲,可以学诸佛所行。学诸佛所行,跟诸位说,就是诸佛所行。

  

  第五句,「随众生解示现佛身」,都不失时节因缘。众生的解,解就是觉,随顺他觉悟的程度要现身说法,用现在的话说,要出面帮助他。第六句,「一切诸佛住于大舍不失时」。永远示现放得下,放得下就是大舍,没有一样放不下,连生死涅槃都放下了,还有什么放不下的?法身菩萨他们知道虚空法界是自心相,剎土众生是自身相,你想想看他还有什么放不下?这是佛行。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一生所示现的,大喜大舍度众生,度就是为一切众生服务。第七,「入诸聚落」,这跟小乘人不一样,菩萨不同。聚落是什么?一切众生居住的地方、聚会的地方,我们今天讲热闹的地方,你不到这个地方你怎么能够度众生?你怎么能够帮助众生?这些地方小乘人不去的,小乘戒律上也严格禁止的。为什么?小乘人定力弱,禁不起诱惑,怕入这些地方堕落了。自己不能度众生,被众生度跑了,这个事情很多,所以小乘根性不许可。

  

  大乘菩萨有大智慧、有大禅定,他不在乎,他要到这些地方广度众生。大乘法里面,在中国代表的人物家喻户晓可以说是济公活佛。小说里面描写的那是不可靠,《大藏经》里面济公的传记,有他的传记,分量相当多,很大的篇幅,那是真的不是假的。确确实实他什么场合都去,世俗人什么样的聚会他都参加,有的时候接受邀请的,有的时候不邀请他自己就来了。他那个形象跟所有一切众生结了法缘,法缘殊胜!他可以跟一切大众和光同尘,心地清净一丝毫不染着,真的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示现神通,他那种人可以示现。像一般祖师大德就不能像他那样示现,为什么?形象不一样。一般祖师大德是教化众生正面的形象,要像佛菩萨一样的端正庄严,济公是示现一种特殊的形象,疯疯癫癫。大乘菩萨可以做,换句话说,应当用什么方式他就用什么方式,他得大自在。我们怎么学法?我们从这个地方学机会教学,不失机会。

  

  像我上一次回到新加坡,这一次离开新加坡大概有三个月,时间比较长。回到新加坡,同修们非常欢喜,居士们要供众。我说好,供众我们选一家餐厅,在这个餐厅里面聚餐。这个餐厅也不太大,我们的同学同修大概就有十几二十桌,把它的餐厅就占了一半,另外一半那是别的客人。我们聚餐总要讲话,我们上台讲些东西,看到好象是对我们自己同修说的,其实让一般从来不学佛的人,到这个餐馆来吃饭他们都听到,他们都接触到,都来看到这个场面,这是机会教育。表演给他们看的,不失时节因缘。所以斋主供僧,古时候是这个样子,现在疏忽了,请吃饭就是纯吃饭;从前不是的,请吃饭要请这个法师开示。我们在这个餐馆里面请吃饭,不要请在房间,房间门关起来了,开示只有你自己听,大众不能听。在哪里请吃饭?一定要在大众,不在房间。现在以为在房间是尊敬,尊敬是没有错,机会教育失掉了。几个人念念为众生着想?

  

  我们佛弟子学佛学的时间不算短,我常常讲,大家常常听,没落实!没落实就证明什么?听是听了,没有觉悟,也就是日常生活当中用不上。真正懂得,假如我们人多,一桌坐不下,坐个两桌三桌,我们两桌三桌可以不要合在一起,分开来,跟餐馆大众参差而坐,我们讲话致辞他们都会听到。在这个时间里面也可以发问,这个发问不一定是要自己的疑问,大众的疑问,所以这个聚餐是法会,这个聚餐是利益有情,连餐厅老板、员工都听了佛法,都会欢喜。为什么不做?大好的机缘失掉了!你们想想看你要真正通达明白了,哪里不是道场?每一家餐馆都是道场。到哪里讲经说法?到餐馆吃饭讲经说法。时间不必长,十分钟到十五分钟很受用,往往这十几分钟的说话,里头如果要有根利的人,他就从这个机缘入佛了,真的是得无边利益,一生受用不尽。于是我们就能体会得到,我们多少多少的机会失掉了,不晓得去用。

  

  第八句,「摄诸净信」。这是根熟的众生,他有清净信心,一定要摄受。这个摄受的方法,就是建道场。现在跟从前不一样,但是精神目标是一样的,方式要改变。我是在一九八三年,第二次我到旧金山,八二年我第一次去,第二年我去的时候在一个老人公寓里面讲佛法,连续讲一个星期。我深深感觉到这一个时代道场不是那些寺庙庵堂,应当是老人公寓。我在美国老人公寓讲了七天,全部都是退休的老人,他们每天没有事情做;美国老人福利事业做得很好,物质生活上他们无忧无虑,精神生活没有。如果老人公寓里面有念佛堂、有讲堂,天天请法师在那里讲经说法,大家都有时间去听,这个多开心!有念佛堂,有时间到念佛堂去念佛,这是现代的道场,所以我从这个地方就起了个念头「弥陀村」。我那个弥陀村的念头是一九八三年在旧金山,我常常想,想有这么一个道场,这样才能够摄诸净信,让他们对佛法生起清净信心。这个时候年岁大,退休了,世缘统统放下了,确实可以「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在古时候祖师大德多半在山林建立道场,那些建立道场确确实实是摄诸净信,真的是一些志同道合的同修想在一起共修、在一起学习,道场自然形成的,不是有计画去建的。以后人多了逐渐逐渐扩展,最初都是小茅篷起家的。

  

  我们今天真正要想学道、要想修道,还是古人这个作法正确。我们取得一块土地,这是根本的,必须环境很幽静,离开都市,离开杂染,当然我们要考虑到住众生活环境。我们到澳洲来选在这个地方,也是经过长时期的考虑。当时来的时候有同修要送地给我,面积都很大,但是是在乡下,距离村镇都很远,如果我们住的人多,我们生活所需取得比较不方便,所以最后选择在这个地方。但是这个地方发展就受很大的限制,唯一的办法就是大家欢喜来念佛,可以移居到这个地区来居住。如果人多了我们道场容纳不下,将来我们再斟酌找一个地方建一个大的念佛堂,做为我们共修的场所,这个好!像我们从前在台中、在台北,每天有一定的时间来共修,散会的时候各人自己回家,这也是很好的一个方法。将来找个地方建大的念佛堂,纯粹念佛堂,这个念佛堂有几个义工照顾,二十四小时开放,你什么时候得空就去念佛,你什么时候要离开,随便,完全自由,好!一点压力都没有。什么时候想去念佛你就去,听经我们放录像带,念佛堂旁边可以有几个小房间,用闭路电视,你想听经在小房间里面去听经,喜欢听哪一部经就放哪一个带子。管理非常方便,不需要很多人,只要两三个人负责管理就可以。这个方法好,能行得通,居住在这个地区的人都可以使用,用这个方法「摄诸净信」。

  

  第九句,「调恶众生」。恶习气深重的、烦恼重的,怎么办?我们要帮助他。这个帮助他不能够责备他,自己要做示范给他看,释迦牟尼佛这样作法,中国古代舜王是这个作法。舜王确确实实改变许许多多人自私自利的观念、横行霸道的行为,舜王没有说话,没有劝告,自己做榜样。那个时代还是渔猎的生活,钓鱼,年轻有力气的人都霸占在水深的地方、鱼多的地方,他钓鱼方便;年岁大的人、体力衰的人,没有办法跟他们争,只能在浅水的地方。舜王不吭不响,他年轻他有力气,他可以跟人争,他不争,他找更浅水的地方,把好的地区让给老人。天天这样做,做久了那一帮年轻人看了不好意思,把深水的地方、鱼多的地方都让给老人,转移风气!不是靠劝,劝没人听你的,做!时间做久了感动他。你看释迦牟尼佛对于僧团那些恶劣的比丘、出家人,真的以身作则。

  

  我们在新加坡听说,那边一些老同修告诉我们,弘一大师曾经在新加坡住过,住在广洽法师那个小道场,广洽法师常常讲他过去这些故事。弘一法师对学生,学生当中有不听话的,阳奉阴违的,不听教诲的,弘一大师用什么方法?他不吭气,也不会责备人,他不吃饭。所以学生一看到老师不吃饭,每个人心里想,「我有没有犯过错?我犯错了,老师今天不吃饭。」学生们把过失改过来,老师欢喜,他吃饭了。用身教不用言教,言教收不到效果,没有身教感人那样的深刻。身教确实非常辛苦,这就是「代众生苦」;我不吃苦,众生不觉悟,众生不回头。佛肯吃苦,历代祖师大德肯吃苦,他才能感化人。现在众生业障习气比古时候不知道要高多少倍,今天就是如佛菩萨、古圣先贤那种苦行,实在讲未必能感化现代众生。那要不用苦行那就更不必说了,讲经说法教人回头?不可能!哪有这种根性的人?这三千年以来,从世尊开始都是要用身教,都是要为众生、为学生吃苦头;现在劣根性这么重,烦恼习气这么深,我们想想用什么方法能令佛法不灭不衰,还能住世?真难!不能不常常去想。

  

  第十句,「现不思议诸佛神通」。这就是讲的善巧方便,超越现代人一切想象的,我们所谓是意想不到的那种方法。而这些方法确实有效果,确实真正能够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回头,行!由此可知,这需要真实智慧,需要大慈大悲。没有真实的福慧、大慈悲,做不到。有真实智慧没有慈悲心的人,「他做活该,随他去吧!我帮不上忙」;有慈悲心的人想帮助他,没有智慧。这个事情,一定是福慧具足他才能做得到,不容易!真的不容易!所以讲到「诸佛所行」,我们一定要能够想到本师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一生为我们所作的示现。我们要深深去体会,要认真努力向他学习、向他看齐,他是我们的榜样,他是我们的模范。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五九卷》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