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五九卷▪P3

  ..續本文上一頁

  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裏頭講,「一切衆生本覺本有,不覺本無」,這是佛菩薩看法。九法界六道叁途衆生不覺,不覺本來無;本覺是本來有,本覺並沒有失去,只是不覺把本覺蓋覆住了。所以才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凡有佛性皆當作佛。」佛菩薩看衆生跟我們不一樣,所以佛菩薩偉大,佛菩薩大慈大悲,這話都是真的。因此,我們要有能力觀機,要有像諸佛菩薩那樣大智慧,善巧方便,幫助那些善根薄弱的人回頭,這個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這是有相當智慧。遭遇一切苦難,一切毀謗、侮辱、陷害,都不會放在心上,對于那些毀謗、侮辱、陷害的人,還是一片真誠、一片慈悲,可以學諸佛所行。學諸佛所行,跟諸位說,就是諸佛所行。

  

  第五句,「隨衆生解示現佛身」,都不失時節因緣。衆生的解,解就是覺,隨順他覺悟的程度要現身說法,用現在的話說,要出面幫助他。第六句,「一切諸佛住于大舍不失時」。永遠示現放得下,放得下就是大舍,沒有一樣放不下,連生死涅槃都放下了,還有什麼放不下的?法身菩薩他們知道虛空法界是自心相,剎土衆生是自身相,你想想看他還有什麼放不下?這是佛行。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一生所示現的,大喜大舍度衆生,度就是爲一切衆生服務。第七,「入諸聚落」,這跟小乘人不一樣,菩薩不同。聚落是什麼?一切衆生居住的地方、聚會的地方,我們今天講熱鬧的地方,你不到這個地方你怎麼能夠度衆生?你怎麼能夠幫助衆生?這些地方小乘人不去的,小乘戒律上也嚴格禁止的。爲什麼?小乘人定力弱,禁不起誘惑,怕入這些地方墮落了。自己不能度衆生,被衆生度跑了,這個事情很多,所以小乘根性不許可。

  

  大乘菩薩有大智慧、有大禅定,他不在乎,他要到這些地方廣度衆生。大乘法裏面,在中國代表的人物家喻戶曉可以說是濟公活佛。小說裏面描寫的那是不可靠,《大藏經》裏面濟公的傳記,有他的傳記,分量相當多,很大的篇幅,那是真的不是假的。確確實實他什麼場合都去,世俗人什麼樣的聚會他都參加,有的時候接受邀請的,有的時候不邀請他自己就來了。他那個形象跟所有一切衆生結了法緣,法緣殊勝!他可以跟一切大衆和光同塵,心地清淨一絲毫不染著,真的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示現神通,他那種人可以示現。像一般祖師大德就不能像他那樣示現,爲什麼?形象不一樣。一般祖師大德是教化衆生正面的形象,要像佛菩薩一樣的端正莊嚴,濟公是示現一種特殊的形象,瘋瘋癫癫。大乘菩薩可以做,換句話說,應當用什麼方式他就用什麼方式,他得大自在。我們怎麼學法?我們從這個地方學機會教學,不失機會。

  

  像我上一次回到新加坡,這一次離開新加坡大概有叁個月,時間比較長。回到新加坡,同修們非常歡喜,居士們要供衆。我說好,供衆我們選一家餐廳,在這個餐廳裏面聚餐。這個餐廳也不太大,我們的同學同修大概就有十幾二十桌,把它的餐廳就占了一半,另外一半那是別的客人。我們聚餐總要講話,我們上臺講些東西,看到好象是對我們自己同修說的,其實讓一般從來不學佛的人,到這個餐館來吃飯他們都聽到,他們都接觸到,都來看到這個場面,這是機會教育。表演給他們看的,不失時節因緣。所以齋主供僧,古時候是這個樣子,現在疏忽了,請吃飯就是純吃飯;從前不是的,請吃飯要請這個法師開示。我們在這個餐館裏面請吃飯,不要請在房間,房間門關起來了,開示只有你自己聽,大衆不能聽。在哪裏請吃飯?一定要在大衆,不在房間。現在以爲在房間是尊敬,尊敬是沒有錯,機會教育失掉了。幾個人念念爲衆生著想?

  

  我們佛弟子學佛學的時間不算短,我常常講,大家常常聽,沒落實!沒落實就證明什麼?聽是聽了,沒有覺悟,也就是日常生活當中用不上。真正懂得,假如我們人多,一桌坐不下,坐個兩桌叁桌,我們兩桌叁桌可以不要合在一起,分開來,跟餐館大衆參差而坐,我們講話致辭他們都會聽到。在這個時間裏面也可以發問,這個發問不一定是要自己的疑問,大衆的疑問,所以這個聚餐是法會,這個聚餐是利益有情,連餐廳老板、員工都聽了佛法,都會歡喜。爲什麼不做?大好的機緣失掉了!你們想想看你要真正通達明白了,哪裏不是道場?每一家餐館都是道場。到哪裏講經說法?到餐館吃飯講經說法。時間不必長,十分鍾到十五分鍾很受用,往往這十幾分鍾的說話,裏頭如果要有根利的人,他就從這個機緣入佛了,真的是得無邊利益,一生受用不盡。于是我們就能體會得到,我們多少多少的機會失掉了,不曉得去用。

  

  第八句,「攝諸淨信」。這是根熟的衆生,他有清淨信心,一定要攝受。這個攝受的方法,就是建道場。現在跟從前不一樣,但是精神目標是一樣的,方式要改變。我是在一九八叁年,第二次我到舊金山,八二年我第一次去,第二年我去的時候在一個老人公寓裏面講佛法,連續講一個星期。我深深感覺到這一個時代道場不是那些寺廟庵堂,應當是老人公寓。我在美國老人公寓講了七天,全部都是退休的老人,他們每天沒有事情做;美國老人福利事業做得很好,物質生活上他們無憂無慮,精神生活沒有。如果老人公寓裏面有念佛堂、有講堂,天天請法師在那裏講經說法,大家都有時間去聽,這個多開心!有念佛堂,有時間到念佛堂去念佛,這是現代的道場,所以我從這個地方就起了個念頭「彌陀村」。我那個彌陀村的念頭是一九八叁年在舊金山,我常常想,想有這麼一個道場,這樣才能夠攝諸淨信,讓他們對佛法生起清淨信心。這個時候年歲大,退休了,世緣統統放下了,確實可以「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在古時候祖師大德多半在山林建立道場,那些建立道場確確實實是攝諸淨信,真的是一些志同道合的同修想在一起共修、在一起學習,道場自然形成的,不是有計畫去建的。以後人多了逐漸逐漸擴展,最初都是小茅篷起家的。

  

  我們今天真正要想學道、要想修道,還是古人這個作法正確。我們取得一塊土地,這是根本的,必須環境很幽靜,離開都市,離開雜染,當然我們要考慮到住衆生活環境。我們到澳洲來選在這個地方,也是經過長時期的考慮。當時來的時候有同修要送地給我,面積都很大,但是是在鄉下,距離村鎮都很遠,如果我們住的人多,我們生活所需取得比較不方便,所以最後選擇在這個地方。但是這個地方發展就受很大的限製,唯一的辦法就是大家歡喜來念佛,可以移居到這個地區來居住。如果人多了我們道場容納不下,將來我們再斟酌找一個地方建一個大的念佛堂,做爲我們共修的場所,這個好!像我們從前在臺中、在臺北,每天有一定的時間來共修,散會的時候各人自己回家,這也是很好的一個方法。將來找個地方建大的念佛堂,純粹念佛堂,這個念佛堂有幾個義工照顧,二十四小時開放,你什麼時候得空就去念佛,你什麼時候要離開,隨便,完全自由,好!一點壓力都沒有。什麼時候想去念佛你就去,聽經我們放錄像帶,念佛堂旁邊可以有幾個小房間,用閉路電視,你想聽經在小房間裏面去聽經,喜歡聽哪一部經就放哪一個帶子。管理非常方便,不需要很多人,只要兩叁個人負責管理就可以。這個方法好,能行得通,居住在這個地區的人都可以使用,用這個方法「攝諸淨信」。

  

  第九句,「調惡衆生」。惡習氣深重的、煩惱重的,怎麼辦?我們要幫助他。這個幫助他不能夠責備他,自己要做示範給他看,釋迦牟尼佛這樣作法,中國古代舜王是這個作法。舜王確確實實改變許許多多人自私自利的觀念、橫行霸道的行爲,舜王沒有說話,沒有勸告,自己做榜樣。那個時代還是漁獵的生活,釣魚,年輕有力氣的人都霸占在水深的地方、魚多的地方,他釣魚方便;年歲大的人、體力衰的人,沒有辦法跟他們爭,只能在淺水的地方。舜王不吭不響,他年輕他有力氣,他可以跟人爭,他不爭,他找更淺水的地方,把好的地區讓給老人。天天這樣做,做久了那一幫年輕人看了不好意思,把深水的地方、魚多的地方都讓給老人,轉移風氣!不是靠勸,勸沒人聽你的,做!時間做久了感動他。你看釋迦牟尼佛對于僧團那些惡劣的比丘、出家人,真的以身作則。

  

  我們在新加坡聽說,那邊一些老同修告訴我們,弘一大師曾經在新加坡住過,住在廣洽法師那個小道場,廣洽法師常常講他過去這些故事。弘一法師對學生,學生當中有不聽話的,陽奉陰違的,不聽教誨的,弘一大師用什麼方法?他不吭氣,也不會責備人,他不吃飯。所以學生一看到老師不吃飯,每個人心裏想,「我有沒有犯過錯?我犯錯了,老師今天不吃飯。」學生們把過失改過來,老師歡喜,他吃飯了。用身教不用言教,言教收不到效果,沒有身教感人那樣的深刻。身教確實非常辛苦,這就是「代衆生苦」;我不吃苦,衆生不覺悟,衆生不回頭。佛肯吃苦,曆代祖師大德肯吃苦,他才能感化人。現在衆生業障習氣比古時候不知道要高多少倍,今天就是如佛菩薩、古聖先賢那種苦行,實在講未必能感化現代衆生。那要不用苦行那就更不必說了,講經說法教人回頭?不可能!哪有這種根性的人?這叁千年以來,從世尊開始都是要用身教,都是要爲衆生、爲學生吃苦頭;現在劣根性這麼重,煩惱習氣這麼深,我們想想用什麼方法能令佛法不滅不衰,還能住世?真難!不能不常常去想。

  

  第十句,「現不思議諸佛神通」。這就是講的善巧方便,超越現代人一切想象的,我們所謂是意想不到的那種方法。而這些方法確實有效果,確實真正能夠幫助衆生覺悟、幫助衆生回頭,行!由此可知,這需要真實智慧,需要大慈大悲。沒有真實的福慧、大慈悲,做不到。有真實智慧沒有慈悲心的人,「他做活該,隨他去吧!我幫不上忙」;有慈悲心的人想幫助他,沒有智慧。這個事情,一定是福慧具足他才能做得到,不容易!真的不容易!所以講到「諸佛所行」,我們一定要能夠想到本師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一生爲我們所作的示現。我們要深深去體會,要認真努力向他學習、向他看齊,他是我們的榜樣,他是我們的模範。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五九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