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五八卷▪P3

  ..续本文上一页很长,各个不相同,念佛的声调不一样。你喜欢用哪个声调,大家志同道合都喜欢。这个念佛堂用这个声调,不习惯这个声调你就不能到这儿来,你到这儿来把大家扰乱了。所以我们念佛的声调不相同,也要建立不同的念佛堂。我们念佛的仪规不相同,也要有不同的场所。凡是参加这个念佛堂,都是志同道合,都是欢喜这种仪规,欢喜这个方法,才真正做到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大家都遵守这个规矩,你才能谈得上修行。所以为什么要建好多道场,答案就出来了。我们参加这个道场,这个道场的修行方法觉得不适合我,你就到别的地方参学,你的缘就不在此地。

  

  从前古大德接引大众,新学的人到这个地方参学,一谈话一观察之间,你的根性、你过去所学的跟我这个道场相应不相应?如果相应,欢迎你来,你的缘在我这里;如果不相应,就直接了当告诉他,你的缘不在我这里,你应当到某个地方去参学,那个地方修行的方法、研究的方法对你适合,你到那边去。真有,听了老和尚指点到另外地方参学,他成就了。「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但是个人根性不相同,不是法门选择人,是我们人要选择法门,这个道理不可以不懂。我们在此地建立这个道场,这个道场是三宝加持的,我跟诸位说过,如果我们今天在这个地方不真正用功,不万缘放下,佛菩萨不会惩罚你,护法神天龙鬼神会惩罚你,我们要知道。我们在此地要拼命,什么样的辛苦都不能怕,一定要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克服不了,别的道场去。即使在澳洲我们佛教道场也很多,你看看哪个道场适合你,你可以去,欢欢喜喜的去。为什么?我们希望各个人都成就,这个地方既然不适合你,你在这个地方我们也对不起你,我们不能迁就你一个人,把我们的规矩都改掉,这个做不到的,这也不合理。所以学人为什么要参学?参学就是到处去看、去参访,看看哪个地方适合我自己,在那里安定下来。古人修学,选择道场、选择法门,都是要用一段时间的。

  

  我们这个小道场现在工程还没有完,估计大概明年四月我们全部工程可以做完,到那个时候我们可以容纳三、四十个人,真有三、四十个人就不得了。古时候觉明妙行菩萨,他们那个道场一个小团体只有十二个人,个个都成就,功德圆满。所以我们重质不重量。我心目当中这个道场将来最大的容量是六十个人,不能超过六十人。护法的人数,顶多也只六十个人。所以最大的容量,我是想到一百二十人这么一个团体,再大那是以后大福德的菩萨来住持,我没有这么大的智慧,也没有这么大的福报。我们的初祖远公大师,当年在庐山建立念佛堂也只是一百二十三个人,我们这个道场将来弘法跟护法合起来,大概也是一百二十人左右。弘法护法各个都能成就,我在前面给诸位说过,心都在道上,护法的成就功德决定超过弘法。我自己也退下当护法,我在这个地方做为大众的一个精神领导,做一个带头。除了护持之外,我的工作每天在摄影棚里面四个小时讲经,这是我的工作,除这个之外我没有工作。诸位同修一定要晓得,即使我到外面,也是看看老同修、老朋友,不要请我讲经,我不对外公开讲经了,早都说明过。跟大家见见面,彼此互相观摩、互相勉励、互相警策,这是应当的,我多看看别人的道场,多向他们学习。古人参访的目的、参访精神,值得我们效法,值得我们提倡,我们做这个工作。

  

  「严净佛剎」,这两个合起来讲,佛法可以说在这个世间是最早提倡用艺术化来教学,所以佛像、佛的名号、佛的现相都是表法的。这个殿堂、房舍的建筑,都是艺术,都是表法,这里面所有一切的装饰陈设也是表法,这都是属于「佛剎境界」。但是初学的人到这个地方来看,是看热闹,看不出门道,弘护的大德们要能够随时随处为他讲解,我们讲机会教育。譬如一进山门,在天王殿你要给他介绍天王殿是什么意思,天王殿里面供奉的弥勒菩萨、四大天王,代表的是什么意思,给他说明,说明那就是上课,这就是现在人讲的,多元文化的社会机会教育,抓到机会了,欢欢喜喜的自己「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进入到第二个殿堂大雄宝殿,是代表什么?有些规模大的,有药师殿、有弥陀殿、有地藏殿、有文殊殿、有普贤殿、有观音殿,各个代表。法堂,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禅堂,什么是念佛堂?饭厅叫斋堂、五观堂,用意何在?一样一样介绍他就学到东西,这一趟没有白来。

  

  特别是观光旅游,许许多多其他国家地区来观光旅游的,没有接触过佛法的,经过这样一介绍,他就认识佛教,比什么都重要;而不是去介绍这尊佛像什么年代塑造的,那就变成考古。考古也是一套学问,但是我们着重在现实的道德教育,能挽救世道人心,消除这个世间劫难,我们现在把这桩事情摆在第一,考古是少数人。那些学校考古学系的学生到这边来,可以用这个方法给他介绍,这个佛像、建筑多少年代?那行!对一般社会大众,我们要晓得今天灾难之兴起到底什么原因,如何来帮助他?让一切众生觉悟,回归到道德。看看佛门里面所有一切设施,无不是释迦牟尼佛艺术教学的手法,我们要能体会得到。

  

  第十种,「一切诸佛寂寞无言,为众生作佛事」。塑造一切佛菩萨形像,你看他端端的或是站在那里、或是坐在那里,一句话不说,这个味道可深了,令人莫测高深。你能体会到吗?它代表什么?代表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法的真相。佛经说老实话,总的一句话把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的法统统说尽了,这句话是什么?《般若经》上释迦牟尼佛说了千遍万遍,「不可说」,或者说「不可思议」。《华严经》叫《大不思议经》,《四十华严》的品题「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不思议解脱境界还能说吗?还能想吗?所以「寂寞无言」是表不思议解脱境界,得大自在!表《般若经》上所讲的「无所有,不可说」,又表彻底放下。这是清凉大师注解里面「不思议法品」我们介绍这十句。「法云地说」我们把它省掉,我们就不说,到后面讲到经上再讲。

  

  「离世间品,十种佛所摄持」,这个要说说,这是讲到诸佛加持,我们常讲求佛保佑,不学佛的人也有这个愿望。我们怎样求诸佛保佑?诸佛真正保佑我们,要为正法、要为众生,不要为自己;一念为自己,自己就会有灾难,就会有魔障现前。「离世间品」里面,这是本经第五十八卷,也有十句,这十句我们可以在此地提一提,为什么?要学。第一个,「始发菩提心」,要得佛加持。佛要不加持,你的菩提心发不出来。我们每天常常在念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发不出来。为什么?我们想发菩提心,想求佛保佑加持我们能发菩提心,为什么还是发不出来?佛是想加持你,你抗拒、你不接受,换句话说,你发菩提心求佛加持的心,是假的不是真的。为什么说是假的?你的心里常常夹杂着自私自利的念头,夹杂着不净不善的念头,是不是?所以佛力加不上。也就是说你利益众生的念头,用现在的话说,为一切众生服务的念头,跟你自私自利求享受的念头两个比较,我求自私自利、我求自己享受的念头,超过我为一切众生服务的念头,佛就加持不上。

  

  自己真正诚诚恳恳的为众生服务的念头,要超过为自己求一切名闻利养享受的念头。哪怕超过一点点,为自己求享受占百分之四十九,为一切众生服务这个念头占百分之五十一,超过了,你就会得佛力加持。我们想想,我们能不能做到这个比例?如果你能够做到为别人服务这种意念,能够占百分之八十、九十,为自己享受只占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你就会得到大幅度的加持。得不到佛力加持,我们这个比例太低,没有过半。你心里所想的叫妄想,不是佛菩萨不满你的愿,你的妄想太重,自私自利的念头太重。为自己、为自己小团体,这怎么行?今天最低限度,你起心动念要为全世界众生着想。为个人哪有不堕三途的道理?为你的小团体、为你这个地区、为一个国家,决定不能超越六道,而且决定超不出欲界。道理摆在此地,你总得要懂。

  

  第二个,「于生生中持菩提心,不令忘失」,佛加持你。由此可知,发菩提心不是尽形寿一生一世的,你要发长远心,生生世世不失菩提心。行不行?行,你果然有十分诚敬的心,你会得到佛力加持。世尊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里面嘱咐大菩萨,要「善护念诸菩萨」,大菩萨要善护念诸小菩萨,就这个意思。由此可知,我们对佛法的修学,意愿不强,犹疑不断,犹豫疑惑不断。学佛学这么多年,不要说你们,有很多学到老,胡须都白了,八十、九十了,对佛法半信半疑,没有坚定的信心。什么原因?他没有甚深的理解。所以佛教导我们,不仅是要深入经藏,要求深解其义,你所学习的这一部经典,这部经典的道理你要深入,你入得愈深愈好。为什么?疑惑断除了,疑惑断除你在修行的道路上什么样的障难都突破了,没有能障碍得住的。

  

  在过去这一个世纪里面,是我们亲身经历的,为什么障缘那么多,困难重重?归根结柢原因就是一个,对佛法解得不够,解得不够就是你听得太少、你读得太少,你没有深入,所以弘法产生许多流弊,护法毛病好象更多,仔细观察不如法。法是什么?法是经教,经典的教诲,你不读你哪里知道?完全随顺自己的意思、自己的妄想烦恼习气,合自己意思以为是如法;没错,合你自己意思,不合佛经教里面的意思。学佛的同学无论在家出家,你不读经、不研究经教,不能够深解义趣,那就是天台大师讲的有名无实;你是挂名的佛弟子,没有上过课,没错是在佛门里面报了名、注了册,一天课没有上,你不是这个学校真正的学生,没有上过课。所以不能不勤学。

  

  第三句,「觉诸魔事,悉能远离」,这是佛加持的。宗门教下祖师大德常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什么是魔?妄想是魔、贪瞋痴慢是魔、自私自利是魔,这一类的魔,《八大人觉…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五八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