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很長,各個不相同,念佛的聲調不一樣。你喜歡用哪個聲調,大家志同道合都喜歡。這個念佛堂用這個聲調,不習慣這個聲調你就不能到這兒來,你到這兒來把大家擾亂了。所以我們念佛的聲調不相同,也要建立不同的念佛堂。我們念佛的儀規不相同,也要有不同的場所。凡是參加這個念佛堂,都是志同道合,都是歡喜這種儀規,歡喜這個方法,才真正做到見和同解、戒和同修。大家都遵守這個規矩,你才能談得上修行。所以爲什麼要建好多道場,答案就出來了。我們參加這個道場,這個道場的修行方法覺得不適合我,你就到別的地方參學,你的緣就不在此地。
從前古大德接引大衆,新學的人到這個地方參學,一談話一觀察之間,你的根性、你過去所學的跟我這個道場相應不相應?如果相應,歡迎你來,你的緣在我這裏;如果不相應,就直接了當告訴他,你的緣不在我這裏,你應當到某個地方去參學,那個地方修行的方法、研究的方法對你適合,你到那邊去。真有,聽了老和尚指點到另外地方參學,他成就了。「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但是個人根性不相同,不是法門選擇人,是我們人要選擇法門,這個道理不可以不懂。我們在此地建立這個道場,這個道場是叁寶加持的,我跟諸位說過,如果我們今天在這個地方不真正用功,不萬緣放下,佛菩薩不會懲罰你,護法神天龍鬼神會懲罰你,我們要知道。我們在此地要拼命,什麼樣的辛苦都不能怕,一定要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克服不了,別的道場去。即使在澳洲我們佛教道場也很多,你看看哪個道場適合你,你可以去,歡歡喜喜的去。爲什麼?我們希望各個人都成就,這個地方既然不適合你,你在這個地方我們也對不起你,我們不能遷就你一個人,把我們的規矩都改掉,這個做不到的,這也不合理。所以學人爲什麼要參學?參學就是到處去看、去參訪,看看哪個地方適合我自己,在那裏安定下來。古人修學,選擇道場、選擇法門,都是要用一段時間的。
我們這個小道場現在工程還沒有完,估計大概明年四月我們全部工程可以做完,到那個時候我們可以容納叁、四十個人,真有叁、四十個人就不得了。古時候覺明妙行菩薩,他們那個道場一個小團體只有十二個人,個個都成就,功德圓滿。所以我們重質不重量。我心目當中這個道場將來最大的容量是六十個人,不能超過六十人。護法的人數,頂多也只六十個人。所以最大的容量,我是想到一百二十人這麼一個團體,再大那是以後大福德的菩薩來住持,我沒有這麼大的智慧,也沒有這麼大的福報。我們的初祖遠公大師,當年在廬山建立念佛堂也只是一百二十叁個人,我們這個道場將來弘法跟護法合起來,大概也是一百二十人左右。弘法護法各個都能成就,我在前面給諸位說過,心都在道上,護法的成就功德決定超過弘法。我自己也退下當護法,我在這個地方做爲大衆的一個精神領導,做一個帶頭。除了護持之外,我的工作每天在攝影棚裏面四個小時講經,這是我的工作,除這個之外我沒有工作。諸位同修一定要曉得,即使我到外面,也是看看老同修、老朋友,不要請我講經,我不對外公開講經了,早都說明過。跟大家見見面,彼此互相觀摩、互相勉勵、互相警策,這是應當的,我多看看別人的道場,多向他們學習。古人參訪的目的、參訪精神,值得我們效法,值得我們提倡,我們做這個工作。
「嚴淨佛剎」,這兩個合起來講,佛法可以說在這個世間是最早提倡用藝術化來教學,所以佛像、佛的名號、佛的現相都是表法的。這個殿堂、房舍的建築,都是藝術,都是表法,這裏面所有一切的裝飾陳設也是表法,這都是屬于「佛剎境界」。但是初學的人到這個地方來看,是看熱鬧,看不出門道,弘護的大德們要能夠隨時隨處爲他講解,我們講機會教育。譬如一進山門,在天王殿你要給他介紹天王殿是什麼意思,天王殿裏面供奉的彌勒菩薩、四大天王,代表的是什麼意思,給他說明,說明那就是上課,這就是現在人講的,多元文化的社會機會教育,抓到機會了,歡歡喜喜的自己「受持讀誦,爲人演說」。進入到第二個殿堂大雄寶殿,是代表什麼?有些規模大的,有藥師殿、有彌陀殿、有地藏殿、有文殊殿、有普賢殿、有觀音殿,各個代表。法堂,是什麼意思?什麼是禅堂,什麼是念佛堂?飯廳叫齋堂、五觀堂,用意何在?一樣一樣介紹他就學到東西,這一趟沒有白來。
特別是觀光旅遊,許許多多其他國家地區來觀光旅遊的,沒有接觸過佛法的,經過這樣一介紹,他就認識佛教,比什麼都重要;而不是去介紹這尊佛像什麼年代塑造的,那就變成考古。考古也是一套學問,但是我們著重在現實的道德教育,能挽救世道人心,消除這個世間劫難,我們現在把這樁事情擺在第一,考古是少數人。那些學校考古學系的學生到這邊來,可以用這個方法給他介紹,這個佛像、建築多少年代?那行!對一般社會大衆,我們要曉得今天災難之興起到底什麼原因,如何來幫助他?讓一切衆生覺悟,回歸到道德。看看佛門裏面所有一切設施,無不是釋迦牟尼佛藝術教學的手法,我們要能體會得到。
第十種,「一切諸佛寂寞無言,爲衆生作佛事」。塑造一切佛菩薩形像,你看他端端的或是站在那裏、或是坐在那裏,一句話不說,這個味道可深了,令人莫測高深。你能體會到嗎?它代表什麼?代表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法的真相。佛經說老實話,總的一句話把十方叁世所有一切諸佛的法統統說盡了,這句話是什麼?《般若經》上釋迦牟尼佛說了千遍萬遍,「不可說」,或者說「不可思議」。《華嚴經》叫《大不思議經》,《四十華嚴》的品題「入不思議解脫境界」。不思議解脫境界還能說嗎?還能想嗎?所以「寂寞無言」是表不思議解脫境界,得大自在!表《般若經》上所講的「無所有,不可說」,又表徹底放下。這是清涼大師注解裏面「不思議法品」我們介紹這十句。「法雲地說」我們把它省掉,我們就不說,到後面講到經上再講。
「離世間品,十種佛所攝持」,這個要說說,這是講到諸佛加持,我們常講求佛保佑,不學佛的人也有這個願望。我們怎樣求諸佛保佑?諸佛真正保佑我們,要爲正法、要爲衆生,不要爲自己;一念爲自己,自己就會有災難,就會有魔障現前。「離世間品」裏面,這是本經第五十八卷,也有十句,這十句我們可以在此地提一提,爲什麼?要學。第一個,「始發菩提心」,要得佛加持。佛要不加持,你的菩提心發不出來。我們每天常常在念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發不出來。爲什麼?我們想發菩提心,想求佛保佑加持我們能發菩提心,爲什麼還是發不出來?佛是想加持你,你抗拒、你不接受,換句話說,你發菩提心求佛加持的心,是假的不是真的。爲什麼說是假的?你的心裏常常夾雜著自私自利的念頭,夾雜著不淨不善的念頭,是不是?所以佛力加不上。也就是說你利益衆生的念頭,用現在的話說,爲一切衆生服務的念頭,跟你自私自利求享受的念頭兩個比較,我求自私自利、我求自己享受的念頭,超過我爲一切衆生服務的念頭,佛就加持不上。
自己真正誠誠懇懇的爲衆生服務的念頭,要超過爲自己求一切名聞利養享受的念頭。哪怕超過一點點,爲自己求享受占百分之四十九,爲一切衆生服務這個念頭占百分之五十一,超過了,你就會得佛力加持。我們想想,我們能不能做到這個比例?如果你能夠做到爲別人服務這種意念,能夠占百分之八十、九十,爲自己享受只占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你就會得到大幅度的加持。得不到佛力加持,我們這個比例太低,沒有過半。你心裏所想的叫妄想,不是佛菩薩不滿你的願,你的妄想太重,自私自利的念頭太重。爲自己、爲自己小團體,這怎麼行?今天最低限度,你起心動念要爲全世界衆生著想。爲個人哪有不墮叁途的道理?爲你的小團體、爲你這個地區、爲一個國家,決定不能超越六道,而且決定超不出欲界。道理擺在此地,你總得要懂。
第二個,「于生生中持菩提心,不令忘失」,佛加持你。由此可知,發菩提心不是盡形壽一生一世的,你要發長遠心,生生世世不失菩提心。行不行?行,你果然有十分誠敬的心,你會得到佛力加持。世尊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裏面囑咐大菩薩,要「善護念諸菩薩」,大菩薩要善護念諸小菩薩,就這個意思。由此可知,我們對佛法的修學,意願不強,猶疑不斷,猶豫疑惑不斷。學佛學這麼多年,不要說你們,有很多學到老,胡須都白了,八十、九十了,對佛法半信半疑,沒有堅定的信心。什麼原因?他沒有甚深的理解。所以佛教導我們,不僅是要深入經藏,要求深解其義,你所學習的這一部經典,這部經典的道理你要深入,你入得愈深愈好。爲什麼?疑惑斷除了,疑惑斷除你在修行的道路上什麼樣的障難都突破了,沒有能障礙得住的。
在過去這一個世紀裏面,是我們親身經曆的,爲什麼障緣那麼多,困難重重?歸根結柢原因就是一個,對佛法解得不夠,解得不夠就是你聽得太少、你讀得太少,你沒有深入,所以弘法産生許多流弊,護法毛病好象更多,仔細觀察不如法。法是什麼?法是經教,經典的教誨,你不讀你哪裏知道?完全隨順自己的意思、自己的妄想煩惱習氣,合自己意思以爲是如法;沒錯,合你自己意思,不合佛經教裏面的意思。學佛的同學無論在家出家,你不讀經、不研究經教,不能夠深解義趣,那就是天臺大師講的有名無實;你是挂名的佛弟子,沒有上過課,沒錯是在佛門裏面報了名、注了冊,一天課沒有上,你不是這個學校真正的學生,沒有上過課。所以不能不勤學。
第叁句,「覺諸魔事,悉能遠離」,這是佛加持的。宗門教下祖師大德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什麼是魔?妄想是魔、貪瞋癡慢是魔、自私自利是魔,這一類的魔,《八大人覺…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五八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